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①当洁白的宣纸铺开、墨香四溢时,便想起故乡的月光照亮窗棂,也照耀无眠的心绪。古往今来,我们的同胞正是通过书写来培养孩子们的德操。坐姿不正,无以为书;心思不端,无以为人。谁能说一笔一画地落墨,不是一项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一个磊落君子有正确的姿势和以这种姿态处世,大概就是从习字开始吧。
②古代先人敬畏字纸的遗训告诉我们,汉字书写不仅仅是肢体训练,更是心灵体操。汉代文学家杨雄说“书,心画也”,书法作品可谓中国人心灵的图画。气韵生动之翰墨,源自空灵曼妙之灵符;高古典雅之英藻,酝酿倜傥落拓之胸襟。颜真卿的书法就得到这样的评价:“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矣。”
③善于模仿大自然的民族,也具有艺术创造的灵光,文人的墨迹便携带着日月山川之灵气。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书写方式,只不过是各擅其能罢了。太阳用光的线条迸射其对地球村的热情,月亮则用如水的波痕挥洒其对万千生灵的关爱,雪花用象形的图案编织美丽的童话,雨点也用不留痕迹的“墨迹”敲打叶子和窗户,暖风更用那无形的笔描画出一片天真烂漫的草绿花红……
④笔尖上的中国历史悠久,蔚为大观。我们在甲骨上谋面,在贝壳上相识,在青铜上辨认,在石鼓上端详,在竹简上默念,在摩崖上邂逅,在玉石上铭刻,在团扇上留言,在青瓷上烙印,在紫檀上题名,在彩笺上传情,在红叶上题诗,在碑碣上隽永,在陶器上永驻……生活中无处没有你横平竖直的美感,天地间无所不包你方方正正的大气。你指给我一个用笔墨书写的优雅汉字,便是指给我一个用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⑤书写的滋味和有滋味的书写,只有真正书写过的人才能体验。这种美妙的身心体验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那刚柔相济、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是一种持久、韧性、刻苦、奋发,是倾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我们在一幅精美绝妙的书法作品中,能够体味自然、社会、人生的全部美质和内蕴。
(取材于彭俐的《笔尖上的中国》)
【小题1】本文第⑤段加点词“行云流水”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笔尖上的中国” 历史悠久?除文中所提到的事物外,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或器物)上记录了“笔尖上的中国”?请列举两例。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汉字书写有哪些价值?请分条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2 09:1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我的野语文

张蛰

①说一句可能让我的语文老师们很生气的话,我打小对母语的敏感和兴趣全是来自语文课之外。

②是的。刻板的语文课只是让我认识了一些字,这还是因为老师有鞋底和教鞭。他们的鞋底在当年的我看来都跟船一样,泰山压顶般就下来了。教鞭更厉害,敲在头上梆梆响,感觉头发丝里都疼。我经常看到被老师称为笨蛋的几个人使出吃奶的力气闭上眼睛,把脸缩成核桃状等待鞋底和教鞭的到来。那时候我们经常在惶恐中听鞋底的噼噼啪啪和教鞭的梆梆梆梆声,老师揍我们就像对待跟他较上劲的牲口,下手充满仇恨,毫不留情。在学校挨了老师的打是不会回家说的,那样只会得到大人的一句训斥:“老师咋不揍人家?我看揍得还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成长得很茁壮,个个成了规格统一的野孩子:一看语文老师(当然也是数学老师)脱鞋底举教鞭心里就打哆嗦,在噼噼啪啪和梆梆梆梆中涕泪横流,可一旦老师转身走开又立马喜笑颜开。

③我虽不常挨语文老师的打,但也不喜欢他们的教鞭和鞋底,当然也不会喜欢他们严肃的脸,他们的脸和他们的语文课一样让人索然寡味。但我喜欢听书,听村上的老宁头说故事。老宁头是生产队里扶犁耙的好手,不犁地的季节就给生产队看庄稼,还是生产队的饲养员。他说书杂,也野,表情丰富,唾沫四飞,带骂人口头语。《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呼延庆打擂》都是在他满嘴脏话里听来的。他说书也模仿一到秋收后就走庄串村的那些说书艺人的腔调,喜欢把嗓音弄成破锣声。他说书时眼望远方语气坚定用沙哑成破锣般的噪音说:“话说小将罗成……”遇到节骨眼上他就打住,让我们给他割牛草。我们一帮人就替他割草。为快点听书,遇到有偷懒的家伙,我就急,就骂,人家也回骂,很快打在一起。老宁头从来不拉架,他只大声说:“揍他,看谁揍过谁!”我坚实的骨骼就是听老宁头说书的副产品。在苏北故黄河的漫滩里,天高地远,白云悠悠,耕牛甩尾,中秋时节的泥土味撞得人鼻头发凉。十岁的少年扇形围坐在老宁头前方。听他自我陶醉捏腔拿调地说:“七爷罗成……”

④每年秋后,庄稼人没活干了,靠嘴吃饭的说书艺人就到村上找好事者张罗,他们中的一个会在村中说上十天半个月,最后每家拿出一碗粮食。一副钢板,一把鼓槌,一架大鼓,是说书人全部行头。再有一片随意的场子,好戏就可开始。我不喜欢说书人的过门,咚咚、咚、咚咚敲半天鼓后还要扯开嗓子尖唱:“钢板一打啊……响叮当哎……啊呀啊……”我喜欢他们当啷一声把钢板往案板上一砸的动作,鼓槌一点鼓面:“列位看官!咱们上回书说到……”我不明白他们为何把听者说成看官,但真正的说书就此开始。乡间,几乎所有的说书人都嗓音沙哑,只是看谁沙哑得更耐听。记忆里就数一个叫老拐的嗓音最特别,他说《呼延庆打擂》比老宁头说得传神:“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呼延庆大闹东京汴梁,火烧半个京城,老太师庞文恨恨不已……”满场鸦雀无声,只有一种说不出什么味道的沙哑嗓音忽高忽低在凉丝丝的黑夜里飘来荡去,一群粗鄙的乡村百姓或躺或坐或蹲横七竖八地陶醉在这种声音的想象里。我就在那些明明灭灭的旱烟窝里瞪大了两眼,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了一处细节。

⑤常常到半夜时,说书人一敲鼓面,说道:“老少爷们,时候不早,咱明儿接着叙吧。”听者哪里愿意,乱哄哄七嘴八舌地嚷:“再来一段!”被捧的说书人也总是在拿搪一番后再说一段。我总是精神抖擞,毫无睡意,直到结束,才回味无穷地回家。好在爹也觉得念书是无所谓的事,每晚随我听到什么时候,并不催我回家睡觉。有一回第二天走在上学的路上,我嘴里正嘟嘟囔囔说“老太师庞文恨恨不已”时,被人扇了后脑勺一巴掌,我的语文老师骂着夸道:“小子学得像啊!”这是我在小学阶段得到为数不多的几次奖赏之一。

⑥除了本村,我还跑到外村去听书,有时还能跑五六里地去听,《秦英征西》就是跑这么远听到的。有时一伙人去,大人小孩都有,有时邀不到人就自个去,十二三岁吧,并不觉得夜晚有多可怕。去听书的人很多时,回来路上,夜深人静,田野空旷,月亮高挂或是星星满天,自会有人学唱:“大鼓响来……啊……钢板敲啊——啊啊——呀……”嘹亮的唱腔在夜里一波波地荡出去,能引得远处人家的狗汪汪叫个不停。这个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满足后的兴奋。

⑦听书的地方还有冬天生产队里的牛屋,人多得脚都插不下,烧牛粪,一屋子臭烘烘地暖和,老拐唾沫横飞地说唱《呼延庆打擂》,热得火车头帽子都戴不住。老宁头有一回偷偷塞给我一把料豆,怎么说呢,那时候牲口有时比人吃得好,牲口要干重活。就像在家庭里,男人干重活男人就吃干,女人只能吃稀,道理一样。

⑧除了生产队里的牛屋,我还在乡村的集市上听过《小七侠五义》《薛刚反唐》。后来在大队的大喇叭里听刘兰芳说《岳飞传》,大喇叭就是好,我坐在野地里听,有时也躺在草丛里,有无限的想象。听《杨家将》时,我已读了中学,对学校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播放《杨家将》感激不已。记得那时候放完《杨家将》就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A我就觉得田野真是有希望。

⑨因了听书,我还陆续读到了它们中的一些,现在想想很奇怪,那个时候从哪里弄来的书呢?在那个闭塞落后的乡野,在一群文盲和半文盲之中,书谁弄来的,从哪里弄来的,不知道,只记得常常一夜不睡地读那些书,母亲叹息一灯油没了,B爹总说不就一灯油嘛。也很奇怪,他从来不把读书当成有用的事,但怎么就能允许我一夜不睡因读书而熬完一灯油呢?煤油多金贵啊,都是用鸡蛋换来的。

(10)1985年,我告别那些与我一同在听书中长大的光腚伙伴去读大学,大学第一次写作课,老师对我说,你写作怎么有股说野书的味道呢?看他的眼神,我心想,说野书又怎样呢?那是乡村人的文化生存,是乡野孩子的语文课,我在旷野里在星光里在牛粪里在乡村集市里在大喇叭里掌握的只能是野语文。

(11)就是在这样的野语文里,我变成了一个热爱母语的人。今天,语文课相较于当年更加无趣,而当年的野语文环境也再难找到。很为如今的孩子可惜。

【小题1】作者之所以将自己学的语文定义为“野”语文,主要原因是①        
【小题2】作者在第二段中强调“可一旦老师转身走开又立马喜笑颜开”目的是   
【小题3】文章的语言风格通俗直白,但又不时有一两句含蓄有味的点睛之笔,请从划线句A/B中任选一句加以鉴赏。
【小题4】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虽然是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却也对如今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含蓄批评。
B.作者用夸张幽默,又极尽嘲讽的笔调描绘了自2及同伴们被老师体罚的过程。
C.作者的大学写作课老师对于作者文章中的“野书味”不甚青睐。
D.作者用“臭烘烘”来形容自己听书的地方是为了表现农村文化生活场所条件差。
E.文中从儿童视角对老宁头进行描绘,展现了一个品行有缺陷,但又十分可爱的老人形象。
F.作者在结尾处表现出对于现在的孩子再也不能凭借生动有趣的评书来学习语文的遗憾。
【小题5】文章第十段划线句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6】读罢此文后,请你设想自己是一位语文老师,为下面这篇小学生作文写一段点评。(60字以内)
星期天,我到公园去玩,公园里有很多树、很多花,树是绿的,花是各种各样颜色的。老太太、老爷爷们在打拳,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跳舞,有的哥哥姐姐在抱着讲话,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我买了一根棒冰,是赤豆的。后来我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夜莺之幸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在雅尔塔的契诃夫故居,壁炉上方的墙上,列维坦画了一幅很简单的画——寒露打湿草地时分秋日暮霭中的一个干草垛。
列维坦把这幅风景画作为追忆遥远、可爱的俄罗斯的礼物留给了契诃夫。
这幅风景画很简单,像列维坦所有的画一样质朴无华。你可以在这些画前站上一两个钟头,但到头来仍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伤感的色彩魅力何在。
奥秘(如果可称之为奥秘的话)在于,列维坦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对祖国强烈的爱,展示了我们羞涩的、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爱。
我第一次看到俄罗斯中部的景色,是在二十岁上。当时正值秋季。我由基辅前往莫斯科。在距莫斯科不远处,我从车窗里看见一条落满黄叶的蓝得出奇的小河。
我把头探出窗外,一时间竟喘不过气来。为什么会喘不过气来呢?那时我还无法领悟。
如今我明白了,那时我喘不过气来,是由于高兴,由于一下子领略了车窗外寒风中掠过的祖国的美景。
我头一回来到莫斯科后的第二天,就去了特列季雅科夫画廊。我一走进侧厅,又一下子喘不过气来。我站在列维坦那幅《金色的秋天》前,泪水不由地灼痛了我的眼睛(那时我觉得落泪是很羞耻的)。这幅画表现了雄伟的、陶冶情操的美,它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以致我至今仍然无法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美。
在莫斯科逗留的七天中,我一直怀着惊讶、激动的心情,安静地在画廊里列维坦的画幅前度过。
我全身都在颤抖。我感到,我身上发生了不可理喻的变化。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还不清楚。
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我发现了自己的祖国。我已经爱上了她,直至她那每一片不起眼的橡树叶上的最后一道脉络。我心甘情愿把当时还年轻的心灵的全部力量奉献给这个国家。
在祖国的腹地,亲身接触了列维坦的全部诗意之后,才能深刻理解和最强烈地爱上他。
我第一次和列维坦“邂逅”,是在特列季雅科夫画廊。
第二次“邂逅”,是在离莫斯科不远的一个林木蓊郁、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些地方渺无人烟,几乎无路可通。我只好乘坐火车,乘平底渡船渡过林中的河流。
战争结束了,灰蒙蒙的树林之上,依稀现出浅绿色的天空。空气中充溢着花儿正在凋萎的湿漉漉的那带有几分寒意的馨香。
天上露出晚霞微弱而清澈的光辉。在大地的边缘上方,低悬着皎洁、惨淡的月轮。“这就是列维坦!”我不知怎地这么想着,于是我的心像在青春时期那样怦怦直跳起来。
四周一片静谧。
蓦地,丛树中有什么东西叮当响了一声,仿佛有人碰了一下小铃铛,黑的水面上旋即响起夜莺高亢的鸣啭,撒落在睡莲丛中。
一只夜莺停止了歌唱,侧耳谛听,尔后仿佛用夜露嗽了嗽喉咙,又放声啼唱起来,奇异、滑稽的歌声在河上回荡。
不一会,许多夜莺像得到号令似的,在两岸各处的藤蔓丛中齐声啼唱起来。
朝霞仿佛因而更迅速地燃红了。入夜后就悬挂在这整片林区上空的一道柔和、嫣红的云彩已清晰可见。夜莺的大合唱愈来愈高亢。朝霞展现了浑沌的远方。
我不知为什么又思量起来:“这是列维坦的朝霞……”河对岸是一片绵延的树林。林中万物,就连最微不足道的,最平常的其貌不扬的植物——带粘性的红菇和草莓的白色小花也显得极其令人赏心悦目。
我又想起了列维坦,想到祖国大地上的一切,乃至这朵柔弱的野花,都是这样妍丽可爱。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将再也看不见这一切了,许多人会痛苦得心儿缩紧的。
注:康·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前苏联著名作家。其作品多以个人经历为线索描写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和前苏联的广阔生活画面。他的作品得到高尔基和罗曼·罗兰的赏识。1965年他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小题1】文中作者说:“我感到,我身上发生了不可理喻的变化。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还不清楚。”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2】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小题3】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请分析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爱国情怀。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国当代爱国主义表现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藏书的小楼©胡品清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它是名门闺秀的寓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征的时候,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睛的时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一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滑出的清脆的歌声。

在阴晦的日子,看迷迷蒙蒙的远山,真能体味到“数峰凄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这小楼的写真,因为华岗原是风岗,而我的小楼也就是风楼了。落日的楼头又是何其明艳!假如我是一位写生画家我要把远山的紫,落日的胭脂,暮天的柔和与明丽变为静止的永恒的悦乐。

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总爱看那一片森林,很蓝,很朦胧。“我便是小王子,”他说,“来自那星,那最微小的一颗。”我听着,迷失在蓝蓝的夜里。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那富于浪漫情调的楼廊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甬道,甬道的那一边仲延出去便是一幢加筑的小楼。于是我清晨的廊外不再是霞光满天,黄昏的窗外不再响起夜曲,也永远不会明月一楼了。

而且那些不知愁的女孩子们全迁来了。前窗外,不再有宁静,后窗外是一栋未完成的建筑,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以庞然的阴影掩蔽一山美景。于是幽暗总停驻于室内,总是灰蒙蒙,冷冰冰的。永远抖不落冷湿和阴霾,纵令春山已是无处不飞花。

冬去,春来,而小楼无春,没有阳光惊醒昏睡的盆景,圣诞红都苍白,龙柏也萎死。

真不再留恋这失却了最重要的东西的小楼,也再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给它命名。不再是栖霞楼,不再是夕照楼,也不再是待月楼。它被摒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共。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从“楼”字写起,然后紧紧围绕“楼”这一意象,广泛取材,自由剪裁,写出了楼字在中国文学里的多重诗意。
B.文章在论述“楼是古典,楼是东方”时,运用种种设想,意在渲染楼的古典美、东方美,表达了作者对古典小楼的赞美与喜爱。
C.在作者笔下,我曾经的小楼不仅具有美丽、幽静、空灵、典雅的意境之美,而且有浪漫的故事和甜美的回忆,与下文写现在的楼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由广义的楼到个人的楼,从过去的楼到现在的楼,最后以藏书楼作结,自然流畅,神完气足。
【小题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做赏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一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一部分看小说,一部分写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人吧,否则怎么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我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洁明白地交代回忆老师的缘由,为下文张本,文章便是从两个“最”的角度叙写徐镜澄先生的。
B.文中的“我”原来是个有点不羁的学生,对国文学习并无多大兴趣,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
C.特殊的语境会使词语产生特殊的含义,比如文中的“故事”指“成法”;“警句”指“警告我的语句”;“安分”指“课堂上的懒散敷衍”。
D.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只好以此文寄情恩师。
【小题2】作为老师,徐先生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先从徐先生“凶”的一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衣   香
朱天文
《花间集》里有一首词写到女子为想念她的男子而废了梳妆,她最漂亮的衣裳因为长久折叠放在衣箱里,那折痕把衣裳都磨损了。词中没有提及一句相思的话,但这样深沉含蓄的情感,实在令我这个现代女性惊羡。“衣白渐侵尘”,这是多么深稳贞一的思念啊。
去年秋天,因为被关在制作人家里写剧本,来不及收夏衣,出关之后骤然已是寒冬了。好容易等到一个大太阳天,把夏天衣服一件件洗了收藏。手底下流着冰凉的自来水,一寸寸都是活的。水里的衣裳是夏天和春天的颜色,照眼地亮,尤其前两年流行的淡蓝、淡茄紫、粉红等“星星小孩”粉彩系列,像是泉涌芙蓉、水流霞影,让人为之惊爱不已。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舍得用洗衣机洗,也不脱水,湿淋淋地吊在竹竿上,眼看风将其吹干了,阳光将其晒燥了。一件件的衣服,一段段的记忆,日子不知不觉过去,每当换季藏衣取衣时,我才诧讶于时光的流转竟是这样忽忽如梦。
记得那么一个景象:我沿着回家的坡路走上来,煦暖的太阳光里,家家楼廊下挂着香肠、腊肉,栏杆上摊开晾着被单、褥子,一家一家不同的花色是一家一家不同的日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展现真实的生活呢?只觉一种远意,叫人愁煞。那天廊下还吊了我洗好要收的夏衣,一件苹果绿的罩袍临空舞摆着,轻盈的绿色衬在厚重的冬日里,像是早来的一片春天,悦目极了。岂知这件衣服才花了我80块钱,批发卖时怕还论斤称的,我一眼看中把它抢救了出来,穿在身上居然不俗。看着它在落羽轻风里摇动的姿态,当下竟作出一句很像现代诗的诗:
八十块的春天我向贩子买来,晒在冬天暖暖的竹竿上。
早些年兴起中国风,大减价时买了一套衫裤——假缎桃红裤配藤紫开襟长衫,襟上镶桃红宽边,腰上坠一条桃红如意穗,买来就被家人讥作歌仔戏戏装。着定袭衫裤,脚踏一双银色细高跟鞋,就成了时髦的迪斯科舞装。有一天穿了它要去参加朋友的婚礼,打扮好了在后院门口站,请爸爸妈妈掌眼。彼时院中两棵桃树的花才落,满枝子绿叶蓁蓁,父亲正在树下拔草,抬头一见,笑说:“怪不得桃花都没了,原来变成了一个桃花精!”改良式的中国风不知何故一律左襟,披发左衽,乃如此当然地行之于20世纪80年代,从某一点来看,“桃花精”倒深具警譬之意。
那么,何妨把村衫扎进窄裙里。我喜欢蹬双高跟鞋,精神饱满地在房子里踱来踱去,让鞋跟咔咔咔地敲在磨石地上,像一位利落的女秘书。不然,一袭洋装大圆裙系条宽皮带,臂下夹只手提包,星期六的上午到邮局领款、存款、划拨、寄航空信,再走路到第一银行把乙存账户的钱转入甲存账户,一宗一宗办成了。手提包沉甸甸的,里面有钱、印章、存折,天呀,自己实在太干练果决了——一步步莲花,裙底生风!
再不然,家居穿T恤系条斜裙,活似意大利写实片里的女人,有一种从生活当中结结实实滚过来的悍然的生命力,镜中一瞥不免大怖。偶尔也穿平底鞋,仿佛自己变得很低很低,在令自己欢悦的人前,一切心甘情愿。有一年夏天,院子里开了14朵昙花,赏花到夜深兴犹未尽,几个人跑出去看月亮,躺在人家轿车车盖上,月色似水流年,无声无息从我们年轻的身上滑过。假如留下了痕迹,是年年春暮开箱取衣时,樟脑香里一抖抖出的那件水蓝底白牡丹大花布袍子。
买衣服就是一个缘字,相信女子如我辈者皆有同感,衣服实在比什么都更是女人的知己。自己喜爱的衣服,一定是“一见钟情”,千千万万里,一看就看到了它,就是它了。又或者和自己有缘的衣服,这次不买,下次也不买,而终究还是买了。女人对衣服这种天生的敏感和痴心,乃至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切身之感与执着,最是被人拿来笑话的,但我想,如果男人破坏了理论与制度,就会变成虚无主义者,而女人再堕落也不会落到虚无主义,因为物质自身的存在于女人就是可信可亲的。
冬天已经过去,脱下这一身笨重的冬衣,感到年轻的肌肤与春气里的阳光雨露分外相亲。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由《花间集》中的一首词写到女子为想念其男子而废了梳妆,将最漂亮衣裳久叠放在衣箱而引出“衣裳”。既点题又开启下文对“衣”的追忆。
B.文中将水里的“淡蓝、淡茄紫、粉红等‘星星小孩’粉彩系列”衣服,比喻为泉涌芙蓉、水流霞影,非常生动形象,表达了对这些衣服的极其喜爱之情。
C.文中父亲笑说“怪不得桃花都没了,原来变成了一个桃花精”一句,风趣幽默,用桃花“变成了一个“桃花精”来说明我穿一件衫裤的精妙与惊艳。
D.本文采用倒叙,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人叙事,表情达意,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语言既活泼欢快,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衣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