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有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教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健,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三个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2 10:4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虚无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全盘西化论”。今天,历史虚无主义者则常以“重评”“反思”“还原”为名,进行假设和歪曲历史文化的反理性思考,以期达到扰乱人们思想信仰,消解人们政治认同,动摇国家和民族根基的目的。尤其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主体高知、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等新特点,其渗透性和危害性更为突出。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大做文章,而且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政治诉求,对我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恣意抹杀。中华文明是独立起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生文明,同时也是不曾灭绝,不断出新的文明系统。各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深厚、绵长、稳定且凝结有共同精神、心理状态、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史虚无主义者却用孤立、片面等非科学的态度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肆意制造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全国引导人们走向文化虚无主义,进而动摇中华民族存在的思想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其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和误读必然会导致价值规范的无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对整个社会的价值确立、行为约束曾经和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者质疑和颠覆传统历史文化的客观性、科学性,对堪称本民族标志性的史实、人物、事件进行歪曲宣传。譬如,虚无历史事实,诋毁英雄人物,从源头上否定中国文化,歪曲我们的文化归属和文化尊严,其后果必然会造成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特质的消融、民族自尊心的淡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消解,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规范产生认知障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形成认同,造成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用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以腐蚀性、渗透性和隐蔽性的手段,消解传统文化、倾覆文化信仰、破坏文化认同,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空虚、自我认知偏差、幸福感丧失,长此以往,对外来文化的判断能力和抵御能力就会减弱,国家文化安全也会面临很大威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充分重视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助推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勠力同心、持续奋斗的时代背景下,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决心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任会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虚无主义源于西方,是为分化我国而出现的一种表面客观、实质唯心的历史观。
B.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先民们创造的共同记忆,对社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消解和误读传统文化,将会造成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
D.重视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避免历史悲剧的上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及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特点,意在表明作者阐述本论题的时代意义。
B.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文章第二段、第三段分别侧重于剖析其险恶企图与严重危害。
C.文章第三段,主要从“价值规范”和“国家文化安全”两个层面阐发作者的见解。
D.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地论述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虚无主义者抹杀中国传统文化手段隐蔽,导致主体高知、形式多样、受众广泛。
B.以联系、全面的态度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就能消除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C.尽管传统历史文化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但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
D.人们之所以精神世界空虚、幸福感丧失,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根本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指的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国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遇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社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帐。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喝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然后再创造意象。
B.中国艺术家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在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即中国人所说的与意象有不同的“美的东西”——”“意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内涵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
B.第二段分析中西方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追求,证明了有意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C.文章用王夫之比较杜甫和王维诗的事例来证明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D.文章末两段在区别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后,提出“意境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B.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面得及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他们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赞美了俄罗斯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展览赛事的活跃,是新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特征。展览不仅提升了书法的社会地位与民众关注度,也极大地激发了书法爱好者的学习热情。在展览的推动下,书法从传统文人闲暇之余的雅玩清赏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从书斋走向展厅。这种变化,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转换与形式的改交,书法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展览赛事的推动下,书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书法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失与缺憾。
书法创作过去是一种私密的书斋艺术,更多体现的是纯粹的个人审美认知与艺术趣味,记录的只是书家日常的书写体验,个人化的自娱自乐色彩农厚。而如今,书法与公共展览紧密相连,随着展览赛事的频繁举办与艺术市场的升温,书法展逐渐成为检测书家艺术水准,衡量书法作品价值,引领书法创作潮流的“风向标”。参展、获奖、成名被热衷此道的书法创作者视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务,已直接影响书家书法创作取向与价值评判,其明显表现在书法创作以展厅效应、流行时尚、评委喜好等非艺术因素为标尺的“展览体现象”应声而出,“民间书风”“明清调”“流行书风”“二王贴学”“获奖体”“评委体”,闪亮登场,一哄而上,作品风格趣味、形式设计倾向性、模式化趋同,不少展览作者在纸张、用色、裁剪、拼贴上无所不用其极,对作品外在形式的考究远远重于作品内在品质追求,形式炫人耳目而内涵贫乏者多。
流行跟风现象导致许多展览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甚或千人一面之感,书法家个性意识与独创精神被无形的展赛之手不断消解。从传统文人书斋式的自娱书写与私密性展示交流,转向大众公共空间的展陈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书法的形式能量、交流空间与展示效应,展览介入书法是不可回避的趋势。就展赛对艺术传播交流推动而言,展赛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竞技模式;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问题来看,如何利用好展赛舞台,规避各种自觉不自觉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是对创作者艺术觉悟的考验,也是展览主事者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
当代书法创作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与状况并不意外,从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当代书家面临消费时代种种诱惑,容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自我,“朝学执笔,暮夸其能”。对待艺术、对待传统,不少书家仍然缺乏敬畏之心。当前艺术市场的活跃,为书家以艺术创作获取经济回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职位、名望等非艺术因素对书法艺术市场价值的影响,则引发书家、书友对名利强烈的欲望与追求,热衷名利、自我炒作者不乏其人,浮躁心态蔓延,自与风流蕴藉之气无涉。当代书家唯有摆正心态,以道义、清简、虚旷为怀,挣脱名利物欲诱惑与牢笼,潜心创作与学术研究,方可期以大成。
(节选自蔡清德《光明日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展览的推动下,书法从传统文人闲暇之余的雅玩清赏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这使得书法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B.因为书法展览的推动,导致当前书法发展状态呈现两面性,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又存在明显的偏失与缺憾。
C.书法创作在过去具有深厚的个人化色彩,是一种私密的书斋艺术,更多体现的是纯粹的个人审美认知与艺术趣味。
D.现在的书法与公共展览紧密相连,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展览就是检测书家艺术水准,衡量书法作品价值,引领书法创作潮流的“风向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前,参展、获奖、成名等因素直接影响书法家书法创作取向与价值评判,“展览体现象”的出现,就是显著表现。
B.书法展赛事在不断消解书法家个性意识与独创精神,展赛中流行跟风现象导致许多展览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甚或千人一面之感。
C.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问题来看,书法家必须要单独面对如何利用好展赛舞台,规避各种自觉不自觉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问题。
D.如今引发书法家对名利强烈的欲望与追求的直接原因是不少书法家对待艺术、对待传统仍然缺乏敬畏之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展览赛事的活跃,提升了民众对书法的关注度,促进书法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书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B.“获奖体”“评委体”等书法形式的出现,意味着书法创作有了模式化倾向,书家对作品外在形式的包装注重度高于内在品质的追求。
C.传统文人书斋式书写转向大众公共空间的展陈与传播,扩展了书法创作的形式范围,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D.在当代书坛不良现象的影响下,书法家不注重作品内涵,在诱惑丛生的市场经济面前又缺少引导,自然会迷失自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注)民歌
李雄飞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编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D.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就有可能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危机就与资本主义相伴而行。尽管经历多次重大危机,但资本主义一再从中脱身,这表明资本主义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自我调整和危机应对机制,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和制度弹性。归纳起来,为了应对危机,资本主义通常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机制弹性。

收缩。在主要体现为“需求不足”的危机面前,西方资本主义通常会进行战略性退却,让渡部分非核心利益来保存核心利益,从而延续制度本身。比如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进行妥协、构建福利制度体系、引入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对经济进行国家调控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这些举措,缓解劳资冲突,平衡社会关系,保持资本主义运行环境的稳定,维护社会再生产的外部条件,保证剩余价值的顺利实现。

扩张。在主要体现为“供给不足”的危机面前,西方资本主义的主要应对策略是战略扩张。

首先是在物理空间上进行扩张。对内强化资本力量、压缩劳工空间,减少调控;对外强力输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其次是在抽象空间上的扩张。即不断开发出新的资本实现样态,如具有金融属性的房地产业是社会空间的资本化。再次是在时间上的扩张。比如以信用为基础,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借贷经济,鼓动消费者进行透支消费,使得资本主 义消费向未来扩张,在当下实现本来只能在未来实现的剩余价值。

转移。转嫁和输出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常用手段。在当代,危机的转移相对以前更加隐蔽。一是向本国人民转嫁危机。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大规模解雇工人、降低工人工资和待遇,在当代,危机的损失更多由资本主义国家隐性转嫁给人民。二是向外部输出危机。不同于以前战争的方式,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转嫁危机更多采取隐蔽的金融方式,凭借金融霸权,把危机输出到全世界。

在上述制度机制弹性的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延续,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回旋空间是有其限度的。资本主义收缩、扩张、转移的限度,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限度,即资本主义自身调整的限度或资本主义制度的弹性限度。这个限度就是资本自身。资本具有使生产社会化的趋势,但同时资本的本性是无休止地实现自身增殖,因此资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将导致资本自身的终结,把资本推向解体。资本主义越发展,这个矛盾就会越突出,资本主义的弹性就越接近其总限度。

总之,资本主义的弹性无法克服的最终限制就是资本自身,这是资本主义的“刚性内核”。

在这个最终限度之内,不管如何腾挪、转换,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无法跳出资本主导的框架。在这个最终限度之内,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弹性运动又使得资本主义不断逼近这个最后限制。在这种弹性运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螺旋式上升,其危机也螺旋式升级。对危机的各种应对,在表面上缓解危机,又为更深层次的危机埋下伏笔,在危机的螺旋式升级中压缩了资本主义的回旋空间,把资本主义进一步推向其自身的历史极限。

(摘编自张严《资本主义的回旋空间与弹性限度》,《光明日报》2019年2月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资本主义收缩与扩张的制度机制弹性,分别适用于“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
B.扩张主要是时间上的扩张,即让消费向未来扩张,在当下实现只能在未来实现的剩余价值。
C.向本国人民转嫁危机时,现在西方资本主义不再解雇工人,而由国家隐性转嫁危机给人民。
D.受制于资本,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整和回旋空间有限,资本主义终将被推向自身历史极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概述资本主义屡经重大危机而一再从中脱身的事实,进而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和制度机制弹性这一观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收缩、扩张、转移三个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制度机制弹性,进而阐明了这种“自我调整和回旋空间是有其限度”的原因。
C.文章在分析收缩与扩张两种制度机制弹性时都运用了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手法,而在分析转移这种制度机制弹性时则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
D.作者把资本主义白我调整无法克服的最终限制——资本,比喻为“刚性内核”,把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使行文生动精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危机就与资本主义相伴而行,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螺旋式上升,危机也螺旋式升级。
B.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转嫁和输出危机的两条通道:一是隐性转嫁给本国人民,二是通过发动战争或凭借金融霸权输出到全世界。
C.为了延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运用了收缩、扩张、转移等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制度机制弹性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形态。
D.资本使生产社会化的趋势与其无休止实现自身增殖的本性所构成的矛盾,会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越发突出,最终导致资本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