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老 妪
梁晓声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帐。
⑥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⑦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⑪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⑫儿子仰脸看我。
⑬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⑭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⑮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⑯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小题1】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前文,说说小说第⑮段是怎样写老叟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小说中的老妪是尊贵的,请简要分析其“尊贵”的内涵和特质。(6分)
【小题4】试探究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的一类人,以及“我”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古文距我们年代已经久远,文字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也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疏隔,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鉴赏的对象呢?
“鉴赏”按照文艺学理论家的说法,其情况颇为微妙。从最简单的意义来说,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吧,而这种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精神活动,用马克思的说法,是一种“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那么,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常须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如果将它们拿给现今的年轻人看,虽然时间相隔不远,文字也容易读懂,却恐怕完全无法理解这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更不用说“鉴赏”了,因为读者实在难以从这里获得一点点“自我享受”。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譬如《孟子》里面关于“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写齐国某男子在外乞讨残食,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大老婆、小老婆。读者不一定赞同作者借这个故事论说的道理,却能够从文章对“齐人”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会心一笑。这里分明是有些“自我享受”的意味了。
那么,人的“自我享受”的基础是什么呢?马克思早就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蒂是无法被人接受的,其中也就不可能含有可供人们“自我享受”的因素。其实,检讨书也是古已有之的,《文选》还收有曹植的《责躬表》(与《责躬诗》一起)。尽管他“才高八斗”,文章也写得很漂亮,但他这种不得已的自我羞辱、自我贬损,显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立物,因而这样的作品仍然使人讨厌。至于文章能够让人喜爱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它提供给人们由鉴赏而获得的“自我享受”丰富到何种程度。前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赏的过程,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亦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换言之,优秀的古代文篇,具有扩展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价值。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它们和现代人的生活感情、艺术趣味的逐步接近,这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并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这道理比较简单,就不想多说了。
(节选自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
【小题1】下列关于“鉴赏”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鉴赏一般要求鉴赏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
B.鉴赏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
C.鉴赏也是一种如马克思所说的“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D.鉴赏是体会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读者能由此生发出各种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革”中住“牛棚”的人们所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之所以不值得鉴赏,主要是它无法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
B.《孟子》里“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虽然年代相隔久远,读者不一定赞同其中的道理,却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C.才高八斗的曹植写的《责躬表》,虽然文章漂亮,但却令人讨厌,因为它不是符合“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特性的产物。
D.优秀的古代文篇,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除了“自我享受”的意味外,还具有扩展和丰富其精神生活的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篇,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文字对读者来说是否有疏隔感,只要能带给读者精神愉悦的自我享受,就有鉴赏的意义。
B.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是体会前人文字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是作为自由主体的人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
C.古文鉴赏也能让我们获得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经验,这些经验既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也能在生活中获取。
D.阅读和鉴赏古文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价值,还能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让我们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文各题(23分)
挂鸟   
刘泷
夜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
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
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
他叫她“老伴”,她叫他“当家的”。这么多年,习惯了。
见他扫雪呢,她嗔道,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业?是呢!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
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那样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挂在两根坚硬的檩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
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
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
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鸟网,要挂鸟。而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
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厢,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爸,妈,精心些,有飞鸟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金翅、红嘴蓝尾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
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
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后来,他说,老伴,你看呢?她说,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
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仓皇地钻入云层里。
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膀,放飞。
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
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视着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
他把八哥捧回家,把它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养起。
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竟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一个字,好!好!
他说,怪,它不走了!
她说,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
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半夜时分,二人中煤熏了。胸闷,憋气。她爬起,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竟摔到了地面,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好!好!又飞到他身边,喊,好!好!见两个人没有动静,它飞起,满屋子转。好在,有一孔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八哥便一头、一头去撞那窗户的报纸。报纸开裂了,一股风刮进,八哥也奄奄一息蜷缩在地面。
后半夜,老两口醒过。望着窗棱上凌乱的八哥羽毛,他说,哎呀,是八哥救了咱!
此后,虽然一直虚弱,但他依旧拄着棍子去给找死的鸟儿放生。
初一一大早,姑爷开着车回了。姑爷把汽车径直开到鸟网前,摘下了三只悬挂的沙鸡。姑爷跑进家门,炫耀地说,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今天就让这沙鸡当过年的下酒莱!
姑爷又满屋转了转,问,怎么,一个腊月,你二老没有攒下几只飞鸟?
他说,攒什么攒,你们嘴馋,我们嘴就不馋吗?吃了!
中午,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又问,爸,妈,你们怎么不吃?
见老伴转过脸去寻找八哥,他咽口唾沫,说,我们过年吃素!
八哥瑟缩在窗台上,噤若寒蝉。
他抓过它,走出屋去。一抖手,那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1月7日)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时,姑爷开车拉了一张鸟网,要挂鸟,说是要给领导送礼,这表明姑爷虽然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仍然不减。
B.老两口中了煤熏动弹不得,八哥竟然不顾危险用头去撞纸糊的窗户,鸟儿的这一义举感动了老两口,这也是他们过年不吃鸟肉、放飞八哥的原因。
C.第一次抓到只野鸽子,当家的在老伴的建议下放了它;后治好了八哥,也是在老伴的建议下留下它做伴儿,老伴事实上才是真正的当家人。
D.小说写了四个人物:老两口和小两口,其中“闺女”这个角色所用笔墨最少,形象和性格都很模糊,无法判断其对挂鸟的态度。
E.作品以简洁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山沟里老两口挂鸟又放鸟的故事,反映了猎杀野生动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赞美、乱吃野生动物的不满。
【小题2】作品中的“当家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品前半部分穿插了对山沟的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第一次放飞八哥时,八哥是喊着“好”不走;后却是“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作品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语言是心灵的折射,技术对世界的改变常常从语言开始。报纸、电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类语言的标准化与流行化,现代语言丧失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个性和丰富性,不再活跃而富有生命力,说话的人也变得缺少味道。语言像没有个性的产品一样成批地被生产,出现了“工业化语言”和“媒体语言”。当我们用这些被“标准化”了的语言表达我们自己时,一个尴尬的景象产生了:“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我们成为语言规定的对象,语言不再是“存在的家园”,而是遮蔽我们心灵的“牢笼”。我们自以为在思考,在表达,其实只不过是在重复那些早已为我们规划好了的思想和习惯。一位英国语言学家说:“普通话是军队的语言。”所有的普通话都具有暴力性、压迫性、统制性,不过是因偶然的机缘,把某一种方言上升为法定的官方语言,甚至变成了国语,它剥夺了很多方言书面化的权利,使很多方言词语有音无字。我们也可以说,英语正在成为全世界的“普通话”。在网络化时代,英语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的“普通话”,是因为由微软、IBM 、康柏等跨国公司所支配的这个虚拟世界是以英文为格式和标准的,英语是进入网络世界的通行证,目前英语占了网络流通中所有语言的百分之八十七。
语言标准化代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经验的同一化。现代人的病就是没感觉,有感觉也是“感觉都一样”。关于自由落体,伽利略比亚理士多德“正确”,是因为现代物理学不再相信感觉。现代人精于算计,不会感受世界,只会测量世界。西美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什么东西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被“值多少钱”的问题所取代,当一切都必须用金钱和数字来衡量时,我们变得麻木不仁,事物的微妙差异和超然不凡被隐没不彰,人们越来越迅速得同事物中那些经济和实用性上无法表达的价值擦肩而过。甚至连美与不美,我们也要借助三围和其他种种“科学公式”。
感觉的钝化意味着人的不自由。感觉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一切的解放都从感觉开始。商人、政客没有人性是从他们没有感觉开始的。人们对美的忽视也是因为没有感觉的自由,所以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农民连最美的田园风光也无动于衷,而利欲熏心的商人却看不到黄金灿烂的色彩。人与人的冲突也是从感觉开始的,有的人就因为他不对别人的“胃口”,就丢了工作,失去了尊严,甚至生命。美国人看日本人“就像许多人看到蟑螂耗子那种感觉”,所以,他们认为两颗原子弹炸的不是人,而是“畜生”。感觉、趣味、格调已经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志,据说现在小资女人的包里除了口红、镜子、化妆品外,必须有一本余秋雨的散文。当我们感觉单一化、雷同化时,世界纯净了,但那要么是一个集权时代,要么是一个高度技术统治的时代。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语言标准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标准化是伴随报纸、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语言趋同现象。
B.语言标准化能够让人们交流方便,但也使人们的表达缺失了个性和丰富。
C.语言标准化在网络时代的表现是“工业化语言”和“媒体语言”的出现。
D.语言标准化在网络时代的影响较农耕时代范围更加广泛、传播更加迅猛。
【小题2】下列说法中,符合“语言是心灵的折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语言的标准化、流行化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单一和肤浅。
B.标准化的语言表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经验同一化。
C.人们被标准化的语言控制而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D.“标准化”的语言表达使人们自己成为语言规定的对象。
【小题3】 第三段中,“感觉的钝化意味着人的不自由”有哪些具体的表现?(5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丁西林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14年负笈至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由英国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任物理学教授兼理预科主任,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当时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副作家之一,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自己的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一位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他作为一位戏剧作家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还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了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也以幽默俏皮为人称道,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建国后,T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
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刷舞剧、新编戏曲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杨伯峻《论语译注》)
②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③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画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他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
郑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丁西林在北大担任物理系主任近十年间,广纳人才、整订术语,树立起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风,对编写讲议进行改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B.作为一名科学家,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渗透在了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之中,从而使他的生活具有了一种别样的色彩。
C.丁西林的喜剧创作凭借对逻辑关系的熟练掌握,自如玩弄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化解了矛盾,产生了独特的喜剧效果。
D.丁西林的喜剧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了高水准,是因为他喜欢用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自己的主题。
E. 丁西林创作喜剧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寻找素材,注重情节的设置,认为创作者对喜剧的感受应该是理性的。
【小题2】作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丁西林的身上有哪些“君子”品格?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君子不器”,作为杰出的物理学家的丁西林,同时又是出色的喜剧作家,结合全文,谈谈丁西林能成为剧作家的内在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萝卜进城
张锋搬进了新家,老爸老妈从乡下乐呵呵地赶来庆贺。老妈拎了一大筐土鸡蛋,老爸背 了一大背篓大萝卜。他们知道现在城里人最稀罕乡下的绿色土特产。   
张锋和媳妇儿见着二老,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只是担心累着二老,可他们一个劲儿地摇头摆手: “不累不累,我们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张锋招呼媳妇儿把鸡蛋和大萝卜放进冰箱里。妞妞忙着给妈妈帮手,她把萝卜放在地上,一个一个排起来,还挨个儿数起来: “一、 二、三……一共十九个。”
“哎呦,我的妞妞真能干呢! ”爷爷一边夸着妞妞, 一边对张锋说: “这大萝卜多好,你拿些给隔壁邻居尝尝,他们一定很高兴。”
“爸,我们刚搬来,都还不认识,不用了! ”媳妇儿搭腔了。
“正因为你们是刚搬来的,所以才要主动去跟他们套近乎嘛! ”老妈也在一边说,“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对! 你妈说得对! 我们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万一有个什么的,他们也好帮帮你们!”老爸表示赞同。
张锋和媳妇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时,妞妞站起来有板有眼地对奶奶说: “奶奶,你不知道吗?老师都说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他们又不认识我们,肯定不会要!”
“呵呵!我的乖孙女,老师讲的那是坏人,我们不是坏人啊。这么好的大萝卜,谁不稀罕”爷爷刮着妞妞的小鼻子,认认真真地说。
张锋看着老爸老妈坚持要去搞好邻里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支吾着: “爸,妈,我们去送也行,万一人家不要多没面子啊!”
老爸抢先一步,主动背着背篓: “他妈,我们去送吧!我们是农村来的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么坏人,人家放心! ”
于是,老爸老妈挨家挨户送萝卜去了。
隔壁住着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热情地开了门。相互寒暄了几句,老妈从背篓里拿出来两个大大的萝卜递过去,走时,老爸还大声地说上一句: “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住在 204,以后请多关照,谢谢! ” 
成功送出去两个大萝卜,二老更有信心了。他们每家送两个,离开时老爸都会重复那句话“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以后请多关照! ”
很快,背篓里只剩下一个萝卜了,老妈说: “算了,这个就不送了吧。送一个也不好意思,干脆拿回家今晚炖排骨吃。”老爸连连说好。
二老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老爸得意地把背篓亮给张锋和媳妇儿看: “怎么样?我们说的没错吧!你们还总说人家不会收,人家不仅收了,还收得特别开心。”
“就是!我看哪,城里人真稀罕这个,赶明儿我们回去再弄些来,八楼上面还没送呢!”老妈的热情可真高,老爸也跟着附和。
“啊?你们还要送啊?”张锋和媳妇儿不约而同地喊出来。
“送!这幢楼每家每户都送。别的我们帮不上你们,给邻里送些土生土长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的。”老爸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夫妻二人无语。
第二天一大早,二老就要吵着回去,说是早点儿背萝卜来送给八楼上面的住户,免得时间长了,人家知道了,还说送萝卜的人偏心。张锋拗不过二老,只好早早爬起来送他们去车站。妞妞舍不得爷爷奶奶走,硬要跟着爸爸一块儿去送。
老爸背着空背篓,老妈拎着空篮子在前面走着,张锋牵着妞妞在后面跟着。
“嘿,这儿怎么会有萝卜?”老爸突然叫起来。老妈也看到了一大堆白生生的大萝卜。张锋看到后也傻眼了,愣了一下,说: “可能是旁边那家餐馆库房里坏掉的。 ”
“哪儿坏啊?个个白白嫩嫩的! ”老爸还在嘀咕。张锋忙催着二老快走,不然赶不上第 一班车了。
妞妞站在那儿好奇地数了数: “一、二、三……”数完追着爷爷边喊着: “刚好十八个! ?”
(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天堂里没有谎言》 )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锋搬进了城里的新家,老爸老妈不辞劳累,带着一大筐土鸡蛋、一大背篓大萝卜 从乡下赶来庆贺,带来了对儿子、媳妇的深情厚意。
B.妞妞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她懂事、热情,对老师说的“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 要的”并不认同,因为遇事有自己的看法,受到爷爷的夸奖。
C.张锋及其媳妇这对年轻人的形象在小说中显得比较单薄,他们什么都听两位老人 的,说明两个年轻人一味迁就老人,没有主见。
D.老爸老妈主动给儿子的邻居--同楼住户送大白萝卜,是为了跟他们“套近乎” ,说 明了他们的动机不纯,是势利之人。
E.小说以“萝卜进城”为标题,情节并不复杂,叙述了“萝卜送人”出人预料的结局, 表达了现今人与人之间的尴尬关系,值得读者深思。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爸老妈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哪些话语给予了萝卜真挚赞美?这么好的大白萝卜送给邻居为什么又都被邻居丢弃? 
【小题4】如果让你改写小说的“萝卜被全部丢弃”的结尾,你会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