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 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级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 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 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 ipad 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是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为70 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才可能以假乱真。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振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有5 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也只处于初级阶段。
B.一般来说,高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C.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是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感的触屏,虚拟质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9 02:40: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饶宗颐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被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后又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史、西亚史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有学者曾统计,饶宗颐在学术研究上拥有50项“第一”。根据饶宗颐自己的归纳,其涉猎的领域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学界对其评价为:饶氏治学,不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而且“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就是说,他在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中,莫不有天下公认的创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饶宗颐也有自己的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身心康泰。饶宗颐认为此境界旨在为众人“指出向上一路”,永远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自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意志。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这与海德格尔所谓的“人,当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呢? 一曰“天人互益”。人类自己总是制造各种仇恨和恐怖,变成了物质的俘虏。同时,人类也在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惩罚。饶宗颐认为,人类一切事业,都要以益人而不是损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一曰“物物而不物于物”。此句语出《庄子》,意为驾驭外物,而不为外物所驱使。人终其一生,都难免会受到外界“物”的诱惑,饶宗颐提倡一种可以自主的人生,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他始终没有加官进爵。一曰“慈悲喜舍”。这蕴涵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他也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2003年,饶宗颐将个人数十年来积累的藏书,包括珍贵的古籍善本和180多件书画作品,赠送给香港大学。对于国瘼民生,饶宗颐更是慈悲而喜舍:汶川大地震,他当即捐款20万港币;青海玉树地震,捐款10万港币;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他将各界亲朋馈赠的160万元人民币悉数捐出;书法作品拍得的数百万元也捐给了有关慈善组织……
饶宗颐一向主张学艺双携,张大千先生曾称赞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可见其功力深厚,已非同一般。他曾经把自己的一幅《荷花图》送给温家宝总理,这是一幅堪称诗书画三绝的画作,一枝荷花,形简而神逸,辅以一首自作词《一剪梅·花外神仙》:“荷叶田田水底天,看惯桑田,洗却尘缘。闲随秾艳共争妍,风也倏然,雨也恬然。雨过风生动水莲,笔下云烟,花外神仙。画中寻梦总无边,摊破云笺,题破涛笺。”此画以荷为题,以词为跋,寓意深刻。水中莲花,看惯桑田,洗却尘缘,恬然面对风雨,好一个“花外神仙”!
人们常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来形容饶宗颐的人生追求。“不磨”即是古人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中流”即立于水流中央岿然不动,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季羡林曾盛赞饶宗颐:“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相关链接)
①2014年金秋,97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荣获“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组委会在给饶宗颐先生的颁奖词中称,“他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
②饶宗颐著述3000万言,专著60多种,各种论文400余篇,刊行诗文作品集20余种、书画集10余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荣获“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的饶宗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靠自学而成一代宗师,而且德艺双馨,道德品质也足以为世人楷模。
B.饶宗颐一生治学按时间大致分为四块,从早期到晚年,涉猎越来越广泛,并不断向外拓展,思维触角从具体层面研究到精神领域,越来越深刻。
C.汶川大地震,饶宗颐捐款20万港币;青海玉树地震又捐款10万港币,他这样做是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以“安顿”为核心的的人生哲学。
D.饶宗颐把自己的一幅《荷花图》送给温家宝总理,该画画技精湛,书法精妙,词意深刻,以花喻人,巧妙地赞颂了温总理“花外神仙”的品格。
E. 饶宗颐的成就得到了季羡林的盛赞,季羡林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大师,但是像饶宗颐这样的大师却是最难得的一个。
【小题2】饶宗颐的学术研究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饶宗颐认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人生追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外来思想,无疑就是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方式有多种说法,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西汉末或东汉初,开始仅仅在王室皇族之间流传,东晋以后,信众扩展至士大夫和一般百姓。不过,随着士大夫阶层出现出家者,佛教开始被部分人视为社会问题,参照三国牟子《理惑论》可知,其攻击佛教最常见的观点,就是佛教的削发、出家不娶等做法违反了儒教伦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此类指责,佛教的信者也进行了反驳,其依据的也是儒教经典。
②如依据《孝经》引出的论证,《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反对佛教的人常引用前半句说佛教与儒教伦理不容,而东晋孙绰则在《喻道论》之中强调说,佛教能让人“立身行道”,这才是最大的孝。
③不仅如此,佛教信者进一步指出,出家者救济、教化众生,这与帝王的政治任务是相同的。东晋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之中就认为,佛教的出家人救济处于流转之底的世俗之人,断绝其业根,广开天上和人间的转生之路,即使一个出家者修得全德,其恩惠也会波及六亲甚至全天下,所以出家者即便不处王侯之位,其道与帝王治世之道也是一致的。他在答复何无忌对于《袒服论》的质疑之中说,佛教与儒教,释迦与周公旦、孔子在立教的方法上虽然有区别,但有潜在的相互影响,虽然有超俗和在俗的区别,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这里所说的最终目的,就是救济人民。
④在救济人民方面,孔子所说的仁和佛教所说的慈悲具有共通之处。《修行本起经》卷上中出现了“能仁菩萨”的译语,说能仁菩萨“慈悲喜护,惠施仁爱”,同时使用原本属于儒教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后汉书》卷四十二记载了后汉明帝在永平八年(65年)给楚王英的诏书,其中有著名的一句话:“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文中,楚王英信奉佛教的方式为“尚浮屠之仁祠”,这也是因为将佛陀的作为理解为仁。由于佛教将慈悲与仁爱相结合,所以中国的僧人们倾向于救济一切众生,将其作为佛教的慈悲精神。之所以郗超、孙绰、释道安、庐山慧远等佛家提出救济一切众生才是佛陀的慈悲,是因为其符合儒家所说的仁。其他的罗什入关之前的佛家也都一样,如孙绰的《喻道论》之中,说佛教“弘道敷仁,广济群生”,认为佛教救济众生是在敷仁。
⑤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并形成了众多的宗派。特别是在隋唐之后,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更是中国本土文化所产生的吸收了儒、道思想的教派,佛教和儒教的融合以更直接的形式表现。如,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法师在《仁王般若经疏》卷一之中,就将佛教的五戒与儒教的五常对应,认为不杀生为仁,不盗窃为智,不淫为义,不饮酒为礼,不说谎为信。甚至,南宋孝宗赵眘著《原道论》,也认为:“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此与仲尼又何远乎。”认为佛陀与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⑥佛教积极兼容儒教,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理论水平,这让一些士大夫对儒教的地位产生了危机感,创作《原道》的韩愈就是其代表。同时,佛教也出现了不少支持儒教的代表人物,如北宋著名禅师契嵩、天台宗学者智圆等,很多人既是佛教信者,也是儒士。
⑦牟子引用儒家经典和老庄思想向儒士解释佛教,理由就是“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这样来看,似乎佛教走向中国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荷兰汉学家许里和有一部名为《佛教征服中国》的著作,不仅研究了佛教对中国的改变,更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双向的,我们也可以说是中国“征服”了佛教。从结果上看,佛教的中国化是成功的,让其在中国发展两千余年,虽然中间出现过三武一宗灭佛等事件,但是总体而言是稳步发展,牢牢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佛教”的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或东汉初,开始仅仅在王室皇族之间流传,东晋以后,信众扩展至士大夫和一般百姓。
B.东晋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佛教与儒教,释迦与周公旦、孔子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救济人民。
C.中国的僧人们倾向于救济一切众生,将其作为佛教的慈悲精神,所以佛教将慈悲与仁爱相结合。
D.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法师在《仁王般若经疏》卷一之中,就将佛教的五戒与儒教的五常对应,体现了佛教和儒教的融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士大夫阶层出现出家者后,佛教开始被部分人视为社会问题,反对佛教的人认为佛教削发、出家不娶违反了儒教伦理。
B.佛教信者认为出家者救济、教化众生,这与帝王的政治任务是相同的,东晋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也这样认为。
C.孔子所说的仁和佛教所说的慈悲具有一致性,比如《修行本起经》卷上中说能仁菩萨“慈悲喜护,惠施仁爱”,同时使用原本属于儒教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
D.佛教积极兼容儒教,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理论水平,作为士大夫的韩愈创作《原道》 传达出对儒教地位产生的危机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什入关之前的佛家认为救济一切众生才是佛陀的慈悲,是因为其符合儒家所说的仁。
B.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佛教信者也排斥传统的儒教思想,但希望调和儒教和佛教之间的矛盾。
C.佛教中国化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从中、印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牟子引用儒家经典和老庄思想向儒士解释佛教等可以应证。
D.佛教中国化是成功的文化融合,虽然出现过三武一宗灭佛等事件,但总体而言是稳步发展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几乎成了一些中国人论中国人的一个论断。沦丧也罢,缺失也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认同和归属的问题。所谓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中国历史上异族入侵之后,总是主动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得以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传统文化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西方文化渐渐渗入,许多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新兴文化之间感到了莫大的迷茫。他们破天荒地忘却了本民族的文化优越感,隐去了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但即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保留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可继承性。在半封建的中国,一些必要的传统伦理道德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方面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今中国在世界文化上的版图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影响力越来越深入广泛。孔子学院遍布世界,数不清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从这样的解读方式来看,中国文化蓬勃发展。可另一面,国内民众中的文化氛围却不景气。喜欢读书的人不多,中国书法丧失气息升腾的民间基础,许多民间传统技艺也濒危到了需要抢救的地步。
回溯历史,国人传统性格多带内向、严肃、拘谨的特征,传袭至今。而西风东进的百年以来,国外一些思想文化影响和改变着国民的性格。城市里,崇尚自由、轻松和时尚的年轻人成了很大的群体。韩国的餐饮店、服饰店开到了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化妆品让很多人无法拒绝。目睹了“中国式圣诞夜”的疯狂,国内一些学者及专家开始为春节这一传统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感到担忧,呼吁要自觉地维护民族文化尊严,保卫民族传统文化。
情形就是如此。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宝库还没有重视到采取最好的保护方式和保持最理想态度的程度。而国外对中国文化已经在做深入的研究。敦煌在甘肃,而敦煌学却不在中国。美国人在研究中国的《山海经》,韩国人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地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自己。
(选自《中国人,你的文化认同感哪去了?》,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文化认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认同关乎道德、信仰,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归结起来是文化认同和归属的问题。
B.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后形成的。
C.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最深层的基础,因而成为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D.文化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失去影响力,成为影响国家发展与竞争的重要因素。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异族入侵后,中国文化仍能一脉相承地传下来,是因为异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接受。
B.19世纪中叶,中国知识分子忘却了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认同。
C.在半封建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地威胁,但它强大的生命力得以保留并延续。
D.国人对中华文化宝库是重视的,只是未对其采取最好的保护方式和保持最理想的态度。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数不清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并越来越广泛的表现。
B.中国书法丧失气息升腾的民间基础,许多民间技艺也濒危到需要抢救的地步,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了。
C.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国人性格发生了变化,他们喜爱韩国餐饮、服饰,更对德国汽车、法国化妆品青睐有加。
D.敦煌在甘肃,敦煌学却不在中国;韩国人在努力地学习中国文化。可见,国外对中国文化已经在做深入的研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以“养济”为主,直接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衣食救助。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粥厂、栖流所、留养局、全节堂等多是秉持这一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在注重“养”的同时,忽略了“教”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养并重”、“教养兼施”开始成为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转型及实践的主要内容。
“教养并重”理念的最初实践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道光年间,裕谦在武昌设立恤孤局,对孤儿因材施教,聪颖者读书识字,平庸者教之纺花、织布、结网、打蕈鞋等手艺。
清末,清政府也开始逐渐将实践“教养并重”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教授贫民习艺的教养院、工艺局和习艺所也纷纷设立,先在京师五城设教养局以“拘收初犯轻罪之民、给以衣食,教以粗浅工艺”。光绪三十三年,民政部奏请“责成地方官绅以育婴堂附设蒙养学堂,养济院、栖流所、清节堂附设工艺厂”。此后,各地教养局也纷纷建立,譬如天津东门内贡院旧址就设有教养局,设织布、染色、地毯三科,聘用三名日本技师教授简单文字、算术和技艺。
与此同时,在“民生日蹙,失业日多”的背景下,针对社会普遍的流民问题,“教养并重”理念的实践往往与振兴工艺相结合,并力图使其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此外,晚清江南地区还设有洗心局、迁善局等,在教以工艺的同时,对流民的思想教育也有所关注,北京工艺局亦然,他们考虑到游民“闲荡日多,骤难就范”,收养之初,先送入迁善所进行思想教育,再教授工艺。这些习艺所、工艺局均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部分监狱也开始附设习艺所,救助对象远远超出传统的老弱病残废疾者,在当时强调工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教养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将传统手工艺与近代机器工艺和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光绪三十一年,广仁堂扩充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除规定时间教以习字外,大部分时间教授女工西式花辫、机器缝纫、刺绣、草帽辫、毛巾、织布、鳊绒等七科手艺。在倡导“教养并重”理念和相关政策激励下,原有的慈善组织也开始增加了工艺或近代教育的比重。光绪三十年,天津广仁堂筹办了女工厂和女学堂,天津育婴堂创办了女工厂,组织女童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保定府全节堂附设私塾改为两等小学,并设立直隶女学分校;第二年保定育婴堂附设直隶女学堂,堂内所有成员尽数入学。
进入民国以后,“教养并重”的实践继续发展。1917年京直大水灾救济中,除办理传统的赈济、平粜、粥厂外,还特别强调设立因利局、籽种贷款所、贷纱所等,通过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原有传统慈善组织进行改组和整顿,设立官办救济院,下设养老、孤儿、残废、育婴、施医、贷款六所,贷款所就是“寓教于养”理念的主要体现,该机构向贫民借贷小额资金,不再以教授工艺为主,与清末已有很大的不同。
(摘自郝红暖《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济”是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它的方式是直接提供衣食来救助,救助对象是各类弱势群体,它的机构有养济院、育婴堂、粥厂等。
B.“教养并重”是近代西风东渐的结果。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做法,改造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既“养”又“教”。
C.“教养并重”最初大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恤孤局、抚教局等慈善机构在教救助对象读书识字的同时,又教他们学习手艺。
D.“教养并重”在清朝末年由政府推动而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政府设立教养院、工艺局、习艺所等教习技艺,有的甚至请来外国技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养并重”突破了中国传统慈善注重“养”而忽视“教”的局限,是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的转型,“教”有读书识字、习艺、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
B.清政府设立的习艺所、工艺局大多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后来救助对象逐渐扩大,教养内容逐渐与近代机器工艺、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
C.天津广仁堂、育婴堂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组织女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慈善活动中增加工艺、近代教育的比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D.民国后政府设立贷款所,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这体现了“寓教于养”的理念,表明“教养并重”实践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济堂、栖流所、全节堂等是以“养济”为主的慈善机构,而工艺局、习艺所等是实践“教养并重”理念的慈善机构,它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B.清末“教养并重”的理念与振兴工艺相结合,曾经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生日蹙,失业日多”背景下普遍的流民问题。
C.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个人与慈善机构的自发行为,又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引导,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D.“教养并重”理念及其实践不仅拓展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内涵,也使慈善组织的日常事务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交,综合类慈善堂日益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主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初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昧,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无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亏玉位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
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风雨”的怅惘。“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
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小题1】下列关丁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会等活动都是当时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的明证。
B.统治者喜爱牡丹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以显示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
C.园艺工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热衷于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这使得牡丹品种迅速丰富,客观上促进了唐代牡丹玩赏之风的兴盛。
D.拥有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的牡丹进入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的审美文化需求,牡丹玩赏之风大盛。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主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立足于牡丹本身来“颂美”“颂圣”的一类和思想更丰富深刻的以牡丹为触媒,反映自己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绪、情感、心理的一类。
B.从那些批判现实色彩浓厚的牡丹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也可以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幸。
C.对于南宋人士而言,想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已不可能,他们开始追忆往昔,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和黍离之悲,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作品中,牡丹是昔日繁华的象征。
D.由于“南渡”这一极特殊的历史事件,宋人牡丹诗词中多有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的作品。感慨人生“风雨”者有之,叹恨身遭谪贬者有之,抒发流落之痛者有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唐宋牡丹诗词中的好词佳句,更是其中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其主题的嬗变,我们可以探究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B.“观物以明理”,所有的咏物诗都能够通过所咏之物来寄托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唐宋牡丹诗词也不例外。
C.北宋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也是包含着宋人对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之政治倾向的诗句,这种作品在唐代并不多见。
D.牡丹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承载着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