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5分)
完美的女友
木 心
那年在中国的京城,我主持一项工程,历时两载。下榻于某家专门招待华侨的旅舍。职员很有礼貌,白套服,黑领结,都是高中毕业又经过专业训练的——我休息、饮食,可称安适。房租是由石油部付的。餐厅只有楼下一个,绿叶扶疏,幽静宜人,餐毕,侍者用铜盘托来账单,签个名,月底结算。唯一不满足的是,不像生活在中国。
夏日某次筵席上,遇见了旧时同学,她已是颇负盛名的雕塑家,正在放大一件建筑装饰。工作场所离我住的旅舍很近。
散席时,她说:“那浮雕很累人,中午想睡一会,你白天不在,可否关照值班人员,给我钥匙?” 我很高兴地同意,旅舍人员也很高兴为著名的艺术家服务。一天又一天,我不安,日益不安,希望她早些结束那附近的工作,不再来此午睡。
因为每当我夜晚归来,房屋总有新鲜感——或是名贵的花,或是书桌上多了几件小摆设,抽屉里有巧克力,本来满着的饼干箱,又换了品种,大盆的水果,是清朝宫廷格式,吃不了,只闻香味……想象到她每天来时,提包捧花的模样,我难受得发愣。向晚的归途中,兀自担忧,不知房里又出现什么新鲜感,这不再是我原来的房间,像是走错了门。
事态在扩展、激化。某晚,我惴然启门,先看见壁上的歌德像,然后是窗畔艳红的大理菊,一 盆非洲常春藤吊了起来,绿叶绕过台灯,垂及古银镂花的椭圆镜框,中有普希金的相片。书架上原是几本笨重的工具书和零落的数据资料,此时却严严正正地站着大排世界名著——这是个文学家的书房,我成了勿知趣的闯入者,不仅是发愣,而是发愁了。
是否去向石油部说,为了工作方便,我搬到招待所去……然而这是逃遁,逃遁是卑劣的。我坐立不安,倒在床上,一侧身,发觉枕畔也有变化——是件丝质的白衬衫,百合花般的大翻领,手工缝制,天!哪有时间睡午觉,这针针线线的活儿,多费神。我见过别人穿这种式样的衬衫,例如拜伦、罗密欧等,那是什么时代,怎样的天生丽质,我是一生一世不配穿的!对之不禁 毛骨悚然——我的同学旧病复发了。
我和她中学同班,都爱文学,写罗曼蒂克兮兮的诗,后来她选择了绘画雕塑,我选择了物理化学。
二十年中,战争、婚姻、职业和生活的沧桑,都是中年人了,沉郁而开朗,既然重逢,谈笑风生,有一种是自然又是人工的超脱,我很珍重自己的中年,也很尊敬别的中年人,常对同辈的朋友说:“正是开怀畅饮的嘉年华啊。”
别的朋友来看我,对我居处的“情趣”议论纷纷,他们受到我精美点心的招待,却怪我奢华得女性化、孩子气。不知哪个机灵鬼,打听到每天有位女士,准时来布置房间,增添食品。他们要我公开,我被扰烦了,承认有这么回事,但从早到晚,我不在,没有见着她,夜晚她是不来的。朋友们笑道:“那是田螺姑娘!”
朋友们引此典故,我也觉得情况相去不远,便认同了。她与丈夫分居多年;那时候正办完仳离手续,于是朋友们一致认为我和她即将由同居而结婚了。
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她已不再来旅舍午睡,我也结束了石油部的那项工程,临别的忙碌,使我至今也记忆不清,何以我上飞机时,送别的众人俦里没有那雕塑家,除非她当时不在京城,此外,就没有原因可以使她不来送别的。
离别之后,我们通过一两封信。之后,又是类似战争的骚乱,生活和工作的沧海桑田。之后,遇见了一个从她那里来的朋友,说:她常谈起我……关于她自己呢——已复婚。有了儿子和女儿,很可爱的。事业顺利,雕塑件数倒并不太多。
从她最后的一封信看,我觉得,她和京城中满街走的老妇人行将看不分明,我很喜欢很敬重那里的出没于胡同口、菜场上的归真返璞的老太太,即使她们争斤论两,也笑口大开,既埋怨别人的不公平,又责怪自己太小气。
但愿我能有这样喜乐的一天,作为她家的宾客。如果她住的不是洋楼,而是古风的“四合院”,那就真是一个完美的梦。
(选自《温莎墓园日记》,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我不安,日益不安,希望她早些结束那附近的工作,不再来此午睡”一句,运用心理描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文章之间插入“我”和“她”在中学读书时以及后来的一些情况,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D.小说的语言典雅,如“惴然”“仳离”等,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体会到作者深厚的学养。
D.小说篇幅短小,容量却很大,从两位主人公中学开始到中年,这期间,他们经历了世事的沧桑,两个人的心态和性情大变。
E.“我”是一位旅居国外的中国人,但心在中国,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工作勤奋,但不善表达,胆小怕事,缺乏主见。
(2)小说第一段写“我”下榻的旅馆的有关情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请联系文题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意蕴。(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湮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做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小题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首先所关注并强调的,乃是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这种统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反映论,而是主客观的彻底融合。然而,艺术的创造还不仅于此,中国画家进一步强调在物我一如的过程中“我”的重要性。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精论,意指“迁想”这种主观活动,乃具一种关系到艺术作品成败利钝的移情作用。无“迁想”则无“妙得”,“妙得”是至美尽善的追求,没有这种追求是谈不上艺术创造的。
中国的艺术家岂能陷自己于“心为形役”的蹇促不堪之境?他们要在包容万有的大化中凭虚御风,物我两忘,如苏东坡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陆机《文赋》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足证诗人作赋、画家秉笔所藉者是九垓重霄的清逸之气。这是画家心灵、智慧、才情的升腾,惟其如此,中国画家才能超然物表,既能与花鸟同忧乐,又能以奴仆命风月,倾东海以为酒,一浇胸中块垒。
至此,大自然已成诗人、画家手中之觥爵,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飞羽游鳞,无非胸中忧乐所寄托,遂有杜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句,遂有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宋山河”之画。缘物寄情乃是心物交感和迁想妙得的最后结果。在宣纸上留下一些痕迹,这痕迹显然是约略言之,得其仿佛,与心头所勃郁所蓄积者相去颇远,这是中国画家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学&科&网Z&X&X&K
中国画直抒胸臆的快感,于它语言的痛快淋漓,于假自然陶咏乎我的山川大神般的自信。傅抱石先生曾说:“中国绘画原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调剂。”这“兴奋”二字,质朴之中奥义在焉。中国画家不能似日本画家那样一枝一叶着意描,中国画家的兴奋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不能持续于苦役般的描画之中。中国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它近乎中国的汉诗,利于言情述怀,钝于状物描摹,东西方诗在其源头已分道扬镳,西方有史诗,而汉人只有诗史。司马迁的《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然屈原《离骚》则绝非有韵之《史记》。中国的诗虽可佐史,但不可当史看,中国画可写实但不可以形似求。
中国画的线是超越了写实的,以形写神,要求线条之抑扬顿挫、起伏波磔具写意性,倾注画家意匠,使线有独立审美价值。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与中国人审美领域的拓展并行不悖。线的美学标准,在两千年历史进程中,已入高雅美奂之境。笔墨的含意则与线条相近,而且墨的地位从属于笔,这已是定论,笔可说是线的别称。中国画的线乃是天生玉质不假脂粉的美人,而墨分五色之说则更表明,在中国画家看来,墨的黑色包容了绚丽的自然。这种特有的认识,使中国画一直以水墨为大厦之栋梁,这与西方后期印象派之以色彩为雄殿之基础,南辕而北辙。必强自己所不能,无异于用短舍长。有人于水墨画上施以莫奈之色彩或雷诺阿之光影,恕我不敏,岂能苟同?
(摘编自范曾《中国画刍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以及超越一般反映论的主客观的彻底融合,是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共同关注和强调的。
B.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迁想妙得”的精论,其中“迁想”的意思也就是“移情”,离开了“迁想”这一前提,“妙得”便无从谈起。
C.所谓画家秉笔所藉的清逸之气,正是画家心智才情的升腾,这是中国画家实现物我两忘,超然物表,抒发情感的必备条件。
D.中国诗人所写、画家所绘之自然,都是其寄托忧乐的对象,但中国诗人、画家在缘物寄情时又能摆脱“心为形役”的困境。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直抒胸臆的快感,源自中国语言的痛快淋漓。“中国语言”即为“汉语”,其独有的特点影响了中国画的风格。
B.中国的诗歌虽然可以佐证历史,但不可以视其为历史,同样,中国画未尝不可写实,但形似不是中国画真正的追求。
C.中国画的线超越了写实,追求写意,有其独立审美价值,随着两千年历史演进,中国画的线的美学标准已入高雅之境。
D.中国画里的笔墨,其含义与线条相近,线的别称即为笔,其地位高于墨,在画家眼里,墨的黑色可包容绚丽的自然。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宣纸上所留的约略言之、得其仿佛的墨迹,与画家心中所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相比尚有很大距离,这是中国画家的一大憾事。
B.中国画和汉诗的相似之处,在其长于言情述怀,不善于状物描摹,画家的兴奋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像日本画家那样着意细描。
C.中国画线条的抑扬顿挫、起伏波磔,倾注了画家的情意与匠心,其丰富的表现力随着画家审美领域的拓展而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D.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主,与西方后期印象派有质的区别,如果像有些人在中国画中盲目融入色彩光影等西洋画元素,将会贻笑大方。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3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而是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丰富,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小题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小题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材料谈谈科学家与国家的关系,100字左右。(7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忙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
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9.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的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20.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4分)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师道千年:温情敬畏薪火相传
终于有机会在这样特殊的时刻,理清在我脑海中念兹在兹的师道精神。
遥想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497),周游列国的孔子,被匡人误认为曾经对其施暴的鲁国恶人阳货,遭到了匡人数天的围攻。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孔子弦歌不辍,并说出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至圣先师”孔子的文化担当,是何等的气魄与自信!
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兵败自刎,楚地陆续平定,独项羽的封地鲁迟迟不降。刘邦举兵围鲁,看到的却是如此景象:鲁国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诵读《诗》《书》,照旧在讲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这让一向质木无文的刘邦都深为叹服,不忍加兵。
时间推进到20世纪,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日军跟踪逃难的学者,将一颗颗炸弹扔向刚刚建立起来的简陋校舍。“敌机在头顶上嗡嗡……学生和教授也懒于奔跑了,随便在校园里找个地方蹲一蹲,看一看,敌机过后照样备课自习。”
这些貌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大有关联,贯穿了一个根本的命题——文化、文化命脉、文化担当、文化传承。
站在一名高校教师的角度,我眼中的西南联大,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却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学,这恰恰是当下所缺失的。
我想,大学总要有大学的样子:正确的理念,科学的精神。教师也必须有教师的样子,温情敬畏,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大学,是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的主要场所。古之儒生在兵临城下时仍然弦歌不辍、战时师生在炮火声中依旧书声琅琅,是因为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将这种理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今之大学,去古虽远,然其职责没有改变,其精神不应改变。作为大学教师,理应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精神,用温情与敬畏,以独立之精神,守护传统,传承文化,培养完善的“人”,薪火相传。教师影响学生,师生影响大学,大学影响社会,而不是相反。蔡元培说过“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教师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是逢迎当下,随波逐流。
一所大学,有高远的理想、科学的精神,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照样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反之,即使高楼林立,合并改名,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什么时候大学校园弦歌不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什么时候大学师生不再那么功利浮躁,经常抬头看天,这与理想的大学已经不远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扛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创造新的辉煌,真正实现大学的理想。任重而道远。(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师道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时期,孔子遭到了匡人数天的围攻。但他弦歌不辍,并说出了气吞山河的名言, 这是一种有气魄与自信的文化担当。
B.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的封地鲁迟迟不降。鲁国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诵读《诗》《书》,讲习礼乐,这是项羽决心杀害刘邦的计谋。
C.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敌机在头顶上嗡嗡,敌机过后照样备课自习,这是老一辈教育家的人文精神。
D.改革开放以后,去古虽远,但大学精神不应改变。应该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精神,用温情与敬畏,以独立之精神,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小题2】下列选项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温情敬畏薪火相传》既点明了新时期的大学精神,又表明了作者希望文化传承的愿望。
B.想要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就需要大学校园弦歌不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师生不功利浮躁。
C.西南联大在历史上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却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学,这恰恰是当下所缺失的。
D.回顾师道发展历程那些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大有关联,贯穿了一个根本的命题——文化、文化命脉、文化担当、文化传承。
【小题3】请用3个关键词概括作者所提倡的“大学精神”。(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