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
莫景春
①不知有多久没回桂西北的故乡了。春天来了,故乡突然像刚冒出地面的青草在心底疯长起来,思念溢满整个心窝。于是沐着习习的春风,回老家住了几天。
②村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像故乡的一条脐带,从村后的大山里潺潺流出。溪水清澈见底,即使是狂风暴雨的夏天,也绝没有那种狂奔怒流的浑黄,总是那样的文文静静,只是在寒冷的冬天有些消瘦,但蓬勃的春天一来临,它便盈盈地丰满起来。
③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小溪边捧一把清水,肆意地泼到脸上,让那种清凉淌满整个脸,让自己和故乡做最亲密的接触,再跟大伯大婶们聊聊,听听他们亲切的话语,感受久违的乡情。
④一个春意盎然的早上,我惊呆了。小溪变了,那清亮可人的脸不见了,换成了粉红的脸,满溪满沟的粉红,红得让我心跳加快,又让我心里暖暖的。我伏到溪边的青石上,端详这一奇异的变化。那红红的溪水,缓缓流着,不再清澈的水倒映不出我的脸了。将脸再凑近些,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着,丝丝入鼻。我情不自禁地想将手伸进那缓缓流动的粉红,捧上一把细细品玩,又不忍心搅动溪水,也在担心那片红会不会是什么污染物。
⑤再看看早起的大伯大婶,他们若无其事地在那里洗脸洗菜。一位大伯似乎看出了我的迟疑和惊讶,跟我搭腔:“娃儿,没什么奇怪的,那漂在水上的是桃花。”
⑥什么?桃花?我心里猛然出现一幅迷人的桃花灿烂的画面。
⑦“那是你家邻居大叔前两年在后山种的桃树落下的桃花。”接着他便告诉我邻居大叔全家到村后的荒山上种植桃林的事。
⑧听着大伯的叙说,手迫不及待地伸进了溪水,满满地捧了一捧,扑到脸上,那样的清凉芬芳,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急急地往山后赶去。
⑨桂西北很多地方九分石头一分土,满是怪石嶙峋,只在石缝中窝着一点泥土。辛勤的乡亲们便在这石缝间抠出一点点泥土,连成巴掌大的地,便一窝一窝地种下玉米。由于土浅坡瘦,保不住水,若是十天半月没淋过一场雨,那玉米可能就枯黄了。近着小溪的可以挑上几桶水浇浇,远的只能望天兴叹,眼睁睁看着庄稼活活枯死。平日,便靠着养点羊、砍柴烧点木炭来补贴家用。乡亲们的日子就这样缓慢而沉重地过着。
⑩沿着小溪往上走,香气越来越浓。徜徉在迷人的芬芳中,我陶醉了,不知不觉间,眼前闪现出一片迷人的粉红世界。只见一棵棵粉红的桃树,枝连着枝,遮住了身下那高高低低的石头。尽管有的树花瓣已凋谢,青翠欲滴的嫩芽探头探脑的,但一眼望去,仍是迷人的粉红。哦,原先放牛的山谷变成桃花源啦!
⑪鸟儿在树林间鸣声不断,吱吱喳喳上下翻飞,真是一片热闹的海洋。我情不自禁地扑进了这片粉红。
⑫“回来啦,小春。”丛林深处传来熟悉的喊声。哦,是给果树打药的大叔。他放下喷雾器,满脸笑容地迎上来。
⑬原先乡亲们总是愁眉苦脸的,恨自己“生不逢地”。我也是在这种恨意中苦苦读书考到山外的,想不到如今他们已变得神采飞扬。大叔眉飞色舞地说:“今年村里有收成的果园有好几个呢!我们这样的山地种别的都不行,种点果树还不错。明年把路修一修,开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到山里来亲自摘果观光。”多美好的想法呀!
⑭说话间,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拂来。桃树们兴奋起来,传电般地颤抖着,桃花像雪花般飞舞,纷纷扬扬的。霎时间,眼前满是迷乱的粉红,像是下起了一场桃花雨。我的头上身上都飘满了桃花,被淋成了一个粉红的桃花人。大叔花白的头发、深蓝的衣服不见了,变成一个粉红的桃花人。香气更浓了,我们俩相视而笑,尽情地享受这桃花雨的芬芳。
⑮小溪被染得更红了,“叮叮咚咚”地跑着,快快乐乐地要跑出山外了。
(选自《文艺报》2011年8月3日,有删改)
【小题1】小溪是本文重要的叙写对象,简要分析小溪在本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本文赞美了故乡发生的可喜变化,请结合全文说说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
【小题3】第④段写得生动形象,请分析该段的表达特色。(6分)
【小题4】第⑩~⑮段意境优美。请探究这几段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产生了怎样效果。(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9: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百年中国,再没有其他学说像儒家思想这样,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反复跌宕和严峻拷问。读经和反对读经,曾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争吵不休的一桩公案。反对者显然占上风,连鲁迅也站出来发声,批评提倡读经者即使是真正的老实人也不过是“笨牛”而已。文革十年,儒家思想成为众矢之的,必欲清除扫尽而快之。改革开放后,把历史还给历史成为思想学术界共同呼声,孔子由被幼童也参与唾骂的斯文扫地变而为正常的文化古人。由于所经历的“圣弃知”的时间实在太长,难免积非成是,改变世人乃至学界部分人士的成见尚需时日。
儒学产生之初,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响比之墨家或犹有未及。所以孟子颇为焦虑地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他因此想起而矫正此种“仁义充塞”的时代风气,欲以承继虞舜、周公、孔子的圣道为己任。
汉代中期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使儒学地位骤然提升,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儒学以外的学说仍有存在空间。东汉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即为明证。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玄之风大炽,其思想所宗更非只有儒学一家。隋唐佛教发展的势头,亦不在儒学之下。但如果认为隋唐时期的思想主潮是佛而非儒,轻忽儒家地位,又有误读古人之嫌。直承郑康成而撰《五经正义》的孔颖达,即是当时继往开来的儒学健将。明清以来,儒学的地位日趋稳固,但佛、道两家在民间社会的影响也开始定式成型。
儒家思想在宋代呈现变易之势。二程和朱子等宋代大儒,诚然是承继了先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朱子的理学实为思想大汇流的产物,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一起参与进来成为理学的助发资源。“三教合一”在学理上得到论证,肇始于唐,而宋代实为集大成,此即陈寅恪先生所谓“新儒家之旧途径”是也。
学者有“制度化儒学”之称,这在唐宋以前并不明显,主要是明清两朝,伴之以科举命题以“四书”取义,儒学不仅制度化,而且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影响尤为深钜,因此其存在形态难免因固化而僵化。儒学在晚清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局”中出现危机,实与儒学在明清的固化与僵化直接相关。所谓危机,恰好是“制度化儒学”的危机,而非先秦孔子和孟子原初思想学说的危机。
这里涉及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的问题。所不变者,是为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价值。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包括诚信、爱敬、忠恕、知耻、和而不同等,是几千年以来一直传下来的,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当今的社会;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可以适用于全世界的人。
(摘编自刘梦溪《如何评价儒学的历史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百年以来,任何一门学说都没有像儒家思想那样经历百年之久的多次起伏、冷峻质疑和大力抨击。
B.在那场读经与反对读经的论争中,鲁迅曾经发表意见,批评提倡读经者,认为他们即使是真正的老实人也不过是“笨牛”而已。
C.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界提倡读经,舆论界反对读经,双方争吵不休,成为一桩公案。 在这场论争中,反对者明显居上风。
D.文革时,孔子被人甚至幼童诟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学术界恢复历史的真相的共同呼吁,孔子才变为正常的文化古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之初,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响可能连墨家都不如,孟子欲矫正时俗,以承继儒家圣道为己任。
B.汉代中期,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其他学说仍有存在空间。隋唐时郑康成和孔颖达是继往开来的儒学健将。
C.宋代,儒家思想呈变化之态。其与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汇合成促使朱子理学兴起的源头和基础。
D.明清两代,伴随着科举以“四书”取义的命题方式,儒学呈现制度化、固化而僵化的样态,导致危机出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被诋毁、抛弃过久,世人乃至学界部分人士对儒学的错误认知已经习惯,难免认为本该如此,故改变成见还需一定时间。
B.儒学在晚清出现的危机,与其在明清的固化与僵化有直接关系。这种制度化了的儒学出现危机,并非先秦孔子和孟子原初思想学说出现危机。
C.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虽有所更易,但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价值却仍然不变,适用于当今,适用于全世界。
D.评价儒学的历史地位,既要关注到其地位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思想内涵上的变易,又要看到其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题。
幸福倒计时
李世民
搅拌机像一个巨大的蜗牛突突啦啦旋转着,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混凝土倒在了伙伴们的小车里。三元已经彻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巨大的蜗牛一样的搅拌机,尽管搅拌机的声音尖厉刺耳,尽管搅拌机还常常会把星星点点的灰浆喷溅到三元黑红色的脸膛儿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三元还是觉得,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大黄牛一样听话,让它吃料它就吃料,让它旋转它就旋转,让它停下它就停下。
每天上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比伙伴们早到一会儿,看看搅拌机的线路是不是有问题,给轴承和齿轮加些油什么的;每天下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晚走一会儿,冲刷一下搅拌机的里里外外,或者是紧一紧螺丝。三元越发觉得,搅拌机就是自家喂养的那头牛,你只要好好侍候它,它就听你的使唤,卖力的干活。
搅拌机的左侧,有一根柳木柱子。说它是柱子,其实是不对的,春天工地开工的时候,大家安装搅拌机,随意插了一根柳木,现在已经是夏天了,柳木的梢头居然抽出了几根枝条,生出了翠绿的嫩芽来,应该算是一棵柳树了吧。柳木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
在黑板的最下面,还有一行用粉笔写的小字: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这行小字,除了三元之外,工地上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也看不清楚。这是三元的秘密,也是三元无法掩饰的幸福,看着这行字,三元常常会无端地发出嘿嘿的笑声,他觉得那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
三元的对象叫柳琴,是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媒人介绍的。有时候,三元使劲地想柳琴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也不是三元的错,三元和柳琴,总共才见了三次面,头一回,是三元和柳琴相亲,第一眼,三元就相中了柳琴,他觉得柳琴好看,越是好看,三元越不敢多看,三元越是不敢多看,好看在哪里,三元也说不上来。第二回,三元去柳琴家送彩礼,带去了一台大彩电,和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记得当时柳琴说,这么多衣服,啥时候才穿得完啊,三元直搓手,不知道说啥好。第三回,三元来城里打工,柳琴送他去车站,那天是正月十六,天冷得厉害,柳琴的手冻得通红,有几回,三元都想拉住柳琴的手,这样一是给她暖暖手,二就是两人牵牵手。三元只是这样想,却没有拉住柳琴的手,现在三元想起来多后悔呀,他真的想不出拉住柳琴的手是什么样的滋味,他想等结婚以后,天天都要拉住柳琴的手......
工地的对面有一个超市,休息的时候,三元常到里面看,三元看中了超市里的一条毛巾被,粉红色,带点暗花,上面有鸳鸯戏水的图案。三元不止一次地看那条毛巾被,他想柳琴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三元的脸就红了。三元还想,城里的东西就是好,城里的东西也很贵,一条毛巾被二百多块钱,顶两只山羊呢,顶好几袋玉米呢。但是,三元还是拿定了主意,等到回家结婚那一天,一定要带回这条毛巾被。
工地上,每天都要用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这些水泥,是三元一袋又一袋从仓库搬到搅拌机前的,用过了水泥,三元就把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袋收藏起来,隔上三五天,就有收废品的小贩上门收一次,三元计算着,到了临走的时候,卖水泥袋的钱差不多也能买一条毛巾被了。
黑板下方的数字在三元的期盼中一天比一天变小了,三元结婚的日子也来临了。
那天,三元怀揣着水泥袋换来的二百块钱,一阵风催着一阵雨地朝对面的超市赶去,就要推开超市的玻璃门时,三元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三元看见,搅拌机还在像蜗牛一样旋转着,伙伴们还像过年一样装着石子推着沙子;三元听见,搅拌机还呼呼啦啦地响着,伙伴们还嘿嘿呀呀地喊着号子......
从超市走出来的时候,三元左手拎着一只烧鸡两只板鸭三条炸鱼,右手拎着四瓶高梁酒。其实三元是在看到超市门前那个巨大的酒瓶才改变主意的,三元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他在想,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请兄弟们喝杯酒呢?
那天晚上,高梁酒的香味在整个工地上荡漾着,伙伴们呼天喊地的猜拳声也响彻了整个工地,大家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喝醉了伙伴们说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好看带过来让大伙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地看两天......
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乘上了火车。三元还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已经变成了醒目的大字: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选自《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
【小题1】小说中的"三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在刻画三元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2】小说的题目是"幸福倒计时",请结合全文说明"幸福"的具体含义。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搅拌机"这一劳动工具,试分析它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三分侠义气 一颗朴素心
唐琪
2015年1月10日,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
就在不久前的1月7日,李小文刚刚获评“2014年感动师大人物”,师大给了李小文这样的颁奖词:“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
早年,李小文到美国留学。当时除了学遥感,他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读小说。美国的书馆是开架式的,借多少都没限制,他就每次都提着旅行袋去借书,一次借一袋。他说,当时最喜欢读金庸,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还觉得自己“在性格上还是有点像令狐冲的”。和他最喜欢的令狐冲一样,李小文喜欢喝酒,身上经常揣着酒壶。有媒体报道,61岁时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
李小文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把酒当粮食,后来喝酒伤了身体。李小文逝世后,他的学生在他常去的科博客发文: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的身体再也不会阻止您喝酒了。
在科学研究方面,李小文性格中的“固执”和“不跟风”糅杂起来,是一种“不盲从”的态度。他敢挑战美国遥感界的权威声音,提出遥感观测中“热点效应”更圆满的物理解释——1985年,一篇题为《针叶林冠层的几何光学模型》的论文发表在美国《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汇刊》上。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世界遥感科学界的极大震动,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该项研究成果还标志着当前国际遥感基础研究三大学派中“李—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诞生。当时他年仅38岁。
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开会,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曾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作为其中的首席科学家,忙到2011年,最终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
李小文为科研呕心沥血,但在物质方面却要求得极少。
他有自己的一套金钱观,认为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前,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她出生时家里条件差,营养不良,出麻疹并发了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对于这奖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同事和学生们回忆,这么多年不管冬夏,李小文都穿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据说李小文第一次到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2014年,李小文因为这个形象爆红网络。“貌不惊人,盖世神功”——这是网友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面对外界给他贴上的各种标签,无论是武功盖世的“扫地僧”,还是淡泊明志的“五柳先生”,李小文不作争辩,但是也“不赞同”。他说,“有些说法都太拔高了”。
李小文爱写博客,在博客里,他自称“黄老邪”;在北师大,他和所有学生都在一个QQ群里,群的名字叫“桃花岛”。他经常在博客里发表对热点新闻的看法,也会在遥感专业领域“和某某人掐一架”,或摆个擂台分胜负。而这个“桃花岛”,也成为了学生和同行答疑解惑的平台。
而今,“岛主”已去,在李小文曾经活跃的科上,热门博文几乎全是网友缅怀他的文章:“愿在天国继续把酒言欢,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恐怕李小文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他的“桃花岛”上,学生和同行们在遥感江湖里继续快意驰骋吧!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李小文之所以能爆红,其主要原因是他“素衣布鞋”的装束,其实大多数人对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知之甚少。
B.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详细叙述了“布衣院士”李小文的一生,填补,治学严谨,成果斐然的科学家,令人肃然起敬。
C.李小文本人认为自己的性格有点像令狐冲,却并不认同别人把他对你比作“扫地僧”和“五柳先生”,这表现了他谦虚低调的性格特点,
D.李小文去世后,他的学生在他常去的科博客发文: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的身体再也不会阻止您喝酒了。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和学生的感情很深。
E.李小文将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自己的钱,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奖学金,表现李他视金钱如粪土,回报社会的高尚品质。
【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北师大人对李小文的颁奖词,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目中的“三分侠义气”在李小文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就在李小文去世后不到一周,一位年轻女歌手因病去世。相对于李小文去世时的平静,这位歌手的去世引发了人们如潮般的关注和追悼。对此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分些时间给李小文这样长期缺少舆论关注和鼓励的学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商周以来的传统知识系统,实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王官之学,它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化精英,承上古知识系统并加以创造发明的礼乐知巳文化,经后人加工整理所形成的谱系较为完备的“六经”系统;一为诸子之学,它是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新的时代因素独立创造出来的子学系统。 “六经”系统包含了中华学术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智慧,—因而在历朝历代均受到重视,西汉以后一直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而传承至今。子学系统则代表了中华文化最具创造力的部分,是个体智慧创造性地吸收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后,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睿智回答,是在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技术等诸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展开。比起经学系统,予学系统在传统观念中的地位虽有不如,但其重要性却丝毫不见逊色。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两翼,为东方文明的薪火相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诸子之学的兴起,缘自先秦时期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春秋礼乐秩序的全面崩溃,导致了王官文化体制的解体,其剧烈程度与重要性绝不亚于殷周鼎革之际的社会文化变革。而王官文化体制的解体,又引起了文化重心的迅速下移,士阶层由此分化为文士与武士两类。文士中之校佼者,为寻找社会病因,疗救世人创痛,纷纷兴办私学、著书立说,从而出现了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多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百家”,说明当时人才之兴盛、思想之活跃; “争鸣”,意味着学术批评的自由、学术思想的独立。   
从历史中走来的子学,其多样的思维方式、鲜活的思想内容,总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保持着交互相通的关系。以子学的思维方式为例,墨子不满儒家而另创墨家,庄子无所不窥而恢宏道家,孟子创性善、荀子主性恶,诸子皆不依傍、不苟且,重独得之秘,立原创之见,倡导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百家争鸣,相互觚异,而多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不迷信,不权威,多元而有序地自觉发展.思想内容方面,儒家以“仁”为本,积极入世,在现实世界中寻求理想, “朝闻道,夕死可矣”;墨家尚贤,倡导兼爱节俭,刻苦自砺;道家于纷繁世界之外“清虚自守”’“澡雪精神”’。这些都是诸子学中历久弥新的遗珍。过去,它曾不断催生人们的新思维,鼓舞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而今,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国家实力持续提升、全球化意识不断增强而国人对子学进一步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的大背景之下,子学正再一次与当下社会现实强力交融,律动出全新的生命形态一一“新子学”
【小题1】下列关于“子学”的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子学由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新的时代因素独立创造出来。
B.子学是诸子百家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睿智回答,为东方文明的薪火相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C.子学缘起于先秦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在当时文士中的佼佼者为寻找社会病因,疗救世人创痛的争鸣中兴起。
D.子学的思维方式多样,思想内容鲜活,且其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总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始终交互相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官之学,指包含了中华学术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智慧,西汉以后一直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而传承至今的谱系较为完备的“六经”系统。
B.诸子之学,与文中出现的“子学系统”“子学”“诸子学”属同一概念,它代表了中华文化最具创造力的部分,在传统观念中,其地位不如经学系统。
C.百家争鸣,形容春秋礼乐秩序全面崩溃后,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多思想流派以独立的学术思想,进行自由的学术批评所形成的空前盛况。
D.新子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为催生人们的新思维,激励仁人志士,子学与当下社会现实强力交融所律动出的全新的生命形态。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官之学继承了上古知识系统并加以创造发明,诸子百家则创造性地吸收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表明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继承和发展。
B.殷周鼎革之际的社会文化变革,引起了文化重心的迅速下移,造成了士阶层的分化,导致了王官文化体制的解体,加深了社会危机。
C.诸子皆不依傍、不苟且,重独得之秘,立原创之见,倡导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又以天下安危为己任,是子学思维方式多样性的明证。
D.儒家以仁为本、积极入世,墨家倡导兼爱、刻苦自砺,道家清虚自守、澡雪精神,释家劝人向善、普度众生,无不植根于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