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自古以来,凡是儒家经籍以及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等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的纽带。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是把种族或宗教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的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性,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的生动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动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之心,自然会随之衰减。20世纪从60年代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的“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传统文化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了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的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读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的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就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但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有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的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才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作者所说的“敬畏之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儒家经籍以及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等有着敬重之心与尊重之心。
B.指对传统文化中以“道”化众的文化的制造与传播。
C.指对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农业文化的“复旧”与再创造。
D.指在文化重建中,对传统文化应该怀有的敬重与传承之心。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对待文化的态度除了尊重与敬畏之外,甚至将其神圣化。
B.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儒家信徒以“行道”为终极目标,使人人得到文化的熏沐。
C.近百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革命震荡之中,传统文化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作者所说的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与朱熹所说的“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有着很大差别。
【小题3】在中国现当代,有两种对传统文化不敬畏的行为是什么?(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29 09:5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时代”,读什么?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小题2】(小题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让我们失却精神家园。
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人在各种生存实践活动中,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经历和体验,这各种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会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水准,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
境界的构成不能单从人或者单从世界来了解,应从广义的人生发展、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来把握。现代意义上的境界,首先指人生境界,是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的感悟水平,也包含人生实践中审美的境界。
怎样理解人生境界?首先,人生境界不是自然界进化而成的物质实体,也不是主体心灵自生的幻影,而是人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和圆融一体;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其次,境界作为人与世界的交融统一,不是认识论层面上的主客观统一,即那种外在的客观物理属性与内在的主观心理意识在认识上的统一,而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即在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生存活动的人生实践过程中所实现的统一。这种交融统一,体现为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再次,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它是个体由觉悟而生的内心的澄明;生成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张力,它表示某种东西正在发生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态,生成并有自动、自在、自然之意。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而觉解是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境界的生成取决于人们对自身生存实践及其意义的觉解。由于觉解的层次和程度不同,造成人生有多种境界、多重境界。不同的人对生活的自觉和了解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因而,尽管每个人都面对着相同的宇宙,置身于大致相同的生活之流中,但是,生活对每个人却显示出不同的意义,从而每个人处身于不同的人生境界中。在人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觉解程度和层次,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审美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主客体之间实现“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从心境来说,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性和有限性,而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所以,审美境界不同于、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是诗意的提升和凝聚。
(选自朱立元《实践美学的现状与未来展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人生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人对宇宙或人生的觉悟和对生命价值、幸福感的感悟程度,它的构成是单方面的。
B.是人对生存实践的觉解和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多种境界,既非实体,亦非心灵幻影。
C.外在的物理属性与主体内在的精神意识在认识上的统一,形成了人与世界的交融境界。
D.主体在客观外物的影响下被动地发生的动态过程,是自然出现的一种内心澄明的体验。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解人生境界这个概念,要把握广义的人生发展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B.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双向建构关系,靠人的实践活动把两者联结起来。
C.提高人生境界的层次,必须提高人对自身生存实践及其意义的觉解。
D.人生境界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就是审美境界。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概括“审美境界不同于、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的理由。

同类题3

小阅读(3×3分,共9分)
8【小题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B.20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C.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B.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二十年:从神秘到平常
二十年前,英国人伯纳斯·李研发明了互联网。二十年来,全球网络体系飞速发展,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以至于许多人都将其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约17亿人是网络用户,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5%。互联网大大缩短了信息发布和接受的时间,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网络的传奇故事与二十世纪初的汽车工业有相似之处。亨利·福特利用生产线大批量制造大众化的福特T型车,从而让富翁们的机械玩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以同样的方式,伯纳斯·李研发明的互联网让美国国防部开发的神秘技术变成了大众都能掌握和使用的日常工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工业革命造就了洛克菲勒、卡内基、福特等企业界巨人,而网络产业也拥有像谷歌这样的“超级航母”。从1996年开始创立,谷歌公司发展到今日,市值已达300亿美元,而且仍然在继续扩张。
然而和工业革命一样,网络革命也遭到了不少批评。虚拟世界的经济发展给真实世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网上购买机票系统抢占了旅行社的生意,亚马逊公司的崛起迫使大批书店关门。社交网站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新颖的交流平台,可以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但也因对隐私保护不力而受到指责。网络能使大众及时掌握各种真实的信息,但一些涉及色情、暴力、歧视和虚假的内容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成为恐怖主义者的工具。一些专家指出,网络其实就像现实中的城市一样,总有某些危险的角落存在
(选自《参考消息》,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
【小题2】请概述网络革命遭到不少批评的原因。
【小题3】如何理解“网络其实就像现实中的城市一样,总有某些危险的角落存在”这句话的含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9日07版)
【小题1】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倡“天人合一”、“天人相通”,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B.倡导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反对滥用资源,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对待自然资源等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反对随意破坏、浪费资源。
D.反对西方文化所强调的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
【小题2】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助于解决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治理手段问题,全面提高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B.有助于将发展经济、科技、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将人类生活之需与尊重环境规律结合起来,提高开发、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有助于继承并发展儒家所强调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思想,使之成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从而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D.有助于矫正、抛弃西方所强调的以人类为中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错误观念,从而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关于引文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意思是,仁爱的人拿天地万物等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了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这论证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是节约财用,爱惜百姓,按照时令、规律等来役使百姓,这论证了儒家以人为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C.“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的意思是砍伐一棵树,宰杀一头禽兽,如果不是在该做的时候做,那就是不孝(不尊重自然),这论证了儒家友善地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
D.“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是亲爱亲人从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从而爱惜万物(草木禽兽),这论证了儒家爱护天地万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