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按揭一份关爱
孙建勇
他第十九次面试失败。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这个打工者举目无亲,口袋里已经连乘车的钱都没有了。将近四十个小时的饥饿,让他眼冒金星。
他走到街边柏树下的长椅旁想歇息一会儿。正要坐下去的时候,他的眼睛一亮,长椅上躺着一只黑色的皮包。他不由得本能环视四周,夜色里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吹着柏树哗哗地飘落着枯黄的叶子。
迟疑了片刻,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拿起皮包,将它打开。
皮包里有现金以及证件。打工者数了数现金,三千元整,不多不少。他又翻看了证件,身份证上的这个人叫钱柏,家庭住址清清楚楚。
这一刻,他觉得眼前的一切,是对他严峻的考验。
犹豫了好久,打工者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把现金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在装钱的一刹那,他很痛苦地问自己:这难道是我吗
稳定了一下情绪后,他从身上掏出纸和笔。想了一会儿,提笔写道:
尊敬的钱先生:
您好!
我感到非常非常地抱歉!我拾到了您的皮包,目前,我处在困难中,急需要用钱,所以我把您的三千元钱留下了,算是我借您的。请相信,我一定会还您的,真的!其他的证件和钥匙都还给您,保证不少。我再次向您保证,我一定有能力还您的钱。其实,我很想很想做一个好人,但现在,我的确非常困难,只有请您原谅了!
一个失败者  丁小兴
XX年X月X日
第二天上午,他将信郑重地放进钱包,按照证件上的地址把皮包用特快专递寄给了钱柏。
转眼五年过去了。在这些年里,每当遇到困难而想退缩的时候,打工者总会想到自己所欠下的一份人情,就逼迫自己不懈地努力。终于,打工者成了一家网络公司的老总。
选定一个晴好的日子,打工者怀揣着三万元,开着私家车直奔钱先生的住处,这个地址,他一刻都不曾忘记过。
当打工者敲开一扇防盗门时,门里出现一位中年女人。打工者说明了来意,中年女人把他让进了屋。屋里躺椅上坐着一个银发的老奶奶。
他再次说明了来意,老奶奶颤巍巍地说:“丁先生,你要找的那位钱先生早在两年前已经移民美国了。临走的时候,他把一个包裹托付给我,让我转交给一位姓丁的来访者。我想这位来访者肯定就是你了。”
老人让中年女人从屋里拿出一个包裹。
他郑重地接过来,打开,是一只他非常熟悉的皮包。捧着皮包,他的手不禁有些颤抖。
他拉开皮包的拉链,里面空空的,只有一封信:
丁先生:
当您再次见到这只皮包的时候,我想,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我应该祝贺你!
我相信你一定会来的,这是我从未怀疑过的!但是,我要说:如果当初我那一个月的薪水能够助你战胜厄运,走向成功,赢来一生的辉煌,我以为,那是非常值得的!
如果你为了心灵的解脱而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决计偿还那一笔钱的话,那就请你交给这个房子的新主人——老奶奶吧.老人家是我从敬老院里接出来照看房子的,我为她请了一个护工赵阿姨。老人没有亲人,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死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
好了,我会在大洋彼岸遥祝你们的:愿幸福与你们同在!
你的未曾谋面的朋友 钱柏
XX年X月X日
读罢,他怅惘地望着面前银发苍苍的老奶奶,他忽然觉得面前的这个老人极像自己的母亲。
(选自2011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本文的线索。(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在刻画人物时,各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有何作用?(6分)
(1)犹豫了好久,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将现金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在装钱的一刹那,他很痛苦地问自己:这难道是我吗?
(2)第二天上午,他将信郑重地放进钱包,按照证件上的地址把皮包用特快专递寄给了钱柏。
【小题3】试简析两封信的主要内容和作用。(6分)
【小题4】文章的标题是“按揭一份关爱”,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小题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小题2】(小题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彭俐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醒狮国学》 2012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一事,烘托出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
B.一王姓老师给梁漱溟的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而一范姓老师则认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
C.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很大的,认为梁漱溟的观点正确,就支持鼓励;而不赞同的,也不强加干涉,这使得梁漱溟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
D.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更以冷暖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性格特点。
E.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
【小题2】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小题4】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倡导经典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的朱永新,是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力促进者。其新作《书香,也醉人》,是汇聚其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探讨的精品读物。

朱永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倡导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所学校推广的“新教育实验”,影响广泛。在朱永新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新教育理念,朱永新在《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首先阐述的一个关于阅读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造就着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健康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就一个民族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着它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的培育作用。简而言之,《书香,也醉人》首先传达的价值阐释是,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面对当下我国并不乐观的全民阅读状况,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说论述“为什么需要阅读”是一个理论问题,回答“怎样进行阅读”则是一个实践问题。《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从而显示了其特色和可操作性。

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朱永新看,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提升教育和科技水平,而且必须重视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经过对中国全民阅读状况的分析,朱永新认为,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这是制约全民阅读水平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制定基础书目不仅对全民阅读起到导航作用,更重要的是,研制和推广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对于夯实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面对近年图书出版界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带来的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图书推介缺乏普及性、稳定性和推广意义等问题,朱永新在书中推出了针对不同阅读群体、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多样性、艺术性的阅读书目。

基础书目是书海遨游的航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条件的创建则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保障,《书香,也醉人》给出了简洁的描绘和现实的导引。朱永新认为,针对我国一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另一方面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的现状,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认真实施。他在书中建构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立体保障体系:建立阅读基金,为民族未来投资;设立国家阅读节,敲响唤醒人文精神的警钟;在文化贫瘠的广大农村,广泛建立农家书屋;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扶持公益出版,净化出版市场,推出经典图书;推广实体书店,美化精神花园;打击盗版,助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阅读推广的关键在青少年,提升阅读水平的难点则在全体国民。对此,朱永新从政策建言走向现身示范,以自身成功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论述了领导干部、教师、企业家、父母等不同身份的角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和阅读什么经典等具体问题。相对于研制基础书目和创造阅读条件而言,唤醒懒惰、漠然的阅读个体,激起国民强烈的阅读愿望是阅读推广活动中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工作。只有渴望与人类精神高峰对话的人,才会主动品味经典;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徜徉精神家园;只有真正感悟到经典魅力的人,才能沉浸于书海墨香。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等危害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现象。
B.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
C.在回答 “怎样进行阅读”时,《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实践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
D.近年来,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图书出版界产生了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等问题。
【小题2】下列不属于提倡“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
B.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C.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
D.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小题3】结合全文,回答《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阐述了哪些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榆木书桌
李汉荣
①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我的先人曾仔细为它上漆、打蜡。一方柔和的亮光,使这户耕读人家,能随时拂去劳作的倦意,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②后来,漆渐渐磨损、脱落,固执的时光之蝉,终于挣脱蝉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在逐渐黯淡下来的记忆的房间,它笃定地站着,依旧保持着儒雅的姿势。它平淡的容颜,呈现着素朴的木质,也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
③我的祖父曾伏在它的上面,我的祖父的祖父都曾伏在它上面,我的先人们一直伏在它的上面,读易读史,诵经诵诗,画春画秋,记人记事,写情写义。当时,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梁上朗诵农谚,鸟儿们远远近近地插嘴,也在旁注着古奥的文字。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于是在桌上被仔细装订。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经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耕读的日子就有了日上三竿的欢喜。
④有时,疾病和悲苦随秋雨袭来;有时,离散和夭折,兵戈和马蹄,冷不防打断严谨的农历,桌上摊开的祖传方子,就及时做些加减。不大的桌面,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有的减轻了,有的治愈了,而有些暗疾,则像腐殖土一样沉淀下来,催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方和偏方,那是特有的民间异禀和草根智慧。谁能从桌上细密的纹理,取出几百年前疾病的叹息和药草的气息?
⑤此时,我在桌面靠右的一角,看见了一个小小的虫孔,那是一只什么虫儿打凿的工程?蚂蚁?木蜂?钻木虫?装死虫?很可能是装死虫吧。我愿意它就是一只装死虫。那时,榆树还生长在明朝的原野,几个贪玩的孩子轮番爬上榆树,其中有一个就是我的祖先,他爬上来了,坐在枝杈高处,手搭凉棚,眺望村庄的春天,眺望远山的青黛,顺便打量炊烟和人生的去向。就在这时,离他不远的一只虫儿也坐在树的肩膀眺望和打量,眺望葱茏的宇宙,打量榆树的味道。虫儿发现了他,一阵颤栗抽搐之后,它立即假装死过去了。就这样,虫儿躲开了一个顽童,也躲开了可能的伤害,我们可以理解是虫儿礼让了他,礼让高大的“神灵”占据更多的树木和更多的宇宙。但他没有看见这谦卑礼貌的虫儿,他只看见树身上一条静止的暗黑色疤痕。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附近庙里的钟声连着响了六下,报告慈航普度,众生平安。
⑥而当我的祖先和他的小伙伴们呼喊着溜下榆树,装死的虫儿立即复活了,它继续它的神圣工程,它连续七天七夜凿啊钻啊,它吃住都在这庄严的工地,它一定要为自己短暂辛苦的一生,打凿一条连接永恒的通道,它一定要用隐秘的艺术手法,记载自己的梦境和心迹。
⑦它以天真的智慧和精细的工艺,终于开凿了一个曲曲折折的时空隧道,把数百年前它的那次冒险经历,把它与孩子们相遇的故事,把原野的阳光、鸟声、草木香气和附近庙里的经声钟声,庄稼地里男人们对唱秧歌的粗犷声音,铁匠铺里叮叮当当锻打农具的声音,老牛寻找牛崽的哞哞声,鸡鸣狗叫的声音,集市传来的叫卖的声音,村口母亲们高一声低一声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以及缭绕在树上的我的祖先衣服和身体的气息,他们用力爬树划在树上的手指印痕,他们坐在树杈上哇啦啦对着远方呼叫的声音——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
⑧此时此刻,我悚然一惊,终于知道,我伏在这古老书桌上,其实一直守在这个洞口,一直在眺望深不可测的时光……
——节选自李汉荣《时光的收藏》,原载《人民日报》
【小题1】根据开篇两段的内容,概括榆木书桌的特点。
【小题2】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哪些历史场景?赋予了榆木书桌怎样的内涵?
【小题3】第⑦段写道:“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这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
【小题4】本文构思巧妙新颖,匠心独运。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

同类题5


材料二
甲骨文基本上是方形的。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商周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构字笔画相当完善的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写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之意。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节选自魏一平《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32期)
【小题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隶书、楷书三者对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各有不同的贡献。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篆书依然是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便不再向前演进了,就构字笔画来说,楷书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小题2】依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商周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唐代,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书法。
D.干禄字楷书明代称“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端庄秀丽,而且形式丰富,体现了书法对“势”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