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寻找
⑴古布斯小镇地处荒漠边缘,约翰的旅店已开了多年,小镇上只有他一家。黄昏,外面响起汽车喇叭声,约翰忙迎了出去。从车上下来一位满头白发的瘦小老头,还有一个40岁左右、皮肤白皙的男子。
⑵约翰正准备上前寒暄几句,突然他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原来老头是个盲人,他手中有根小锁链正紧拴在那男子的脖子上,他伤心地喃喃道:“杰克,别怪爸爸心狠,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男子小心搀扶着老头,宽慰道:“爸爸,我不会再逃的……”
⑶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约翰怔了一会儿,马上腾出最好的房间,安顿下他们。又做了丰盛的晚餐,让伙计送到老头房间,自己则陪那个叫杰克的男子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杰克先生,你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你,能告诉我吗?” 杰克淡然笑了笑,没做声。约翰叹了口气又说:“我可以肯定你是个很善良的人。而且从你所开的车及戴的名表来看,你从来就不缺钱,对吗?”
⑷杰克表情迟疑了一下:“不错,我虽然算不上大富翁,却从来不会为钱发愁… …”
⑸“可是,你父亲为什么说‘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约翰指指杰克脖子上的小锁链,“他这样对你,究竟为什么呢?” 杰克的脸一下涨红了,欲言又止。约翰倒上酒,长长叹了口气说:“既然您不愿说,我也不多问了。你们明天去什么地方?需要我帮助吗?”
⑹杰克看着热心的约翰,说:“我想打听一下去吉斯西图的路,听说那里很偏僻,不然今天也不会走错方向,带着这位老头住这里了。”
⑺“什么,这位老头?”约翰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他紧紧盯着杰克,惊愕地追问,“难道他不是你父亲吗?”
⑻“我和他非亲非故。”杰克脸上流露出沉重的神色,终于道出了实情。几天前,杰克送一个朋友从公司出来,朋友离开时喊了他的名字,被街上一名拄着手杖、蹒跚走来的老头听到了,他浑身像触电般一震,冲他叫道:杰克,真是杰克吗?”没等他回答,老头已扔下手杖扑过来,紧紧抓住他,悲愤交加:你这个孽种,我终于找到你了,快跟我回去!”“放开我,你认错人了!”“不!你一定是我的儿子,爸爸虽然瞎了,却辨得出自己儿子的声音!”杰克很生气,可当他看清老头竟是个盲人时,他怔住了,而老头由于激动过度,突然昏倒了,一只干瘦的手仍紧拽着他的衣角。
⑼“我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老人醒来后一只手仍然紧抓着我。通过他伤心的责骂,我才知道,老人有个儿子也叫杰克,10年前以做生意为-名骗了很多人的钱,之后就不知去向。债主们准备一起到警局报案,老头流着泪对大家说:‘我明天就去找这孽种,哪怕他躲到天边也要将他找回来,让他把钱一分不少地还给大家’。”
⑽“为了寻找躲藏的儿子,整整10年啊!老人不停地寻找,过着流浪的生活,不知吃了多少苦,双眼也失明了!我也是有父亲的人,既然这事让我碰上了,怎能忍心不管呢?”杰克边说边落泪。
⑾约翰的心显然被震撼了,半天才说:“我明白了,为了这位可怜的父亲,你最后承认自己就是他的儿子,且准备随他一起回去。
⑿“您果然是个善良的人。”约翰激动不已,主动说,“到吉斯西图还有一段很远的路。要不这样,明早您就回去,留下这位老头,我会好好照料他的。”
⒀杰克摇了摇头:“我要亲自把老人送回去,另外了解一下他儿子的情况。因为一天找不到他儿子,老人的心就一天得不到安宁。”
⒁“10年了,还能找到吗?”
⒂“我想一定能!人心不是长不出绿草的荒漠,更不是冷酷的石头。”杰克笑了笑,眼中充满自信,“如果他知道父亲为了他背负着沉重的道义债,流浪了10年,一定会为他的行为深感忏悔。”
⒃“不错,”约翰的声音哽咽起来,嗫嚅着说,“如果杰克那个混蛋知道,他一定会无地自容,也一定会回去投案自首的。”
⒄次日一早,杰克想带着“父亲”继续上路,约翰也早早起来,他没有劝阻,只是在胸前虔诚地画了个十字,目送他们渐行渐远。
⒅就在杰克把“父亲”平安送到家的第三天,从吉斯西图警局传出消息,逃亡10年的真正的杰克带着一笔钱主动回去投案自首了!而他,就是古布斯小镇的旅店老板约翰……
【小题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的父亲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让儿子人性中的善良得以复苏。
B.“人心不是长不出绿草的荒漠,更不是冷酷的石头”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好心人杰克的坚定信念:老头的儿子在父亲爱心的召唤下,必将幡然悔悟。
C.第⑻段画线语句,借助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找到了杰克的激动,体现了父爱的巨大力量。
D.杰克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真正的“杰克”投案自首,只是因为他的父亲,与杰克无关。
E.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位盲人,他正直善良、责任感强、吃苦耐劳、意志坚定。
【小题2】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前文精心安排了几处伏笔,请列举三处,并简要概括其作用。(6分)
【小题3】在小说中,作者将父亲设计为盲人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带着老头去寻找儿子的“杰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徐友渔
①掐指算来,“国学热”在中国闹腾的年头也不短了,现在已经失去了方兴未艾之势。我是不希望它来无影、去无踪,很快就销声匿迹的,那么自然要问,“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②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国学(或者广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③首先,我不得不表示我的失望,“国学热”的历程表明,它并不是一场有深厚根基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媒体支撑和炒作的新闻风波,它吸引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一系列引起争吵的事件,比如关于少儿读经的争论、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引发的争论、关于祭孔和主张立儒教为国教的争论,以及关于于丹讲解庄子的争论和李零教授发表《丧家狗——我读论语》引发的叫骂,等等。
④我认为,像国学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期望它有一个复兴运动,必然应该包含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包含涌现一批国学大师,出现类似于费希特在法军入侵德国时发表《告德意志国民》讲演这样的历史性事件,但我们目前看到的,不过是电视台捧起来的三两个说书人式的明星,我们听到的,不过是明星们签名售书的新闻和码洋数如何高的利好消息。媒体上的小吵小闹和大吵大闹不能构成一场文化运动,喧哗声迟早会消失。
⑤“国学热”要能长期热下去,必须与当代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妨看一看当今的英语热、电脑热等等,它们不需要大力提倡,不需要推波助澜,一直高热不止,原因无他,对年轻人的生计、前途至关重要而已。我们当然不能期望国学热满足人们的经济和物质需求,但问题在于,它也没有满足当今的精神道德需求。当前的文化明星宣传两大主题,一是安贫乐道、与世无争,退到个人的内心生活,在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问题引起极大关注、社会公正问题急需解决的今天,这一剂心理麻醉药固然有少数人欢迎,但大多数人是不会买账的;二是乱世出英雄,纵横捭阖、借力打力的道理,这能引起少数政治家和商人的兴趣,但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无关。对于现代化生活引起的困惑,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焦虑,国学中不可能有现成解答,当今的文化明星也不想研究和讨论。
⑥国学作为安邦定国的原理是早已过时了,现在谁会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呢?它的某些教诲可能在人们的日常人伦生活中有用,但这需要在真正的个人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作出区分。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看清这一点,国学要发挥正面作用还不容易。
⑦人们可能记不得了,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次“国学热”兴起时,主流媒体上弄出的响动,并不下于这几年,但《哲学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国粹?复古?文化——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就使得它无疾而终。从根本上说,当今中国还没有多元文化的氛围(一些“国学热”的头面人物也不过幻想恢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人们还没有想清楚国学在当代生活中应有的定位,真正的“国学热”还是来日方长,需要经历反复和曲折才能出现。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对近年来的所谓“国学热”持什么样的态度?(6分
A.
【小题2】第⑤段论述当前的“国学热”无法长期热下去,请简要说明其思路。(6分)
【小题3】要想真正让“国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本文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为何写作
余 华
①二十多年前,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手握钢钳,每天拔牙长达八个小时。
②在我们中国的过去,牙医是属于跑江湖一类的,通常和理发的或者修鞋的为伍。这样的牙医都是独自一人,不需要助手,和修鞋匠一样挑着一副担子游走四方。
③我是他们的继承者。虽然我在属于国家的医院里工作,但是我的前辈们没有一个来自医学院。我所在的医院以拔牙为主,只有二十来人,前来治病的人都把我们的医院叫成“牙齿店”,很少有人认为我们是一家医院。与牙科医生这个现在已经知识分子化的职业相比,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一名店员。
④我就是那时候开始写作的。我在“牙齿店”干了五年,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我感到无聊至极,我倒是知道了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没有风景,就是在嘴巴里。当时,我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于是我决定写作,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对我来说,作曲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
⑤在1983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一家文学杂志让我去北京修改我的小说。当我从北京改完小说回家时,我才知道我们小小的县城轰动了,我是我们县里历史上第一个去北京改稿的人。我们县里的官员认为我是一个人才,将我调进了文化馆。’
⑥这几年很多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放弃富有的牙医工作去从事贫穷的写作?他们不知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做一名医生不会比一名工人富有。所以我放弃牙医工作去文化馆上班,没有任何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压力,我幸福得差不多要从睡梦里笑醒,因为在文化馆里我得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自由自在和幸福。到了1993年,我觉得能够用写作养活自己时,我就辞去了这份世界上最自由的工作,定居北京,开始更自由的生活。
⑦现在,我已经有二十年的写作历史了。二十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写作了。写作唤醒了我生活中无数的欲望,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二十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虚构生活里纷纷得到实现时,我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⑧我知道阅读别人的作品会影响自己,后来发现自己写下的人物也会影响我的人生态度。写作确实会改变一个人,会将一个刚强的人变得眼泪汪汪,会将一个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会将一个勇敢的人变得胆小怕事,最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写作,恰恰是为了说明文学或者说写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当作家变得越来越警觉的时候,他的心灵也会经常感到柔弱无援。他会发现自己深陷其中的世界与四周的现实若即若离,而且还会格格不入。然后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准则,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具有了无孔不入的本领,他的内心已经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丰富就是来自于长时间的写作,来自于身体肌肉衰退后的警觉和智慧的茁壮成长,而且这丰富总是容易受到伤害。
⑨二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文学里,生活在那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和活生生的对白里,生活在那些妙不可言同时又真实可信的描写里……生活在很多伟大作家的叙述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叙述里。我相信文学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
相关链接
余华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华曾是一名牙科医生,但因为牙医通常要与理发的、修鞋的为伍,挑着担子游走四方,余华便萌生了弃医从文的念头。
B.余华从北京修改小说回去后,县里的官员认为余华是一个人才,将他调进文化馆工作,这称得上是余华的一种机遇。
C.文化馆的工作是余华梦寐以求的,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工作,所以他一直在文化馆工作了很久才辞职。
D.“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虚构生活里纷纷得到实现”,说明余华沉迷于文学的虚构世界,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
E.本文采用传主自述的方法写作,并没有对传主的写作经历和精神品质进行介绍,而是侧重写了传主对写作的感悟。
【小题2】余华为什么决定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小题3】余华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写作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二十年来余华一直生活在文学中,对于文学余华有哪些独特的个人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想象,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们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2分)
【小题2】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6分)
【小题3】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5】在文章第⑤段,作者写到“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这一现象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15分)
隔窗相望
贺点松
一棵梧桐树的阴影下,蹲着一个黑瘦的中年汉子。他上穿一件皱巴巴的衬衫,下穿一件脏兮兮的黑裤子,脚上一双“踢死牛”布鞋,没穿袜子。他不断地取下脖子上的短毛巾揩额上、颊上大颗大颗的汗珠。他的脚旁放着一只鼓囊囊的塑料袋,塑料袋里装着一套衣服、几包方便面,还有许多鲜黄的杏子。
学校是新建的学校,梧桐树是去年才栽的,它投下的阴影勉勉强强地能遮住壮年汉子。
我经过他身旁时,他正又一次用短毛巾揩脸上的汗。
“找学生吧?”我问。
他赶紧站起来,脸上堆着笑:“是找学生。”
我又问:“在哪一班?”
他说:“二(3)班。”
“二(3)班?”
“嗯。”
“学生叫什么名字?”
“赵飞。”
我心里“咯噔”一下。
“刚才下课没找着呀?”
“来得不巧,进校门时刚敲上堂(课)钟(铃)。”
我看看表,第二节课才上5分钟,就是说,这位父亲还得在酷暑中苦熬40分钟!
我说:“这儿太热,教学楼北边台阶上凉快,坐那儿去吧!”
不敢再多看这位父亲,赶紧走进教学楼。
赵飞是我班的“双差生”,学习差,成绩差。作为班主任,从高一到高三,我不知做了他多少思想工作,都没有什么效果,近来,顽劣程度还有增加。我上了二楼,走到班的教室外,隔窗观察。是语文课。王老师正在动情地讲着,学生们听得入神。可是,赵飞已趴在靠窗的课桌上睡觉。赵飞此举,我已见怪不怪,而今天却让我非常恼怒,真恨不得冲进去把他揪起来狠狠地揍一顿。
我点起一支烟,猛吸一口,有了一个主意。我轻敲一下窗子,示意赵飞的同桌叫醒他,让赵飞出来。
赵飞被叫醒了,揉着眼。“跟我来!”赵飞跟着我进了办公室。大概认为我又要教训他了,摆出一副水泼不进刀枪不入的满不在乎的架势。
我说:“往里边站点儿,赵飞。”
赵飞往里边站了点儿。
我说:“再往里边站点儿,站到窗户前。”
赵飞大大咧咧地站到窗前。
我说:“这节语文课,你在睡觉吧,赵飞?”
赵飞轻描淡写地说:“是。”
我说:“我想让你观察一个人。观察之前我想提醒你,今年夏天天气干旱,持续高温,今天的气温是38摄氏度。你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那个人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蹲在那儿?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可能是什么——好啦,隔着你旁边的这扇窗户,那个人你抬眼就能看见——开始吧!”赵飞抬眼一望,转身就要出去。我用极其严厉的语气说:“站着!按我说的做!”
赵飞不敢再动。
办公室里静极了,只有吊扇转动的“呼呼”声。
赵飞的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
赵飞的喉头在蠕动。
赵飞的双肩剧烈地抖动着。
下课的铃声响了,赵飞终于“哇”的一声哭出声来。
“老师,我……”赵飞泣不成声。
我严厉而又语重心长地打断了他的话:“什么也别说,去吧,我相信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我不想听你现在怎么说,我想看你今后怎么做!”赵飞咬着嘴唇重重地点点头,向我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跑出办公室
从此,赵飞像换了一个人,期末考试,赵飞的成绩跃入了全班前列。
【小题1】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的开头便对“中年汉子”进行的详细的描绘,其作用在于体现这位“汉子”的艰辛及其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同时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B.作者在故事的细节上也费了很多心机,如“壮年汉子不停地揩脸上的汗”,侧面描写衬托出天气的炎热。“赵飞的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他的喉头在蠕动”,细节描写使故事的描写得以开拓。
C.当赵飞来到办公室后,“我”让他站在了窗边,他抬头便看到了在外面苦苦等候自己的父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并迅速向父亲冲去。
D.小说中的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本让人头疼的“双差生”——赵飞,采取了“另类”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E.本文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前后之间的反差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了父爱伟大和师恩浩荡的主题。
【小题2】请简要说说“我”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请说说题目“隔窗相望”的深刻内涵。(6分)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树
蔡勋建
世上有些树没有学名,查不到它的科属和生平资料。朗树就属此类。书上找不到它,朗树是它的音译,可它的确曾经蓬蓬勃勃生长在民间,父老乡亲们都叫它朗树。是说它开朗、明朗,还是硬朗?或许取后者义居多。
祖母还叫它“久经树”、“救命树”。意思很明确,前者是说它经得起折腾,生命力特强,后者说它有恩于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三年困难”时期,它的确救过许多人的命。我想,大概它相当于北方的榆树吧,它的嫩叶和树皮也能食用。
朗树是湘北山中的一种野生树,小树如灌木,一丛丛,密不透风;大树成乔木,一株株,参天蔽日。朗树多枝条,其形状驼背拐脑,弯弯曲曲,疤疤结结,仿佛得过小儿麻痹后遗症。叶互生呈卵形,很浓密,背面不光滑,边缘有锯齿,扎手。小树表皮青色,如未熟的山梨,大树则斑驳陆离,若老人一脸的寿斑。
“大跃进”那时候,生产队办食堂,人人吃钵儿饭,家家不准生火,户户不能冒烟,年幼正长身体的大哥和我饿得肚子贴上脊梁骨。饥不择食。办法总是在人没办法时产生,大哥带我和村里的小伢仔们下田捉泥鳅抓青蛙跑到老远“烧野火”——用一只破瓦罐,在田埂上煮食。祖母则去山里剥来朗树皮,刮去外皮,洗净,切碎,然后用石磨磨成黏糊糊的浆,再做成粑粑,午夜夜深人静时,再偷偷摸摸地生火蒸熟。小时候,我们叫它朗树粑粑。后来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秘密,纷纷进山剥朗树皮,没有多久,那些朗树竟被剥个精光,像一个个赤身裸体的汉子。说来也怪,那朗树只要还有一丝一缕的皮连着,它都不得死,这也许是它又叫“久经树”的由来。可毕竟打它主意的人太多太多,而且是不停地刀砍斧劈,生剜活剥,真是把它们害得太苦了。
好多年后,我再也没见过朗树。为寻朗树,我曾去过胜峰林场,可惜偌大一个国营林场,如今却很难找到一根朗树。林场几十座山头,几万亩林子,多是从外引进的松、杉、竹和檫树、栎树等一些阔叶树,最终在一老林农的屋后觅到一根朗树。那是一根幸存的老树,年逾百岁。终于没弄清它的学名、科属,年轻的林业科班出生的场长说,这树他认得又不认得,了解得太少,他还得回家翻书,仔细地查查。
朗树越来越稀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木质不适合做家具,只能当柴火,樵夫们进山一柄斧子一根扦担,出山满满当当两捆柴薪,少不了它厕身其中。这使它们生存下去都难,遑论繁衍。然而,我还是在城里见到了久违的朗树。先是在县书法协会赵主席的家里与它邂逅,它居然作为盆景出现在他的阳台上。赵老利用它虬曲的树干,刻意展示一种丑陋美。这株朗树很小,不足一米高,树根部竖一个写有“无盐”二字的小牌,主人将它比作齐国丑女钟离春。那是个貌丑德懿的女人。它被置于一个高处,很打眼,而且傲视群芳,那些名贵的玫瑰、牡丹、茉莉、月季,一起仰望着它。
再是在河东居民区,我见到一株大朗树,高达二十余米,枝繁叶茂,重重叠叠,密密匝匝。房东牛老倌怪怪的,随子女进城居住二十余年,就守着一棵树。搬家那年,他在乡下屋前屋后的柑橘、石榴树很多,一根也不携带,唯独去后山挖了一根年轻的朗树。如今这朗树高高大大地长在他家院内,牛老倌像保护国家级濒临绝迹的珍贵树种一样,拦腰在树干上钉了一块木牌,上书:救命树。老牛家特级保护珍贵树种。某年某月某日立。他说朗树不但救过许多人的命,也治过很多人的病,遇上长疖生疮、无名肿毒什么的,只要割它一块皮,捣碎嚼烂,往患处一敷,三两天准好。
牛老倌很骨感,面目黧黑,精精瘦瘦。短衣短裤外裸露褐色胳膊,腿上也疤痕累累,像一株朗树。那些如朗树一样的山里汉子,一身朗树结一样多的疤瘤,镰刀斫的,斧头砍的,蚂蟥叮的,蚊虫咬的,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可就是这些满身疖疖疤疤的泥腿杆子养活了成群的子女,改变着世界。感恩,是世俗人生的起码要求,朗树融入进牛老倌生命并成为他的血肉。他念念不忘朗树,他手抚朗树结,说要感恩朗树一辈子,他人在,树便在,人不在,树也要在。我仿佛从牛老倌情有独钟的眼神里感到,朗树成为一种神灵,它的绿色深深蕴涵着神圣、慰藉与希望,远远不止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宗教……
世上有多少种树,有多少棵树?我不清楚。可我感到有些树长在人的心里。
 (《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一期,有删节)
【小题1】(小题1)文章的第三段在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小题2)“朗树越来越稀少”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6分)
【小题3】(小题3)作者两次见到生长在家园中的朗树,分别表达了两位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小题4】(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