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3分)
娜塔莎(节选)
终于皇帝在他最后的女舞伴面前站住了(他和三个妇女跳了舞),音乐停止了;一个焦急的副官跑到罗斯托夫家的人面前,请她们再让开一点,尽管她们已经靠在墙边了;接着乐队奏起了清晰的、正确的、动人的、有节奏的华姿曲。皇帝带着笑容向大厅里望了一下。过了一分钟——还没有人开始跳舞。司仪副官走到别素号娃伯爵夫人面前,邀请她。她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副官的肩上。司仪副官是个跳舞能手,他紧搂着他的舞伴的腰,自信、从容、平稳地和她开始在圈子的边上跳滑步,然后在大厅的角落抓住她的左手,把她转过来,由于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只听到副官的疾速的灵活的两腿发出有节奏的鞋刺声,每隔三个拍子,在旋转时,他的舞伴的天鹅绒衣服便飘起来,好像闪光一样。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
……
安德来公爵注意着那些在皇帝面前怯场的男人,以及那些因为希望被邀请而焦急的女人。
彼埃尔走到安德来公爵面前,抓住他的手。
“您总是在跳舞。我的protégée【被保护人】,年轻的罗斯托娃来了,您请她跳吧,”他说。
“在哪里?”保尔康斯基问。“对不起,”他向男爵说,“这些话我们留在别的地方再说完吧,在舞会上应该跳舞。”他按照彼埃尔给他指出的方向走上前去。娜塔莎那张失望的、焦急的脸映入了安德来公爵的眼帘里。他认出了她,猜中了她的心情,明白了她是初次露面,想起她在窗子上所说的话,于是他带着愉快的脸色朝罗斯托娃伯爵夫人面前走去。
“让我向您介绍我的女儿,”伯爵夫人红着脸说。
“我已经荣幸地认识了,假使伯爵小姐记得我,”安德来公爵恭敬地低低地鞠着躬说,和撇隆斯卡雅说他粗鲁恰恰完全相反,他走到娜塔莎面前,还未说完邀请跳舞的话,就伸出手去搂抱她的腰。他提议跳华姿舞。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我等你好久了,”这个惊惶的、快乐的女孩子,当她把手放到安德来公爵的肩上时,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他们是走进圈子里面去的第二对。
安德来公爵是当时舞会中跳得最好的人之一。娜塔莎也跳得好极了。她那穿缎子舞鞋的小脚,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她的脸上现出了幸福的喜色。
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和爱仑的肩膀比起来,她的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是细的;但在爱仑身上,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假使不是他们使他相信,这是绝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安德来公爵欢喜跳舞,他希望尽快避免别人同他进行政治性的、理智的谈话,希望尽快突破那种因为皇帝的驾临而形成的令他厌烦的拘束,所以他去跳舞,并且选择了娜塔莎,因为彼埃尔向他指出了她,因为她是他眼中所看到的第一个美女;但他刚刚揽住那个纤细灵活的腰身,她便和他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亲密地微笑了一下,她的魅力之酒使他陶醉了;当他换一口气,放下她,停下步子,开始望别的跳舞的人时,他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章第一段描述别素号娃伯爵夫人动人舞姿的作用。(3分)
【小题2】结合文章揣摩娜塔莎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不超过两个字)(3分)
【小题3】联系全文,指出安德来公爵 “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的理由。(3分)
【小题4】沈从文先生在谈如何塑造人物时说:“贴着人物写。”试结合文章谈谈托尔斯泰是如何塑造娜塔莎形象的。(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空和尚
李伶伶
老马下岗了。他的腿受过伤,做不了重体力活,表哥在天岩寺给他找了个打扫卫生的工作。工资虽不高,但是够给他读高中的儿子交学费,也够他和媳妇的生活了。老马很满意。
老马是个勤快人,总是把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事的时候,老马喜欢听和尚念经。寺里会念经的和尚有三个,念得最好的是法号云空的和尚。云空和尚念的经,让人听了心里特别敞亮,凡来寺里进香的香客,都希望听到云空和尚给自己念经。
云空和尚为人随和,容易接近,老马经常问他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从来不恼。老马很喜欢和云空和尚在一起,俩人关系也很好。
一天,云空和尚病了,吃了几天药不见好转,只好去山下医院就医,好多天没回来。
寺里少了云空和尚,显得很忙乱,香客多要求念经,两个和尚应付不过来。寺主一时找不到会念经的和尚,忽然想到经常和云空和尚在一起的老马,问他会不会念经?老马说,我念得不太好。寺主说,你念一段我听听。老马就念了一段。寺主听后喜出望外,说,太好了,从明天开始,你就代替云空和尚给香客念经。老马说,我又不是和尚,我不念!寺主说,谁让你当和尚了,你不用剃头,也不用穿僧袍,只是在两位师傅忙不过来时,帮着念一会儿就行。老马还是不同意。寺主说,不让你白念,念一天给你五十块钱。
老马有点心动,因为念经的收入比他扫院子多得多。寺主见老马还在犹豫,又说,你要是不愿意念,等云空和尚病好了,你就可以不念了。
寺主把话说到这份儿上,老马就不好再推辞了。于是从第二天起,老马学着云空和尚的样子给香客念起经来。香客竟然很喜欢老马念的经。渐渐地,来找老马念经的人越来越多。
寺院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寺主很高兴。有一天闲着没事,寺主跟老马说,要不,你把头发剃了吧,我一个月给你两千。老马很生气,说,我又不是和尚,干吗剃头?!说完,不等寺主再说什么,当即回了家。
媳妇见老马为这事生气,说老马,你可真傻,让你剃头又不是让你当和尚,天底下剃光头的男人多了,难道都是和尚?再说,咱儿子马上就要上大学了,我正愁没处张罗学费呢。老马叹了口气,又回到了寺院,把头发剃了,成了假和尚。
云空和尚得了不治之症,老马经常下山去看他。这天老马去医院看他时,忘了换下僧袍,云空和尚见到老马,愣了一下,说,你,皈依佛门了?
老马摸着自己的光头说,没有,我是假的,我老婆孩子都指靠我呢,我怎么能出家呢。
云空和尚笑笑,没再说什么。
老马说,对了,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出家啊?老马听别人说过,云空和尚出家前有老婆孩子的。云空和尚摇摇头,什么也没说。老马想,肯定是发生了什么让他伤心的事,要不然,好好的谁会出家呢。
云空和尚日渐消瘦,他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所以不肯再住院,执意回到山上。老马每天照顾云空和尚的饮食起居,还问他想不想见家人,云空和尚总是摇头。
云空和尚圆寂前,把他那件最好的袈裟和那串他挂了一辈子的佛珠,还有一柜子的经书都给了老马。老马为云空和尚的离去流了很多眼泪。
老马想好了,等儿子毕业工作后,他就不在这干了,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他可不想像云空和尚似的,到最后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儿子终于毕业工作了,老马很高兴。正打算回家享清福呢,媳妇来找他,说儿子想买个房子结婚用,让咱们帮筹点钱。老马说,我上哪筹去?
媳妇说,你去寺里问问。
老马问寺主能不能借点钱给他。寺主说,一万以内可以,多了不行。老马又问,那能不能给我涨点工资?寺主说,涨倒是能涨,不过有条件。老马问,什么条件?寺主说,你得做真和尚。老马说,我现在和真和尚有什么区别?寺主说,当然有。真和尚要守清规戒律,不能有老婆。老马说,做真和尚,一个月给多少?寺主说,五千。
老马默默地走回家,把这事跟媳妇说了。媳妇听后,也沉默了。老马说,你要是没意见,我就去当真和尚了。媳妇就哭了。老马说,你别哭,我还能还俗的。媳妇说,我等你,我一定等你。
老马和媳妇离了婚,在头顶烧了戒疤,成了真和尚。那天老马第一次穿上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件袈裟,戴上了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串佛珠,大家都说,老马的身形和气度,俨然另一个云空和尚。
老马每天念经诵佛,但他心里仍想着老婆孩子。有一天,他隐隐地听说他老婆在和一个胖男人来往。他不信,回到他原来的家一看,果然看见了他不想看见的一幕。那一刻,老马心痛不已,万念俱灰。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女人和一个年轻人来到天岩寺找老马。老马面对他昔日挚爱的妻儿,像不认识似的。凝视很久后,只说了一句话:贫僧法号云空。
(摘自《世界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以小见大,写老马从扫地到诵经,再到假和尚,终于做了真和尚。一方面是家庭经济的压力,一方面是社会的引诱与逼迫,我们可以看出“老马”这种小人物的生存的艰难与困顿。
B.“老马” 下岗是因为他的腿受过伤,做不了重体力活。他为了凑够上大学的费用,为了买房子结婚,才去当和尚的。
C.作品通过写“老马” 成为第二“云空和尚”的命运的异变,向我们揭露了寺主的唯利是图,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
D.老马本来不想做个真和尚,每天念经诵佛,心里仍想着老婆孩子。而妻儿的背叛令他心痛不已,万念俱灰。
E.文中写云空和尚对老马为僧,不言语,死后却将一切都留给了老马,是为下文老马接下云空的衣钵作铺垫。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老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云空和尚”在小说的第2段就出场了,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尚浅说
黄毓璜
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注),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不是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骛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 (摘编自《啄木鸟》)
(注)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小题1】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
B.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
C.流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还是厌恶、拒绝,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
D.存在两面性,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
【小题2】(小题2)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3】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神秘旅客
雨瑞
在大别山腹地,有一个小山镇,叫作枫树镇。镇上有一家新开的小旅馆,叫作“远客来客栈”。客栈的老板是个女的,姓林,大伙都称她“林嫂”。
这一天晌午,客栈里突然闯进来一个年轻人。这人蓬头垢面肮脏邋遢,且一脸的倦容,打老远就能嗅到一股刺鼻的汗酸味。林嫂皱了一下眉,本想把他打发出去了事。可这人将身份证和一张百元的钞票往柜台上一推,说:“开间房,我要睡一会。”
做生意是要讲个信誉的。顾客就是上帝。不管这个“上帝”是美是丑,是阔还是穷。
林嫂将来人登了记,将楼上的一个房间钥匙交给了他,特别叮嘱道:“房里有淋浴,你冲一下再睡吧。”
那人含糊地应了一声,独自上楼去了。
自这人上楼之后,就再没了动静。晚上没下来吃晚饭,第二天早上还是没下来吃早饭。直至过了晌午,那个房间还是没有任何动静。这时林嫂觉得不对劲了。便上去敲门。可敲了老半天,里边一点反映也没有。这一下林嫂慌了神,心想这人肯定是出了什么事了,便连忙给镇上派出所打电话。
不一会,派出所来了两个民警。林嫂便将店里这个奇怪的旅客的情况作了汇报。两民警上楼去先是敲了敲门。果如林嫂所说,里面没有反应。于是,他们便让林嫂拿出了备用的钥匙,打开了房门。
进去一看,那个年轻人横叉四五地躺在床上,也不知是死是活。大家叫了几声,这人一点反映也没有。林嫂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时,一位民警很有经验地用手试了试鼻息,说:“还有口气。快,打‘120’,送市医院抢救!”
没过太久,市医院的救护车开来了,大家七手八脚将这人抬了上去。林嫂怕有什么闪失,便随车跟上过去。
到了市医院,医生护士们立即将这人送进了重症监护室:输氧、输液、测血压,量体温,还做了心电图、脑电图和CT……可什么都做过了,却什么都正常。值班医生糊涂了:这个人患的是什么怪病呢?
这时候科主任过来了。科主任是留法的博士,也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专家。他看了看病人的各项检查报告单,用听诊器重新给病人听了又听,翻开病人的眼皮仔细看了看病人的瞳孔,又掐着病人的手腕数了数脉搏。半晌,主任舒了口气,站了起来。
林嫂急了,问:“大夫,他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呀?”
主任笑了笑,道:“他没有病,他只是睡得太熟了!”
“睡着了?”众人面面相觑,无不愕然。
随车来的民警摇摇头,道:“他已经睡了快三十个小时了,怎么会还不醒?再说,这人一身脏兮兮的,又是两手空空,形迹太可疑了!他会不会是逃犯?”
这一说,大家更紧张了。林嫂掏出这人登记时用的身份证,递给民警,说:“这人名叫朱大军,你们给查查,到底是什么人!”
这位民警立马与市公安局刑警队的一个熟人取得了联系,让他上公安网上查一查有没有一个名叫朱大军的逃犯,并把此人的身份证号报了过去。过了一会,对方打来电话,说网上通缉嫌犯名单上没有此人。不过,他倒是有个朋友也叫“朱大军”,是市消防支队的一个班长。“该不会是这位老兄吧?”民警那位熟人半开玩笑地说。
“能不能找到你那朋友的身份证号?”
“行,我到消防支队问一下吧。”
没多大一会,这位民警的手机响了:“你好。我是市消防支队的支队长王中海。听说你们那儿留住了一个名叫朱大军的人,是么?”
“是的。”
“他的身份证号是不是342401198201040013?”
“是啊!他是?”
“哈哈,他是我们的人,我也正在找他呢!他在你身边吗?让他听电话!”
“他已经睡了30个小时了,到现在还没醒呢!”
对方沉吟了一会,说:“那就继续让他睡吧。为了扑灭三道沟的森林大火,他已经连续三天三夜没合过眼了!昨天中午,大火扑灭后,他跟我请了一天的假,说是要到附近看一位亲戚,想不到跑你们那儿睡大觉去了!这小子,挺会享福哇!”
听到这个消息,大伙儿心里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
林嫂朝护士要了条毛巾,帮朱大军擦去了脸上的汗渍,又从兜里掏出昨天朱大军开房的一百元钞票,将钞票和那张身份证一起,悄悄地塞进了病床的枕头下面。然后,她伸手抹了一下眼泪,转身离开了病房。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作者特别点明是在大别山腹地,暗含这里在战争年代曾是革命根据地,这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B.小说中对来客身份的反复查证,动用了民警、‘120’甚至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专家,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使人物显得更加神秘。
C.支队长王中海的一番话,既使朱大军这一人物的真实身份得到了确认揭示了谜团,又点明了朱大军平时就是一个会休息和享福的人。
D.小说中的林嫂是一个朴实、真诚的客栈的老板,她对于这位来客开始时虽然不太欢迎,但最后当她得知来客的情况时却被感动了。
E.小说把朱大军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置于一个普通的环境中作充分的正面描写,赋予他普通旅客的身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小题2】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笔墨详写了“神秘旅客”的“神秘”表现,请结合文本分条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其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4】小说中的消防战士朱大军扑火后请了一天的假,说是要到附近看一位亲戚,其实是跑到旅店睡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天下第一桩凌鼎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
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了,天下竟有如此好东西。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不愿离去。   阮大头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   郑有樟从小缺木,所以取木“有樟”,而今,这古桩化石出现在眼前,这不是缘又是什么?郑有樟下决心非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   他很诚意地对阮大头说:“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您老成全我,割爱吧。你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   阮大头一听,笑笑说:“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谈!再说就伤和气了。”   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   郑有樟不甘心,他实在太喜欢那天下第一桩了。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郑有樟吃饭想着这事,睡觉想着这事。想来想去被他想到了以物易物的主意。他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一老艺人创作雕刻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已连续雕刻好多年了。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他八成会喜欢的。    事不迟疑,郑有樟第二天就开了小车赶到浙江那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 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   郑有樟很坦率地说:“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   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悻悻而回。   藏友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着那天下第一桩,就给他出主意。
藏友甲说:“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    “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郑有樟不同意。   藏友乙说:“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    “你们怎么尽是馊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   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窝在家里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据郑有樟考证: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著名的博古斋收进,后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秘藏;明代时,在安徽布政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等多人手里珍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最近,才重现江湖。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至清初有人吟咏此桩的诗文。 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阮大头斧正。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有如此感情,很是感动。他拉郑有樟说:“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   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   郑有樟去搬天下第一桩时,他特地沐浴焚香,极是虔诚,出屋进屋前,还点了鞭炮、放了高升呢。   当时人群中说啥的都有,有说“神经病”的;有说“作秀嘛”;有说“文人怪癖”的……   郑有樟一点不恼,他乐哈哈地说:“我全当补药吃。”
(原载《人民文学》2004年增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郑有樟见了“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不愿离去,阮大头得意地说要将树桩当作镇宅之宝:两人的反应为下文的情节做出铺垫。
B.郑有樟命中缺木,才取名“有樟”,现在“天下第一桩”出现了,他决心要把它弄到手,说明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C.郑有樟重金买来的水浒人物根雕,是浙江东阳一位老艺人雕刻的,不如“天下第一桩”历史悠久,因此阮大头没有看中,也不同意做出交换。
D.小说记叙了郑有樟对“天下第一桩”的考证资料,既是表现“天下第一桩”的珍贵的文物价值,也表现了郑有樟的为人品性。
E. 小说围绕一件藏品“天下第一桩”展开,通过郑有樟向阮大头求取树桩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表现了做人做事应诚心正意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郑有樟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两段完全可以删除,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冰桶挑战”的中国意义
宋鹏伟
2014年8月20日,央视主播张泉灵在微博上贴出完成“冰桶挑战”的照片和视频,并点名国家卫计委接受挑战。一个小时后,国家卫计委用捐款的方式应战,成为第一个加入“冰桶挑战”的国家部委。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个人向瓷娃娃罕见病中心捐款,但该微博未透露捐款金额。自此,国家卫计委成为第一个加入“冰桶挑战”的国家部委。
做个游戏,也是慈善行为吗?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因为这似乎同我们印象中的慈善不太一样。既没有大爱无疆的气势,又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甚至连被捐助对象都是模糊和陌生的。当很多娱乐圈人士也加入进来的时候,争议就更大了,指责娱乐化压倒了慈善。
事实上,可能是我们太紧张了。在不少慈善机构爆出丑闻的背景下,在骗捐、诈捐和暴力慈善不绝于耳的影响下,很多人不自觉的对慈善行为有了洁癖,甚至变得不够宽容。从结果来看,募捐总额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同期;从影响来看,让公众对患有渐冻人症的这个少数群体有了了解;从传播方式来看,有些类似于传销的互动方式,让公众人物和普通人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可谓是形成了多赢的局面。这样的慈善,其实没什么不好。互动式慈善、游戏式慈善、快乐慈善可能恰恰代表了慈善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它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与要求,足够给我们的慈善发展以启迪意义。
那就是,做慈善不必总是苦大仇深、板着面孔,民间慈善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公众参与的热情,有创意、有趣味同有意义、有效率之间并不矛盾。这不仅解释了美国的民间慈善为何如此发达,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连公信力与竞争度都无法令人满意的中国慈善,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间慈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尊重、扶助与监督。张泉灵的做法,不仅使“冰桶挑战”不再局限于纯民间,而且使民间与官方也开始有了互动,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正如她所说的那样:“罕见病的关爱需要社会、媒体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类似罕见病研究和医师培训,得靠政府推动。”同样,民间慈善发展的瓶颈期同样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推动,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激活本不缺乏的爱心,去温暖整个社会。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央视主播张泉灵的点名推动下,国家卫计委拉开了国家部委加入“冰桶挑战”的序幕。
B.作者认为,在当下中国,人们对开展“冰桶挑战”这种慈善行为持有争议是可以理解的。
C.互动式慈善、游戏慈善、快乐慈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可能代表慈善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D.中国民间慈善和美国相比还有比较大距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还未能唤起公众参与的热情。
【小题2】请简述“冰桶挑战”在中国引起争议的原因。(3分)
【小题3】“冰桶挑战”的中国意义主要有哪些?请概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