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木屐
老夫子
(1)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2)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3)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4)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5)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6)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7)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8)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9)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10)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11)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12)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13)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14)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B.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11)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D.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
E、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
【小题2】文中反复写到“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8分,各4分)
屐齿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雨的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小说类文本
陆地上的船长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看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坳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成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莹莹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爹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却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地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圈,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子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躁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吗!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 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小题1】简要概括“陆地上的船长”这个标题的好处。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中船长的形象。
【小题3】概括小说中运用的两组对比,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小题4】本文写了“陆地上的船长”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文 学 的 自 尊
陈占敏
①21世纪的小说,招数迭出,花样翻新,小说家们施出了浑身解数,要夺回日益失去的小说读者,中外小说家莫不如此。可是招数变来变去,花样翻来翻去,细看来不过还是那么几招,要么以新奇取胜,要么以刺激夺人,或者在情节内容上,或者在技术手法上。像石黑一雄那样,从容平静地写来,不玩招数,不弄玄虚,只是笔笔落实,平实展开,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啊!这考验的不仅仅是作家的才华和功力,还有作家的自信和自尊。
②是的,很少有作家像石黑一雄那样,着力于表现人的自尊了。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又译《残日》),写一个管家的自尊。从人物设置上,石黑一雄就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巨大的困难需要去克服。管家的身份,决定了要写出那份自尊是多么困难。父亲——管家,在司机刚好休假的时候,被招来开车,陪两位绅士外出。闲极无聊,两位绅士对车外出现的风景感到了腻烦,开始对父亲的“错误”肆无忌惮地嘲弄,以此来取乐。父亲恰如其分地既维护着个人尊严,又准备听任调遣地驾着车。两位绅士在对父亲口出恶言、极尽凌辱之事感到疲倦时,又开始议论攻击他们的东道主,也就是父亲的雇主,言词愈来愈低贱阴险。父亲忍无可忍,猛然刹住车,打开车后门,在离车门一两步远的地方站定,两眼紧紧地盯着车内。就这样过了一会儿,一位绅士问,我们不再继续旅行了吗?父亲不予回答,只是继续静静地站在那里。终于,一位绅士表示,他们刚才的谈话的确有点鲁莽,这再也不会发生了。就是这样,没有剑拔弩张,没有急风暴雨,没有咆哮,一切都是静静地进行,静静地较劲,连空气都是静静的;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平静中,蕴蓄着极大的张力,像一张弓拉满了,紧紧地绷着,“引而不发,跃如也”。
③对人的自尊的关注,贯穿着石黑一雄的大部分作品。这定然与石黑一雄的出身经历有关吧。他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父亲到英国定居。他的出生地,那块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土地,在他稚幼的心灵中会不会留下伤痕?他需要怎样保持着一个外来人的自尊,才能够在异乡的土地上立足成长?石黑一雄的另一部长篇《远山淡影》里,要搬家随母亲远行的万里子,一定要带上她那些小猫,她一再申明自己的想法:“你说过我可以留着它们”,“可是你说过我可以留着它们”……就这样一再重复,一再申说。你可以说这是固执,这是执拗,可是这种固执、执拗,维护的又何尝不是一份自尊呢?石黑一雄似乎是在用同样的笔法,表现自尊。那种稍稍有点变化的重复的人物语言,是强调也是捍卫,执着地捍卫着人的自尊。当人固守一端的时候,还需要不断地变换什么花样吗?只有自信也是自尊的作家,才敢于这样平实地不动手段地陈述。
④石黑一雄太自信了,他自信得从容不迫,自信得旁若无人,他相信单凭从从容容的波澜不惊的叙述,就能达到好小说的极致。当然,他这样写法,会把追求热闹新奇的读者排斥掉,为他着迷的是另一部分有耐心、有修养、不浮不躁的读者。他这样写小说,回归的是文学本质:文学,这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它的美感,就是要靠静静的阅读才能获得的,而不是依赖刺激,不管是情节编造的刺激,还是手法玩弄的刺激。《长日留痕》中有一段文字,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石黑一雄小说的美学追求:“正是因为缺乏一目了然的刺激,或者奇观,才使我们的国土美丽得超凡脱俗。也正是那种静静的美丽,以及它显示出的那种严谨的感觉才是最贴切的。这片土地似乎了解自身的美丽所在,亦知道自身的宏大,它才感到无需去招摇。相对而言,在诸如非洲、美洲那样的地方所呈现的种种风情,毫无疑问会让人非常激动,然而我却肯定,由于那类风情过于不恰当地外露,反而会给实事求是的评论家留下稍逊一筹的印象。”这哪里是在说国土说景观呢?它分明就是在说小说,说文学。
⑤可惜的是,实事求是的评论家太少,所以,那类“风情不恰当地外露”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喝彩,那种不招摇的缺乏一目了然刺激的作品遭到了冷遇。对作家的考验于焉而至:你能够自信自己的宏大、超凡脱俗,一如既往地写下去吗?小说的自尊,文学的自尊,作家的自尊,需要坚定地捍卫了。
【小题1】对第②段加点的“恰如其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自己的“错误”,所以父亲准备听任调遣地驾车。
B.当自己的雇主被议论攻击,父亲忍无可忍,准备反抗。
C.父亲猛然刹住车,在车门近处站定,两眼紧紧盯车内。
D.父亲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直到绅士承认他们的错误。
【小题2】第③段加点的“同样的笔法”指的是
【小题3】第③段画线处问句的作用是
【小题4】第④段引用《长日留痕》中的文字,用来证明好小说不招摇不追求刺激的观点。请具体分析这一材料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5】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石黑一雄的小说“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从本文看,这种“强大的情感力量”有哪些方面表现?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
琴王
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小题1】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5分)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文明与宗教
詹克明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倘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类精神文明的“元胎”原本就是宗教。它囊括一切,包容一切,将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之萌芽全部融成一体综合其中。在当时,科学、哲学、医学、天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伦理、法律……全都总揽于原始宗教之中。古老的世界三大宗教以及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崇拜、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也多带有原始宗教性质。图腾崇拜集美术、雕塑、抽象艺术于一体,带着面具的宗教群舞更是戏剧的前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数学起源于数术,地理学起源于堪舆之术,化学起源于岐黄炼丹之术,医学更是从巫术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宗教“胎记”。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最早的医学文献也写在纸草经卷当中。宗教的“宗”字有“根本”、“本旨”之意,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原始宗教包罗万象,乃是文明之宗的这一特征。
人类文明发祥于宗教,随着文明的逐渐演进,分门别类的专业从宗教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一直不断地进行,不仅越分越细,各专业也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这种“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正是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其中最明显的病症当属“技术发展”与“人文理念”的脱节。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必须追寻到本源的综合上,追寻到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追寻到涉及人性的宗教范畴才能谋求彻底的解决。当前人类活动业已扩展到整个地球,不同的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合”的势头非常有利于人们从“综合”着眼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世间的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
阿•汤因比曾经设想过“人类未来的宗教究竟是怎样的宗教?”他认为:“产生并支持新文明的未来宗教,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的力量。这些罪恶当中最可怕的是那些从人类历史中沿袭下来的陈旧东西。这就是和生命本身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贪欲,以及和文明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战争和社会的不公正。还有和这些同样可怕的新罪恶,这就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应用科学和技术所造成的人为的环境。当前,彻底消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汤因比认为:“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遗憾的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类,自以为对大自然的了解已经透彻得一览无余,人们已不再敬畏自然,进而还要藐视自然,主宰自然。也许只有一些对自然有着精深理解的人如今还能对大自然保持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还怀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人类应该确立与自然“和谐”的信仰,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综合”。这“和”“合”二字在民间又称之为“和合二仙”。但愿他们能够保佑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自觉地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纳入到大自然的普遍和谐之中。
(节选自《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关于“宗教”的论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起源。它囊括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的萌芽。
B.原始宗教的性质多体现在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中。随着文明的演进,宗教的分化不断进行,不仅越分越细,也日趋独立。
C.许多原始宗教的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宗教的“宗”字有“根本”之意,反映出原始宗教乃是文明之宗。科学、哲学、天文、数学等均起源于宗教。
D.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宗教是医学的起源。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分门别类的专业随着文明的演进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的“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导致了了诸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病症是“技术发展”和“人文理念”的脱节。
B. 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合”的趋势是指不同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趋势有利于从“综合”着眼来研究、解决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C阿•汤因比认为:因为未来宗教产生并支持新文明,所以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的力量。
C. 在作者看来,不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人类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后不再敬畏自然想要主宰自然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题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斥奢欲、不公正等恶俗,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更加健全的文明的表现。
B.只要树立了自然“和谐”的信仰,便能消解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
C.“和谐”的信仰和 “综合”的理念也许能帮助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使得自然和人类各得其宜、相得益彰。
D.随着文明的演进,科学、美术、舞蹈、医学等专业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的局面,将会逐渐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