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草    木
韩少功
佛教悲怀一切有眼睛的生命,心疼世间一切“有情”——这是指所有动物,也包括人。
这一来,只有植物降了等级,冷落在悲怀的光照之外,于是牛羊大嚼青草从来不被看作屠杀,工匠砍削竹木从来不被看作酷刑。
  佛祖如果多一点现代科学知识,其实可知草木虽无心肝和手足,却也有神经活动和精神反应,甚至还有心理记忆和面部表情——至少比网络上的电子虚拟宠物要“有情”得多。
我家的葡萄就是小姐身子丫环命,脾气大得很,心眼小得很。有一天,一枝葡萄突然叶子全部脱落,只剩下光光的枝杆,在葡萄群体中一枝独裸和一枝独疯。我想了好一会,才记起来前一天给它修剪过三四片叶子,意在清除一些带虫眼的破叶,让它更为靓丽。肯定是我那一剪子惹恼了它,让它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来了个英勇地以死抗争。你小子剪什么剪?老娘躲不起,但死得起,不活了!
相比之下,梓树就淳厚得多。工匠们建房施工时,把一棵碍事的小梓树剁了,又在树根旁挖灶熬浆料,算是刀刑火刑无不用其极,足足让小树死了十几遍。不料工匠离开半年之后,这树蔸无怨无悔,从焦土里抽枝发叶,顽强地活了过来,很快撑起了一片绿荫。看来,中国古人将木匠名为“梓匠”,将故乡名为“桑梓”,将印刷名为“付梓”,对这种梓树念念在怀,赋予它某种国粹身份和先驱地位,与它的不屈不挠和任劳任怨可能不无关系。
  我只是觉得这种树稍稍有点蠢,比如初秋之际,寒暖不定,它们似乎是被气候信号搞糊涂了,不知眼下是什么季节,便又落叶又发芽的,如同连哭带笑,又加棉袄又摇扇,有点丢人现眼。
  我们的梓园原来也是蠢园呵。我忍不住嘀咕。
  它们似乎听不懂,新芽还是冲着落叶往外窜。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各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蓝花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色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自由主义地擅自进退。
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它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呢?谁说它的笑不是性感而色情呢?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其它几株却无精打采,单薄瘦弱,长来长去还是侏儒,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嘛。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嘛——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妻子从此常常对我大声呵斥,防止我在巡视家园时犯禁,对瓜果的动作过于粗鲁无礼)。发现了植物受孕了也不能明说,只能远远地低声告人,否则它们就会气死(妻子从此就要我严守菜园隐私,哪怕回到餐桌前和书房里也只能交换暗语,把“授粉”、“挂果”一类农事说得鬼鬼祟祟)。
  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测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小题1】揣摩下列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4分)
相比之下,梓树就淳厚得多。(句中“淳厚”的含义是什么?)
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
【小题2】文中写道:“佛祖如果多一点现代科学知识,其实可知草木虽无心肝和手足,却也有神经活动和精神反应,甚至还有心理记忆和面部表情”,请结合全文谈谈植物有哪些活动、反应、记忆和表情?(6分)
【小题3】本文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评价。(4分)
【小题4】从文章对“草木”的各种感悟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作者对草木的真实感受与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并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21分)
汉语吃了英语的“醋”
目前,英语学习日渐低龄化似乎已是一件见惯不怪的事情,类似“学好英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被众多家长认可。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通过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此言一出,一石惊起千层浪,社会各界议论纷纷。
“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当时没有条件学英语,导致最终高考时只能选择上大专。所以我知道英语有多重要,我当然会让我的孩子从小学习英语,不能让他重蹈我的覆辙。”一个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这样说。持有类似让孩子从“起跑线”便开始学习英语观点的家长确实不少。
对“取消英语课”意见持反对观点的家长认为,这种“一竿子打死”的做法不靠谱。汉语是母语,平时应用相当普遍。相比而言,孩子的英语学习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况且幼儿阶段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如果小学取消英语课,势必错过了这个时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刁晏斌教授说:“我不太认同王社长的观点。就逻辑关系来说,是为了‘救救汉语’而倡议取消小学英语课的,这其实是把母语保护与英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立起来了。”
另一些家长则对“取消英语课”观点表示支持。“现在全民学英语,而很多孩子毕业后根本用不上,从而造成了经济和精力的双重浪费。”一位家长说。大学生梁伟有些无奈地说:“因为父母很重视,因为英语对于升学考试很重要,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表示,英语教育完全可以从初中开始,现在小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汉语当中。
据悉,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已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的占高校总数的77.4%,而开设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数量比之少347所。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世世代代所使用的汉语真的变得无足轻重了?汉语和英语真的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
对于这一问题,不能匆忙地下结论。刁晏斌教授认为,出现当前的局面原因很复杂。一方面,英语作为实际上的国际通用语言,其使用频率和流通程度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汉语使用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认真对待、设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但没有必要如临大敌,吃英语的“醋”。
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认为,一个国家民众的多语多言能力越强,越表明这个国家文化和谐、开放自信。一方面,英语的国际影响应该得到客观的承认和重视,另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伟大的母语应该有自信,能够兼容并蓄的语言才是真正伟大的语言。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从汉字“简繁之争”到《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引人瞩目,再到之前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母语保护”这4个字进入民众的视野。
所谓“保护”,主要的工作应该是“维护”,即维护母语的健康发展,使之能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服务。一个开放的社会,它的语言必然也是开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吸纳更多的外来语言成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交融。把当今汉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归因于英语的“入侵”,这显然有失全面和客观。英语不是“敌人”。实际上,汉语发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不同民族语言吸收、融合的结果,其中就包括近代以来在不同阶段对英语的吸收与融合。
当然,我们每个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应具有母语保护意识和自觉,但李明洁教授同时指出:“‘保护母语’的意识十分可贵,但是也要注意过犹不及。对待汉语教学,既要有热诚的态度,又要有科学的认识,不宜情绪化和行政化。”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请分条概括“是否取消英语课”争议双方各自的理由(6分)
【小题2】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的“情绪化”和“行政化”?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在保护母语方面,这篇文章给你哪些启示?(7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学开设英语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不是所有家长都对此表示认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表示,过早开设英语课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B.对于学生来说,父母的重视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即使很多孩子毕业后因缺少使用机会而造成精力的浪费。
C.李明洁教授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自信开放、文化和谐的一个标志,就是民众的多语多言能力的强弱,多开设几门语言对学生和文化传承有益无害。
D.本文语言平实流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来揭示问题,对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E.实际上英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我们的母语所吸收融合,这也是使汉语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健康发展的驱动力。

同类题2

农民
张羊羊
①在我活着的亲人中,奶奶是唯一的纯粹的农民。她没有读过书,一辈子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好像一辈子也没能用得上自己写名字。我曾经这样写过她,“我的祖母,这个没裹小脚的老太婆/听不懂普通话喊她的名字/曾颠倒着我的教科书,绕过父亲的屁股/把隔了二十年的巴掌重重落下”。我并没有对她怀有一丝的不敬,而是对这个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人的无限敬意,没有她无怨的付出,就没有我们在家族谱系里的光荣。我觉得她是会写字的,她是用脚印在土地上写字。那字的厚实和美丽,远远胜过我所有习得的东方书写。
②在乡下,只剩我奶奶一个人住在那里,只有她不愿意离开那个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那里真的没什么了,除了和城市不远的阳光、雨水和天气,我想她离不开的大概是她的耕作记忆。离开这些记忆,她无法适应其他的生活。在她眼里,昔日平原上生态系统的繁荣仿佛还没有变成过去时:稻草、麦秸烧成的灶膛灰正扒入簸箕,铺向潮湿的羊圈,羊吃剩的草料和粪便组成了农业中国原始的绿肥,喂养着麦地和水稻田。
③奶奶似乎看不见那些崭新的“补丁”,越来越多的补丁把以前的部分衬托得看起来更像补丁,她看见的是乡村这件衣服上最后的布料:自留地(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基本以小个头块为主,用以种植瓜果蔬菜自给),奶奶很满足国家给她的这块乐土。自留地虽然在屋子外面,好像也在屋子里面,她觉得这地就是她的。她还在这块比我童年时玩的七巧板大不了多少的土地上,继续播种子,收获着四季的蔬菜,她觉得这比和儿孙生活在一起更重要。如果还有其他留下来的原因的话,就是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她在自留地里撇了几平方米出来,除了为子孙的拜祭留下一些清晰而宽敞的线索外,她顺便提前在他的右侧安顿好了,她觉得那里就是她的归宿。
④每年撕下月历的第十一张,一年又剩得空荡荡的了。每年的空荡荡依然在一个简单却又粗暴的“拆”字动作里,刈断着生殖,长高的是那些银行、医院、写字楼……奔流不息的长江两岸,对称地长满了中国农民无可奈何的表情,我见过无数张,其实就是同一张,那是奶奶衰弱的脸。无论是那只独来独往的翠鸟,还是群居的麻雀,我总能看到被风吹得凌乱的羽毛,看见它们眼睛里弥漫的在故土之地不该出现的旅人般的仆仆风尘,以及基本生存的艰辛里失去的从容。关于我的故土,八十年代开始有了记忆的我有幸经历了二十年间病变般分娩的疼痛,这也可以说是某种不幸。我仿佛目睹着无辜的生母忍受着这个国家多年前的一种律法:凌迟。
⑤奶奶,你只是一个农民,在我活着的亲人中唯一的纯粹的农民,你知道土地病了吗?土地喊疼,野花梦见了它的尖叫。土地病了,没有看病的诊所,没有看病的好大夫,土地究竟生了什么病?奶奶,你以前老给我讲故事,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我也想给你讲个故事,让你明白土地生病的道理。我想啊想,我想起从前有个皇帝,是梁孝元皇帝,他写了一本书,那书的名字叫《金楼子》,书里有个故事,故事说: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奶奶,如果你想想这个时代,把故事里的羊换成土,你想想,是否也知道土地生了什么病?我想来想去,你还是不会明白的。
⑥奶奶,你看你没出息的孙子,用这么文绉绉的话,欺负没读过书的你。所以,我只能说“跟随你咳嗽的,还有那两只/大个子的喜鹊/奶奶,它们是孝顺的子孙/我们都变成了客人”,它们永远爱你和你身后曾经的田野,那种力量让我逼视自己时感到这些年使用汉语的羞愧。
选自(《散文》2012 年 5 期)
【小题1】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4 分)
“越来越多的补丁把以前的部分衬托得看起来更像补丁。”(2 分)
“我见过无数张,其实就是同一张,那是奶奶衰弱的脸。”(2 分)
【小题2】奶奶作为一个纯粹的农民,具有哪些特点? (5 分)
【小题3】本文借写奶奶这位在我活着的亲人中唯一的纯粹的农民,表达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蔡二少爷
冯骥才
蔡家二少爷的能耐特别——卖家产。
蔡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没人能说清。反正人家是天津出名的富豪,折腾盐发的家,有钱做官,几代人还全好古玩。庚子事变时,老爷子和太太逃难死在外边。大少爷一直在上海做生意,有家有业。家里的东西就全落在二少爷身上。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
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句话,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梆梆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一包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这黄老板对蔡二少爷的态度也就一点点地变化。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边;五年前,已经变成二少爷胳肢窝里夹着一包旧衣服,自个儿跑到敬古斋来。
这时候,黄老板耷拉着眼皮说:“二少爷,麻烦您把包儿打开吧!”连伙计们也不上来帮把手。黄老板拿个尺子,把包里的衣服一件件挑出来,往旁边一甩,同时嘴里叫个价钱,好赛估衣街上卖布头的。最后结账时,全是伙计的事,黄老板人到后边喝茶抽烟去了。黄老板自以为摸透了蔡家的命脉。可近两年这脉相可有点古怪了。
蔡家二少爷忽然不卖旧衣,反过来又隔三差五派人叫他到蔡家去。海阔天空地先胡扯半天,扭身从后边柜里取出一件东西给他看。件件都是十分成色的古玩精品。不是康熙五彩的大碟子,就是一把沈石田细笔的扇子。二少爷把东西往桌上一撂那神气,好像又回到十多年前。黄老板说:“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少爷的箱底简直没有边啦!东西卖了快二十年,还是拿出一件是一件!”蔡二少爷笑笑,只淡淡说一句:“我总不能把祖宗留下来的全卖了,那不成败家子了吗?”可一谈价就难了,每件东西的要价比黄老板心里估计的卖价还高,这在古玩里叫做:脖梗价。就是逼着别人上吊。
像蔡家这种人家卖东西,有两种卖法:一是卖穷,一是卖富。所谓卖穷,就是人家急等着用钱,着急出手,碰上这种人,就像撞上大运;所谓卖富,就是人家不缺钱花,能卖大价钱才卖。遇到这种人,死活没办法。蔡二少爷一直是卖穷,嘛时候改卖富了?
一天,北京琉璃厂大雅轩的毛老板来到敬古斋。这一京一津两家古玩店,平日常有往来,彼此换货,互找买主,熟得很。
毛老板进门就瞧见古玩架上有件东西很眼熟,走近一看,一个精致的紫檀架上,放着一叠八片羊脂玉板刻的《金刚经》,馆阁体的蝇头小字,讲究之极,还描了真金。他扭脸对黄老板说:“这东西您打哪来的?”脸上的表情满是疑惑。
黄老板说:“半个月前新进的,怎么?”
毛老板追问一句:“谁卖您的?”
黄老板眼珠一转。心想你们京城人真不懂规矩,古玩行里,对人家的买主或卖主都不能乱打听。他笑了笑,没搭茬。
毛老板觉出自己问话不当。改口说:“是不是你们天津的蔡二少爷匀给您的?这东西是打我手里买的。”
黄老板怔住。禁不住说:“他是卖主呀!怎么还买东西?”
毛老板接过话:“我一直以为他是买主,怎么还卖,要不我刚才问你。”
两人大眼对小眼,都发傻。
毛老板忽指着柜上的一个大明成化的青花瓶子说:“那瓶子也是我卖给他的!他多少钱给您的?我可是跟白扔一样让给他的。”
毛老板还蒙在鼓里,黄老板心里头已经真相大白。他不能叫毛老板全弄明白。待毛老板走后,他马上对伙计们说:“记住,蔡二少爷不能再打交道了。这王八蛋卖东西卖出能耐来了,已经成精了!”
【小题1】概括小说黄老板的性格特点,并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记住,蔡二少爷不能再打交道了。这王八蛋卖东西卖出能耐来了,已经成精了!”小说以此结尾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黄老板耷拉着眼皮说:“二少爷,麻烦您把包儿打开吧!”连伙计们也不上来帮把手。黄老板拿个尺子,把包里的衣服一件件挑出来,往旁边一甩,同时嘴里叫个价钱,好赛估衣街上卖布头的。
【小题4】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找出几处,并分析它们的好处。(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华教与中国传统信仰
郭沂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信仰为宗教,故其终极价值是宗教性的和非理性的,如西方文明中的基督教、伊斯兰文明中的伊斯兰教等;而中国人的信仰则宗教、人文并行,故其终极价值为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非理性与理性齐驱,而尤以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为主。我归之于五个部分:华教、儒家、道家、佛教和文学艺术,其中华教和佛教属宗教信仰,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属人文信仰。这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何谓华教?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道教和佛教外,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宗教。它不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宗教,而且一直高居国教的地位,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宗教情怀的正宗大教。如果说道教和佛教是一种团体性宗教,只为部分中国人所信仰,那么这种宗教则是一种全民宗教,为中华民族几乎所有成员所信仰。因此,我依照犹太教、印度教等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先例,称之为“华教”。
华教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上天崇拜。“天”不仅是自然之天、宗教之天,也是义理之天。它是信仰和理性的统一体。第二,祖先崇拜、民族始祖崇拜与圣贤崇拜。祖先是我们生命所由来。民族始祖崇拜由祖先崇拜衍化而来,民族祖先就像家族祖先保佑其家族成员一样会保佑民族。圣贤崇拜的对象是往圣先贤。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祖先,故圣贤崇拜仍可看作祖先崇拜的进一步衍化。第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这些都可归为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作为民族祖先的动物和植物,而社稷崇拜的对象则为土神和谷神。至于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都可成为自然崇拜的对象。它们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基础,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第四,巫术、卜筮和方术。第五,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第六,经典。华教的经典为孔子编订的六经。《庄子·天下》曾说古之道术“在于《诗》《书》《礼》《乐》者”。这里的“古之道术”实际上就是中国原生态的宗教母体。从《天下》的描述看,六经为华教之载体。第七,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这是上述种种宗教崇拜的表现形式,蕴涵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华教的至上神是天,而只有皇帝才可称为“天子”,有权力祭祀上天,所以皇帝不但是最高的政治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权威。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教又衍化出许多自成一体的宗教形式。可以说,中国本土宗教多与华教存在血缘关系,属华教支裔,应归为华教家族,其中最突出的是儒教和道教,但更多地被当今学者称为“民间宗教”。
在这里,我们需要厘清“儒教”这个概念。“儒学”和“儒教”这两个概念并行不悖,“儒教”不能代替或涵盖“儒学”,因为儒教和儒学有各自的界限,二者的关系犹如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即儒学是一种学术体系,而儒教是一种宗教。就像佛教有庙宇、道教有道观一样,儒教也有宗教场所孔庙(文庙)。
儒教和道教一方面孕育于华教,另一方面又分别是儒学和道家的宗教化,所以有两个源头。因此,既可以归之于华教系统,又可以归之于儒家或道家系统。
儒、释、道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已经为华教、儒家、道家和佛教所浸润,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信仰系统的表现形式,所以也起到了信仰的作用。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去拜神,但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却去读《庄子》、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和欣赏书画、古玩等艺术品,从中获得精神寄托,这样文学艺术也可以归到信仰里边了。
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相辅相成。一方面二者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中国的宗教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中国的人文主义则是一种宗教人文主义。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分别成为不同人群的主要信仰形式。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社会上层多倾向于人文信仰,而以百姓为主体的社会下层更青睐宗教信仰。
【小题1】下列关于“华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华教即中华民族的宗教,如同印度教、犹太教一样以民族命名,是与其他民族宗教并列的主体宗教。
B.华教、道教、佛教为几乎所有中国人所信仰,是一直高居于国教地位的全民族性的宗教体系。
C.华教中的自然神灵崇拜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祖先崇拜衍化出圣贤崇拜、民族始祖崇拜。
D.华教以天为至上神,以孔子编订的六经为载体,以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等为表现形式。
E.华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人文信仰,两种信仰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小题2】根据本文的内容,下列分析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多数民族信仰宗教,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人文,因此,中国传统信仰的地位高于其他民族信仰的地位。
B.儒教是一种脱胎于华教的宗教体系,儒教又孕育了儒学这种学术体系,因此,儒学包含于儒教的范畴之中。
C.无论是华教、佛教,还是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都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D.因为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常从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精神寄托,所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可以归入信仰之中。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述“儒学”、“儒教”、“华教”之间的关系。(3分)
【小题4】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信仰“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请作简析。(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看山 苏学文
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石桌上下棋、聊天。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了白天的酷暑。
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像是一个熔化的铁球,向下滴着火焰,越滴越多,慢慢地,就融进了山峰,只留下一抹红光。
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列兵一边看一边想,却怎么也看不出那座高耸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来。只是感到石凳被日光晒了一天,滚烫,烙得屁股痒痒的。
列兵被分配到这儿才十多天。列兵是从平原入伍的,入伍后的营房也在平原。因此,列兵长到十八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山。一日,连里要挑选一个新兵到几十里外的团弹药库值勤,列兵就报了名。列兵想,到山里守弹药库多有意思。最高领导是中士班长,比在连队里轻松多了。
于是,列兵就怀着好奇的心思来到了山里。开始,列兵看着周围连绵的群山,就觉得自己走进了画里。可看着看着,心里就毛躁起来,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
班长发觉了列兵的惶惑,就问:“看出啥味道没有?”
列兵茫然地说:“没看出啥味道。”
班长指着起伏的山峦中一座高峰说:“那座山峰你仔细瞧瞧!”
列兵顺着班长指的方向,又认真地看了看:“那是最高峰,也是落日的地方。”
班长朝列兵瞅了瞅:“就没看出那山峰味道来?”
列兵摇了摇头,不安地说:“还没看出。”
“那就继续看,啥时看出味道来,啥时你就是山里的兵了。”
班长说完话后,诡秘一笑,哼着小曲就去下棋了。
一连几日,列兵吃完晚饭后,只要不值班,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
这日,班里的老兵看见列兵望着山峰出神,便问:“想家了?”
列兵说:“不想。”
“是想对象了吧?”
列兵说:“我还没对象呢!”
老兵就一笑:“看那山峰挺过瘾吧?”
列兵不解:“看一座山峰有啥过瘾的?”
“不过瘾,你老盯着干啥?”
“班长说能看出味道,才是山里的兵。”
老兵说:“别看啦,咱俩下棋去。”老兵朝列兵灿然一笑,又说,“慢慢地你就能看出味道了。”
列兵依旧茫然,茫然的列兵就不再去看山,每日和其他兵一样忙碌着。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列兵成了下士。下士闲时就想起了班长说过的话。再去看山,就觉得那山峰渐渐清晰起来,像是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
转眼又过了一年,下士成了中士,中士年底就要退伍了,就要退伍的中士,在一个雨后的傍晚,看见西边山峦上的天空,铺满了锦缎般的云霞,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飞的仙女悬在空中。
中士立时激动起来,眼前的山峰渐渐幻化成似曾相识的美丽少女,红润的脸颊,飘逸的彩裙,似有两只明亮的眸子深情地俯视着他……恍惚中,中士张开双臂,诗人般地“啊”了一声。和中士一起看山的列兵、下士们讶异地看着中士沉醉的样子,就问:“班长,怎么啦?”
中士满脸绯红,从沉醉中醒转过来:“你们看那山峰像什么?”
兵们茫然地说:“就像山峰呀。”
中士灿然一笑:“再看看。”
兵们又看,却看不出什么来,就说:“高高的山峰,满天的云霞。”
中士摇了摇头。中士望着山峦上渐渐褪色的彩云和看了三年的山峰,脸上慢慢平静下来。中士说:“你们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就算这兵没白当!”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一篇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小说突出山峰的高耸壮美,既表现军队营地壮阔的环境特点,又烘托出当代军人坚毅稳重的独特风采。
B.“列兵”报名到山里看守弹药库,是因为他觉得这种生活比在连队轻松,比较有意思,小说对“列兵”拈轻怕重、贪图享乐的思想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C.“中士”退伍前与战友们看山,突然“张开双臂”“‘啊’了一声”“满脸绯红”……,这一连串描写表现出了“中士”看出山峰味道后的激动与忘情。
D.面对“列兵”对山峰特殊“味道”的茫然和不解,“班长”和“老兵”的态度和做法截然不同,这与“班长”和“老兵”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有关。
E.小说刻画人物时,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围绕“列兵”军营三年的看山经历,写出他从好奇到急躁,从茫然到顿悟,从激动到平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小说对“班长”和“老兵”的刻画,表现出二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对军旅生活的叙写颇具特点,请简要赏析。
【小题4】小说以“中士”的话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