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海龟
张抗抗
小董有一个可爱的三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出。“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他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一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似乎要问:“这人谁呀?”临睡前,女儿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串。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其实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小小说精选》2010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本篇小说作者借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很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小说中的小董一心惦记着评职称的事,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是个不负
责任的父亲。
C.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实则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
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小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
的思考。
E.小说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小题2】小说中小董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小D为什么会想起那只“海龟”?
【小题3】这篇小说的情节,既写了小董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请简要说明这样安排故事情节的好处。
【小题4】这篇小说写的是小董的生活,但为什么要以“海龟”为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0 11:2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外婆家的杨梅树
①小时候,我在乡下外婆家住过几年。外婆家的屋后,有一棵杨梅树。那棵杨梅树,主干有两层楼房那么高,树冠有一间房子那么大。春末夏初,杨梅树上便挂满了杨梅。杨梅开初是青的,慢慢地变红,变红,熟透了,就真的红得发紫了,看着就流口水,放进嘴里,蜜一样甜,但比蜜爽口,吃了还想吃。我住在外婆家的时候,外婆心里只有两个宝贝,一个是我,一个就是那棵杨梅树。
②那棵杨梅树,除了细伢子打吃一些外,每年要摘两三百斤杨梅呢。杨梅摘下来后,除了自家吃,除了左邻右舍尝尝新鲜,还要浸酒,还要卖钱。外婆家每年要浸三大坛杨梅酒,怕有百把斤呢。外公、舅舅都不喝酒,倒是外婆每天晚上要喝一小杯。村里人说,外婆五十多岁了,一点也不显老,还是那么乖态,是杨梅酒养的呢。余下的杨梅,外公和舅舅便挑到街上去卖了,三毛钱一斤,可卖六七十元钱。那年头六七十元是什么概念呢?舅舅在生产队里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也只有六七十元钱的收入。难怪外婆要把杨梅树当宝贝看待了。杨梅开始由青转红的时候,外婆就天天呆在家里,守着那棵杨梅树了。
③树后是一条高墈,站在高墈上的细伢子,一棍或者一石头,就可打下几颗十几颗,多时可以打下几十颗。只要外婆一背眼,杨梅就可能被偷打。带头偷打的是表哥顺生,我也跟在后面。一棍或者一石头之后,如果外婆没有出现,我们便会箭一般地冲到树下,寻找那打下来的杨梅,找到之后五六个细伢子平分,有时四五颗,有时七八颗。那杨梅又酸又涩,一点也不好吃,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往往,一棍或者一石头之后,外婆就出来了,扯着嗓子大骂起来。我们则一溜烟地跑到外婆看不见的地方,蹲下来,屏住气,无声地笑,听外婆骂。外婆骂人的声音很宏亮,话语极恶毒,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像唱歌一样:“ 你个没良心的鬼崽子哎——你个砍脑壳的鬼崽子哎——杨梅还是青的哩,你们就这样下得手啊!你们吃了——烂嘴巴啊,肚子痛啊,屁眼里屙血啊!”骂来骂去,也就这么几句。骂得越厉害,我们越高兴。骂声停下来,反倒没味了。
④其实,外婆完全知道是表哥带头偷打的。回到家里,外婆冷不防就会抓住表哥的耳朵,边扯边骂。有时,表哥忍不住了,就会把我供出来,说:“英子也参加了,只打我骂我。”外婆就会说:“英子是个妹子,又比你小,还不是你带去的?”又问:“你还带头去偷不?”表哥便说:“再也不偷了。”表哥立了保证,外婆也就松了手。但保证归保证,偷还是要偷的。外婆骂仍是要骂的。外婆骂的实在难听。我就对表哥说:“顺生,我们不去偷了,不赚骂了,想吃,就和外婆说,摘几颗下来。”表哥想都不想,就说:“那有什么味?又不好吃。”又说:“细伢子要赚骂,骂去身上的凶煞,才长得大呢。”
⑤杨梅树上的杨梅,在我们的偷打和外婆的咒骂声中成熟了。外公翻开历书,选一黄道吉日采摘杨梅。舅舅搬来一架长长的楼梯,架在树上。顺生便和他父亲爬到树上,提个小篮子,一枝一枝地采摘。外公只能打下手,在楼梯上传递。外婆、舅妈和我,则站在树下,笑眯眯地仰望着他们。一小篮杨梅下来了,舅妈就接住,提到房里去。采摘完后,左邻右舍包括那些偷打杨梅的细伢子,都会来吃杨梅,外婆就特高兴,总是笑呵呵地说:“吃啊,多吃啊,好吃呢。”看见顺生和那些细伢子,外婆还会说:“要是顺生那些鬼崽子不偷打,还要多很多哩。”外公就说:“杨梅树啊,要细伢子偷,老人骂,才旺呢。”我们这些细伢子就边吃杨梅边嘻嘻地笑。
⑥外婆村子里自然还有杨梅树。但只有外婆家的杨梅树最大,结的杨梅最多,也最甜。为什么呢?因为外婆家对杨梅树最好。外婆说,礼尚往来,人也好,猪也好,树也好,都是一样。杨梅树结杨梅给我们吃,我们也要以礼相还,不然就不结果了,结几个也不会甜。怎么还礼呢?除了春上给杨梅树施肥外,每年还要给杨梅树过年。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坐在火炉边,外公讲一些故事后,外婆就会说:“不早了,去给杨梅树过年吧。”外公就提着酒菜,舅舅就拿一把柴刀,两人蹑手蹑脚,悄悄地走到杨梅树下。舅舅在杨梅树上猛剁一刀,问道:“你是什么树?”外公就说:“我是杨梅树!”舅舅把酒倒到刀口处,问:“酒好吃不?”外公就说:“好吃。”舅舅又把菜倒到刀口,问:“菜好吃不?”外公就说:“好吃。”吃喝之后,话题转换,还是一问一答。问答完毕,放一挂鞭炮,杨梅树就过完年了,新年也就到了。杨梅树过年的时候,我们只能看,不能说话。外婆先就叮嘱了,说是其他人一讲话,就踏破杨梅树的年节了,杨梅树会不高兴的,自然就不会多结杨梅了,稀稀拉拉结几个,也是酸酸的,进不得口。表哥是个吵死鬼,这时倒很听话。我在外婆家住的时候,每年都要偷打杨梅,每年都要看杨梅树过年,那是我们细伢子真正的节日。
⑦眨眼几年过去,又是杨梅挂果时,我们还未去偷打杨梅呢。一天下午,外婆家里来了十多个人。他们径直走到杨梅树下,说这棵杨梅树是资本主义尾巴,必须砍了。外公、舅舅站在树下,愁眉苦脸,没说什么。外婆双手死死抱住杨梅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边哭边骂:“这棵杨梅树,就是我的崽啊,比我崽还要强啊。崽还靠不住啊,树靠得住啊,我要靠它养老的啊。这棵杨梅树,老老实实在这里,没踩你们的肚子啊,碍了你们什么事啊,要这样下毒手啊。你们砍了这棵杨梅树,我就只能死了啊。要砍杨梅树,就先砍死我啊。饿死不如被你们砍死啊。”哭也好,骂也好,都没用。外婆被拖开了,杨梅树被砍倒了。
⑧外婆哭骂了好几天,喉咙哑了,才停下来。杨梅树没了,外婆一下子也就老了。
(选自2016年第1期《连河》,作者莫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①段先描写杨梅树的高大形态,后描写梅子从青到红紫的色泽美以及果实的甜蜜,最后点明杨梅树是外婆心中的宝贝,引起第②段外婆看重杨梅树原因的叙述。
B.第③、④段追忆了童年时表哥、我和一群小伙伴偷杨梅的经历,这个生活片断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既表现表哥异常顽劣的天性和不良的品德,又表现我童年乡村生活的快乐。
C.第⑤段追忆收杨梅、吃杨梅的经历,外公翻开历书选择黄道吉日收获杨梅,外婆批评我们偷吃杨梅时他护着我们,这些足以表现外公是个心地善良而迷信的人。
D.第⑦段追忆砍杨梅树事件,运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表现外婆以死相拼地保护杨梅树,此场面描写隐含作者对极左时代损害群众利益的批评。
E.小说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如外婆恶毒咒骂我们偷吃杨梅的话语,故事情节富有传奇味道,如外婆处罚顺生、外公给梅树过年等,浓郁的抒情性是小说的鲜明特色。
【小题2】小说中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赏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⑦段的作用。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用“外婆家的杨梅树”作标题?请结合文本内容和小说一般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妖精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受不了了,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很充分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C.“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D.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小题2】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

马晓红

“祥云闪闪起寒光,春风摆动草木香。竹帘高卷现神像,惩恶扬善把名扬……”

这是秦腔。唱戏的是我二舅,一个在广东生活了三十几年的陕西农民,又矮又黑,粗胳膊大脚丫,宽肩膀厚胸膛,一看就是在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二舅大字不认几个,却酷爱秦腔,也记得很多戏词。高兴了,田头屋后吼几句,比戏台上大花脸唱得还好。

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率先开始现代化建设。先修路架桥,把弯曲的路捋直,把两岸的码头接通。

二舅甩开家里婆娘和两个小姓的三双手,跟着乡亲们南下“淘金”。

田地里长大的汉子,没几个读过书。没文化,没技术,却有的是力气。水泥、钢筋、沙石,在他们的大手掌和宽肩膀上流动,在宽阔的江面架起一道“彩虹”。

第三年入冬,桥建成了,二舅却进了医院。他上驳船时,一脚踩空,掉河里去了。好在抢救及时,命算是保住了。

我去医院看他。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天哪!你不辨贤愚枉为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为地,辜负了苍茫茫绿水青山……”

唠唠叨叨半天,到我离开时,他却莫名地想开了,唱腔也高昂起来:“想当年卧龙岗散淡高隐,讲三坟论五典博古通今……”

等他出院,身板虽看起来还是那么宽厚,却没有原来结实了,还落下了咳嗽病。

工头还算有良心,给他在码头找了份工作。他就留在珠三角,也算是新广东人了。

桥虽通了,但河网密布的珠三角还是离不开船,离不开码头,离不开靠力气吃饭的汉子。在江边,在码头上,来回穿梭着这么一个又矮又黑的西北汉子。甘蔗、橙子、瓷器、沙石、木炭、煤气、机器……黑的白的,轻的重的,吃的穿的,在他渐弱的肩上从船到岸,或者从岸到船。傍晚时,浅水处,时不时会荡起几勺压低了声音的秦腔戏词。千里之外的两个娃娃,也在他浸着汗味的钞票上长大。

二十几年来,轮船越来越大,起重机越来越高,集装箱越来越多,他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日夜奔波,也只能勉强挣个温饱。

旧码头日渐荒芜了。他终于决定回老家了。

我开车送他去火车站。一路无话,不知道该说什么。打开音响,塞进一张CD。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长袍子短袍子都是衣裳,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能爬起来爬起来,爬不起来可趴下……”

二舅笑了:“秦腔也有新调子了,挺好听的!说的倒是大实话,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

哭一声笑一声也就是一声……”

后视镜里,他仍然又矮又黑,却不再那么壮实了。才五十出头,却苍老得像六七十岁。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

二舅回了乡下,前后有两三年。

乡下男人,一輩子也就是几件大事:修房子娶老婆,生儿子养儿子,给儿子修房子娶老婆,准备棺材老衣等死。

刮尽所有积蓄,修了两层小洋楼,刷好墙装好门窗,钱也差不多用完了。

勉强给大儿子说了门亲事,小儿子的亲事就没了门路。

这几年农村娶个媳妇不容易!动不动十几二十万的彩礼,又把他逼出了家门,跟远房侄子去新疆卖面皮。

秦腔,面皮,本是他的最爱,也是他一身力气的根。

可是,从小到大吃的面皮,却变了味儿。侄子拿出了一包东西,说调米浆时加一撮,蒸出来的面皮又白又薄,光滑筋道,不破不裂,过夜不坏。辣子蒜水里再加上点儿罂粟壳磨成的粉,更是又香又辣,让人吃了这碗想下一碗。

第2天,侄子的面皮店开张,二舅却走了,回老家去了。听说走之前,他在厨房里学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禀一声……”,把侄子吓得愣了半天

过了几个月,他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旧码头

就在旧码头的对面,二舅开了间小吃店。小小的铺面,只有三四张木桌。

他擦擦凳子,让我坐下。向里间叫了一声:“田娃,给你哥拌一碗面皮!”

一个憨厚敦实的后生走出来。和二舅年轻时一模一样。

白白的面皮,青青的黄瓜丝,红红的油辣子,熟悉的家乡味。

他放下碗,转身招呼着其他客人,嘴里轻声哼着听不清词的秦腔。

我吃着面皮,脑海里却回旋着另一句词:“我大舅我二舅都是我舅,好一天坏一天都是天……”

(选自2018年第22期《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舅建桥时受伤住院,“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并借助戏词,表达了自己对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冤屈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B.“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二舅虽然年过半百但仍然不为生活所屈的可贵品质。
C.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二舅“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勉强挣个温饱”,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农民工面临的困境。
D.小说以秦腔贯穿全文,大量戏词的穿插运用既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态度,也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小题2】小说塑造了二舅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在小说结尾,戏词由“他”换成了“我”,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寄寓的“我”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刺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男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

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了氛围。
B.“让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哈桑往嘴里扔了一粒桑葚干”,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近乎戏谑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D.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带“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可以看出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2)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小题3】小说在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菌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竟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D.“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感动。
【小题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村主任”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