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挽回面子
(美)罗杰·迪恩·基瑟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叫艾达的犯人和一个叫丹尼尔的犯人争抢不知谁留在一条长凳上的一包香烟。几个星期,艾达都威胁要杀死丹尼尔,因为丹尼尔还没有搞清楚那包香烟是谁的,就抽了那些香烟。艾达的恐吓使得该区值班的狱警时刻都不敢掉以轻心。犯人的斗殴或行凶都有可能导致值勤的岗哨士兵开枪射杀任何人。
一天晚上,艾达来到我的单人牢房,问我是否可以替他写一份诉讼书,并提出上诉。在讨论了他的诉讼之后,我问艾达,他和丹尼尔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杂种死定了,只是迟早的问题。”艾达对我说,而丹尼尔竟是他的同乡。了解到这个事实后,我感到很吃惊。
在监狱里面,同乡之间发生斗殴或者争执是非常少有的,因为为了彼此保护对方,他们应该站在同一条船上。
几天后,我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丹尼尔走进来,在我的身边坐下。我们谈话的内容也是围绕他和艾达的争执。
“唔,你认为值得为一包香烟就送掉一条命吗?”我问丹尼尔。
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设法打听到了艾达和丹尼尔两人的家庭地址,然后我分别给他们的家人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为我做点事。大约三周后,我收到了一个巨大的棕色的信封。在看过信封里的东西后,我把它放进了我的衣物柜。
几天后,我替艾达写好了诉讼书,就传话给他,叫他晚上七点到我的单人牢房来签署文件。那天的早些时候,我也已经叫丹尼尔晚上七点半到我的单人牢房来。那天晚上,艾达刚刚签好文件,丹尼尔就走进了我的单人牢房。
“见鬼,你这混蛋到这儿来干什么?”艾达吼道。
“我叫他来是我有些东西要给你们两个。”
我从衣物柜里拿出那个信封,然后从信封里拿出两张同样的照片分别放到他们的手上。照片上两个男孩正在打篮球。
“这个小混蛋是谁?”艾达指着其中的一个男孩问。
“这个是我儿子,但我不知道另一个孩子是谁。”丹尼尔说。
“那个是我儿子。这是怎么回事?”艾达疑惑地看着我说。
“他们两个是你们的儿子,从照片上看他们是朋友。”我说。
“好了,我该死。”艾达说。
“你们一定很想知道。当你们其中的一个杀死了另一个,你们的儿子会有多痛苦。因为你们其中的一个杀死了他的最好朋友的爸爸。”
两人看着我,一言不发。
我请求艾达给我几分钟的时间和丹尼尔谈谈。在艾达离开我的单人牢房后,我问丹尼尔,为了结束这种危险的局面,他能否考虑给艾达一盒香烟。
“我没有香烟。”丹尼尔答道。
我走到我的衣物柜,从里面拿出一包万宝路牌香烟。丹尼尔慢慢伸出手,接过了香烟。我走到门口,招手叫艾达回来。
当艾达走进我的单人牢房,丹尼尔把那包香烟递到他面前,说:“我想我欠你这些。”
艾达伸出手,接过了香烟,但他一句话也没说就转身走出了我的单人牢房。我们坐在那里也是一言不发。过了将近30秒,我们听见一声“谢谢”传进了我的单人牢房。
“结束了吗?”我问丹尼尔。
“我想是。只是我不喜欢他拿走我最好的东西。”丹尼尔答道。
“他没有拿走你最好的东西。”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丹尼尔一脸困惑地看着我。
“你给他的是一盒万宝路,但他抽的是波迈牌。”
“对,没错,那家伙不抽万宝路。”丹尼尔兴奋地喊道。
我看见丹尼尔笑着拍起了手,似乎他已经赢得了这场争斗。然后,他转身走出了我的单人牢房,一路尽情地放声大笑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除叙述、描写外,还引入“我”对故事的感悟:暴力有时候可以挽回面子,但挽回面子并不一定需要依靠暴力。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我”的“设计”对故事的走向起着关键作用。
C.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比较曲折,主要得益于构筑故事时,采用误会、悬念、陡转等艺术手法。
D.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E. 小说通过艺术的描写,再现了“情”与“法”的矛盾,表现了“法”在“情”面前的苍白无力。
【小题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写故事有什么好处?“我”在构筑情节方面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等,简要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6分)
【小题4】试选取情节、人物、主题中的两个方面,探究“两个孩子打篮球的照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在思想和文化上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的序幕,其历史意义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②“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学术研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史料就谈不上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师、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主要作品,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即由傅先生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语言学合在一起,亦足见傅先生的学术路线受到德国历史学派的深刻影响。

③傅先生是我国史学家中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史学研究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是受到心理这一环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般的历史学家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谋反。反叛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反叛者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触及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层。

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似是六位参政员,傅斯年和黄炎培也在内。在延安,***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而傅先生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一二·一”惨案,由此揭开了抗战胜利后学生运动的序幕。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但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学生的主流看法拉开了距离。

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傅先生曾以参政员的身份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一时物望所归。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时局势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两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先生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就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趁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⑦新中国成立前,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主要的班底仍是北大老人,如毛子水、姚从吾、刘崇、钱思亮各位先生,台大若干年来蔚为台湾的北大。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选自《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摘自百度百科)

②傅斯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选自翟羽佳《自由和强权的较量——独立人格第一人傅斯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二·一”惨案后,傅斯年先生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
B.傅斯年不做国府委员,也反对胡适进入政府,其主要原因是两人一旦进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自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C.傅斯年面对局势动荡、经济崩溃的严峻形势,尖锐地指出宋子文“化国为家”,与人民为敌,是当时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D.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时,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其本意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小题2】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3】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小题4】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串全篇。
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敬佩。
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小题2】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试分析“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时,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陈寅恪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国家情况不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
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 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刘梦溪《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轨辙》)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内涵宽博,它主要包括大量的文本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
B.魏晋至隋唐以来的禅宗文化和道教思想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产生了新儒学。
C.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是遵循着反思---反传统---接续传统的轨辙走过来的。
D.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异质文化的介入,会使固有的传统会增加或减少。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写起,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传统更新的特点。
B.第二段中陈寅恪的观点说明传统更新是在旧传统中增加新养分和新资源。
C.明代的耶教来华,清朝的道光以后的历史,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文章最后论述了传统传承的规律,并指出现代人接续传统的有效方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肯接受异质文化介入,接受外部世界互动,国家就一定会繁荣富强。
B.儒释道“三教合一”历史奇观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脱不了关系。
C.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接受和连接传统。
D.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概念不同,传统文化能够看得见,文化传统则不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王珂

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2日第391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B.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C.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D.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D.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就是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