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小题1】对语段中标明②④的周朴园的两次问话反映的心理活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她肯定是来找她的女儿四凤的。
B.她也许是无意找来的,但必须早点打发她离开。
C.她此来必有目的,一定是来敲诈我的。
D.我得先把她镇住,取得主动权。
【小题2】选出对标明③⑤的两句话的表达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 )
A.她认为三十年来受的苦是命中注定的,同时也说明了她对不公平的世道的愤怒和不满。
B.这表现了她的宿命论思想和性格的软弱无能,只能以责怪自己来解释自己所受的苦。
C.这是她从根本上对不公平世道的坚决斗争。
D.说明她不能理解三十年来受的苦到底是谁造成的,只好认为是命运安排的。
【小题3】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之前,处处表现出不忘旧情,而一旦认出,态度陡变。对这种陡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周朴园对鲁侍萍从来就没有一点真情,他保留旧家具之类的表现,全是一种伪装。侍萍到来后,他的本质才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B.周朴园和鲁侍萍曾有一段旧情,因此他对侍萍有一点怀念,对自己年轻时所做的伤天害理的事,也有过内疚。但这种怀念和内疚都是以侍萍已死为前提的。侍萍一出现,他意识到将危及自己的名誉地位,态度便突然变化,这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自私、虚伪、凶狠,也表现了他性格复杂的一面。
C.周朴园和鲁侍萍曾有过一段旧情,但侍萍出现后,他发现她再也没有年轻时那么漂亮和可爱,况且今天相认会危及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他态度的陡变,是这个资本家自私、虚伪、狠毒的本性的彻底暴露。
D.周朴园从来没有真心爱过侍萍,他的所谓不忘旧情的做法,是表明他的慈善,富有人情味的伪装,一旦与侍萍相逢,他虚伪的本性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0: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泛化指的是广泛的参与性。 书法,作为传统人文理想最有效的承担形式,必然融入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用性的书写保证了把书法训练的要求落实在最基础的层面,如童子启蒙时就必须接受这样的训练和文化传统。这种日常性的书写既保证了人们广泛参与的可能,也带来了书写的随意性和变化性,这为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建立了机制
学习书法的人通过对书法的认识,如基本点画,用笔方式,章法构成,个性表现等来逐渐地认识整个文化的精髓和奥义,同时进一步感受自己所处文化的氛围与书法表现的内在一致性。书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与社会保持着异常密切的联系,即便在远离人间烟火的寺庙中,皈依佛门的教徒们依然运用书法的方式来阐释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书法既依赖知识精英为其确定规范和体系,也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来使其得到有效传播。在一切公共场合,只要有人存在,书法也就存在。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品味着书法表现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因为所以能够阅读的人都接受过这样的训练,即便是缺乏教育的人们,也在耳濡目染中认同着书法的艺术价值,于是就流传着关于王羲之为老妪题扇和写经换鹤的种种佳话,这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书法的热情。
正是在这种连医师开的药方也有书法美感要求的社会氛围中,必然陶冶着一个民族的美的情操。中国的书法正是在大众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人与书法的关系。书法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并且在几十个世纪中稳定地保持着它的基本性质,根本原因是,它作为中国艺术泛化的典型,与传统人文理念的契合,使它在整个文化立于不败之地。书法通过书面语言的使用而渗入一切事物,成为体现泛化思想最理想的艺术形式。
泛化的结果是全面地接受书法趣味的熏陶,这是一种知识和修养的锤炼。对民众而言,不懂书法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对书法家而言,缺少文化修养则无法提高书法品味。所以苏轼提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它直接催生了文人书法这一表现儒雅文化意趣的表现形式。知识者不断地在规范着书法,维护了文人在书法中的主导地位,把工匠排斥在核心围外,书法更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圣艺术。
书法的命运就是这样的奇特,它一方面只能排在六艺之末,属“小道”;另一方面却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的精华和日常生活中,承荷着各种难以想象的复杂使命。这体现了中国人“以小见大”“以微知著”“以近及远”的思维方式,书法虽然只是人们闲情逸趣的笔墨游戏,却深层次地再现了一个人所能包涵的所有品质,是一种带有文化品行的艺术。这就意味着技术,技巧的熟练不一定是书法艺术,书法必须有综合性的体现。这也就是北魏书法长期未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的原因所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书法泛化的一项是( )
A.童子在启蒙时,一开始写字就接受书法的训练,要写好字的点画结构,页=也要培养书法艺术的素养,传承传统的书法文化。
B.在远离人间烟火的寺庙中的僧人,运用书法的方式,阐释佛理,表达信念,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书法艺术的光辉
C.医师在开药方的时候,不只是写出各种药草的名称和剂量,而且讲求写一手好字,用心在字里行间表现书法的美感。
D.北魏的书法家们遵循书法的发展轨迹,将汗魏时期的隶属演变成笔画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刻板的魏碑书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传统人文理想最有效的承载形式,而日常性的书写使人们广泛地参与书法活动成为可能。
B.书法固然需要依靠知识精英来建立起规范和体系,但是如果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书法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书法的泛化也就无法实现
C.书法通过书面语言得以渗入各种事物,成为中国艺术泛化的典型,它契合传统人文理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特殊,长期保持了基本性质。
D.书法的泛化使普通民众把拥有书法作为有教养的体现,而作为书法家肩负着提高书法品味的责任,为此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学习书法,体验书法,逐渐认识整个文化的精髓和奥义,感受当下文化氛围和书法表现的内在一致性,这使书法和社会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
B.在公共场合,只要有人存在,书法也就存在。人们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品味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普遍认同着书法的艺术价值
C.文人书法是表现儒雅文化意趣的形式,代表着书法规范,使书法艺术神圣化,熟练的技巧不能使书法成为艺术,所以书法工匠无法进入书法文化核心圈
D.书法带有文化品行,表现闲情逸趣时在深层次上再现了一个人所能包括的所有品质,这与中国人“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的思维方式相应。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我国主题公园的建设  。其中,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 ,资源极其丰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山东,虽然近几年旅游项目不断 ,但山水圣人这条黄金旅游线在国内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到冲击,接待的游客数量连年创新高。
对主题公园来说,( ),而不是单纯地去恢复原貌、恢复历史。要通过科技、创意等手段将文化内容通过景区建设很好地展现出来;某种文化的内涵往往较为丰富,但不可能  ,所以文化旅游项目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点,像部落文化、神话故事、遗址探秘等具有神秘性的文化内容就能增强吸引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小题1】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B.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
C.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决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D.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惟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B.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既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C.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是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D.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就是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小题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改头换面   包罗万象
B.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改头换面   面面俱到
C.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推陈出新   面面俱到
D.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推陈出新   包罗万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孔子有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做好本职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意义在于: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此乃知识独立、士人独立的标志;士人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读书人从此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担道之士。
所谓而立,即个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有了自己的事业。此乃个人事业之起步期。试想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苦苦努力,达到了而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学业有成,事业确立,身份得到充分认可,理想看似越来越近,那么这个人应呈奋发有为、跃跃欲试、踌躇满志、锐气十足之态。这种状态尚远远不够,他的见识、修为、眼光、气度还不足以应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所以,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对世间种种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现象,皆能泰然处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悟境”指个人修为之瓶颈期与突破期。虽说知天命是悟境,但并不意味着学习之终结,恰恰相反,这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天”给你下达的“命令”,是“天”规定的你的“使命”,于是你的人生经验给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这个“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弃这个“位置”而“不到位”,则为“不仁”,就不是“君子”。“定了位”不等于“到了位”,你还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当于人生事业的再出发点。唯有继续前行,才能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也就是证境——耳顺和从心所欲。
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同时吸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异议,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都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而不予计较,不斤斤萦怀于心,如此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
耳顺之后,便达至化境。儒家亦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各种不合礼法、不合规矩的欲望。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即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内外打通,社会的规矩即我自身的规矩,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会规矩对我而言,就不再是约束,反而是内外相证、从心所欲的试金石。这种“自由”是一种道德境界,是此心纯然天理的境界,是一种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的心理自在。因为此时,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里体会从心所欲的自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而立”与“悟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刻苦努力,拥有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稳定的事业,只能算是个人的事业起步期。
B.“悟境”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即“不怨天,不尤人”,积极立身于世,做所能做的事,努力践行自己的责任。
C.学业有成并继续修炼,能够对世间现象泰然处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能达到君子倡导的最高境界。
D.“知天命”就是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并沿着奋斗目标努力研究学问,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即证境。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我修养的总结,也是古代知识分子一生的奋斗目标。
B.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纯然天理的思想境界,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内内外相证、从心所欲,不去挑战世俗礼法。
C.读书人从“修境”入手,研究学术,探讨道义,重视道统与政统的区别,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进而达到“知识独立、士人独立”。
D.读书人求学之始,应追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所谓担道之士。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读书人必须立志求学,一生认真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做好本职工作,尽其职责,成为君子。
B.君子坚持一己的正确意见,不固执自己的异议,并能吸收他人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便达到了悟境。
C.他人的意见在君子听来不违于心,不逆于耳,君子对别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对不正确的看法不予计较。
D.儒家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各种不合礼法的欲望,认为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控制能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

同类题4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小题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 、______ 、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_____ 。
【小题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小题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有删改)
李国文
⑴东西方这两位戏剧大师,实际上是毫不搭界的,但他们却难得巧合地同在公元1616年逝世。
⑵17世纪的中国,从上到下自我闭关,自我禁足,不可能知道世界之大,也不想知道这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因此,当然不知道有个英伦三岛,有个莎士比亚。汤显祖若是了解他的这位外国同道如何为英镑奋斗而其乐融融,也许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不活得那么累,也不会活得那么苦,那么穷了。
⑶莎士比亚比汤显祖幸运,因为他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不存在光宗耀祖的想法,这个手套匠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伦敦谋生的时候,心态比较从容,要求也不太高。他只是想挣钱,恰巧17世纪初的伦敦,赶上了资本主义上升期,经济的富足催动了娱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一开始在剧团搭布景跑龙套,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他的编剧才能胜过了他的演技,遂让他以鹅毛笔为生,源源不断供给剧团以剧本。他也从此财源滚滚地成为剧团的股东,成为剧场的老板。当他再度回到家乡,已是衣锦还乡的体面乡绅,很受尊敬的地方显贵,门楣终于镶上他梦寐以求的贵族徽记。他还向当地的圣三一教堂捐了一笔钱,不但活着的时候教堂里有他的专用祈祷座席,死后还可以很有面子地埋葬在这里。
⑷直到今天,莎翁故居和他的埋葬地,仍是去英国旅游者必看的景点。
⑸汤显祖相比之下,就有点惭愧了。我们知道他是江西临川人,但那里已经找不到什么可供凭吊的大师遗迹了。他这一辈子,按《明史》的说法,“蹭蹬穷老”。他一生之不得意,第一,在于他自视甚高,开罪了张居正,很晚才得以成进士。第二,在于他相当自负,在太常寺任礼部主事,上书万历,将万历气得跳起来。第三,还在于他不甘落寞,“帝怒,谪徐闻典吏,稍迁遂昌知县。”做了几年小县官,总是想回到京师,以图发展,谁知“主者议黜之,竟夺官”,从此“家居二十年”(《明史》)。
⑹这位大师在他弃官遂昌的那年秋天,完成了他的杰作《牡丹亭》,惊人之笔,名震天下;就在夺官受黜的那年秋天,他的《邯郸记》脱稿。几年间,他的戏剧成就达到了巅峰。《牡丹亭》那盛况空前的演出,达到了“京华满城说《惊梦》”的痴狂程度,当不让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少女巷的寰球剧场演出的成功。当其时也,汤显祖绝对应该与莎士比亚一样,接着写他的戏剧,方是正道。可是,他志不在此,日思夜想,指望着朝廷有朝一日能重新起用他,竟放弃了这个最能表现自己艺术天才的福地。
⑺当官,或者为“仕”,对莎士比亚而言,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必须如此的人生追求。他从到伦敦打工那天起,直到退休回乡,活了半百年纪,连个小组长也没当过。唯一的一次接近最高权力的机会,就是詹姆士一世加冕典礼时,曾经穿上镶金边的侍从服装,戴上熊皮帽子,在他的王宫里,站过一夜岗而已。因为他所在的剧团,已为国王所有,他不得不尽责当一回哨兵。可他并不因此对伊丽莎白女王,对詹姆士一世,存有什么赏个官职之类的额外想法,更不会为乌纱帽之类的官场生涯,魂牵梦萦到茶饭不思的程度。而汤显祖,直到逝世也未能达到完全彻底的清醒。
⑻所以,汤显祖活了66岁,只有5部戏剧。莎士比亚活了52岁,却写出了37部戏剧,而且正如他的同时代人本·琼森所预言,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那样,产生了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汤显祖与他联袂西行的偶然也许并无深意,但引发我们中国人思索的是,为什么在舞台这个特殊空间的创造性上,汤的完美,汤的才分,并不弱于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同行,却不拥有与之相称的世界性的广泛声誉呢?
⑼有人统计过,汤显祖一生,从14岁补县诸生,到21岁中举,34岁中进士,科举应试几乎花费20年;从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到遂昌县任知县,数年后弃官归里,官场生活15年。而且,在汤显祖心目中,戏剧,末技也,只是继诗、词、古文之后的消闲活动罢了。莎士比亚就截然不同了,他写剧本,是谋生之饭碗,呕心沥血,全力以赴;是捞钱之正道,专心致志,绝无他想。因此,他获得成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只能有汤显祖,而不能有莎士比亚了。 
【小题1】第⑴段的作用有哪些?(6分)
【小题2】概括第⑸段的大意。(3分)
【小题3】第⑻段画线词“联袂西行”的意思是  (3分)
【小题4】根据全文,从汤显祖的角度说说他未能拥有莎士比亚那样的世界性广泛声誉的原因有哪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