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小题1】对语段中标明②④的周朴园的两次问话反映的心理活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她肯定是来找她的女儿四凤的。
B.她也许是无意找来的,但必须早点打发她离开。
C.她此来必有目的,一定是来敲诈我的。
D.我得先把她镇住,取得主动权。
【小题2】选出对标明③⑤的两句话的表达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 )
A.她认为三十年来受的苦是命中注定的,同时也说明了她对不公平的世道的愤怒和不满。
B.这表现了她的宿命论思想和性格的软弱无能,只能以责怪自己来解释自己所受的苦。
C.这是她从根本上对不公平世道的坚决斗争。
D.说明她不能理解三十年来受的苦到底是谁造成的,只好认为是命运安排的。
【小题3】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之前,处处表现出不忘旧情,而一旦认出,态度陡变。对这种陡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周朴园对鲁侍萍从来就没有一点真情,他保留旧家具之类的表现,全是一种伪装。侍萍到来后,他的本质才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B.周朴园和鲁侍萍曾有一段旧情,因此他对侍萍有一点怀念,对自己年轻时所做的伤天害理的事,也有过内疚。但这种怀念和内疚都是以侍萍已死为前提的。侍萍一出现,他意识到将危及自己的名誉地位,态度便突然变化,这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自私、虚伪、凶狠,也表现了他性格复杂的一面。
C.周朴园和鲁侍萍曾有过一段旧情,但侍萍出现后,他发现她再也没有年轻时那么漂亮和可爱,况且今天相认会危及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他态度的陡变,是这个资本家自私、虚伪、狠毒的本性的彻底暴露。
D.周朴园从来没有真心爱过侍萍,他的所谓不忘旧情的做法,是表明他的慈善,富有人情味的伪装,一旦与侍萍相逢,他虚伪的本性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0: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毛磊:潜心国共两党关系研究
明海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毛磊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作为较早从事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令他欣慰的是,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现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颇为活跃的领域,一批年轻学者正在把国共关系的研究向更深领域推进。
毛磊出生于1931年,幼年时因日寇侵华而辍学,14岁开始当学徒,抓住一切机会刻苦读书。中学时期的毛磊成绩优秀、表现积极。1951年5月,正读高二的毛磊光荣入党,成为学校里第一名学生党员。
1952年,毛磊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校担任校长秘书,二是前往当时的中南政法学院任教。“我中学时候就立志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毛磊毅然选择了后者。
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到湖北大学后,招生人数大大减少,老师们纷纷改教其他课程,毛磊则申请成为党史教师。为上好第一堂课,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读报、整理文件、收集历史资料,日夜备课”。经过整整两年的准备,17次修改讲稿后,毛磊走上了讲台,用生动的讲述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从此,毛磊开始了他的党史教学和研究生涯。
在教学过程中毛磊意识到,要教好中共党史,必须熟悉中国现代史,也要了解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特别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有关两党和两岸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从1984年开始,毛磊全身心投入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中去。他开始收集资料,留心与研究相关的报刊、书籍。随着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毛磊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逐渐认识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任重道远,仅靠他一个人和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毛磊开始寻找合作者。他找到了时任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长王功安。1988年,毛磊和王功安合著的《国共两党关系史》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专著。
随后,在毛磊等相关学者的积极推动下,武汉有关部门经过周密准备,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共两党关系学术讨论会,这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热潮。
“大量论著相继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进入新阶段。从此,由过去只研究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发展到研究两党的整体关系;由少数地区研究国共关系而扩大到全国范围。”毛磊对记者说,研究开展后,相关的理论问题相继涌现。例如,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两党之间关系的发展有无规律可循,如何建立学科体系等。
为了进一步探求这些问题,毛磊和王功安在《国共两党关系史》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五卷本的《国共两党关系通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共两党关系这一课题愈发重要,关注问题不断增多,研究难度也日益增大。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处,毛磊和王功安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系列丛书。
为了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他们邀请了全国8个省市7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攻关。2003年,《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20卷本历时10年,全部出版完成。该书近600万字,再现了80余年国共两党和50余年海峡两岸的风云历史。有学者评价,其在“两个关系”史上新学科领域的开拓和新学科体系的建立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关链接:
①“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任务,说大话假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一旦确定观点,就要抗争到底。我们要用抗战精神来研究抗战。”毛教授指出当前西方贬低中国抗战,日本不承认历史,热切希望年轻一代人能谨记战争的历史经验,为保卫祖国努力奋斗。(毛磊语录)
②毛磊:以辛亥精神和孙中山的优秀品格塑造出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对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毛磊认为,以办大学来纪念辛亥革命别具意义,同时也能加强全球华侨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他认为,借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支持,中部崛起的契机,湖北的高教优势,将“辛亥大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毛磊创学宣言)
【小题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毛磊对国共关系问题的研究源于从小对此的热爱,于是才一直坚守至今,成为一方大师。
B.毛磊的国共关系研究之路恰好印证了“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所以并无什么冷门的专业。
C.毛磊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正是拥有这一品质他才能在研究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D.作者眼中的毛磊是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在研究之路上毛磊不断开拓创新,发掘新内涵。
【小题2】毛磊在研究国共两党关系中作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小题3】毛磊之所以能成为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大师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宗白华
中国艺术有三个方向与境界。第一个是礼教的、伦理的方向。三代钟鼎和玉器都联系于礼教,而它的图案画发展为具有教育及道德意义的汉代壁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也还是属于这范畴。第二是唐宋以来笃爱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使中国绘画艺术树立了它的特色,获得了世界地位。然而正因为这自然主义支配了宋代艺坛,遂使人们忘怀了那第三个方向,即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这七八百年的佛教艺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尤以近年来才被人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都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争辉千古!而这艺术却被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所视而不见。
这个灿烂的佛教艺术,在中原本土,因历代战乱,及佛教之衰退而被摧毁消灭。富丽的壁画及其崇高的境界真是如幻梦如泡影,从衰退萎弱的民族心灵里消逝了。支持画家艺境的是残山剩水、孤花片叶,虽具有清超之美而乏磅礴的雄图。天佑中国!在西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灿烂遗影,那些美丽绝伦的人物雕像。我们的艺术史可以重新写了!我们如梦初觉,发现先民的伟力、热力、想象力。
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敦煌壁画中的极其生动而具有神魔性的动物画。我们从一些奇禽异兽的泼辣的表现里透进了世界生命的原始境界,意味幽深而沉厚。而现代西洋新派画家厌倦了自然表面的刻画,企求自由天真原始的心灵去把握自然生命的核心层。德国画家马尔克震惊世俗的《蓝马》,可以同这里的马精神相通。而这里《释尊本生故事图录》,尤以“游观农务”一幅简直是近代画家盎利卢骚的特异的孩稚心灵的画境。几幅力士像和北魏乐伎像的构图及用笔,使我们联想到法国野兽派洛奥的拙厚的线条及中古教堂玻璃窗上哥提式的画像。而马蒂思这些人的线纹也可以在此找到他们的伟大先驱。不过这里的一切是出自古人的原始感觉和内心的迸发,浑朴而天真。而西洋派画家是在追寻着失去的天国,是有意识的回到原始的意味。
敦煌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是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在这方面与希腊相似。但希腊的人体的境界和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分别。希腊的人像是着重在“体”,一个由皮肤轮廓所包的体积。所以表现得静穆稳重。而敦煌的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引力的飞动旋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带纹。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成的一幅广大的繁富的旋律,象征着宇宙的节奏,以包容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这是敦煌人像所启示给我们的中西人物画的主要区别。只有英国的画家勃莱克的《神曲》的插图中的人物,也同样表现这上下飞腾的旋律境界。近代雕刻家罗丹也摆脱了希腊古典意境,将人体雕像谱入于光的明暗闪烁的节奏中,而敦煌人像却熔化在线纹的旋律里。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西方净土变》的天空中还飞跃着各式乐器呢。
   (节选自《美学散步》)
【小题1】下面所列各项中,属于礼教、伦理道德方向的绘画艺术的两项是(  )(5分)
A.汉代壁画B.三代钟鼎和玉器
C.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D.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E.甘肃的敦煌壁画
【小题2】下列石窟雕像中,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的一项是(  )(3分)
A.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雕像B.西陲敦煌洞窟的人物雕像
C.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D.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佛教雕像
【小题3】根据第三段文意,简略谈谈敦煌壁画中的动物画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4分)
【小题4】请你概括一下,以人物为中心的敦煌艺术的高妙之处在哪里?(4分)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洪升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禛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不可分,画出来的龙虽然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作者要是写龙,那么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是够了;作者倘要写更其广阔的境界,那也可以通过龙的全体来反映,在更其广阔的境界里,龙的全体已经退处于一鳞一爪的地位,写龙的全体正是写一鳞一爪。
洪升“嫉时俗之无章”,恨当时人写诗没有章法,不完整,要求像画龙那样,要画出首尾爪角鳞鬣来。洪升的这个要求,实际上是看到王士禛提倡的神韵派诗的流弊。神韵派诗,像画龙那样只在云中露出一爪一鳞。有的作者生活体验不够,没有看到整个的龙,只写一爪一鳞来掩饰生活的空虚,这样,神韵派诗的流弊就不免空疏。洪升要纠正这种空疏的毛病,主张要把整个龙画出来,不要借一爪一鳞来掩饰。赵执信也不满意神韵派诗的空疏,主张先要有完整的龙,才可写一爪一鳞。
(节选自周振甫《诗词例话》,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概括洪升、王士禛、赵执信在诗歌创作上的主张。
【小题2】本文作者对画龙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洪升与赵执信在纠正神韵派诗流弊的主张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8分)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
王开林
①有些人城府深,门禁严,大门之内还有二门,二门之内还有三门。金岳霖特别单纯,他不功利,也不势利,是著名的老顽童。
②少年时,赶上辛亥革命,他兴冲冲地剪掉辫子,意犹未尽,又仿照崔颢的《黄鹤楼》作打油诗一首:“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谐诗流出,立刻传为闾巷笑谈。
③金岳霖终身未婚,朋友们的孩子都叫他“金爸”。他喜欢搜罗大个头水果,比如雪花梨、苹果、橙、柚、石榴,将它们摆在书案上,或拿去跟孩子们比赛,这种较量往往要拉锯多个回合。好一位独孤求败,输了比赢了更开心。在书房里他收藏着“水果状元”,谁能吃到它,谁就是得意门生。
④金岳霖对中国的大种鸡了如指掌,他养过大黑狼山鸡,还养过大斗鸡。房屋一隅他摆放长排蛐蛐罐,只为在寂静的夜晚倾听它们的“瞿瞿奏鸣曲”。吃饭时,大斗鸡跳上餐桌,伸长脖颈啄食荤素,他不驱不赶,待若家人。在《世说新语》中,阮氏兄弟与猪崽共用大瓮饮酒,已属一奇,金岳霖不遑多让。
⑤金岳霖有个规矩和习惯:上午不见客,不干其他事务,集中精力读书写字。构思时,他静坐冥想,仿佛老僧入定,红尘俗务不复萦怀。有一次,那群惊弓之鸟都跑空袭警报去了,他却窝在宿舍里,浑然未觉,岿然不动。待警报解除,大家奔回废墟寻人,竟发现他提笔而立,呆若木鸡,浑身都是尘土。
⑥金岳霖讲课,不带讲义,只带粉笔,但十有八九黑板上不著一字。他的课学生爱听,大教室座无虚席。他喜欢提问,西南联大没有点名册,他就想出奇招:“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将令一下,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都会深呼吸,既忐忑,又光荣。
⑦沈从文教语体文写作,主动为青年弟子开“小灶”,将金岳霖拉去讲“小说和哲学”。大家仰颈翘盼金先生讲出一番精深的道理来。不料他迂回曲折地讲了半天,结论仍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纳闷,问道:“《红楼梦》算不算一个例外?”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说话间,他突然停顿下来,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只跳蚤,捏在指间,细细打量,那神情比京城名捕逮住钦犯还要得意。
⑧钱端升教授的夫人陈公蕙有一句趣谈:“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的事情是古代史。”金岳霖能够将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倒背如流,却经常忘记自己的姓名。有一回,他给老友陶孟和打电话,接通后,陶家佣人问道:“您哪儿?”金岳霖答不上来,就回答:“你别管我是谁,找陶先生说话就行。”不料陶家佣人跟他较真,不报姓名不通融。金岳霖无奈,只好回头问自己的车夫王喜,王喜摸了摸后脑勺,替他理出头绪来:“只听见人家叫金博士。”一个“金”字点醒梦中人,他又恍然记起了自己的名字。
⑨金岳霖是单身汉,拿着一级教授的高工资,他乐得资助学生和朋友。乔冠华到德国留学,金岳霖资助几百块大洋,乔冠华至死都感念他的再造之恩。抗战期间,米珠薪桂,“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某日清晨,张奚若的夫人发现椅子上放着一叠钞票,她很惊讶,这么多钱是哪位客人不小心遗落的?张奚若回想之后,立刻断定“这是老金干的好事”。
⑩晚年,金岳霖体弱多病,常赴协和就医。革命小将不准他乘坐汽车,他就屈就平板三轮车,自携小马扎,身穿长棉袍,任人慢慢悠悠一路蹬过去。他觉得蛮好玩,并不感到憋屈和难受。
11多年后,冯友兰在《怀念金岳霖先生》一文中写道:“金先生的风度很像魏晋大玄学家嵇康。嵇康的特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金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金先生的风度是不能再见了。”
12赤子和名士,在金岳霖身上实现了无缝结合,他的可爱是公认的。---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4分)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大家奔回废墟寻人,竟发现他提笔而立,呆若木鸡,浑身都是尘土。
(2)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的事情是古代史。
【小题3】请以⑧⑨⑩11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赤子和名士,在金岳霖身上实现了无缝结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①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②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③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④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⑤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⑥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⑦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⑧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⑨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第⑦段中的“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这句话,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
C.作者以《故乡的胡同》为题,选取了与胡同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生活场景,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眷恋之意。
D.母亲“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表现了她对残疾儿子的殷切希望;作者特意选取这个材料,表达了对早逝的母亲的深切而悠远的怀念之情。
【小题2】请分析“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阅读第⑨段,请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作者认为“命运的构造”与“密如罗网的胡同”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