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量子世界里的“筋斗云”
潘建伟是国际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12年前回国组建实验室,培养了一个有着国际一流水平的量子物理实验团队,为中国在该领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潘建伟谦和专注,高深晦涩的量子力学,经过他的演绎,变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成为他阐释研究的载体。他说,《西游记》里的“千里眼”“顺风耳”,以电视、电话等形式成为现实。而他现在的研究中,则有通过量子态的远距离隐形传输实现孙悟空“筋斗云”的内容。
“若要让A地的量子态出现在B地,只要先在两地之间建立量子纠缠,然后对两地的量子态分别进行适当的操作,B地的量子态就会将A地量子态的所有特性完全复制过去。这就像孙悟空翻了个筋斗云,一眨眼工夫就出现在另一个地方。”
潘建伟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当年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他告诉记者,高中物理的学习,开启了他物理人生的大门。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潘建伟逐步进入了量子力学的研究领域。量子力学告诉人们,观测者的行为是可以影响世界的。这让年轻的潘建伟感受到这个学科在哲学上的积极意义。因此,揭示量子世界的奥秘成为潘建伟毕生的奋斗目标。
1996年,潘建伟前往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里汇集了当时国际量子物理领域的最顶尖人才和技术。据他讲,当时国内这一领域多偏重于理论,他希望去奥地利学习当时最先进的量子光学实验技术,以后回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自1999年起,潘建伟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到国内讲学,为我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并带动一批研究人员进入这个领域。开始的时候,这个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交叉的新兴领域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其重要性在当时还普遍不为人所理解和认同,甚至有人还质疑量子信息为伪科学。直到潘建伟和同事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相关论文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质疑声才逐渐减弱,量子信息研究在国内才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经过十多年的钻研,潘建伟的研究成果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事件、7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潘建伟也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国际量子信息领域最高荣誉国际量子通信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等国内外奖项。
“越是神秘莫测,越能激发起我探究的兴趣。”被爱因斯坦称为“遥远地点间幽灵般的相互作用”的量子纠缠,让潘建伟深深着迷。量子纠缠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在于,可用于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量子密码,实现具有战略意义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纠缠的整体性保证了,一旦作为信息载体的量子态被窃听或偷走,一定能被通信双方所探知。
潘建伟说,在国家发改委、中科院和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他的团队正在联合相关机构开展“京沪干线”项目,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建设千公里级的量子通信通道,并正在发展量子中继器技术,确保安全通信品质不会随着传送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同时,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他的团队正在研发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到时候围绕地球的几颗卫星可以相互间传输量子通信信号,实现全球意义上的量子通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当年留学德国时,在他的宿舍楼下,有一家只有半间店面的小商店,平时主要卖卖青菜、马铃薯,但老板每年都能有5个星期去旅游度假。“相比之下国内在菜市场工作的人,没日没夜地干,挣的钱还不一定够用。”潘建伟说,就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制造业,使最普通的民众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福利。潘建伟希望,运用量子科技为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服务。(新华每日电讯《量子通信领航人潘建伟的量子梦报国情》)
②潘建伟成了“放风筝的人”,他不断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分别送到德国、奥地利等量子信息研究的顶尖国际小组锻炼。而这些特意“放飞”国外多年的年轻人,也都在学成后回国。在潘建伟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家相互取长补短。(《潘建伟:做世界量子通信领跑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潘建伟回国组建实验室,仅用12年就培养了一个有着国际一流水平的量子物理实验团队。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科学家的专业素养和领导才能。
B.潘建伟用家喻户晓的《西游记》阐释量子力学,经过他的演绎,以“千里眼”“顺风耳”“筋斗云”为载体,高深晦涩的量子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C.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首次实现量子态隐形传输,与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影响相同。因此潘建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实至名归。
D.潘建伟先带动一批研究人员进入量子信息领域,后又不断送年轻人到顶尖的国际小组锻炼。“放风筝的人”,彰显他为国发展量子科学的良苦用心。
E.保证量子纠缠的整体性,防止量子态被窃听或偷走,确保了北京和上海之间千公里级量子通信通道的顺利开通,从而实现全球意义上的量子通信。
【小题2】文章的中“筋斗云”一词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哪些因素促使潘建伟快速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小题4】量子世界对于潘建伟的物理人生有什么深刻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统吉祥图纹的文化意蕴
罗曲 魏苗苗
中华民族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简单的文身、岩画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后来精美、繁复的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文图案,使中国吉祥文化积淀越来越丰厚。中国传统图纹的发展脉络分明,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吉祥的追求观念都浓缩在各类文化意味厚重的图纹中,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如魏晋时期因为佛教盛行,所以在反映吉祥观的图纹中,很多题材、内容都与佛经故事有关,人物纹中出现了“飞天”形象、植物纹中莲花纹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反映吉祥观念的图纹也是变化的,例如传统云纹,从原始社会到清代期间,其造型几经变化,从简单、粗放到细腻、复杂,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原始时期的云纹为“旋纹”,造型简单、曲线流畅,是原始先民观察自然“云”的形态简单抽象的直接展现,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和生动自然的审美观。在后代的传统吉祥图纹中,云成为天的一种象征。商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行以及“敬鬼神,事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云纹由简单的旋纹变为复杂的云雷纹。云雷纹装饰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更显得庄严、肃穆,也是人与天沟通的媒介。春秋时期,云纹从商周时期严谨庄重的形态变得松散而活泼,形成“卷云纹”。到 汉代,云纹与神仙人物或者奇禽异兽的组合再加上“云尾”的出现,使之显得更加飘逸流畅。在神话传说类的传统吉祥图纹中,神仙和奇珍异宝往往以腾云(五彩祥云或七彩祥云)驾雾的形象出现。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云纹”由“流云纹”到“如意纹”和“朵云纹”,慢慢地从清俊秀逸的流畅过渡到雍容华贵的大气,如画卷般展现由乱世中对自由和平的向往直臻盛世华美的意象。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美感不仅体现在绚烂的色彩,也体现在巧妙的构图设计上。从构图方式看,或是三角形、或是圆形、或是不规则的图形以及这些图纹构成的组合图纹;从题材内容看有动物纹、有植物纹、人物纹,还有植物与植物、人物与植物、动物与植物等组合图纹。传统吉祥图纹的独特造型之美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能被阐释得淋漓尽致,也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才能领会到那些美妙构图的隐形含义。正是这样的原因,使中国传统吉祥图纹表现出特有的功能和价值。这种功能和价值主要包括装饰功能、辟邪求吉功能、德化教育功能等,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软实力。传统吉祥图纹功能价值中的装饰功能和德化教育功能,在当今社会具有开发利用的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简单的文身、岩画及奴隶社会的青铜器纹饰是我国传统吉祥图纹的源头。
B.原始社会反映吉祥观念的图纹历经时代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在后代难以觅其踪影。
C.魏晋南北朝的“流云纹”具有清秀俊逸的流畅的特点展现了盛世华美的意象。
D.中国传统吉祥图纹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都值得当今社会好好的开发与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魏晋时期吉祥图纹中出现“飞天”的形象之例,论证了吉祥观念具有时代特色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重点阐述了中国传统云纹的发展历程,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C.文中所举吉祥云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图样是为了论证图纹的造型会有不断变化。
D.文章第三段从构图方式和题材内容两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构图设计具有美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吉祥文化图纹不同,但人们追求吉祥的观念却从未改变。
B.传统云纹造型几经变化,由简单、粗放到细腻、复杂,到宋代期间达到最高峰。
C.绚丽的色彩以及巧妙的构图设计使得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具有独特的美感。
D.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去领会,才能真正读懂传统吉祥图纹的隐形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都在不断探索公民无偿献血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搜集筛选中外有关无偿献血的189篇文献(英文117篇,中文72篇)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文献计量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无偿献血的意愿、影响因素的方法、结果等。189篇文献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引用数据库资料。英文文献中,利用数据库最多,其次是问卷调查。中文文献中,问卷调查最多,然后是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在数据分析上,中外均以构成比为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占95.16%,国外占93.07%),其次是卡方分析。另外,还有计算平均值、计算标准差等。国外还有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分别有16篇和10篇,而国内缺乏meta分析。189篇文献中,在研究影响献血意愿的因素上没有差异,以性别、居住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为主。①性别:中文文献中有47篇做了性别研究,有76.6%的文献得出男性献血多于女性的结论,这与国外文献79.01%的结论相同。②居住地:在所有研究居住地的中文(10篇)和英文(13篇)文献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城镇居民的献血意愿高于农村居民。③文化与年龄:研究表明,献血人群结构年轻化,且有受教育程度越高,献血越踊跃的趋势。但是,胡家琪等发现受教育程度与献血意愿无关。④职业:吴海霞等研究得出结论,在实施无偿献血的初期,大中专院校学生、国家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成为献血的主力军。随着街头流动采血工作的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私营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已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献血群体。国外研究也表明,血液大部分来自于初次献血的学生。
国内外有137篇文献研究了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出现频繁排在前三位的是恐惧、缺乏认知和认为献血不方便,占文献总量的比例分别是82.48%、64.23%和50.36%,见表1。涉及宗教因素的,国外有4篇。仅有国内文献得出了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认为浪费精力或时间的结论,不利于居民积极献血。
表1 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
阻碍因素
中文文献(48)
英文(89)
合计(137)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恐惧(针头、血液、疼痛、感染)
42
87.50
71
79.78
113
82.48
自身条件不允许
18
37.50
24
26.97
42
30.66
缺乏认知
36
75.00
52
58.43
88
64.23
没时间
25
52.08
24
26.97
49
35.77
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
16
33.33
0
0.00
16
11.88
认为献血不方便
39
81.25
30
33.71
69
50.35
家长反对
17
35.42
5
5.62
22
16.06
发生不良反应
8
16.67
20
22.47
28
20.44
未被要求
3
6.25
5
5.62
8
5.84
宗教
0
0.00
4
4.49
4
2.02
认为浪费时间或精力
24
50.00
0
0.00
24
17.52
 
(摘编自《中外探讨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的比较》)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口献血率达1-3%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而2014年中国大陆人口献血率仅为0.9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低献血率的背后,除了国人的认知不足,比如担心影响身体,对献血有恐慌情绪等主观因素外,还有特定的客观原因。
目前中国血站的库存血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而献血的主要渠道就是街头采血点(献血屋或献血车)。街头流动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总体采血量。以北京某繁华地段采血点为例,据统计,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100人左右献血。若碰上雨雪、刮风等恶劣天气,献血人数会骤降一半多。遇到“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量增加,每天献血人数能达到300人以上。而在寒冷的冬季,街上行人普遍减少之际,以及外地人大量返乡的春节期间,采血点自然也就门可罗雀,这就是所谓的季节性“血荒”。
导致季节性“血荒”的根源,是献血人群的单一。本世纪初,由于大部分地区先后取消了给各单位下达的摊派性献血指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献血人数明显减少,使得在校大中专学生成为献血人群的主力,占比上升到50%左右。除学生以外,农民工也是供血的重要群体。过分依赖这两个季节流动性极强的群体,结果就是当学生寒暑假和农民工春节返乡之际,他们求学和务工所在城市就会出现采供血不足的情况。
街头流动献血比例过高,必然造成献血“靠天吃饭”的现状。与流动采血相比,预约献血更有计划性,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也广泛被其他国家所使用。而在当下,中国预约献血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尚不足10%。
(摘编自《大范围“血荒”要怪血贩子吗?》,2016年4月27日《点击今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外文献对无偿献血的相关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对189篇文献采取了文献计量和描述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外文献均以问卷调查和利用数据库资料为主要研究方法。
B.国内外文献虽然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但调查结果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无偿献血的首要阻碍因素都是恐惧。
C.中外研究无偿献血均侧重于数据分析,国外分析方法比国内多,如国外运用了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而中国在这两方面还是空白。
D.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男性的献血意愿要强于女性,城镇居民献血愿望更强、自觉性更高,在中外无偿献血中,学生都是主要群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1中,凡是主观性阻碍因素,在中文文献中出现的比例均明显髙于外国,说明我国无偿献血事业还存在短板,也意味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B.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中,中国家长反对的比例远高于外国,说明中国家长明显有溺爱和短视的倾向,纠正中国家长的错误认识很有必要。
C.大多研究表明,在主要献血人群中献血意愿与年龄成反比,与学历成正比,而在国内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国内对特定人群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
D.材料二中对无偿献血群体变化的原因分析,可以用来印证和解释材料一中中国无偿献血初期“职业”因素的具体影响和变化原因。
【小题3】影响我国无偿献血的原因有那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世博会探索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之道
世博网8月25日消息:8月的上海世博园烈日当空、人潮涌动。过去的3个多月里,累计已有4400万人次参观者,感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滚滚车轮”。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成为来自五大洲的世博会参展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成为人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

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相遇,在全球各经济体经受危机考验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似,都希望在世博会上探寻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之道。
8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夜色醉人,水光旖旎,这座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中国特大型城市,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改造,一个百年外滩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在新建地下车行道的同时,还休闲空间于民。
40年前,相似的一幕在德国港口城市杜塞尔多夫发生。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杜塞尔多夫案例告诉人们,这座传统的“钢铁之都”是如何把握时机转型为服务型城市的。
上世纪70年代,面对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的重重困境,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港口职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莱茵河边。新建的莱茵河岸隧道总长2公里,每天有55000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令游客流连忘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老牌”大型城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能源、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步突显。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型、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何变得科学、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都是处于快速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中各国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世界许多城市的转型经验也表明,新兴产业对城市转型至关重要。”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说。

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总代表乌利·希克对记者说,城市的每一个“自我循环”,都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今天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所关注的经济转型问题,与良好的城乡互动也有着紧密关联。
城乡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美好愿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专门开辟了一方“乡村”小天地——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滕头村在此展示。它代表9亿中国农民和32亿世界各国农民所在的农村,诉说“融城之梦”。
走进宁波滕头案例馆,不仅可以在岁月走廊上,聆听到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的“天籁之音”,还能欣赏到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切身体验乡土生活的真朴闲趣。
“村庄”入选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身就预示着世人对城市命题的反思。无独有偶,西方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也展示了其对农耕文明的重视。
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海恩富说,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没有乡村,没有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将停滞。“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展示国家对于乡村的尊重,希望带给更多人启迪。”
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城市化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脚步而来。在中国,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到2010年,将超过48%。而在全球,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可能将占总人口的60%。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如何摆脱“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世博会,是一个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好地方。”经济学家樊纲说,尽管世界各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期盼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追求城市化的动力所在,这是应与肯定的。
世博会期间,前来上海参加书展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在推进经济转型、二元结构等问题时,必须摆脱“把GDP当作政绩”的惯性思维。
在世博园,人们所看到宁波滕头村案例,就试图摆脱城市化进程中的“唯GDP论”。为保持“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近年来当地已拒绝了50多个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合作项目。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思想转变,进而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曾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届世博会对于孕育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意义深远。”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对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作过多交代,而是通过典型案例和专家评论着重探讨了世博会提出的问题,使文章更具深度。
B.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如何转型,这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拥有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C.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东西方国家却不约而同地表示出对乡村的重视,这说明城乡互动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D.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时,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GDP的增长。
E.文章通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处对比论述“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既体现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性,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小题2】文章开头两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结构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答:  

【小题3】新闻主体部分有三个章节,请给一二节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在20字以内。(6分)
答:   

【小题4】从这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弊端。结合文本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8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②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间也有少数得意的人,可是他们已经满意地睡熟了。剩下那些不幸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
③在仆婢室里,一盏瓦油灯惨淡地发出微弱的亮光,灯芯上结着一朵大灯花,垂下来,烧得发出叫声,使这间屋子更显得黑魆魆的。右边的两张木板床上睡着三十岁光景的带孙少爷的何嫂同伺候大太太的张嫂,断续地发出粗促的鼾声。在左边也有一张同样的木板床,上面睡着头发花白的老黄妈;还有一张较小的床,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坐在床沿上,痴痴地望着灯花。
④照理,她辛苦了一个整天,等太太小姐都睡好了,暂时地恢复了自己身体的自由,应该早点休息才是。然而在这些日子里鸣凤似乎特别重视这些自由的时间。她要享受它们,不肯轻易把它们放过,所以她不愿意早睡。她在思索,她在回想。她在享受这种难得的“清闲”,没有人来打扰她,那些终日在耳边响着的命令和责骂的声音都消失了。
⑤她跟别的人一样,白天里也戴着假面具忙碌,欢笑,这时候,在她近来所宝贵的自由时间里,她也取下了面具,打开了自己的内心,看自己的“灵魂的一隅”。
⑥“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它近来常常折磨她。七年也是一个长时期呢!她常常奇怪这七年的生活竟然这样平淡地过去了。虽然这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的平凡生活里的点缀。她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虽然自己不见得就愿意它来,但是来了也只好忍受。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罢。这便是她的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
⑦可是在她的心里另外有一种东西在作怪。她自己也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但是它开始活动起来了。它给她煽起了一种渴望。
⑧“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看看就要翻过八个年头罗!”她突然感觉到这种生存的单调,心里有点难过,像那些与她同类的少女一样,开始悲叹起自己的命运来。“大小姐在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起归宿,不晓得我将来的归宿在哪儿?”她的眼前现出了一片茫茫的荒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一张熟面孔在她的眼前晃动着。“要是大小姐还在的话,那么还有个关心我的人。她教我明白许多事情,又教我读书认字。她现在死了。真可怜。好人活不长!”她自言自语,说到这里,泪水湿了她的眼睛。
⑨“这样的日子我不晓得还要过多久?”她悲苦地问着自己。过去的情景带着恐怖回来了。她的回忆是这样开始的:七年以前:也是在下雪的时候,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妇人从死了妻子的她父亲那里领走了她,送她到这个公馆里来。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便接连地来了。这一切成了她的生活里的重要事情。平凡的,永远是如此平凡的。这其间她也曾像别的同样年纪的少女那样,做过一些美丽的梦,可是这些梦只一刹那间就过去了。冷酷、无情的现实永远站在她的面前。她也曾梦想过精美的玩具,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像她所服侍的小姐们所享受的那样。然而日子不停地带着她的痛苦过去了,并不曾给她带回来一点新的东西,甚至新的希望也没有。  (选自巴金《家》)
【小题1】文章第一、二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你在鸣凤打开的那一隅中看到了什么?(5分)
【小题3】小说中鸣凤的心态是矛盾的,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造成鸣凤矛盾心态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