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湖光塔影
宗璞
①从燕园离去的人,难免沾染些泉石烟霞的癖好。清晨在翠竹下读书,黄昏在杨柳岸边散步,习惯了,自然觉得燕园的朝朝暮暮,和那一木一石融在一起,难以分开。燕园的诸般景色中,最不能忘记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画面了。但若真把这幅画面落到纸上,究竟该怎样着笔,我却想不出。
②小时候,常在湖边行走。只觉得这湖水真绿,绿得和岸边丛生的草木差不多,简直分不出草和水、水和草来。又觉得这湖真大。在湖岸边看着鱼儿向岛游去,水面上形成一行行整齐的波纹,“鱼儿排队!”我想。夜晚,在梦中,我便也加入鱼儿的队伍,去探索小岛的秘密。
③一晃儿过了几十年。我在经历了人世酸辛之余,也已踏遍燕园的每一个角落,领略了
花晨月夕,四时风光。未名湖,湖光依旧。那塔,应该是未名塔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它投在湖水上的影子。晴天时,岸上的塔直指青天,水中的塔深延湖底。湖水一片碧绿,塔影在湖光中,檐角的小兽清晰可辨。阴雨时,黯云压着岸上的塔,水中的塔也似乎伸展不开。雨珠儿在湖面上跳落,泛起一层水汽。塔影摇曳了,散开了,一会儿又聚在一起,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雾起时,湖、塔都笼罩着一层层轻纱。雪落时,远近都覆盖着从未剪裁过的白绒毡。
④月夜在湖上别有一番情调。湖西岸有一座筑有钟亭的小山,山侧有树木、草地和一条小路。月光在这儿,多少有些局促。循小路转过山角,眼前忽然一亮,只见月色照得一片通明,水面似乎比白天宽阔了许多,水波(甲)月光不知流向何方。那北岸树丛中的灯火,很快显示了湖岸的线条,透露了未名湖的秀雅风致。行近岸边,长长的柳丝(乙)着月色湖光。水的银光里是挺拔的塔影,天的银光下是挺拔的塔身。这地面上留住的月光和湖面上的不同。湖面上的闪烁跳跃,如同乐曲中轻盈的拔弦;地面上的迷茫空灵,却似水墨画中不十分均匀的笔触。
⑤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山坡上树木茂密,水边石草杂置。月光从密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作出图解。
⑥冷月有知,当能告诉我们从建园起这里发生的种种悲剧。鹤影诗魂,难逃魔掌,更不说这湖山中渗透的民脂民膏,埋葬着的累累白骨了。这园原名淑春园,是乾隆年间权臣和珅的私产。“芳园筑向帝城西”,那时颇有些达官贵人在这一带经营园圃。燕园北部的镜春、朗润、鸣鹤诸园,都是私人园林,现已融入燕园,成为一体。
⑦从那幽塘边上行,到了千百竿翠竹掩映的临湖轩,那便是当初燕京大学的神经中枢了。燕大于一九二六年从城内迁此。同年,在抗议北洋军阀卖国行径的游行中,便有燕大学生惨遭杀害。三十年代中,多少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离开了湖光塔影奔向延安;四十年代中动荡、忧虑、苦痛和欢喜的岁月,虽然没有给这里的景物留下痕迹,却镌刻下了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足迹。
⑧又是清晨散步,向湖中的岛眺望,那白石船仍静静地停泊在原处,树木只管各自绿
着。在那浓绿中,一架射电天文望远镜赫然摆在那里,仰面向着天空。有的朋友认为它破坏了自然的景致,而我却觉得它在湖光塔影之间,显示出人类智慧的光辉,儿时的梦又在眼前浮起。
⑨沉思了片刻,未名塔的背后已是一片朝霞。这时却只有两个七八岁的学生在湖边。他们不知从何时起,坐在岸石上,聚精会神地观察水里的鱼。“看!鱼!鱼排队!”他们高兴地大叫大嚷,一面指着水面上整齐的一行行波纹,波纹正向小岛行去。“骑鱼探险去吧?”:茂不由得笑问。“你怎么知道?”他们冲我眨眼睛,又赶快去盯住大鱼。我不只知道这个,还知道他们的梦。
⑩我怕打扰他们,便走开了。信步来到大图书馆前。图书馆四层楼顸周围镶嵌的绿琉璃瓦在朝阳的光辉里闪闪发亮。这里终日座无虚席。每天清晨,总有许多人在门前等候。有几次,别出心裁的年轻人用鼓鼓的书包排成了长长的队伍。
11这时,我虽不在未名湖畔,却想出了一幅湖光塔影图。湖光、塔影,怎样画都是美的,
但不要忘记在湖边大石上画一个鼓鼓的半旧的帆布书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讲究布局谋篇,以作者的行踪为经线,以燕园的湖光塔影为纬线,写景、叙事穿插自如。
B.在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以清新自然之笔,将湖光塔影的四季景象与自身的人事酸辛相照应。
C.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涛魂”虚实结合,其中“寒塘”“冷月”隐喻造成悲剧的黑暗社会。
D.作者写两个孩子沐浴在一片朝霞之中,寓意深远,象征着祖国的未来如满天早霞蓬勃兴旺。
E.燕园的“湖光塔影”既具有自然之美,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内容。
【小题2】请根据第④段景物描写的意境,从下面两组词语中,各选出一个恰当的词语,分别填人
甲、乙两处,并任选其一分析运用之妙。(4分)
(1)甲(载着、推着): 乙(摇曳、舞动):
(2)妙处:     
【小题3】文章中多次写到“梦”,“梦”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梦”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4】作者说:“湖光、塔影,怎样画都是美的,但不要忘记在湖边大石上画一个鼓鼓的半旧的帆布书包。”请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0: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功 名
清风摇曳,蝉鸣学堂,却压不住学童朗朗的读书之声。
先生轻摇小扇,眼睛半眯,脑袋随着读书的频率缓缓摇动。蒲家庄的学堂,虽系僻壤一角,先生却极具个性。
县太爷坐着小轿来到,随从人员喊一声“闲人回避!”先生才轻抬眼角,拱一拱手:“父母官来了,里面请。”知县哈哈大笑:“学兄还在诲人不倦?”先生也笑:“请勿耻笑。小生虽才不及大人,定能教出一两个学生,将来为龙为凤,令大人刮目相看。”
知县又笑:“但愿但愿。”遂拿起桌上小盅,兀自轻啜一口。知县与先生本是同窗,同窗之时不分伯仲。可知县一朝高中,放为命官。先生却屡试不中,只好在此教书。
知县又指着这些学童问:“此中可有卧龙雏凤?”先生把头一昂,指着前排两个学生,浩然道:“此名蒲留仙,此名姚明强。此二人绝非久居池中之物,他日定然飞黄腾达,功成名就……”
知县哈哈大笑:“好,我等着。到时定然再来给学兄祝贺。公务繁忙,就此别过。”先生也笑,拱手:“送大人。”
如此过了几年,会逢大考,弟子们去应童子试,那蒲留仙果然不负重望,一举夺得县、府、道三个第一,方圆百里皆震惊,传为神童。知县闻听,也坐轿前来,亲给学兄祝贺。
先生领着弟子,昂首阔步,自觉志得意满,算是好歹也赢了知县一把。酒席之间,亲命留仙敬酒,却不见了另一个得意弟子姚明强。
酒席散后,先生亲自去到姚明强家里。却发现明强正在垂泪。先生说:“童子试及第,本应高兴才对,怎么反倒流起泪来了?”姚明强道:“我与那蒲留仙,诗词文章不分上下,平时先生更是多看我三分。却为何人家三个第一,我却是榜上末名。既生瑜何生亮啊!”
先生道:“此言差矣。考试本就多偶然,各人又侧重不同。偶尔落后,并不代表水平有差。况且运筹帷幄瑜不及亮,排兵布阵亮不及瑜。若无周瑜,亮借得东风又如何?而若无亮,东风来时瑜尚在酣睡,又怎能成就千古功名?”
明强慨然,点头称是。
后张献忠作乱,杀川中百姓十之六七。作乱平息时,川中大片耕地荒芜。姚明强便随家迁往川中,此后依旧苦读不舍,终于金榜题名,自知县一直做到阳州知府。期间,姚明强一直打探蒲留仙消息,无奈所遇家乡之人都摇头不知。转眼已近古稀,姚明强辞官回家,再无公务繁忙,心中却愈发思念故乡,于是不惧旅途劳累,亲回蒲家庄。
故乡故土,历历在目,家乡父老,却已不识故人。感慨之余,他又找到了童年好友蒲留仙。昔日才子,如今满面菜色,脸上沟沟壑壑的皱纹如同山丘叠乱,柴屋漏风,家徒四壁。
看到故人来,留仙苦笑一声,用缺了半边的茶碗端上半碗苦茶。明强握住那干柴一般的双手,忍不住流下眼泪。留仙却泰然自若,谈吐依旧不卑不亢,颇有君子之风。
其时先生已经还乡,闻言如今尚健在,二人相约,去拜见先生。先生已近耄耋,鹤发童颜,长须飘飘。见到昔日得意弟子,朗声大笑。二人皆先言自愧,辜负先生厚望,多年竟没能来探望。
先生言道:“虽不来,你二人所做之事,老夫倒是都知道。现在请把你们的得意之作给我看看,可有进步。”蒲留仙先献上,厚厚一本,先生看时,明强也拿过一卷来看。明强看罢摔到案子上:“读书之人,当以社稷为重,做的文章应有益于国家。写些鬼怪狐仙,岂是读书人所为?玩物丧志,不怪误了功名。”
先生又看过姚明强文章,措辞华丽,中规中矩,诗词歌赋,一股文人酸气,正是当今盛行文体。
先生看后,微闭双目,拈须沉吟,长时不语。突然猛睁双眼,言道:“功名者,功在社稷,名传四野,乡人称道,路人艳羡。可此只不过小功名啊。”
姚明强问:“那何为大功名呢?”先生道:“大功名者,功立当代,名扬后世。留仙将是大功名者。”
姚明强不屑:“后世之事,我等岂能知晓,只不过随占卜者乱说。今世功名,光宗耀祖,又庇荫子孙,能见能摸,才应为真功名。”
留仙摇头苦笑。先生亦不语,端茶送客。
三百年后,蒲家庄建了一个纪念堂。导游给大家作介绍:“这里纪念的蒲留仙,名松龄,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短篇小说之王。郭沫若题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有游人问:“听说他有个同窗,做过阳州知府,也颇有文采,给我们介绍一下行吗?”导游的脸一红,说:“抱歉,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首段关于清风、蝉鸣、读书声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下文知县的到来作铺垫。
B.先生与知县是同窗,当年不分伯仲,但知县科举高中,先生却屡考不中,这说明当时并不以真实水平衡量人才。
C.姚明强在童子试中成绩不如蒲留仙,于是在家中独自垂泪,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要强上进的人,所以他最终超越了蒲留仙。
D.姚明强与蒲留仙重逢,见蒲留仙满脸菜色,家境贫寒,不禁对他心生同情,但蒲留仙却表现得很坦然,展现了君子之风。
E.文章以“功名”为标题,让读者产生了何为功名的疑惑,读罢全文,其中先生的话语,则让读者有了对功名大与小的思考。
(2)小说中的先生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4)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两种真诚
王 正
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是应首先听命于领导,还是听命于读者和自己的心灵?
原中国文联主席曹禺先生曾有过深深的失落。他在后半生本应写出超越原有水平的作品,登上新的高峰,然而竟没有。平心而论,当时领导曹禺先生的领导,是真诚地叫他写好的。比如写《王昭君》,领导确是叫他写好这位民族团结的伟大女性的。这个要求一点不错。曹禺先生也真诚地接受并玩命地付诸实践。但这两种真诚结的果子却有些苦涩:在《王昭君》民族团结的伟大形象中,少了点具体的人生悲剧,一般扭曲了个别,就很难像《雷雨》《日出》那样让人们感动。作为领导,不论他懂不懂创作规律,大概都会这样要求的,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现实意识。而如何去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事了。
对作家来说,有两条道:一条是真诚地把领导的要求往形象上贴,往形象里塞,下劲地充当工具;一条是只管真实地表达个别形象,只去追求审美的自由。前者冷落了审美,越真诚越糟糕;后者是在审美中张扬,越真诚越出色。到头来,领导那个意图却会从审美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审美规律有这个能耐。白了说,叫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文了说,叫不用之用。有一些作家坏就坏在太听话了,或者叫不会用作家听话的法子,心甘情愿去委屈创作的审美规律。
我以为,领导要大度一点,我领导我该领导的,你尽管写你的;作家也明智一点,你尽管领导你的,我写我该写的。两者在这样的层面上契合,审美规律就能给领导和作家在作品客观的社会性上找到一个结合点。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楚顷襄王没领导屈原怎样写,《离骚》不是写出来了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不是乾隆领导出来的。如果沙皇把托尔斯泰领导一下,硬要他去谴责“不道德”的安娜·卡列尼娜……那世界文学史上该少了多少光彩?古今中外,其实没有任何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单单是“领导”出来的,是太听话听出来的。
就作家角度而言,要改掉太听话的毛病,不是说说就能奏效的。这只能随着物质、精神、利益的羁绊一天天松脱才能慢慢有起色。领导身上的某些体制特色的消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谁也性急不得。有了这点悟性,违心的惧怕和幼稚的真诚就会少一点,对审美的干扰就会少一点,作家们也不至于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指出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6分)


【小题3】细读全文,说说“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中的“事”包含哪些内容。(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小题1】从书房的布置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答话起了什么作用?(5分)
【小题3】祥林嫂的“疑惑”表明其怎样的心理?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心理?(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小题
马蹄兰的告别
林清玄
在乡下度假,和几位可爱的小朋友在莺歌的尖山上放风筝,初春的东风吹得太猛,系在强韧钓鱼线上的风筝突然挣断了它的束缚,往更远的西边的山头飞去,它一直往高处往远处飞,飞离了我们痴望的视线。
那时已是黄昏,天边有多彩的云霞,那一只有各种色彩的蝴蝶风筝,在我们渺茫的视线里,恍惚飞进了彩霞之中。
“林大哥,那只风筝会飞到哪里呢?”小朋友问我。
“我不知道,你们以为它会飞到哪里?”
“我想它是飞到大海里了,因为大海最远。”一位小朋友说。
“不是,它一定飞到一朵最大的花里了,因为它是一只蝴蝶嘛!”另一位说。
“不是不是,它会飞到太空,然后在无始无终的太空里,永不消失,永不坠落。”最后一位说。
然后我们就坐在山头上想着那只风筝,直到夕阳都落到群山的怀抱,我们才踏着山路,沿着愈来愈暗的小径,回到我临时的住处。我打开起居室的灯,发现我的桌子上平放着一张从台北打来的电报,上面写着我的一位好友已经过世了,第二天早上将为他举行追思礼拜。我跌坐在宽大的座椅上出神,落地窗外已经几乎全黑了,只能模糊的看到远方迷离的山头。
那一只我刚刚放着飞走的风筝,以及小朋友讨论风筝去处的言语像小灯一样,在我的心头一闪一闪,它是飞到大海里了,因为大海最远;它一定飞到最大的一朵花里了,因为它是一只蝴蝶嘛;或者它会飞到太空里,永不消失,永不坠落,于是我把电报小心的折好,放进上衣的口袋里。
朋友生前是一个沉默的人,他的消失也采取了沉默的方式,他事先一点也没有消失的预象,就在夜里读着一册书,扭熄了床头的小灯,就再也不醒了。好像是胡适说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但他采取的是另一条路:宁默而死,不鸣而生。因为他是那样的沉默,更让我感觉到他在春天里离去的忧伤。
我一夜未睡。
清晨天刚亮的时候,我就起身了,开车去参加朋友的告别式。春天的早晨真是美丽的,微风从很远的地方飘送过来,我踩紧油门,让汽车穿在风里发出嗖嗖的声音,两边的路灯急速的往后退去,荷锄的农人正要下田,去耕耘他们的土地。
路过三峡,我远远地看见一个水池里开了一片又大又白的花,那些花笔直的从地里伸张出来,非常强烈的吸引了我。我把车子停下来,沿着种满水稻的田埂往田中的花走去,那些白花种在翠绿的稻田里,好像一则美丽的传说,让人说不出一种落寞的心情。
站在那一亩花田,我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雪白的花瓣只有一瓣,围成一个弧形,花心只是一根鹅黄色的蕊,从茎的中心伸出来。它的叶子是透明的翠绿,上面还停着一些尚未蒸发的露珠,美得触目惊心。
正在出神之际,来了一位农人,他到花田中剪花,准备去赶清晨的早市。我问他那是什么花,农人说是“马蹄兰”。仔细看,它们正像是奔波在尘世里的马蹄,可是它不真是马蹄,也没有回音。
“这花可以开多久?”我问农人。
“如果不去剪它,让它开在土地上,可以开个两三星期,如果剪下来,三天就谢了。”
“怎么差别那么大?”
“因为它是草茎的,而且长在水里,长在水里的植物一剪枝,活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人也是一样,不得其志就活不长了。”
农人和我蹲在花田谈了半天,一直到天完全亮了。我要向他买一束马蹄兰,他说:“我送给你吧!难得有人开车经过特别停下来看我的花田。”
我抱着一大把马蹄兰,它刚剪下来的茎还滴着生命的水珠,可是我知道,它的生命已经大部分被剪断了。它愈是显得那么娇艳清新,我的心愈是往下沉落。
朋友的告别式非常庄严隆重,到处摆满大大小小的白菊花,仍是沉默。我把一束马蹄兰轻轻放在遗照下面,就告别了出来,马蹄兰的幽静无语使我想起一段古话:“旋岗偃狱而常静,江河竞泣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而生命呢?在沉静中却慢慢的往远处走去。它有时飞得不见踪影,像一只鼓风而去的风筝,有时又默默的被裁剪,像一朵在流着生命汁液的马蹄兰。
朋友,你走远了,我还能听到你的蹄声,在孤独的小径里响着。(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写作者和几位小朋友一起放飞风筝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那些白花种在翠绿的稻田里,好像一则美丽的传说,让人说不出一种落寞的心情。(3分)
(2)它愈是显得那么娇艳清新,我的心愈是往下沉落。(3分)
【小题3】本文标题别具特色,请联系全文说说这个标题含有几层意思。(5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马蹄兰长在水里,花可以开两三星期,但如果剪下来,三天就谢了。作者借此表达的对生命的感悟是:人就像马蹄兰一样,不得其志就活不长了。
B.“旋岗偃狱而常静,江河竞泣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这段古话描绘了山川日月即动即静、从未变化的“物不迁”的图画。作者引用这段古话,来表达人生也可以永恒的感悟。
C.“我”的朋友是一个生前沉默的人,他的消失也采取了沉默的方式,朋友的去世使作者感到无限的忧伤、孤独和失落。
D.文中引用胡适所说的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在委婉地批评朋友的生活态度过于消极。
E、本文是回忆性散文,感情真挚,构思精巧,语言隽永。最后一段用呼告、比拟的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祝福之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1月底至12月中旬,以“丝路文化、人文湾区、魅力广州”为主题的2018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简称“广州文交会”)盛大举行,涉及演艺、影视、非遗、动漫、艺术品交易、文化版权、文化科技、文化体育等11个板块约100场活动精彩亮相。在文交会开幕式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一大批广州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进行了签约。同时,中国(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孵化器暨空港文旅小镇、广州设计之都、融创文化旅游城等一批精品项目进行招商,备受业界关注。3日闭幕的第23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以7.75亿元交易额画上完美句号。仅非遗板块与文创产品交易额就将近1.7亿元。

文交会发布了《中国文创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7-2018)》,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文化核心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22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在国内六大文创产业聚集区中,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文创产业集聚区,其发展规模及创收能力均占据优势。报告分析,过去一年,包括小说、动漫、影视剧、游戏在内的一切娱乐形式正构筑起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未来,文创内容数字化、生活美学化与创意常态化将成为文创产业发展新趋势。

(摘编自《既有岭南风格又有国际气派——2018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综述》)

材料三:

广州漫画节与港澳动漫产业的合作,不仅发挥了港澳地区在动漫游戏展示、动漫人才培养、动漫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优势,还发挥了广州与深圳、香港的支撑和辐射作用,加强对区内其他城市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形成了资源互通、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综合性高端文化发展片区。同时,广州还在不断树立“最广州”文化品牌,发起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合唱节”“广府粤韵——粤港澳大湾区粤剧喜刷曲艺文化周”展演活动,打造流行音乐文化品牌、“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手”等等,不断加强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树立文化品解,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易交流合作。本属文交会正集中为广州打造一个文化产业交易季并搭建平台,促进湾区文化交融。

(摘编自《“文交会”加深广州市民的文化获得感》)

材料四:

按照规划,未来五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实现年均增长12%,到2035年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提升站位、打开思路,用产业思维来思考广州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将“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实现从“文化”到“文化产业”的跨越,不能单单只有文化现象、文化元素,而要聚集产业上下游链条。举例而言,粤剧本身是一门艺术,要形成粤剧产业,就要发展粤剧营销推广、剧院经营、人才教育、内容制作等多方面的产业链条。广州文交会要打造成一个综合性平台,提升广州文化产业影响力和辐射力。满足公众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也必须用好创新第一动力,切不可躺在过去的文化积淀中故步自封。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人才、智力密集型产业。比如好莱坞电影,就是因为汇集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导演、演员、剧作家、特效师等顶尖人才,才掌握了全球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当下,广州要发展文化产业,仍然离不开人才。

(摘编自《文交会搭建文化产业开放平台》)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图1可知,从2010年到201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占GDP比重从2011年起大体呈上升趋势。
B.由材料一图2可知,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中美国所占比例最多,中国仅占4%,少于日本、韩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C.据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文化核心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与上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D.小说、动漫等娱乐形式正在构筑起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文创产业已朝着文创内容数字化、生活美学化与创意常态化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广州文交会”以“丝路文化、人文湾区、魅力广州”为主题,涉及演艺、影视等11个板块,交易额达7.75亿元。
B.广州漫画节通过与港澳动漫产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了港澳地区在动漫的诸多方面的优势,实现了资源互通、信息共享、优势互补。
C.广州不断树立“最广州”文化品牌,发起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合唱节”“粤剧曲艺”展演活动等,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易交流合作。
D.要实现未来五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到2035年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目标,产业思维必不可少。
【小题3】2018年“广州文交会”有哪些特点?请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如何进一步提高会展质量,实现从“文化”到“文化产业”的跨越?请结合材料四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