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小题
马蹄兰的告别
林清玄
在乡下度假,和几位可爱的小朋友在莺歌的尖山上放风筝,初春的东风吹得太猛,系在强韧钓鱼线上的风筝突然挣断了它的束缚,往更远的西边的山头飞去,它一直往高处往远处飞,飞离了我们痴望的视线。
那时已是黄昏,天边有多彩的云霞,那一只有各种色彩的蝴蝶风筝,在我们渺茫的视线里,恍惚飞进了彩霞之中。
“林大哥,那只风筝会飞到哪里呢?”小朋友问我。
“我不知道,你们以为它会飞到哪里?”
“我想它是飞到大海里了,因为大海最远。”一位小朋友说。
“不是,它一定飞到一朵最大的花里了,因为它是一只蝴蝶嘛!”另一位说。
“不是不是,它会飞到太空,然后在无始无终的太空里,永不消失,永不坠落。”最后一位说。
然后我们就坐在山头上想着那只风筝,直到夕阳都落到群山的怀抱,我们才踏着山路,沿着愈来愈暗的小径,回到我临时的住处。我打开起居室的灯,发现我的桌子上平放着一张从台北打来的电报,上面写着我的一位好友已经过世了,第二天早上将为他举行追思礼拜。我跌坐在宽大的座椅上出神,落地窗外已经几乎全黑了,只能模糊的看到远方迷离的山头。
那一只我刚刚放着飞走的风筝,以及小朋友讨论风筝去处的言语像小灯一样,在我的心头一闪一闪,它是飞到大海里了,因为大海最远;它一定飞到最大的一朵花里了,因为它是一只蝴蝶嘛;或者它会飞到太空里,永不消失,永不坠落,于是我把电报小心的折好,放进上衣的口袋里。
朋友生前是一个沉默的人,他的消失也采取了沉默的方式,他事先一点也没有消失的预象,就在夜里读着一册书,扭熄了床头的小灯,就再也不醒了。好像是胡适说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但他采取的是另一条路:宁默而死,不鸣而生。因为他是那样的沉默,更让我感觉到他在春天里离去的忧伤。
我一夜未睡。
清晨天刚亮的时候,我就起身了,开车去参加朋友的告别式。春天的早晨真是美丽的,微风从很远的地方飘送过来,我踩紧油门,让汽车穿在风里发出嗖嗖的声音,两边的路灯急速的往后退去,荷锄的农人正要下田,去耕耘他们的土地。
路过三峡,我远远地看见一个水池里开了一片又大又白的花,那些花笔直的从地里伸张出来,非常强烈的吸引了我。我把车子停下来,沿着种满水稻的田埂往田中的花走去,那些白花种在翠绿的稻田里,好像一则美丽的传说,让人说不出一种落寞的心情。
站在那一亩花田,我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雪白的花瓣只有一瓣,围成一个弧形,花心只是一根鹅黄色的蕊,从茎的中心伸出来。它的叶子是透明的翠绿,上面还停着一些尚未蒸发的露珠,美得触目惊心。
正在出神之际,来了一位农人,他到花田中剪花,准备去赶清晨的早市。我问他那是什么花,农人说是“马蹄兰”。仔细看,它们正像是奔波在尘世里的马蹄,可是它不真是马蹄,也没有回音。
“这花可以开多久?”我问农人。
“如果不去剪它,让它开在土地上,可以开个两三星期,如果剪下来,三天就谢了。”
“怎么差别那么大?”
“因为它是草茎的,而且长在水里,长在水里的植物一剪枝,活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人也是一样,不得其志就活不长了。”
农人和我蹲在花田谈了半天,一直到天完全亮了。我要向他买一束马蹄兰,他说:“我送给你吧!难得有人开车经过特别停下来看我的花田。”
我抱着一大把马蹄兰,它刚剪下来的茎还滴着生命的水珠,可是我知道,它的生命已经大部分被剪断了。它愈是显得那么娇艳清新,我的心愈是往下沉落。
朋友的告别式非常庄严隆重,到处摆满大大小小的白菊花,仍是沉默。我把一束马蹄兰轻轻放在遗照下面,就告别了出来,马蹄兰的幽静无语使我想起一段古话:“旋岗偃狱而常静,江河竞泣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而生命呢?在沉静中却慢慢的往远处走去。它有时飞得不见踪影,像一只鼓风而去的风筝,有时又默默的被裁剪,像一朵在流着生命汁液的马蹄兰。
朋友,你走远了,我还能听到你的蹄声,在孤独的小径里响着。(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写作者和几位小朋友一起放飞风筝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那些白花种在翠绿的稻田里,好像一则美丽的传说,让人说不出一种落寞的心情。(3分)
(2)它愈是显得那么娇艳清新,我的心愈是往下沉落。(3分)
【小题3】本文标题别具特色,请联系全文说说这个标题含有几层意思。(5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马蹄兰长在水里,花可以开两三星期,但如果剪下来,三天就谢了。作者借此表达的对生命的感悟是:人就像马蹄兰一样,不得其志就活不长了。
B.“旋岗偃狱而常静,江河竞泣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这段古话描绘了山川日月即动即静、从未变化的“物不迁”的图画。作者引用这段古话,来表达人生也可以永恒的感悟。
C.“我”的朋友是一个生前沉默的人,他的消失也采取了沉默的方式,朋友的去世使作者感到无限的忧伤、孤独和失落。
D.文中引用胡适所说的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在委婉地批评朋友的生活态度过于消极。
E、本文是回忆性散文,感情真挚,构思精巧,语言隽永。最后一段用呼告、比拟的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祝福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福贵
余华
①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挂在身后的皮带上,让它像尾巴似的拍打着我的屁股。
②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话。最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拿一把他们递过来的扇子,尝尝他们和盐一样咸的咸菜,看看几个年轻女人,和男人们说着话。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最多的一次,当我站起来告辞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了。然后我与一位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门槛上,她编着草鞋为我唱了一支《十月怀胎》。
③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田里的棉花已被收起,几个包着头巾的女人正将棉秆拔出来,她们不时摔去根须上的泥巴。我摘下草帽,从身后取过毛巾擦起脸上的汗水,身旁是一口在阳光下泛黄的池塘。一声吆喝从远处响亮地传来,我走过去,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正在开导一头老牛。
④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⑤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口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
⑥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⑦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这牛有多少名字?”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你是城里人吧?”“是的。”我点点头。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⑧“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你别偷听,把头低下。”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⑨我看到老人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选自《活着》,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②段叙写“我”与农民交往的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④⑤段中福贵的语言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小题1】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6分)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绿》与《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试分析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怒放的康巴诺尔
胡学文
七月。北方。高原。坝上。康保。
我来了。其实应该说我又来了。
我来过多次,康巴诺尔于我并不陌生,但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康巴诺尔如同塞外的四季轮回,有着多姿多彩的美。
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
康巴诺尔在张家口的西北,是沽源近邻,直线距离不超一百公里。时间穿越回二十年前,那时到近邻做客并不容易。我须清早从工作的乡镇出发,差不多午后到达。返回沽源的途中,惊喜不期而至。我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不像鹅毛,更像鹅扇。客车如蜗牛,司机和乘客多有抱怨。我像不小心偷得了姑娘的芳心,担心别人发现,又担心别人没有发现,躲闪的眼神浸着贪婪。我在目视中进入那个世界——没有任何杂质的世界。我就是一片雪,在茫茫天宇飞舞。
康巴诺尔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湖泊,康保取其谐音,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一直以为是。这次到康保,方得知县名出自《尚书·康浩》“用康保名”,取富足安宁之意。康保的来历,竟然如此久远。然而,我更喜欢美丽的湖泊。
因为,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
最大的惊喜是康巴诺尔湖。但眼前的康巴诺尔湖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比我上次看到的丰腴了许多,湖水之洁净更是完全超出想象。
康巴诺尔湖是逆着时光的奇葩。天空蓝得像康巴诺尔湖水,康巴诺尔湖水蓝得像天空,水天一色,天水共景。云朵在天空游移,也在康巴诺尔湖漂移。在这天然的巨幅水彩画中,美丽的遗鸥在嬉戏。
康巴诺尔没有漫漫长夜,因为每个夜晚都有二人台演出。二人台生于民间,长于山野。二人台是戏曲,是元曲的遗风流韵。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又大雅。“康保二人台”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因其光彩和迷人。
二人台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冬天村里都有二人台演出。随便一片空地,搭起篷子就是戏台。没有电,所谓的灯,是浸了煤油的棉球。暗夜中,冒着浓烟的火球被甩起来,如灿烂的玫瑰。火势渐弱,再往煤油桶里浸,猛又扬起,挤作一团的人受了惊吓,被侵占的舞台顿时扩大许多,观众不经意间成为演员。
每个夜晚看二人台,实在有些奢侈。二人台的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但骨子里却是悲情的。这与它生长的地域和形成的历史不无关系。坝上苦寒贫瘠,风吹草低,却鲜见牛羊。因人烟稀少,清乾隆嘉庆年间,迁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上坝,秦腔、晋剧、道情、社火、秧歌也随着来到草原,与当地的蒙古长调、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融会糅合,演变成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的二人台。
我听过的二人台曲目中,《拉骆驼》无论曲调还是唱词都有着击穿人心的东西,在对过往和人生空白的想象和填补中,心的荒漠处会有花草疯长。
大俗、大雅,欢欣、悲情,含蓄、奔放。油水不溶,二人台的奇巧奇妙就在于把对立完好统一,无须斧凿,浑然天成。不妨听听《双山梁》,羞答答的姑娘这样唱:
听说是哥哥你要来   哥哥你走来小妹妹不让你走
我给哥做上一顿   拉住你那胳膊腕腕
羊肉稍稍面条条现炸油糕   拽住你那小手手
猪肉大烩菜   一把推你屋里头
七月。我告别了康巴诺尔。
我寻见了记忆,追回了时光。
(选自2014年《散文百家》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在描绘康巴诺尔湖的自然景观之前,作者先介绍了“康巴诺尔”名字的含义和得名的由来,既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又赋予康巴诺尔以历史气息和人文内涵。
B.“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采用比拟的手法,突出康巴诺尔的美丽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康巴诺尔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C.作者在叙写康巴诺尔夜晚的二人台演出时,插叙了一件记忆中观看二人台演出的趣事,通过生动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二人台演出的迷人光彩。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写怒放的康巴诺尔,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
E.作者让我们听听羞答答的姑娘唱《双山梁》,是想让我们具体感受一下康保二人台的奇巧奇妙,领路康保二人台的表演形式。
【小题2】文章第一段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小题3】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具体展现怒放的康巴诺尔?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详写了感受最深的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康保二人台”,请结合“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与认识。(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为什么称单克隆抗体为生物导弹
1984年10月1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米尔斯坦、科勒两人因从事免疫系统的研究和“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呢?
在生物工程中,有一类似导弹的东西也具有精确的导航系统,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准确性。它只与人体中某些特殊物质结合,以改变其特性,使它们失去活性。它这独特的性格,引起世界生物学者的高度重视。它就是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抗体是在抵抗外来者侵入生物体时,生物体自身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能与入侵者结合的自卫系统。生物体中有100万种B淋巴细胞,而每种B淋巴细胞可产生一种抗体时,它们恰似100万枚导弹,保护着生物体。当某种细菌侵入人体时,人体就能产生相对应的抗体与细菌的特定物质结合,这个物质被称为抗原。一旦抗原与抗体结合,人体便会产生一连串消灭入侵者的反应。在消灭入侵者之后,人体内仍保留了这种抗体,使得人体不再得这种病,如麻疹、猩红热、乙肝等等,都是如此。但人体中并非生来就具有100万枚导弹,而是在抗原入侵人体时才产生。我们平时爱打很多预防针,目的就是使人体中产生抗体。当体内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消灭入侵者时,或者人体根本不能产生这种抗体时,人就生病了。
人们了解了抗体的特征,希望能针对某种疾病制造一种纯净的、特定的抗体,弥补人体中抗体的缺乏或不足,这种特定的抗体就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是指一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细胞群,从这细胞中提取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人们最先试图从血液中提取它,但结果是含量少、价格高、纯度低。最后,又有人试用人工培养淋巴细胞的方法,但B淋巴细胞的活性差,不能在体外生存,希望又落空了。1975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英国MRC分子生物研究所米尔斯坦和科勒用生化的方法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是一种既有旺盛的体外繁殖能力,又能产生抗体的细胞,经过人工培养,从中可源源不断地提取单一纯净的抗体,这个实验首先在小鼠身上获得成功。杂交瘤细胞的成功,极大地震动了生物界,1981年米尔斯坦和科勒共同获得加尔登基金奖。
单克隆抗体已成为现代医学武器库中的新式导弹,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来自它那高度的特异性和精确性,因此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它的最大优势是有希望成为癌症的征服者。由于它的精度高,因此副作用小,不会像其他药物那样将健康细胞与癌细胞同时杀死。现在科学家还将抗癌的单克隆抗体再与其他药物连接,将药物准确地带到癌变部位,这样更增强了“导弹”的杀伤力,好似增加了许多新的弹头。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美国已有了单克隆诊断盒,可以诊断艾滋病、肿瘤、性病、乙型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它将会代替传统的抗血清诊断,因为它纯度高,灵敏度、特异性强,因而快速、准确。单克隆抗体与相应抗体结合的高度专一性,被人们用于近代纯化分离难度极高的药物的载体。将单克隆抗体制成5升的吸附柱,当含有尿激酶的混合液流过吸附柱时,单克隆抗体就像一块吸铁石,可将尿激酶全部吸附,这样可以提取纯尿激酶200克,足以治疗600人次脑水肿病人。这吸附柱可以重复使用100次,回收率可达60%~100%。根据《高技术杂志》的报道,1982年世界范围的单克隆抗体销售额仅为1500万美元,而1992年却超过50亿美元。
通过小鼠而获得单克隆抗体,用于人体后,容易使人产生过敏,因而人们渴望培养人体白细胞,以提取人单克隆抗体。据《科学》报道,法国一公司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在试管内成功地培育了产生抗体的人类白细胞,特别是B淋巴细胞,这将成为开发单克隆抗体的里程碑。对于“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诊断的有力工具正向小型化和家庭化发展,人类掌握这枚“生物导弹”,征服癌症等绝症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选自《自然科学名家名作中的为什么》,有删节)
【小题1】简要概括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已有哪些具体应用。(4分)
【小题2】请以文中画线部分为例,简要分析科普文的语言特色。(5分)
【小题3】为什么称单克隆抗体为生物导弹?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5

《核按钮》P146.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 “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 “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 ,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 ,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 ,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 ,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 ,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 ,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问题: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