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两种真诚
王 正
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是应首先听命于领导,还是听命于读者和自己的心灵?
原中国文联主席曹禺先生曾有过深深的失落。他在后半生本应写出超越原有水平的作品,登上新的高峰,然而竟没有。平心而论,当时领导曹禺先生的领导,是真诚地叫他写好的。比如写《王昭君》,领导确是叫他写好这位民族团结的伟大女性的。这个要求一点不错。曹禺先生也真诚地接受并玩命地付诸实践。但这两种真诚结的果子却有些苦涩:在《王昭君》民族团结的伟大形象中,少了点具体的人生悲剧,一般扭曲了个别,就很难像《雷雨》《日出》那样让人们感动。作为领导,不论他懂不懂创作规律,大概都会这样要求的,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现实意识。而如何去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事了。
对作家来说,有两条道:一条是真诚地把领导的要求往形象上贴,往形象里塞,下劲地充当工具;一条是只管真实地表达个别形象,只去追求审美的自由。前者冷落了审美,越真诚越糟糕;后者是在审美中张扬,越真诚越出色。到头来,领导那个意图却会从审美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审美规律有这个能耐。白了说,叫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文了说,叫不用之用。有一些作家坏就坏在太听话了,或者叫不会用作家听话的法子,心甘情愿去委屈创作的审美规律。
我以为,领导要大度一点,我领导我该领导的,你尽管写你的;作家也明智一点,你尽管领导你的,我写我该写的。两者在这样的层面上契合,审美规律就能给领导和作家在作品客观的社会性上找到一个结合点。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楚顷襄王没领导屈原怎样写,《离骚》不是写出来了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不是乾隆领导出来的。如果沙皇把托尔斯泰领导一下,硬要他去谴责“不道德”的安娜·卡列尼娜……那世界文学史上该少了多少光彩?古今中外,其实没有任何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单单是“领导”出来的,是太听话听出来的。
就作家角度而言,要改掉太听话的毛病,不是说说就能奏效的。这只能随着物质、精神、利益的羁绊一天天松脱才能慢慢有起色。领导身上的某些体制特色的消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谁也性急不得。有了这点悟性,违心的惧怕和幼稚的真诚就会少一点,对审美的干扰就会少一点,作家们也不至于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指出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6分)


【小题3】细读全文,说说“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中的“事”包含哪些内容。(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4 10:3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中国环境报: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你们在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温华军:目前就我们保护区来讲,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还算是协调得比较好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前不久与保护区临近的市打算引进一个项目,是有关光伏发电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办这样一个企业,相关市级领导来征求保护区的意见。最后我们向他们解释,光伏发电产生光的污染,离保护区太近,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相关市级领导在听到我们解释以后,回去开会经过讨论,放弃了原计划,最后在距离保护区几公里外的地方选址。
(摘编自《推进保护区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国环境报》)
材料二:
1962年,一支几百人的造林队伍开始进驻塞罕坝的荒漠。55年来,几代林场人愈挫愈勇,终于把塞罕坝改造成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东北方三百多公里外,就有这样一片奇迹般的凝翠之地。很多老北京人都有感受,曾经困扰京城的沙尘暴,近些年越来越少光顾了,这样的变化背后,就有塞罕坝茫茫林海无言的功绩。当然塞罕坝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它在旅游、苗木、风电、生态涵养等方面的总价值,已经很难用具体的数字形容。塞罕坝林场从荒到绿的这个创造历程,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塞罕坝的绿色发展之路就像一个标本,印证了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科学性。党的十八大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纳入,无疑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体现。塞罕坝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之路,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因眼前利益而造成局部生态严重破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塞罕坝的绿色传奇,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含义。
塞罕坝55年造林植草,最终实现生态与效益双丰收,以实践证明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关系。绿水青山的确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就是惠及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
(摘编自于永杰《塞罕坝与祁连山,“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材料三:

(摘编自《我国建成自然保护区272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络基本形成》)
材料四:
不管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統,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摘选自《自然保护区管理学》)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访中所列举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情况,很好地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B.塞罕坝的生动实践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C.党的十八大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战略地位。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塞罕坝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局部生态严重破坏的事例作对比意在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B.塞罕坝现在实现了旅游、风电、生态涵养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其中,它的最大价值是减少了曾经多年困扰京城的沙尘暴。
C.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络基本形成,其中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海洋生物分别为 35000、8000、28000余种,居世界第三位。
D.为保证2020年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我国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如“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七项工程 。
E. 上述四则材料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生态保护区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重大成就。
【小题3】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2014年诺贝尔奖逐个揭晓,获奖名单上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汤森路透预测的几位华裔科学家也都铩羽而归。但在过去一周,诺贝尔奖相关新闻在中国媒体和社交网站上热度颇高,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再度成为争议话题。类似争论每年都有,但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始终不变:“诺贝尔情结”是个好东西。
②有百余年历史的诺贝尔奖,是一项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评奖活动,游戏规则从一开始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从获奖频次看,美英等西方国家占绝对优势,亚洲国家除日本外鲜有获奖者。有不少人据此认为,中国不应有“诺贝尔奖情结”,不应在争夺诺奖上追求“与国际接轨”。
③别不好意思承认,拿不到奖就埋怨评奖不公平,说到底还是“酸葡萄心理”作祟。在咱们国家,热衷于将国际奖项政治化、阴谋化的人其实挺多。同样典型的例子,每年奥斯卡获奖名单出炉,中国“电影大师”们一次次无缘小金人,也有很多人归因于东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差异,中国电影受打压的阴谋论也很流行。
④诺贝尔奖在很多方面都与奥斯卡奖类似。就结果而言,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有一些争议在所难免,但诺贝尔科学奖的权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公允。每年荣膺这一殊荣的人,即便是“冷门”人选,最终也会让专业人士觉得实至名归。各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们,更普遍把能拿到诺贝尔奖视作一种荣耀的认证。
⑤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是个好东西,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了民众崇尚科学的热情。不热爱就不会关注,不关注就不会有情结。看“果壳网”一篇文章,以色列每年九月底、十月初都会因诺贝尔奖而狂欢,预测哪个以色列人将获此殊荣,已成为一项全国性娱乐。期待自己国家能多几个诺贝尔奖得主,显然不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与以色列比起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⑥诺贝尔奖为世界中国提供了一个参照物,中国科学界可以由此知晓当今时代最前沿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看清自己与世界一流水平之间的差距。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从1999年至2013年,中国自己评定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已出现10次空缺,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在科研能力、科研水准方面,确实还欠缺火候。
⑦另一方面,“诺贝尔奖情结”也是一种民意,它能促使政府部门在改善科研环境、增加科研投入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已有数位华裔科学家获奖,但他们的科研成就都是在中国之外取得的。关注诺贝尔奖的中国民众,固然会为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奖而高兴,他们更希望中国社会能有培育优秀科学家的土壤。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民意和期待,而不是为省事而简单否定诺贝尔奖。
⑧观照我国,科学研究饱受行政化弊端和功利之风的侵蚀,学者尤其年轻学者不得不为找课题、发论文等疲于奔命,缺乏能够潜心研究的氛围和环境,科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全社会的科普水平偏低,科学素养不足,缺乏身后根基——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总体来说比较娱乐化、花边化。未来中国应该鼓励学者有“诺贝尔奖情结”,也应该引导民众更理性地关注科学。
⑨要解决中国人难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另一种思路是从自身找问题,改革教育和科研体制。2012年9月,中国启动“万人计划”,拟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一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包括“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这则消息当时曾引发巨大争议,人们疑心它会让诺贝尔奖成为束缚科研的枷锁。其实,如果尊重科学研究规律,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引导社会公众的“诺贝尔奖情结”,这种政策层面的扶持和投入,是值得鼓励的。
⑩有统计发现,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从发表成果到最终获奖,平均年限是18年。在发展现代科学的道路上,中国起步晚、底子薄,需要更多的时间积淀。如果在科研的每个环节都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改革为科研创新扫清障碍,有“诺贝尔奖情结”推动,中国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们,获奖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文/汤嘉琛(评论员)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2014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上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但是有几位华裔科学家。
B.从获奖频次看,美英等西方国家占绝对优势,亚洲国家鲜有获奖者·
C.诺贝尔奖在很多方面都与奥斯卡奖类似,虽然中国展屡与诺奖失之交臂,但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权威性得到世界的认同。
D.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已有数位华裔科学家获奖,中国民众会为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奖而高兴。
E.只要在科研的每个环节都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改革为科研创新扫清障碍,有“诺贝尔奖情结”推动,中国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们就能获奖。
【小题2】下列关于“诺贝尔奖情结”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成为争议话题,是由于2014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上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
B.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总体来说比较娱乐化,这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
C.“诺贝尔奖情结”代表着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和热爱,它并不受地域的限制。
D.“诺贝尔奖情结”可以促使中国科学界知晓当代最前沿的研究,进一步看清自己与世界一流水平频之间差距.
【小题3】作者反复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是个好东西.”你同意吗?结合文中观点说说理由。(4分)
【小题4】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畅销书排行榜上莫言作品有数部上榜,且占据了榜首位置: 莫言家乡有人设想政府应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宁可赔钱也要种万亩高粱:在劝说莫言父亲修缮旧居时,竞然说出这样的话:“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霍英东的传奇人生
霍英东原名官泰,祖籍广东省番禺县,1923年5月10日,他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那时,他家境贫困,父母靠一只小驳船,做驳运生意。7岁那年,他父亲不幸患病去世,坚强的母亲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希望儿女知书达理,出人头地,特别是在霍英东身上寄予了厚望。读书期间,他非常勤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36年,他进入皇仁书院学习,为图报国,他改名为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在这里,霍英东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但是在那段读书的日子,他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他后来回忆说:“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入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都能够从容对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
失学后的霍英东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因身体单薄,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他刚上岗就被辞退了。后来他的母亲倾其所有,和他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并将杂货店交由霍英东管理,每天早上六时多开店,深夜12点才能离开,非常辛苦。由于他的精心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霍英东从打理杂货店中获得经营管理的方法,处事也显得更为沉稳与坚毅。
抗战结束后,香港百废待兴,运输业急需发展。霍英东母亲和他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把握的好时机,毅然决定把杂货店卖给别人,并将转让所得的7000港元全部投入到香港的舶运业中,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创业历程。随后,他转投地产,于1953年创办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开设了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在湾仔及铜锣湾一带发展住宅楼宇,首创楼花制度,容许买家在大厦未落成前预先订购。因公司经营有方,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霍英东跻身全球富豪之列。
事业有成的霍英东,以一颗至诚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祖国的各项事业。
50年代初,朝韩战争爆发,香港当局严格执行“全面禁运”。霍英东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新中国的抗美援朝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近三年时间里,他不仅承担了在港澳和中国间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任务,他还组织了精密的侦察队伍,监控香港当局的缉私艇的动向;他的船队每天半夜都从英国海军的军舰旁悄悄绕过,驶向公海;而为了摆脱当局的监视,他甚至一天之内换了三个不同的地点,作为整个运输系统的“指挥部”。因此,他受到英美政府的非难。
改革开放后,霍英东积极从事内地投资,1983年,霍英东投资的白天鹅宾馆正式在广州开业,投资额达5000万美元,成为当时的改革“样板”。霍英东晚年,致力于珠江西岸的南沙改造,他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投资兴建道路、大桥,兴建英东体育馆、泳池、医院等社会设施。历年来,共投入资金达40亿元人民币。正是他的不计回报的执着投入,使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区域。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据香港媒体报道,他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9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文化艺术与山区扶贫等方面做了难以胜数的工作。如他两次向香港科技大学捐款,2003年捐赠3000万元,两年后又捐出一笔总值8亿元的巨额捐款,支持该校未来的发展,这笔捐款创下该校十多年来接获捐款的最高额纪录。又如1984年,他捐赠一亿港元设立体育基金,20多年来,他已累计投入4亿港元,在内地、港澳各地建设20多个现代水平的体育运动基地、中心、场馆,培养了无数体育人才。
相关链接:
①霍英东(1923—2006),生于香港。7岁丧父。12岁进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5年,霍英东名列《福布斯》2005年亿万富翁榜。
②霍英东说:“捐赠体育项目,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这既是对他成功的肯定也是他进入《福布斯》富豪榜的资本。
 
E.霍英东积极从事内地投资,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极具活力的区域就得益于他长期的不计回报的投入。
(2)造就霍英东传奇人生的因素有哪些?
(3)霍英东为图报国,改名“英东”,请具体谈谈他是如何报国的?
(4)“感动中国”给霍英东的颁奖词说“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达则兼济天下”的认识。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奇士”的青春

陈晋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人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 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二人交往,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似乎感受着叫作诗文意气的一些东西。

(摘自《独领风骚》)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连续用两个设问句,突出了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B.文章五、六段虽着以“每一个有志青年”,但其用意实在对青年***的评价。
C.“双方以风流自诩”中的“风流”指的是当时两人不拘旧俗、旷达豪放的情怀。
D.文章后面插入大禹的传说,意在为***的青年时代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E.依作者的观点,“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的目的是“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
【小题2】结合文意,谈谈“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中的“特别”之处。
【小题3】“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这里的“文化精神”包含哪些要素?请分条概述。
【小题4】结合全文对青年***的介绍,探究“奇士”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在欧美各大图书馆,他的译著整齐地排满书架,蔚为壮观。这位翻译大家被成为“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杨宪益1915看元月出生于天津。杨宪益天赋异禀,11岁就读过了数量可观的古代笔记小说,杨宪益的祖父当过淮安知府,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他又是家里的独子,因此杨宪益的童年过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豪门生活,他小时候还穿过袁世凯馈赠的黄马褂。他的母亲在生他之前做梦,梦中白虎一跃,跳进了肚子,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白虎星入命,将来会经历种种挫折后成就大事业。
中学毕业以后,杨宪益随师长和朋友一起前往英国求学。初到伦敦,人生地疏,杨宪益苦读了5个月后一举通过了牛津大学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专业笔试,他的成绩让当时面试的考官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认为扬宪益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还不够巩固,而且当时的牛津每年面对亚非地区只招收一名学生,所以,站在牛津大学门槛上的杨宪益失去了1935年入学的机会,他只能等到1936年秋季入学。为了犒劳自己,杨宪益选择了去地中海旅游。他用这一年时间游历了欧洲大陆.阅读了大量书籍。
从幼年起,杨宪益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牛津他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社会活动之中,其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
出于好玩,他在牛津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这一年,他24岁,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翻译,他在翻译中显示出来的磅礴才华和独立性,让英国人大吃一惊。现在,这首译诗还作为经典,屹立在欧洲各大学的图书馆书架上。
活力四射的杨宪益一到牛津就参加了中国学会并被选为学会的秘书,他进行抗日宣传、自费编杂志,搞翻译,写剧本。1937年他被选为中国学会主席。在牛津期间,杨宪益结识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格莱迪丝,就是后来他的妻子,中文名叫戴乃迭。

在教书期间,杨宪益翻译的《儒林外史》和《阿Q正传》打动了当时重庆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梁实秋。梁实秋看中了杨戴二人的能力,于是从大学里挖来了两人。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杨宪益在编译馆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杨宪益、戴乃迭联手,历时3年将《资治通鉴》译成英文。在以后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夫妻俩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参散文到《水浒》、《红楼梦》,达百余种。   
其中。他与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全文英译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70年代完成并陆续出版,引起了中外文化界轰动,这套译本成为最受中外学者和西方世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著。戴乃迭与丈夫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1949年解放以后,两人来到北京,参加了外文社的《中国文学》杂志,从此开始了持续一生的翻译工作。译出《儒林外史》、四卷本《鲁迅选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和《白毛女》等众多汉语文学名著。大跃进时,两人主动响应,废寝忘食,力争工作量翻番,只用十天就翻译完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2009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杨宪益成为继季羡林后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翻译家。   
晚年,杨宪益过着从容淡定的生活。晚年的诗作也往往是笔中带刺、笑中带苦、笑中带泪,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况味。而这从容淡定的背后,却是岁月的磨难——“文革”时期被打成”特务”,与戴乃迭同坐四年牢狱、唯一的儿子精神失常客死英国……一个人间与地狱都经历过的人,早已是心如止水。
2009年11月29日,有近千民众自发来到北京八宝山,参加杨宪益的遗体告别。一起来送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翻译家。北京后海银锭桥边,狭长的小金丝胡同深处,褐色木门门扉紧闭。那位坐在轮椅上、偶尔出来遛弯儿的老人。已经作别红尘,只留下墙上那幅“古来圣贤多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对联。
杨宪益去世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英国《独立报》等纷纷撰文,以纪念这位译学泰斗。   
银锭桥空,译著长存;金丝巷冷,音容宛在……   
(《人物周刊)2010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的生平,以平实朴质的叙述为主,偶有一两句精辟的评说。同时,叙述中穿插生动的人物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B.由于从小受自虎星人命的影响,所以杨宪益从小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以致于失去了1935年牛津大学入学的机会。
C.杨宪益进入翻译领域有偶然的因素。出于好玩,他24岁在牛津翻译《离骚》时,发现自己的翻译才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D.杨宪益之所以能成为“翻译整个中国的人”,一方面得益他自身的文采和聪慧,另一方面也要感谢一位伯乐——梁实秋。
E.杨宪益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他不仅获得了国家对这位译学泰斗的贡献的肯定,同时也赢得了国际上的普遍尊敬。
【小题2】综观全文,促使杨宪益走上翻译家之路的因素有哪些(5分)
【小题3】文中写道杨宪益家的墙上留下一幅对联“古来圣贤多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4】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杨宪益的事例具体谈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