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御风而行
朱以撒
这只长尾巴的鹳在树顶长叫一声,一朵硕大的木棉花扑地掉了下来,把潮湿的地面砸了一个坑。又是一个落花时节到了。再过不了多久,木棉的果实经不住暴晒,嘭地一下打开弹匣,刹那雪白飞絮随风起舞。这种植物身高数丈,借风力传送种子,年年如此。
在城市里,一棵树的种子落在地面要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可能性非常小。只有那些在园林工人培育下的植物,大小成批、均匀如一,才有可能纳入计划之内,栽种在道途两边。那种以前我们在原野上看到的落地生根的景象——生命一沾上泥土就开始了长大的历程,毫无规划自由的伸长,在城市里是受到制约的,这也使城市的树木趋于一致。
那些没有被改造的老树,必定连着还没有改造的旧坊巷。由于苍老,没有哪一棵树是笔直站立的,或俯于前或仰于后。种植者早已不在人世,当初还是拉着绳子齐齐种下的,岂料风雨南方,品相也生出了那么大的变化。这也应和着老坊巷木板房的疏影横斜,斑驳脱落,已非初始时的严丝合缝。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现在,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已经缺少了差异的审美空间。我接连几个傍晚在中州的街巷散步,走了很长一段,如果不是耳畔充满陌生的语调,我还以为身在熟悉的居住地呢。
我站在中州国际饭店大立面的玻璃窗前,俯视隔街的博物院,它的外在形态有些像锥形竹笠,罩住下边的宝藏。抽空我去了两回,那里正展出一批文物精品。第一回草草走了一趟,第二回就有目的地细看了。在锈迹重迭的青铜鼎彝间穿行,心绪不免沉重,直到几个元代青花瓶出现,才砉然松了下来。这个地域的青铜、碑刻太多了,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立在一群孔武的大汉当中。那么多时光过去了,依旧那么新鲜、清洁,不染尘泥。喜欢青花的人很多,我想未必是价值上的缘由,而是它的神采、光泽。时光之锉锉不动它的皮表,容颜不改一贯的清雅,让人惊讶其完好如新。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规避伤害,渴望保全。晋人石崇说:“士当身名俱泰”,这是我见到的最有保全意识的一句名言,并不一定要以残破伤痕来显示时光过后的美感。我现在很厌烦的就是看到许多的作旧之作,很拙劣的手法篡改着生命的历程,然后声称这是清代的或者是明代的。
时间尚早,我穿过大片的阳光,买了一张票,进去听一场华夏古乐。当眼睛适应漆黑的空间时,才发现几百人的演奏厅,不过七八人而已。我喜欢这样的场面,很宽松地坐着,很安静地倾听。这几位弹奏者的神情平静如水,举止安详,服饰也特别得体,我觉得一定有我期待的情调从他们指下、唇下流淌出来。瑟、箫、磬、编钟一起,开始了一曲《蒹葭》的旅程。四周太静了,只有这些乐器的交织、承续。如果没有听错,此曲是以商音和羽音为主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清音和沉细音,安和中揉入了些许幽怨,朝着那不明之处轻轻滑落。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那么寻常的植物、流水,那么普通的人之常情,好像都在眼前了。音乐厅的冷气开得那么充分,我抱着双臂,如同站在白露为霜的蒹葭丛中,静默地等待那个人的到来。许多书读过一遍,如果没有机缘,再翻动的可能性很小,前边还有更多的阅读在等待。现在在这里,应和着古乐重温,已不轻易忘却。还有更多的绝妙文字被尘埃捂着,显不出生命之新鲜。情形就是这样,迅疾奔驰中,竟至于缺乏听一曲《蒹葭》的功夫了。
腾出功夫来的人,明显喜欢生活中的散漫,浮生闲情,从容为之。我相信这种人生状态一定是感到了适宜痛快,才如此轻松地代代相传,不会中断。
这和我开头写的木棉花絮是很相同的,一以贯之地持抱自己的生长方式,到了时辰就结出许多成熟种子,被轻悠悠的花絮裹着,御风而行,满城飘白。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8日,有删节)
【小题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1)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3分)
(2)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2分)
【小题2】第三段,为什么作者“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作者在第五段描述了自己听《蒹葭》古曲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了青花新鲜、清洁,不
染尘泥的美丽形象。
B.作者现在很厌烦看到声称是清代或者是明代的作旧之作,因为这些作品用很拙劣的手法篡改了生命的历程。
C.本文中的“御风而行”与庄子写的《逍遥游》中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列子御风而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D.本文语言凝练流畅,含蓄蕴藉,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E.本文由木棉果实飞絮随风起舞写起,叙述了自己欣赏古城和古乐的情形,表达了要人们停下脚步慢慢欣赏的愿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堂吉诃德》问世两年后就被译成了英文,汉语版的出现却已是30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尽管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下卷致雷莫斯伯爵的献辞中写道:“……前者,伪《堂吉诃德》流传甚广,令人苦不堪言。各方朋友催促在下速将真品呈送阁下,以正视听。然最为情切者乃为中国之大皇帝。一个月前,他遣特使送来中文书信一封,要求在下将《堂吉诃德》一册送至中国,皆因其欲建一所卡斯蒂利亚语书院,拟以堂吉诃德之故事为教材,聘在下为院长。”
当然,这纯属杜撰,但足见这位文学大师对中国有所了解,并兴致勃勃地将它写进了自己的献辞中。时至今日,塞万提斯的“呓语”已经成真:不仅《堂吉诃德》早已被译介到中国,塞万提斯学院也于2006年在北京创立,后又到了上海,除教授西班牙语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也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巴塞罗那、格拉纳达、巴伦西亚、莱昂和拉斯帕尔马斯等6座城市创办了孔子学院。
1922年,《堂吉诃德》首部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题为《魔侠传》,由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由于林纾不懂外语,陈家麟也只通英文,总体而言这不是一个成功的版本,但基本译出了原著上部的故事情节,文字简明、洗练,往往用几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重要的是,这部伟大小说最早被呈现在了中国读者面前。
《魔侠传》的出版掀起了一个翻译《堂吉诃德》的小高潮,先后出版过数种中译本,但都是转译,而且几乎都有删节。直到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推出了杨绛先生译自西班牙语的全译本,这也是目前国内印数最多、流传最广的版本。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又有董燕生、屠孟超、孙家孟等专业西班牙语翻译家的全译本陆续出版。
在我国,最先对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做出积极评价的是周氏兄弟。周作人在1918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讲稿中写道:“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Don Quixote(堂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先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Don Quixote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最初,鲁迅并未像周作人那样赞美《堂吉诃德》,但他们对待《堂吉诃德》的态度始终是一致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那场“革命文学”内部论战中,鲁迅受到围攻,被称作“老骑士”“堂鲁迅”,但他却没有像对待敌人那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请郁达夫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演讲《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并自己动手翻译了卢察那尔斯基的戏剧《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的第一场,又请瞿秋白译完全剧。他没有为自己辩驳,而是通过译介两个阐释“堂吉诃德精神”的著名文本,将 “堂吉诃德”的意义概括为“崇高的忘我精神和神圣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既为“堂吉诃德”正名,也为自己进行了辩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堂吉诃德又被赋予了“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特质,呼唤人们像他那样无私无畏地奋勇杀敌。在文学界,诸如张天翼的《洋泾浜先生》,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以及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堂吉诃德》的启发和影响。
400年了,塞万提斯并未离开人世,他笔下的堂吉诃德依然鲜活,他的精神也依然具有普遍意义。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依然需要捍卫自由、争取平等、同情弱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堂吉诃德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万提斯在给雷莫斯伯爵的献辞中说,中国皇帝想建一所卡斯蒂利亚语书院,打算以堂吉诃德的故事作为教材,聘自己为该学院院长,所以,恳求自己送一本书给中国。
B.不懂外语的林纾与不懂西班牙语的陈家麟合作翻译的《魔侠传》,是《堂吉诃德》中文版的第一部。
C.在我国,最先对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做出比较科学评价的是周作人、周树人两兄弟。
D.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思想比较进步的作家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堂吉诃德》的启发和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班牙政府在中国北京创立了塞万提斯学院,中国政府于是在西班牙创办了6所孔子学院以示礼尚往来。
B.随着1922年《魔侠传》的出版,在一定时间内,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堂吉诃德》的小高潮,但这些作品都不是直接翻译,并且内容大都不完整。
C.虽然周作人兄弟对待《堂吉诃德》的态度是一致的,但评价方式却有不同。
D.堂吉诃德其人虽然行事可笑,但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具有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万提斯能杜撰出中国皇帝向他要书的事件,表现出他对中国有所了解。
B.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的《魔侠传》虽然不是成功的翻译版本,但其价值是不能抹杀的。
C.虽然此前《堂吉诃德》的中译版本较多,但直到1979年,杨绛先生翻译的才是最完整最直接的也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版本。
D.当鲁迅先生处在“革命文学”内部的论战时,郁达夫、瞿秋白等人通过翻译演讲和剧作的方式直接为鲁迅辩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播、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试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里现出新的特征。
D.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杜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迫切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能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十”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B.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写 给 秋 天
台湾罗兰
①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依稀约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临的神韵。
②一向,我欣赏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的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的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点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的飘落;芦花飞白,枫木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③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④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有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 ?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渲染,都将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如此有力的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⑤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
⑥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土地。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黄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⑦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在执着的时候执着,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⑧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与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⑨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小题1】怎样理解第④段“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渲染,都将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2】概括文章的思路,并分析本文使用第二人称表达的效果。(5分)
【小题3】请赏析第二段文字中画线语句的写作特色。(5分)
【小题4】通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礼赞秋天”? (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百年,并不孤独

张 爽

作品比作者本人闻名的例子挺多,《百年孤独》的作者加夫列尔·马尔克斯就是其中一个。巨作《百年孤独》这部小说自1967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影响遍及世界多个***。同年,哥伦比亚发生地震,他回到祖国。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1986年,他的报告文学《里丁智利历险记》第一版被智利政府在圣地亚哥公开销毁,不过这一事件保证了它后来几版的畅销。小说描述一个流亡国外的著名电影导演,秘密地回到他的祖国智利,拍摄一部皮诺切特政府统治下的人民的生活纪录片的经历。

2014年4月17日,这位以孤独闻名于世的老人,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马尔克斯对未来充满乐观,他认为未来的社会自己可以决定命运,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有可能实现人类追求的幸福。
B.马尔克斯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鲜明的爱憎,比如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对邪恶势力的鞭挞等,有着对民主、自由、美好未来的渴望。
C.文章对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充满赞美之情,说它是巨作,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留给后世的金鼎等。
D.马尔克斯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是独特的,是仅仅属于马尔克斯本人的,所以他会用属于自己的文字来表现“孤独”,来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怀等。
E.文章倒数第二段在写法上十分简要,很有条理地介绍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马尔克斯的相关情况以及所写作品情况,全景式地完成了对马尔克斯的介绍。
【小题2】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闻名,但文章标题却是“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百年,并不孤独”,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马尔克斯能够闻名于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会产生孤独的情绪。请结合文本,谈谈人会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中医非戴“科学”这帽子?
《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这篇报道经网络转载后,又引发了对中医的新一轮争议。这篇报道也受到反中医论者的指责,原因是FDA的文件中并没有认同中医为“独立科学体系”。于是争论又回到老问题上去了——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确实,“独立科学体系”云云,不是FDA文件的原话。报道所引用的美国人那份文件的原文是:传统医学体系是“有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与对抗疗法(西方主流医学传统疗法)独立或平行发展而来”的——美国人确实没有这样说。本来中医已经被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何祚庥戴上了“伪科学”的帽子,现在这篇报道想替中医说句好话,没想到又给了反中医论者攻击的口实。
要“科学”,不要“科学主义”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现代科学,以及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源于西方,有其若干基本准则,如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测量、计算的数量原则,可以重复验证的机械性原则等。在“科学”的领地之外,不使用这一套科学方法获取的知识,是“非科学”的知识,比如中医。“非科学”的中医戴上“科学”这顶帽子,自然有“伪科学”的嫌疑了。
但是,还有一个广义的“科学”。受了那么多年的“科学教育”,国人已经习惯了用“科学”来指称那些好的、有用的、合理的事物;用“不科学”来指称坏的、有害的、不合理的事情事物——“科学”在我们心目中早已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了我们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美国人的这份文件,在某种意义上毕竟是对中医的一种承认和肯定。如果是广义地使用了“科学”一词,并无大错;断然以“伪科学”责之,似乎忘记了“科学”一词在中国的历史语境。
科学是个好东西,但科学也是有其边界的。在“科学”这个知识体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科学”所不能解释的知识。但是,有些人过于抬举“科学”,认为“科学”可以解释、评判一切事物,世上一切都逃不出“科学”的手掌心;如果某个事物不能被“科学”所解释,所兼容,那不是“科学”的错,而是这个事物的错,说明你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科学主义”;这是客气的说法,说得不客气一点,这是“科学霸权”,或“科学帝国主义”。
振兴中医要靠谁?
报道中提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冀院士”;这个头衔颇有某种象征意味。“中医科学院”,好像是将“中医”和“科学”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硬拉在一起;“院士”及院士制度,也取自西方。在“科学主义者”看来,这个头衔用词很可能同样有“伪科学”的嫌疑。但是,这个名称后面,是建国以后中国人对科学的推崇,并力图将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真诚努力。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西医结合”是全体医疗界的努力方向,“中西医结合”在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个“热词”;也许理念不一定对头,方法很不完备、不够“科学”,但这种努力是值得尊重的,是有价值的。一百多年前,科学技术还被大清帝国鄙为“奇淫机巧”,一百年后,中国人给予科学如此崇高的地位,并努力学习之、掌握之;哪怕其中有谬误,有偏差,一个民族的历史性努力,仍然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中医不在现代科学的体系之内,就要将它赶尽杀绝,这种做法和逻辑本身就很不“科学”。
当今中医的弱势地位,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很长时期以来对待中、西医政策导向有问题有关,其中就有受“科学主义”的影响,不顾中医自身的特点,没有平等、客观地对待中医和西医,“中西医结合”当中,更多的做法是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收编”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医对中医的“科学殖民”。振兴中医,还是要靠卫生部门当局者能够用恰当的“科学观”来看待中医,在恰当的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出恰当的政策来。否则,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真的有可能在“伪科学”这顶帽子下面咳血而死。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不符合判断中医是否符合“科学”的基本准则的一项是(   )
A.可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手段进行研究的原则。
B.可以测量、计算的数量原则。
C.可以重复验证的机械性原则。
D.可以由权威机构认证的原则。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医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在现代科学的体系之内,有不能被“科学”所解释、所兼容的一面。
B.本来中医在国内的科学地位就备受质疑,原本好意的《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报道又给了反中医论者攻击的口实。
C.使用“科学”一词在某种层面上表现了对中医的一种承认和肯定,并无大错,所以不能断然以“伪科学”责之。
D.振兴中医,需要相关部门在恰当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出恰当的政策,根据中医自身的特点,平等、客观地对待中医和西医。
【小题3】文章最后说“振兴中医,还是要靠卫生部门当局者能够用恰当的‘科学观’来看待中医”,这个“科学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