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御风而行
朱以撒
这只长尾巴的鹳在树顶长叫一声,一朵硕大的木棉花扑地掉了下来,把潮湿的地面砸了一个坑。又是一个落花时节到了。再过不了多久,木棉的果实经不住暴晒,嘭地一下打开弹匣,刹那雪白飞絮随风起舞。这种植物身高数丈,借风力传送种子,年年如此。
在城市里,一棵树的种子落在地面要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可能性非常小。只有那些在园林工人培育下的植物,大小成批、均匀如一,才有可能纳入计划之内,栽种在道途两边。那种以前我们在原野上看到的落地生根的景象——生命一沾上泥土就开始了长大的历程,毫无规划自由的伸长,在城市里是受到制约的,这也使城市的树木趋于一致。
那些没有被改造的老树,必定连着还没有改造的旧坊巷。由于苍老,没有哪一棵树是笔直站立的,或俯于前或仰于后。种植者早已不在人世,当初还是拉着绳子齐齐种下的,岂料风雨南方,品相也生出了那么大的变化。这也应和着老坊巷木板房的疏影横斜,斑驳脱落,已非初始时的严丝合缝。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现在,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已经缺少了差异的审美空间。我接连几个傍晚在中州的街巷散步,走了很长一段,如果不是耳畔充满陌生的语调,我还以为身在熟悉的居住地呢。
我站在中州国际饭店大立面的玻璃窗前,俯视隔街的博物院,它的外在形态有些像锥形竹笠,罩住下边的宝藏。抽空我去了两回,那里正展出一批文物精品。第一回草草走了一趟,第二回就有目的地细看了。在锈迹重迭的青铜鼎彝间穿行,心绪不免沉重,直到几个元代青花瓶出现,才砉然松了下来。这个地域的青铜、碑刻太多了,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立在一群孔武的大汉当中。那么多时光过去了,依旧那么新鲜、清洁,不染尘泥。喜欢青花的人很多,我想未必是价值上的缘由,而是它的神采、光泽。时光之锉锉不动它的皮表,容颜不改一贯的清雅,让人惊讶其完好如新。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规避伤害,渴望保全。晋人石崇说:“士当身名俱泰”,这是我见到的最有保全意识的一句名言,并不一定要以残破伤痕来显示时光过后的美感。我现在很厌烦的就是看到许多的作旧之作,很拙劣的手法篡改着生命的历程,然后声称这是清代的或者是明代的。
时间尚早,我穿过大片的阳光,买了一张票,进去听一场华夏古乐。当眼睛适应漆黑的空间时,才发现几百人的演奏厅,不过七八人而已。我喜欢这样的场面,很宽松地坐着,很安静地倾听。这几位弹奏者的神情平静如水,举止安详,服饰也特别得体,我觉得一定有我期待的情调从他们指下、唇下流淌出来。瑟、箫、磬、编钟一起,开始了一曲《蒹葭》的旅程。四周太静了,只有这些乐器的交织、承续。如果没有听错,此曲是以商音和羽音为主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清音和沉细音,安和中揉入了些许幽怨,朝着那不明之处轻轻滑落。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那么寻常的植物、流水,那么普通的人之常情,好像都在眼前了。音乐厅的冷气开得那么充分,我抱着双臂,如同站在白露为霜的蒹葭丛中,静默地等待那个人的到来。许多书读过一遍,如果没有机缘,再翻动的可能性很小,前边还有更多的阅读在等待。现在在这里,应和着古乐重温,已不轻易忘却。还有更多的绝妙文字被尘埃捂着,显不出生命之新鲜。情形就是这样,迅疾奔驰中,竟至于缺乏听一曲《蒹葭》的功夫了。
腾出功夫来的人,明显喜欢生活中的散漫,浮生闲情,从容为之。我相信这种人生状态一定是感到了适宜痛快,才如此轻松地代代相传,不会中断。
这和我开头写的木棉花絮是很相同的,一以贯之地持抱自己的生长方式,到了时辰就结出许多成熟种子,被轻悠悠的花絮裹着,御风而行,满城飘白。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8日,有删节)
【小题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1)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3分)
(2)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2分)
【小题2】第三段,为什么作者“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作者在第五段描述了自己听《蒹葭》古曲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了青花新鲜、清洁,不
染尘泥的美丽形象。
B.作者现在很厌烦看到声称是清代或者是明代的作旧之作,因为这些作品用很拙劣的手法篡改了生命的历程。
C.本文中的“御风而行”与庄子写的《逍遥游》中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列子御风而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D.本文语言凝练流畅,含蓄蕴藉,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E.本文由木棉果实飞絮随风起舞写起,叙述了自己欣赏古城和古乐的情形,表达了要人们停下脚步慢慢欣赏的愿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中、晚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响。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
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维基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 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小题2】杜甫的“草堂”是在什么情况下建起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这样写从内容上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徐百柯
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文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久不通信。”
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即便语气中充满敬意,也会引起他的侧目。在他看来,说“王国维先生”已经大不敬了,何况直呼其名;至于他自己,当然恪守旧例,开口闭口“静安先生”。
同系的名教授朱东润是个性情中人,一次开会,说到得意处随意评了几句“陈寅恪什么什么”,其实未见得有什么不敬之意。还没等在座诸人反应过来,蒋天枢从人群中拔身而起,指着他哼哼了几句,便拂袖而去,只留下朱先生哭笑不得地摊摊手,连声“啧啧”。十足的难堪。  
如今复旦中文系的名教授章培恒是蒋天枢的弟子,除了做学问,他显然还受了先生关于“尊师”的教诲。一次,他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上完事后照例送老师回家。途中下了场大雨,车到教师宿舍大门,遍地积水,而蒋先生脚上穿的却是家常的布鞋。章先生提议要背蒋先生,全然不考虑自己也已直逼花甲了,蒋先生自然坚拒了。于是,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洒脱地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雨中着一双白袜跟在老师身后。
蒋天枢在1979年为《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写的“题识”中说:“余欲纂'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已数年,悠忽蹉跎,今乃得从事辑录,距先生之逝世已将10周年,余亦老矣。”1997年,此书增订再版,章培恒在“后记”中引用了这段文字,随后心有戚戚然:“现在,距离蒋先生的逝世也已将近10周年,而我也已经老了。”
这些都不是虚辞,字里行间,透出师道的重量,后人读来,满页沉甸甸的。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
(选自《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蒋天枢是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陈寅恪晚年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他,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笃忠、值得信赖的人。
B.蒋天枢晚年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在1981年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并出版了自己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是“陈寅恪”的名字得以重现大陆的根本原因。  
C.出于其传自师门的文化负载感,蒋天枢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而他的一些同行或学生则对王国维大为不敬。
D.本文对蒋天枢的叙写,除了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之外,还写了朱东润、章培恒等人,从侧面衬托他尊师重道的高尚品格。
E.本文讲述了蒋天枢尊师重道的感人事迹,紧扣题意选材,叙事简明扼要,细节刻画传神,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他对师道的尊重。
【小题2】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蒋天枢《履历表》中有关社会关系”的说明文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当下应该如何传承师道?(6分)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15分)
秋声起处是故乡
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那或许是因为,与摇篮有关;与母亲唱给我的童谣有关;与落生的母土有关;与马头琴的悲鸣之声有关。
  秋之声,就是天籁。
  天籁,乃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我们的古人早就说,那是从天上来的声音。中国古人有“三音”之说:古琴之音为天籁;土埙之音为地籁;昆曲之音为人籁。我以为,优美抒情具有禅意的自然之声,皆为天籁。
  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那里曾经有广袤的牧场,也有葳蕤的田园。即半农半牧之地。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启迪和遐想是无限的。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秋之声才是天籁中的天籁。
  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的环绕之中。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 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为西瓜领地。神不知鬼不觉长成的甜甜的红瓤子西瓜,使左邻右舍啧啧称赞。而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瓜地会藏匿于此。因为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捂得那块宝地严严实实。唯我是家贼,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偷吃西瓜,但不挥霍,也不留一丝儿痕迹。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
  高粱地外边是野性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当然,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的无限度地倾诉,那只是背景音乐而已,总是在那里存在着。
  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这便是天籁之妙处,会把你的整个心灵融化于空灵之中,因为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之乡。这时的你,是幸福的人。你是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你要感恩秋之声,她以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你跋涉中疲惫的灵魂。
此刻,假如你真诚而怀有敬意地去侧耳谛听的话,就能听得见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于是,秋之声使你心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这便是天籁的本来意义。所以古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一个人想要真心聆听天籁的话,则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假如你过分攻于心计,沉溺于称雄称霸的好斗之中,便也无缘于天籁。
  陶渊明所以向往桃花源,是因为他心中藏有天籁。因为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代那些隐士们,无一不是与天籁相伴的,所谓《归田园居》本来就是为了亲近天籁的。我总认为,老子骑牛出关,在狼烟与瀚海中寻寻觅觅,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吧,因为他心中怀有更为幽深的天籁。然而,天籁对于一个成日价想着告密状,唯恐天下不乱的利欲熏心者而言,不过杂音而已。他哪里顾得上去品味什么天籁呢?利欲、权欲使他五内翻腾,不由自己。
  简而言之,与天籁相伴者一定是智者。智者与天籁相伴,并非为了出世,而是为了更好地更清醒地去入世。假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珍藏有天籁,那么,光明一定多于黑暗,正义一定优于邪恶。假若你心向往之,天籁就会来与你相伴,这需要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
  秋声起处是故乡,只要我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描写故乡五色斑斓、荞麦花香等充满生机的秋景,营造出美妙和谐的意境,为下文写美妙的秋声作铺垫。
B.作者写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是为了指出陶渊明有如天籁般宁静而淡泊的心灵,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这种悠然生活的向往。
C.作者认为故乡的秋声神秘美妙、纯净和谐,给作者带来奢侈的美妙享受的同时,也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人生启迪。
D.作者在文中写自己经常带一二个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目的是带领读者一起感受那美妙的情境,进而引发读者对他们自己童年生活的怀想。
E.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形象而意趣横生,颇具感染力;发表议论语言精辟且多警策之语,见解独到又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小题2】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聆听到天籁?请简要作答。(4分)
【小题3】作者儿时在故乡倾听过哪些美妙的天籁?请列举出来,并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某种美妙的天籁带给你的启迪。(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   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他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 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小题1】第(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3分)
【小题3】第(9)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4】第(11)段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色”,请分析张苍水在这三个字中寄托的情感。(3分)
【小题5】综观全文,概括作者赞美杭州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若兰的鸭蛋
陆宝华
若兰喜欢吃咸鸭蛋。刚和文江结婚那几年,生活困难,若兰又非常会过,舍不得买鸭蛋吃。后来日子刚宽裕点,文江又得了病,干不得重活,若兰依旧舍不得买鸭蛋吃。那天,文江到野外去割柴,在草丛中捡到两个鸭蛋。文江比捡到钱还高兴,捧着鸭蛋回来让若兰腌上。若兰拿着鸭蛋想想说,不腌了。转身出去,一会回来两手空空,文江问若兰,鸭蛋呢?若兰笑而不答。
二十多天后,若兰从外面抱回了两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原来,若兰想起张嫂家正在孵小鸡,就把两个鸭蛋给张嫂送去,拜托张嫂给孵成小鸭子。文江拍着脑袋说,我怎么就没想到,两只鸭子可以下多少鸭蛋呀。
若兰精心喂养两只鸭子。第二年开春,两只鸭子下蛋了。文江要给若兰腌上,但若兰说,先不急,吃水不忘挖井人,先给张嫂攒二十个送去。文江听若兰说得在理,就不再说什么。
给张嫂送去二十个蛋后,文江说,这下可以腌了吧。文江把腌鸭蛋的坛子都准备好了。一天,一个跟若兰相好的姐妹胖妞来串门,见若兰在捡鸭蛋,顺口说道,我家男人在承包的河滩上干活,天天回家说,要是吃上一个咸鸭蛋,喝上一杯白酒多好。若兰一笑说,他要是爱吃别的没法,爱吃鸭蛋还不容易,我给你攒二十个。
胖妞推辞推辞就接受了。胖妞走后,文江一脸的不高兴。若兰解释说,啥叫朋友呀,二十个鸭蛋都舍不得吗?文江听若兰这样说,也不好说什么,一段时间,若兰攒了二十个鸭蛋,给胖妞家送去了。
这之后,文江再也等不及了,鸭子下一个蛋,文江腌一个。腌到四十多个的时候,若兰的表妹来若兰家走亲戚。表妹去年结婚,现在挺个大肚子。表妹看到若兰家的鸭子问,表姐,你家的鸭子下蛋了吧?文江心一紧,刚想说,还没呢。若兰已经说,下了,我给你攒着呢。表妹听若兰这样说,春风满面。又一个多月后,表妹生小孩,若兰把所有的鸭蛋捞出来准备送去时,鸭子已经歇伏不下蛋了。文江说,养一回鸭子你不能一个鸭蛋没吃着,咋着也得留两个吃。文江和若兰争执半天,最后留下几个鸭蛋。
若兰从表妹家回来的当天,文江就捞出煮熟的鸭蛋,让若兰趁热吃。刚刚剥了一半皮,村里一个老妇人来了,老妇人无儿无女,平日不怎么上文江家来。老妇人从进门起,眼睛就盯着若兰手里的鸭蛋,若兰把鸭蛋剥完了,就大大方方地递给老妇人说,你老吃。老妇人推辞道,我不要,你吃吧。若兰一边往老妇人手里递,一边说,自家鸭子下的蛋,我们早吃过了。老妇人听若兰这样说,伸手接过了鸭蛋。一旁的文江刚要开口,被若兰用眼色制止住了。
老妇人走后,文江埋怨若兰。若兰却说,看老人家那表情比自己吃鸭蛋不知幸福多少倍呢。
又一年开春,一天,文江割柴回家时,见炕上纸箱里放着八只毛茸茸的小鸭子。文江问若兰,哪来的?若兰回答,张嫂送的。正说着话,那个老妇人来了,自从若兰给她鸭蛋吃,老妇人就成了文江家的常客,若兰平日不少照顾她。若兰笑着对老妇人说,等鸭子下蛋了送给你吃,老妇人听这话开心地笑。
然而没等鸭子下蛋,老妇人先自去了。老妇人去后,留下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和一份遗嘱,遗嘱上说,自己的钱都给若兰了。
文江问若兰,这些钱我们做什么?若兰未加思索回答,养鸭子。文江问,那得养多少?若兰回答,我想办个养鸭场。文江皱眉说,可没那么大地方呀。若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果然,若兰办养鸭场的消息传出去后,胖妞就来了……
半个月后,一排整齐的鸭舍立在河滩的空地上,若兰每天高高兴兴地赶着毛茸茸的鸭子出出入入。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若兰喜欢吃咸鸭蛋,可是由于刚结婚那几年生活困难,后来日子刚宽裕点儿,丈夫又得了病,她始终舍不得买鸭蛋吃,可见她很会持家过日子。
B.胖妞见若兰在捡鸭蛋,就顺口说自家男人爱吃咸鸭蛋,若兰听后就说要攒二十个送给胖妞,可见若兰对待朋友很热情,也很实在。
C.若兰把仅剩的鸭蛋送给老妇人吃,面对丈夫的埋怨,若兰却说,看老人家那表情比自己吃鸭蛋不知幸福多少倍呢,这是因为她从帮助关爱他人中获得了快乐。
D.小说结尾写若兰得到老妇人的遗产,就想办个养鸭场,面对没有场地的困难,却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因为她确信那些她曾经帮助过的人也会来帮助她。
E.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若兰,而其丈夫文江则显得多余,每次若兰做好事他总要碍手碍脚,不利于故事的发展。
【小题2】通读全文,说说若兰共有哪几次要吃鸭蛋却偏偏没有吃上?(6分)
【小题3】文中一次次写眼看到嘴的鸭蛋最终都没有吃到,这样重复叙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说表现出“好人好报”的因果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