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小题1】请简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
⑵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小题2】请简要解析文中划线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⑴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⑵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
【小题3】第⑥自然段在文中主要有什么表现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最后一段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从文章看,“我”得到了哪些“人的道理”?(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阳光
彭学明
①春天的阳光,像一河涨起的春水,载着桃红水绿,满山奔走。于是大地暖和了,湿漉漉的水气从泥土里蒸发出来。睡在泥地的阳光,伸出温情蜜意的舌尖,在泥土的胸膛舔啊,舔呀,千次万次,阳光把他的爱情和生命全部奉献。冻了一冬的泥土因此长出感情的草、生命的树和爱情的花朵为阳光回报。那些花朵,本就是为爱情而来的,本就是感情泛滥四处开放的,如今有了阳光的温情和抚弄,就更是漫山遍野,吐露芬芳。阳光,一个本领高强的摘花手,让我们羞愧汗颜。
②阳光看农人们如何把春天浸泡成一方种子,发芽、抽苗,变成风景。等一切都满含春的情意,绿成诗的意象时,阳光站起身子,到夏天去了。
夏天的阳光,像一匹横空出世的火马,总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奔突而来,坚硬的蹄声左冲右杀,踏起一路黄尘、青烟。这时的阳光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通红的唇指一如炭火,搁在哪儿哪儿都疼,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诗经》里留下的男人女人,赤脚穿过雨巷,长发湿漉,疑是戴望舒身边移动的丁香。亲切的阳光与他们并肩行走,隔世的话题越拉越长。阳光和人来到草地,草地的绿不再柔弱而很坚强。阳光和人来到河边,河边的景致不再新鲜而很老陈。夏天的阳光,是水中的阳光,只有水中浸泡时,我们才感到阳光是那样软和、湿润与可爱。那么,就让我们做一回田田的荷叶,永居水乡,翻动棹歌。
④可是秋天要来的,秋色会愈来愈重地挂在我们的窗棂与屋檐。那阳光会依旧照在一把紫砂茶壶上,照在几串沿墙挂着的红辣椒上,依旧会钻进秋天的林子里又唱又跳,把树叶染得红红、黄黄。阳光走到田里,田里的水稻就会成熟。阳光走到地头,地头的庄稼就会吐香。阳光走到树上,树上的果实就会流蜜。即便是土,阳光也会将之踩出芬芳。抚摸千年不改的芳醇,辛苦一世的人们开始唱歌,没有词,没有曲,就是那么灿烂的几吼,就有滋有味,无限情思。小桥流水,红掌清波,柴门紫烟,都如远行的乡人年年奔跑在秋色民歌。那些牛、羊、猪、狗,则永远都是一群活活泼泼的动词,在民歌下走动,民歌下成长。
⑤当我们把秋天收进仓库以后,我们往往来不及给秋天道个好,就不知是谁从遥远的西北派出一夜寒流,让三九隆冬乘坐一地冰霜抵达民间。阳光,不再是守家的乡人每天早出晚归,而是远行的游子肩扛乡愁,留下背影。又冷又疲的日子,我们围着炭火,却总朗不起一颗心事赶走冬天的阴沉,总怀念阳光曾经给予的好日子、好享受。可是阳光,你会回来么?你是否独上高台、一脸泪光地打望着我们?
⑥ 阳光来了!阳光穿着布鞋!阳光来到他曾经来过的地方数他熟悉的村庄、熟悉的景致!那几堵院墙还在么?那几排篱笆还在么?那几株柳树还在么?在咧!那叫二爷来我身边坐坐吧,我想听他的二胡!白胡子二爷就拖把二胡在阳光身上坐了,受伤和不受伤的音符在老人和乡间的角角落落走走停停,越走越真。学校的大草坪里,阳光正翻晒着一群看书的孩子和电脑照排的字符,整个草地满门书香。字符们,正排着队,教孩子们认识道路和世界,认识智慧和思想。字符说,这个世界不但充满了善良与美丽,也充满了邪恶与丑陋,那些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沟与角落,往往生长着肮脏与丑恶,把某些人的良心与道德赶得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世俗、势利、缺乏斗志、忘记正义,于是我们多么希望有自然的阳光温暖我们皮肉的同时,更有精神的阳光照耀我们的骨髓。
⑦阳光,我们一生一世的亲戚,我们永远需要与你把酒对歌,握手叙情,永远需要你的恩赐与抚慰。
(选自2012年第5期《文苑•经典美文》)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小题2】文章对阳光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七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6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阳光”为题的用意。(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后面题。
南北朝时期,政府开始在黄河下游三角洲的渡口处(津、埭)征税,到了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税,这显示出应运而生的“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客商是相对于“坐商”(定居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称呼,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因其财力和能力而出名。但是由于是通过官市中相当于批发商工会的坐商的“行”来听从政府的管制,因而他们似乎还不是都市中的主角。
759 年,开始有了“过税”(商品流通税),780 年开始在府州、县城征收“住税”(入市、交易税),782 年开始在全国的交通要道及都市征收“过税”,这两者合称“商税”,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在唐代接近中期的中宗时期,出现了全社会征收将市场交易税和过路税合二为一的“商税”的氛围。也就是说,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唐朝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一心追求中央集权的重生并倾尽全力完善其形式。为产生视觉上的效应,营造了南北宽 8652 米、东西长 9721 米的巨大长安城,并以此为起点修建了通往国内各地的 8 条公路、干道,还沿着这些道路设置了呈放射状分布的水路驿站。与此同时,大运河的建成标志着内陆水运时代的到来,黄河、淮河、长江被南北相连,东南地区的特产,如低地的米、盐和山地的茶、漆、染料运往华北。自然,在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多的地区,交通业被培育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
从唐朝中期开始,在华北的黄河、渭水及淮河流域,从事水路运输的团体都集中在一起,其规模大到致使政府对其征收过路税的程度。在华中、华南地区,其规模更大,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情况在资料中都有记载,是整个社会向商业化、都市化转化的明证。在被节度使们割据了二百多年的唐末、五代时期,草市中规模大的成为“镇”,并成为节度使们敛财的据点。镇和草市合在一起的“市镇”在各地形成。从唐代后期的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及宋代,是被称为“唐宋变革期”的社会全面变革的激变期,发生了作为世俗社会变革的“第一次商业革命”,出现了都市经济增长及市镇普及的情况。
唐朝规定一律实行市制,并配置了“市署”、“市令”和“市丞”。伴随着这种新的倾向和节拍,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的“官市制”,实际上已变得有名无实。这一“市制”变得徒有虚名,虽可以认定是“官市制”松弛的结果,但更应看到的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膨胀,其规模扩大到覆盖交通要路和地方农村。
(摘编自斯波义信《“市”建制的消失及市镇的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商名称出现的时代颇早,财力也可谓雄厚,但由于受“官市”中坐商阶层的“行”某种管辖,在很久的时段里都不及坐商对都市发展的作用强大。
B.“商税”既包括商品流通税,也包括入市税、交易税,从唐代中期起,逐渐在交通要道和都市征收,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
C.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收过税,这显示出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他们从事米、盐、茶、漆、染料等的贩卖生意。
D.唐代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央集权制度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推动大型都市建设,促进全国陆路与水路网络的贯通,从而使得商品运输与贸易大为畅通,这在唐代体现明显。
B.唐末五代二百多年间的节度使割据,是市镇出现的直接原因,他们也从中得利,直接催生了促进都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次商业革命”。
C.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客商地位的提高,可谓得益于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地区交通业的良性培育,此种情形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
D.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纷纷出现,唐中期后政府的商业税收由此大大增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实行市制并配置“市署”“市令”和“市丞”,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官市制”。这种“市”偏指经济范畴的概念,与后代行政性质的“市”不同。
B.唐代大型干道与大型河运相结合,使得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扩张,甚至达到了农村地区,客商在此过程中地位提升,也增加了政府税收。
C.唐代“市镇”概念中,“市”即官市,其建制逐渐有名无实,及至消失,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新兴的经济力量,已不是它可以掌控的了。
D.唐代中央集权促进全国交通枢纽得以完善,使得客商阶层活跃,政府藉由各种税收积累财富,也让商业的触角四处延伸,草市乃至市镇步步成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小题2】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散文集《觅渡》)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第二段作者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阴、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净”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三段写到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文章第五段 “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作用是为了形象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D.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小题2】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一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4分)
【小题3】回答问题:文章第五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的内涵。(3分)
【小题4】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含讽带刺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候要等到跟他们定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节选自《品质》)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便宜的如炒辣豆腐,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夏天,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男工人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退休的文质彬彬的会计,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而煤站的副经理,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节选自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有改动)
【小题1】选文甲的第二段和选文乙的第三段都是集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请分别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他们的形象特点。
格斯拉:
  捡烂纸的老头:
  
【小题2】请分析选文(甲)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请赏析选文(乙)中画横线线的句子。
  
【小题4】在这两篇选文中,作者都将笔墨伸向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有什么用意?
  
【小题5】下列对《品质》及《捡烂纸的老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品质”既是指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的靴子的品质;又是指诚实敬业、坚守理想的手艺人格斯拉的品质;同时,还代表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品质。
B.作者在不断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最好的手艺和最悲惨的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具震撼力。
C.《捡烂纸的老头》中,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既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又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了故事性与深刻性。
D.《捡烂纸的老头》中,开头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E.两处选文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文字朴实无华却都能使形象跃然纸上,并将主人公的职业特点与他的风貌有机结合,从而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