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最后的抄袭》,完成小题。
最后的抄袭
周衍辉
那是个酷热难当的日子。阵阵蝉鸣似沸腾的开水,钻进耳朵里,让人心烦意乱。开学已经一周了,由于原先的语文老师调走了,新老师一直没来,教室里闹哄哄的,两个男生甚至手拿扫帚在讲台前打闹起来。
这时,教室里突然多了一个人,一位穿一件洁白连衣裙的女孩,长发飘飘,微笑着,抱着讲义夹站在讲台上。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睁大了眼睛。“同学们好!”她面对着我们,微微一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白。从今天开始,由我来给大家上语文课,希望大家能喜欢我。”
那一刻,我呆呆地看着新来的语文老师,脸莫名地红了,心如撞鹿。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觉得有一朵洁白的云彩,在眼前飘来飘去,上面写满了一个懵懂少年隐秘的心事,忽远又忽近,甜蜜又忧伤。
我喜欢上了语文课,不单是我,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男同学都是这样。这种喜欢是因为白老师而引起的,但这种简单已足以改变一个人。语文课上,我不再开小差,全神贯注地盯着白老师,捕捉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
一次,白老师布置我们每人写一篇文章,参加全校的教师节征文比赛,体裁不限,题目自拟。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瞅着天棚,一句一句往外挤那些所谓的“诗”,写了有十几行,就再也挤不出一个字了。突然,我的目光在东墙上定住了,靠近天棚处有一张报纸,上面排列着一些分行的文字。我的心一动,跳上炕近前一看,不由得大喜过望——其中有一首诗居然就是写老师的,我忙找了张纸抄了下来。坐在桌前,迟钝的大脑细胞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我以这首诗为蓝本,改头换面,一篇文采飞扬的作品诞生了。
征文交上去后,我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评选结果。两天后,我到办公室交作业,见白老师正在看那些征文。见到我,白老师招手叫我过去,她的手上拿着的正是我的那首诗。她微笑着,说:“这是你写的吧?”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心跳加速,竟有些手足无措。“写得真好!”她顺口读出其中的几句,点着头,一副陶醉的模样。“看得出,你有写作的天赋,坚持下去,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一名作家呢。”白老师认真地说。
我站在那儿,汗颜不已。天很热,从白老师的身上传来一股淡淡的清香,偷偷吸一口,沁人心脾。
白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第二年暑假她便调走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弹指一挥间,很多年过去了。前些日子同学聚会,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白老师也被请了回来。当我把签好了名字的作品集恭恭敬敬递到她的手上时,她眼睛一亮,随即欣慰地笑了:“这些年经常在报上读到你的文章,真的很为你自豪呢。”她接着说:“上学时,我就发现你写作不错,我记得有一次征文比赛,你得了全校第一名呢。”
我的脸红了,犹豫了一下,嗫嚅着说:“其实,那次比赛,我的那篇作品是抄袭的。”
周围的同学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白老师却面色平静,轻轻地笑了,看着我,说:“我早就知道那首诗不是你写的,但你做了加工,无论营造的意境,还是语言,都要比原作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您早就知道?”我惊讶地问。
“是的,”白老师粲然一笑,“因为那首诗就是我写的。”
在整个人生中,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抄袭。
【小题1】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了“酷热”的环境,中间部分也提到了“天很热”,试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白老师早就知道那次正文“我”交上去的诗歌不是“我”写的,但到同学聚会时才点破,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4分)
【小题3】作者在小说结尾说“在整个人生中,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抄袭。”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含义。(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牵动着世界神经的玛雅文化其实早已衰落,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殖民者一把把大火,让玛雅人图文记载的资料损失殆尽,所幸的是玛雅人也非常善于用石头来表迷自己的文化。玛雅文化虽然发展缓慢,却保留着它的原始状态。对墨西哥玛雅文化中的三维立体石阵以及石刻画图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其与中国龙的相似之处。
玛雅人巨型石阵是玛雅文化的象形立体教育课本。把这个整体格局看清楚,再跟中国文化一比较,就很容易从整体上破解玛雅文化的秘密。实际上,这个巨型石阵就是人体五脏分布图的外显,两者刚好一模一样,方位都是一样的:中央对应脾脏,南边对应心脏,东边对应肝脏,西边对应肺脏,北方的水潭刚好对应肾脏。
南边对应心脏,玛雅人是用金字塔的方式表述的。这个地方是一个龙头,每年只有两天——9月21日和9月22日,太阳光照到这里,就会显出龙的整体形态,构成了建筑学上的奇观。中国汉代的应龙,就有这种龙的特点,宽舌、犬齿。东边对应肝脏,它里面有一条青龙,玛雅人用很宏伟的建筑来代表人类肝脏里面存在的问题,而中国的《内经图》用文字把肝脏里面的内容描述得比较详细清楚。北方对应肾脏,巨型石阵的北方是一个水潭,永潭的全息图像是一个乌龟、一条蛇,、这两个肉眼看不到的生命在里面主持工作。在中国文化里面肾脏居北属水,使用龟和蛇来代表,而龟和蛇构成了中国龙的部分特征。
在西方很有名的玛雅壁画《修身七返图》(有七个“返图”)中“三返图”•与“四返图”中都有灵蛇图样。“三返图”中的灵蛇是软的,但是“四返图”中的这一个灵蛇就能昂起头来,表示它慧眼的功能明显增强了。西方人把“七返图”翻译为“发起人坐在羽蛇神面前的腾云御座上”。玛雅人奉为重要神明的羽蛇神,在头形、身形及艺术表现手法(如云纹、弯须)上,与中国的龙有相像之处。羽蛇神羽扇作尾,保留蛇身本形;而中国龙在蛇身这个基本形态之上又添加了那么多特异功能,几乎把动物界飞禽走兽游鱼的特长集于一身。
文化的表象真是太有趣了。文化制造出那么多特殊的符号和象征,它们既是对原始记忆的复写,又是对民族文化的建设,所以,当我们在地域上如此遥遥相隔的文化中看到它们的相似性时,才会那么惊奇和激动。
【小题1】下列关于“玛雅文化”、“中国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玛雅人石阵以及石刻画图中能够找到其与中国龙相似的地方。
B.在特定时间的阳光照射下,石阵的金字塔会显出一条宽舌、犬齿的龙。
C.《内经图》描述,龟和蛇在肾脏里工作,它们构成了中国龙的部分特征。
D.中国龙是把蛇、鸟等飞禽走兽游鱼的特长集于一身的文化符号。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玛雅人的图文资料损失殆尽,不过凭借其它的方式,玛雅文化仍得以保留。
B.玛雅石阵是人体五脏分布图的外显,从石阵五方中都能找到中国龙的影子。
C.《修身七返图》中的灵蛇、羽蛇神在头形、身形等方面与中国龙有相像之处。
D.文化的表象制造出了很多特殊的符号和象征,复写了各民族的原始记忆。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玛雅文化的原始状态能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表明石头是一种最好的文化载体。
B.在玛雅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中,可以用中国文化破解玛雅文化的千古之谜。
C.中国龙比玛雅羽蛇神具有更多的特异功能,说明中华民族更具有艺术创造力。
D.在遥遥相隔的文化中找到彼此的相似性,对人类文化建设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同类题2

(18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语文天生浪漫(节选)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小题1】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小题2】根据全文,理解“语文”与“浪漫”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通读上文,你最欣赏的一点是什么?请围绕你最欣赏的一点简要加以分析。(4分)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E.本文饱含激情,语言流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层层展开,阅读本文,给人在浪漫的语文世界徐徐穿行之感。
A.作者写陶潜,孟郊,王昌龄,李白等,是为了阐释语文来自于浪漫,悠闲,宁静的心境。
B.作者写盘古,女娲,精卫,夸父等,是为了描绘出祖先大胆的想象和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C.作者写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写雪莱,但丁等,生动地阐释了从浪漫心灵出发的语文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D.全文围绕“语文天生浪漫”这一话题,信手拈来,既有诗句和神话传说,又有文学长廊中的历史人物,材料丰富,很有感染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文各题(23分)
挂鸟   
刘泷
夜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
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
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
他叫她“老伴”,她叫他“当家的”。这么多年,习惯了。
见他扫雪呢,她嗔道,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业?是呢!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
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那样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挂在两根坚硬的檩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
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
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
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鸟网,要挂鸟。而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
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厢,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爸,妈,精心些,有飞鸟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金翅、红嘴蓝尾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
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
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后来,他说,老伴,你看呢?她说,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
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仓皇地钻入云层里。
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膀,放飞。
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
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视着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
他把八哥捧回家,把它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养起。
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竟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一个字,好!好!
他说,怪,它不走了!
她说,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
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半夜时分,二人中煤熏了。胸闷,憋气。她爬起,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竟摔到了地面,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好!好!又飞到他身边,喊,好!好!见两个人没有动静,它飞起,满屋子转。好在,有一孔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八哥便一头、一头去撞那窗户的报纸。报纸开裂了,一股风刮进,八哥也奄奄一息蜷缩在地面。
后半夜,老两口醒过。望着窗棱上凌乱的八哥羽毛,他说,哎呀,是八哥救了咱!
此后,虽然一直虚弱,但他依旧拄着棍子去给找死的鸟儿放生。
初一一大早,姑爷开着车回了。姑爷把汽车径直开到鸟网前,摘下了三只悬挂的沙鸡。姑爷跑进家门,炫耀地说,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今天就让这沙鸡当过年的下酒莱!
姑爷又满屋转了转,问,怎么,一个腊月,你二老没有攒下几只飞鸟?
他说,攒什么攒,你们嘴馋,我们嘴就不馋吗?吃了!
中午,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又问,爸,妈,你们怎么不吃?
见老伴转过脸去寻找八哥,他咽口唾沫,说,我们过年吃素!
八哥瑟缩在窗台上,噤若寒蝉。
他抓过它,走出屋去。一抖手,那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1月7日)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时,姑爷开车拉了一张鸟网,要挂鸟,说是要给领导送礼,这表明姑爷虽然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仍然不减。
B.老两口中了煤熏动弹不得,八哥竟然不顾危险用头去撞纸糊的窗户,鸟儿的这一义举感动了老两口,这也是他们过年不吃鸟肉、放飞八哥的原因。
C.第一次抓到只野鸽子,当家的在老伴的建议下放了它;后治好了八哥,也是在老伴的建议下留下它做伴儿,老伴事实上才是真正的当家人。
D.小说写了四个人物:老两口和小两口,其中“闺女”这个角色所用笔墨最少,形象和性格都很模糊,无法判断其对挂鸟的态度。
E.作品以简洁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山沟里老两口挂鸟又放鸟的故事,反映了猎杀野生动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赞美、乱吃野生动物的不满。
【小题2】作品中的“当家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品前半部分穿插了对山沟的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第一次放飞八哥时,八哥是喊着“好”不走;后却是“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作品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1分)
雅舍思雅
唐韧
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
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在安定繁荣后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
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选自2011年3月7日《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请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1)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题为“雅舍思雅”,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对“雅”的理解。(6分)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说明。(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本文语言凝重隽永,行文丝丝入扣,收放有度,各种材料巧于编排,共同演绎着作者深远的忧思。
A.雅舍是抗战时期梁实秋先生在重庆郊区避乱时的居所,当年已是破旧不堪,后来人去楼空,逐渐荒废。
B.本文的主旨是,怀念梁实秋先生甘于清贫、积极乐观的品格,希望人们即使生活困苦,也要有“肃挺之雅”。
C.谢冕先生感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是感叹当今的综合国力,相对而言,不如盛唐强大。
D.文章结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绵里藏针,批评了看门人精神世界的低俗,强化了主题,耐人寻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什么是民间想象呢?苏童认为:“民间想象的最大特点就是跳出现实,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有实用主义的目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是想象力的靠山,首先它是以一种情感安慰另一种情感,目的在于排遣现实中的诸多不适感。所谓的民间生活不需要思考,却极其需要发泄,类似怨恨、愤怒、惶恐、迷惘这样的情绪累积在一起,使得生活沉重。生活本身不提供彻底排遣的出口,只有寄托在想象上,想象力可以否定一个无望的现实,然后制造出一个有希望的现实。”这样的民间想象一方面与民间底层的生活相连,另一方面又对抗现实中的不幸,依靠想象完成有希望的人生,浸透着浓郁的审美化人生精神。
②民间想象在中国文学的具体文本中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以汉民族为基础的民间想象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的,如经验性与虚拟性的融合。譬如人、鬼、神可以相互转化,天堂、阴间、人世可以相互沟通,并且时空转换中出现的各类鬼、神形象都有人性化的特点,人正是在这种相互转换和沟通中,获得了对抗现实的审美化人生,实现了人的精神愿望和理想。在《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及民间神话、传说中,都可以看到飞腾的想象力所张扬起的人的内在精神力量以及超越现实的阔大空间世界。
③到了新时期文学,民间想象力的传统开始得到了重视,不少作家在时空转换中的文学想象也潜在地承继着这一传统,想象力开始挣脱拘泥于“事实”的规范,由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拓展,想象的世界变得圆融开阔。新世纪以来,莫言的《生死疲劳》充分地发挥了民间想象力的作用,他把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传统小说中的阴阳两界、轮回转世等内容作为小说的整体结构框架,主要人物西门闹则在生与死、人与兽、人世与地狱之间穿行游走,不管为牛、为狗、为猪,还是为猴、为人,人有着兽的生活,兽也有着人的判断和道德伦理,这种表现当代生活、历史的想象方式,显然与现实主义的想象有了很大的区别,而有着中国式的民间想象形式,浸透着佛教、道教的某些文化因素。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新世纪文学的民间想象力还应提到苏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碧奴》。苏童曾说:“《碧奴》的写作是我模拟民间想象力的一次实践,由于孟姜女哭长城的结果是眼泪哭倒八百里长城,哭泣和眼泪是想象力的核心……我后来的写作过程,其实一直在尾随那样的眼泪,比民间更狂热地描述那样的眼泪……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愿意服从来自民间的暗示,追随民间的动机……我其实是乘着民间提供的想象力的翅膀,能飞多高是多高,目的只是和碧奴一起到长城去。”这个想象力的核心就是赋予“眼泪”撼天动地的力量。莫言、苏童作品中的这种民间想象力不仅与中国几千年的民间文化、文学传统建立起了新的意义关系,复苏了民间想象原型在新世纪文学中的价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生活方式日益趋同的时候,挖掘和发现民族思维深处的想象力,有可能带来目前文学中新的审美因素,抗拒“欲望审美”、“经验趋同”过程中人们想象力的贫乏,复苏生命中的潜能和力量。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想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间想象与民间底层的生活相连,又能跳出现实,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B.民间想象对抗现实中的不幸,想象是它的武器,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C.民间想象在中国文学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D.民间想象不管是在古典文学还是在新时期文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苏童的话,从民间想象的特点方面,对民间想象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第②段举例说明以汉民族为基础的民间想象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C.第③段拿莫言和苏童的作品对比,说明了二人在发挥民间想象力方面的不同。
D.文章用说理和举例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民间想象的特点、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想象力可以否定一个有希望的现实,然后制造出一个无望的现实。
B.新时期文学中的想象力由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拓展,想象世界开阔起来。
C.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发挥想象力的核心是赋予“眼泪”撼天动地的力量。
D.挖掘和发现民族思维深处的想象力,必将带来目前文学中新的审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