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放 水
王往
放水最好是白天。水在秧苗间流着,“咝哗咝哗”的响着,细细的,像小鱼在打闹。有时,也真会有小鱼小虾溜进来的,慌里慌张地乱冲乱撞。放水的人听着这声音,感觉凉快,充实。要是刮来一阵风,他一定会一边搓着胸脯的灰,一边往稻田的尽头看去,想着秋天披金戴银的样子。
可是,白天的水紧张。上游总是有人拦起坝子,或者堵住桥洞。
小永子家的田在下游,而且地势高,要放水,往往要选择在晚上。
晚饭过后,地势高的几家人就扛了铁锨,往上游的肖庄方向去了。肖庄那一段渠道,有两个桥洞,都是直径七八十厘米的水泥筒子,十有八回是塞着杂草的,他们掏了杂草,再往上走,看看有没有人打泥坝子。有时,他们会遇到肖庄的人,他们看着桥洞看着泥坝子,不准掏不准挖。前几年,为了这事,上游和下游的打过,上游的一个人被打断了腿,成了残疾,下游的一个人被抓进了大牢。后来,下游的人就不跟上游的人争了,有人守着,就等,不说等他们放好了水,起码也要趁他们不在才下手。
那个致人残疾的人就是小永子他爸。他爸一蹲牢,小永子书就读不成了,在家帮他妈做些杂事。他爸回家后,也出去打工了。
这样等啊等的,要到上游的田里吃饱喝足了,水才能到下游。这时候往往是下半夜了。水在渠里奔涌着,他们在岸上急走着。水比他们走得快,可是到了自家田头,水也不是一下子能放进去的,他们先挖好水口子,等水位涨高了。这个过程是折磨人的,他们互相走动着,看别人家的水进去了没有。要是别人家的水进去了,就急着往自家田头跑。
终于,水位涨高了,田野里响起了快活的声音:“我家田进水了,你家呢?”
“进了!也进了!”
于是,他们又聚到了一起,有人铺下塑料薄膜,大家坐到一起,烟头子就亮了起来。
小永子家的田进水了,他还要去帮二婶子家的田挖好水口子。二婶子的两个女儿小玉子和小彩子都在昆山打工,二叔也在外打工,二婶子一个妇道人,忙了一天,哪里经得住深更半夜的熬?
夜里的水声听着比白天响,流进田里,也流进人的心里。他们说着村里的事,不时地拍一下蚊子,笑着。小永子很少说话,他们的话都很粗,以男男女女的事为多,小永子插不上嘴;笑的也少,他常装着没听见。
坐累了,小永子就拿了手电,沿着田埂,看看自己家的稻田进了多少水,然后再去看看二婶家的。在二婶家田头,他总是想到她家的小彩子。小彩子没打工的时候,经常和他来放水。两家的田地势都高,白天很难放上水。放不上,他们俩也要来看看。有一回,他去稻田尽头的芦苇丛里小便,小彩子以为他去摘野果的,溜到他后面大叫一声,“小永子”,他吓得一抖,小彩子这才晓得他做什么的,红着脸跑了。也没跑多远,就在田埂上等他。他却不好意思走近她,对小彩子说,你回去吧,我晚上和人家来放水,给你家也放上。小彩子说,那我们一起回家吧。小彩子大大方方地看着他,眼睛清亮亮的,像阳光照着的水一样。小彩子脸不红了,他却红着脸,跟在她后头。那天晚上,他放水一直放到天亮,回去告诉二婶,说给她家的水也放上了。二婶子说,难为你了,小彩子早和我说了,一早就跑你家两趟,看你回来没回来,这会正在锅屋里给你煎鸡蛋呢。他说,不吃不吃,我回家了。说完就跑了。哪知,二婶找上门来,说你去不去,小彩子在家掉眼泪呢。他只好去了二婶家,小彩一见他就别过身子,眼睛像沾着露水……
天快亮了,稻田的水和渠里的水一平了,他们打起水口子,回家了,一个个身上都是湿漉漉的露水。
小永子先去二婶家,隔着窗户喊:“二婶子,水放上了。”
屋里头回应:“小永子啊,难为你了,我就这起来。”
“二婶子,不要起来哟,我还要回家睡觉呢。”
屋里灯亮了,小永子已经走了。
到了家,往床上一躺,睡不着了,心里有什么东西在响,听听,还是渠水流进稻田的声音。
秋天,稻子泛黄了。小永子家的稻子长得不错,二婶家的稻子长得也好。二婶子说,小永子,全亏你呀,摸着黑给我家稻田放水。
小永子笑了。
二婶子又说,我打电话跟小玉子小彩子都说了,稻子长得不错,全亏小永子放水呢。
小永子脸红了,过了一会问二婶子:“小彩子回不回来收稻子?还有小玉子?”
二婶子说:“不回来,不回来就算,你二叔要回来的。”
小永子说:“哦……”
小永子他爸回来收稻子了。父亲说,收了稻子,就带他出去,他在苏州打工时碰见了以前的狱友,那人修摩托车,他叫人家收小永为徒。
小永子说:“要是我也不在家了,明年谁去稻田放水哟?”
父亲说:“随它去,种这二亩田有什么指望。”
小永子不作声了。
一旁的二婶子说:“小永子,你爸说的对,还是学个手艺好哦。就是你这一走,不晓得哪个还会帮我放水哟……”
二婶子说完,眼圈就红了。
小永子默默离开了父亲和二婶子,去了稻田里。
稻子更黄了,平原上所有的穗子都在他的泪水里垂了下去。
(选自《短小说》2010年第8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写上游“总是有人拦起坝子,或者堵住桥洞”是为了表现肖庄人的自私自利和小永子他们的愤怒与无奈。
B.小永子家的田进水了,他还要去帮二婶子家的田挖好水口子,主要是因为他喜欢着小彩子,这是他向小彩子表达好感的一种方式。
C.小永子的父亲认为儿子种田不会有什么出息,儿子应该跟随自己去外面闯荡一番,学点手艺,将来才可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
D.这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美好,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充满艰辛,透着淡淡的伤感和酸涩,但也充满一种诗意的味道。
E.小永子听父亲说要带他去苏州时,沉默不语,不仅是因放心不下二亩稻田,更因他舍不得虽然辛苦却也充满劳动乐趣的乡村生活。
【小题2】文中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这篇小说结尾留有悬念,你认为小永子会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学手艺吗?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草原上的河流
刘庆邦
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我只在电影、电视和画报上看见过草原之河。在我的印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飘逸,犹如绿色草原上随意挥舞的银绸,煞是漂亮动人。这样的印象,是别人经过加工后传递给我的,它不断提示着我对草原河流的向往。我想,如果有机会,能近距离地感受一下草原上的河流就好了。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想流到哪里都可以。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我刚要和它说一声再见,它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仿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
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绿洲上的草长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有羊群涉过水流,到洲子上吃草去了。白色的羊群对绿洲有所点化似的,绿洲顿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而南方的河流被高高的堤坝规约着,只能在固定的河道里流淌。洪水袭来,它一旦溃堤,就会造成灾难。草原是不怕的,草原随时敞开辽阔的胸怀,不管有多少水,它都可以接纳。水大的时候,顶多把草原淹没就是了。但水一退下去,草原很快就会恢复它绿的本色。绿色的草原上除了会增加一些水流,还会留下一些湖泊和众多的水泡子,从高处往下看,宛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明珠。
在一处草原上,我见几个牧民坐在河边的草坡上喝酒,走过去和他们攀谈了几句。他们四个是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在羊圈里剪羊毛告一段落,他们就带上羊肉和酒,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喝酒。他们没有带酒杯,就嘴对着瓶嘴喝。我问他们河水深不深,能不能下水游泳,小伙子答话说水不深,天热时可以到河里游一游。正说着,我看见三匹马从对岸走来,轻车熟路般下到河里。河水只没过了它们的膝盖,连肚皮都没湿到。马儿下到河里并不是都喝水,有的在河里走来走去,像是把河水当成了镜子,在对着“镜子”把自己的面容照一照。我又问他们,河里有没有鱼,小伙子说:鱼当然有,有鲫鱼、鲇鱼、鲤子,还有当地特有的老头儿鱼。老头儿鱼最好吃。那么,月光下的河流是什么样子呢?小伙子笑了,说月亮一出来,满河都是月亮,可以在漂满月亮的河边唱长调。
又来到一条小河边,河两边的湿地上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朵。草原上的野花很多,数不胜数。红色的是萨日朗,紫色的是野苜蓿,明黄的是野罂粟,蓝色的是勿忘我。这种白色的花朵是什么花呢?我正要趋近观察一番,不对呀,花朵怎么会飞呢?再一看,原来是聚集在一起的蝴蝶。蝴蝶是乳白色,翅膀上长着黑色的条纹,一片蝴蝶至少有上百只。蝴蝶们就那么吸附一样趴在地上,个别蝴蝶飞走了,很快又有后来者加入进去。这么多蝴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同行的朋友们纷纷做出猜测,有人说蝴蝶在开会,有人说蝴蝶在谈恋爱,还有人说蝴蝶在产卵。蝴蝶们不说话,它们旁若无人似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我想和蝴蝶做一点游戏,往蝴蝶群中撩了一点水。水珠落在蝴蝶身上,蝴蝶像是有些吃惊,纷纷飞扬起来。一时间,纷飞的蝴蝶显得有些缭乱,水边犹如开满了长翅膀的白花。蝶纷纷,“花”纷纷,人也纷纷,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我该怎样描绘草原上的河流呢?我拿什么概括它呢?升华它呢?平日里,我对自己的文字能力还是有些自信的,可面对草原上的道道河流,我感到有些无能,甚至有些发愁。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被誉为长调之乡的新巴尔虎左旗,听了蒙古长调歌手的演唱,感动得热泪盈眶之余,我才突然想到,有了,我终于找到和草原上的河流相对应的东西了,这就是悠远、自由、苍茫、忧伤的蒙古长调啊!长调的婉转对应河流的蜿蜒,长调的起伏对应河流的波浪,长调的悠远对应河流的不息,长调的颤音对应河流的浪花……我不知道是草原上的河流孕育了蒙古长调,还是蒙古长调升华了河流,反正从此之后,我会把长调与河流联系起来,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听到动人情肠的蒙古长调,我都会想起草原上的河流。
(2014年8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文本所说的“草原上的河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
分)
【小题2】文章题为“草原上的河流”,但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草原牧民和河边的蝴蝶,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会把草原上的河流和蒙古长调联系在一起?(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小题4】根据文本,试探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禅是一种生活智慧
刘元春
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焦虑与烦恼,根源于“我”的执著以及由此产生的私欲上的“贪”、情绪上的“嗔”、思维上的“痴”,即所谓贪、嗔、痴“三毒”。这种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错谬,严重毒化了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中,欲望的物质化、享乐的工具化、情感的技术化、道德的价格化、人际关系的交换化,使人逐步成为“物”的复制品。物欲是迷失心灵的直接原因。一个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宇宙万有作为自己强取豪夺的对象时,将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凌驾于无限的生命之上,于是,所有的冲突和矛盾就将成为必然,不满、愤怒、失望、忧郁、绝望等也就难以避免,成为生命的障碍。当我们迷恋于荣誉、财物、地位等一切身外之物时,就会丧失理智,不择手段,暴力和伤害就在所难免,社会难以健康发展,世界就无安定和平。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审视与反省,进而不断校正与明确生活的追求和目标,体验生活的和谐与美妙,我们的生活将不再是枷锁和负担,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就会真正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唯有这样的生活,才可能让生活真正实现“相续”,它不再是染污的、私欲的、低劣的,而是净化的、无私的、高尚的。
禅的智慧,能使我们生活得达观与自在。生活中,不少痛苦来自于心灵的封闭与精神的僵化。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世间万象,特别是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时代和个人的因缘聚合、因果相应,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希图任由主宰而恒常不变都不可能,即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洞悉了这一法则与真理,就是“看破”。“看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我们看见“我”的虚妄和自我的真相。但我们还需要落实在行为上,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就需要“放下”。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与愉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放下。在现实生活中,大致有这样三种现象:提不起,放不下,没有担当和责任,却只想名利享受;提得起,放不下,能够奋斗,却贪恋权力;提得起,放得下,能随缘进取,也能顺应机缘舍弃,得失坦然、宠辱不惊。放得下,是为了进取和包容;只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在禅的境界中,应当有这样的显现: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融通的心;放下融通的心,提起自在的心;彻底放下,从头提起;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因为慈悲,所以提起;因为智慧,所以放下。生活其实就是放下的过程,只有经过了生活实践的验证,才能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地放下了。这绝不是做些表
面文章就可以奏效的,没有彻底的放弃自我执著,是做不到“如如不动”的,也是不会自在的。自 在,是一种禅境,更是一种生活情态,乃至生命状态。人要生存要生活,但要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自然然,活得有品格有格调,才是真自在,这是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的彻底达观、轻松、愉悦。 
有禅诗云“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自在,生活便如“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一般的灵动与净明。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禅境的一项是( )
A.下班遇到有人开车加塞,提醒自己人家也许是遇到了很急的事,亦提醒自己,等这一下也就是几十秒的事,不要因此影响心境。
B.在工作中,因为坚持标准而被同事误解,同事当面冷嘲热讽,甚至于拔拳相向时,提醒自己这只不过是个误会,好好解释即可解决。
C.我们登山时,渴望到山顶一览秀丽的风景,尽管整个登山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我们为了得到到达山顶那一刻的快乐,也要咬牙坚持。
D.周日生病,数学作业没完成,想到严厉的数学老师的怒容就心烦意乱,但一想这只是自己的想象,解释一下老师会原谅的,也就释然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私欲上的“贪”、情绪上的“嗔”、思维上的“痴”是人焦虑和烦恼的,而贪、嗔、痴“三毒”的根源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执著。
B.迷恋于荣誉、财物、地位,就必然会巧取豪夺,得之则喜,失之则怒,物欲完全挤占了人的精神的空间,势必造成心灵的迷失。
C.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吃喝住行都很普通,对孩子也很吝啬,却把绝大部分金钱捐给了慈善机构,这是他奉献人生的自觉行为。
D.不断审视与反省自己,就是要适时调整自己人生的目标,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体验生活的和谐与美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如果想生活得达观与自在,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胸怀和善于思辨的精神,在观念上了解自我的真相,破除“我”的非分之想。
B.生活中既要提得起奋斗之心,也要放得下名利之心。敢负责,能担当,但知进也要知退,具备了宠辱不惊的心态,才能真正随缘进取。
C.所谓彻底的放弃自我执着,就是万事都不放在心上,一切随心所欲,借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说,就是“神马都是浮云”,享受才是正理。
D.人要生存要生活,吃喝住穿是必须的,但要活得心安理得,就需要放下太盛的物欲,追寻精神的清洁,活出品味格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的嘲笑。斥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小题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
水鹿
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
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实用性人才一起埋头苦干,去实现贞观的宏图大卷。
贞观时代,朝廷全部官员只有643人,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贞观的最后一年他已过世之外——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警告说,身为宰相应该只管大事,把那些小事丢给下属就好。可房玄龄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地“琐碎”着。
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各部里,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一度无人肯任其职。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把守着大唐国库。
这22年的殚精竭虑,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决战玄武门,更值得记录在房玄龄一生功业的榜首。诚如后世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作为宰相,他开国有功,却从不突出自己;王珪、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勣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支持;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李世民也一样知道。
人生终是难免一死。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古来稀的71岁。在那个时代里,他已经是活得很长的老人了。高龄带来的疾病难以克服,房玄龄的身体越来越差。而此时,比房玄龄年轻许多的皇帝也已重病缠身,那太过绚烂的一生迅速地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寿命。重病中的李世民,让人把房玄龄抬到殿中,在御座之侧放下,君臣对坐流泪,竟是相视无言。回首他们在渭北秋风之中的初遇,时光已经流逝了32年。
一段浩浩汤汤的贞观时代,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旋律。人们立德,立言,立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铭刻在这个时代上。“贞观”因此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但贞观的第一宰相房玄龄,却在洪亮之声中沉默着,埋头忙于记录、整理、实施——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
(节选自《读者》)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了魏征,王珪等人的激情张扬、骄傲。个性鲜明,为的是反衬房玄龄的沉稳、低调大度的性情。
B.房玄龄作为宰相处理政事的人文环境并不太好,作者描写人文环境,突出了房玄龄的执政能力和隐忍性格。
C.房玄龄是出名的“怕皇帝”者,他被皇帝当作“出气筒”,逆来顺受,他的软弱性格导致他做事也不干脆。
D.作者在叙事时,通过运用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场景中来刻画的手法,使传主的形象血肉丰满。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叙述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房玄龄玩笑的事件,从房玄龄的回话中可以看出房玄龄的机智。
B.房玄龄身为重臣,几十年来,没有做过大事,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以至于君王李世民抱怨、警告他。
C.文章写李世民的急躁、骄傲、任性的性格是为了侧面表现房玄龄的温和、通达、睿智等性情。
D.从小官吏开房玄龄的玩笑、被君王遣回家、君臣年高体衰时惺惺相惜等方面来突出传主形象,以小见大,可谓匠心独运。
E. 本文用鲜明的事例反映人物形象,也通过作者的评述补充人物形象,行文叙评结合,以评为主,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小题3】文末“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波动方程到无线电
我们生活在一个波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将空气中的压缩波识别为声音,我们的眼睛探测光波。发生地震时,破坏是由穿透地球的地震波造成的。
数学家和科学家们几乎必定会想到波,但他们受到的启发来自艺术:小提琴的琴弦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发现如果两根同样类型、同样拉力的弦的长度为简单比,如2:1或者3:2,它们就会产生共同弹奏时听起来极为和谐的音符。弄明白这种现象的是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他得出,弦振动最简单的形态就是一根正弦曲线。还有其他的振动方式——一条以上的波合入这条弦的正弦曲线,也就是音乐家所说的和声。
近20年之后,让•勒朗•达朗贝尔进行了一个相似的过程,但他关注的是简化运动方程式而非方程式的解。结果他得到了一个描述弦的形态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优美的方程式,这就是波动方程,它表明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是简单数字比率产生和谐音符的原因之一。
波动方程经过修正后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混乱的现象,如地震。成熟的波动方程让地震学家能够探测到我们脚下数百英里处的情况,这个领域最大的成就将是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靠方法,而目前正在研究的诸多方法都是基于波动方程的。
但波动方程影响最深远的产物来自对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的研究。1820年,大多数人还在用蜡烛和灯笼照明,如果要发送信息,你就得写信。100年之后,家中和街道都有了电灯,电报则意味着可以发送跨越大洲的信息,人们甚至开始通过电话与人交谈了。
这场社会和技术革命是由两位科学家的发现所引起的。1830年左右,迈克尔•法拉第建立了电磁学基础物理理论。当时,绝大多数致力于电和磁方面研究的物理学家都在寻找与万有引力类似的东西,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在间隔一定距离的物体之间发生作用的力。法拉第则不这么认为:他假设电和磁这两种现象都是遍布在空间中的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够通过它们所产生的力而被探测到。
麦克斯韦通过模拟流体运动数学重建了这些公式。到1864年,麦克斯韦已经写出了4个方程式,描述电场和磁场间基本的相互作用。他通过对方程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成功得到了波动方程并推导出光肯定是一种电磁波。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新闻,因为从未有人想到过,光、电和磁之间存在这样的重要联系。不仅如此,麦克斯韦的方程式催生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所有波长的电磁波都应当存在。一些波长超过我们所能看到的电磁波将改变这个世界:它们就是无线电波。
1887年,海因里希•赫兹从实验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但他没有意识到它们最具革命性的用途。如果在这样的波上加入信号,那么你就可以和世界对话。尼古拉•特斯拉、伽利尔摩•马可尼和其他一些人将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而现代通讯的全套装备——从无线电和电视到雷达以及手机使用的微波通讯——都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了,而这些都是源自4个方程式和一些简单的计算。麦克斯韦的方程式不光改变了世界,它们还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节选自伊恩·斯图尔特《主宰你生活的七个方程式》,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波动方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波动方程是一种简化方程式,它表明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是简单数字比率产生和谐音符的主要原因。
B.波动方程让很多科学家得到启示,但它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对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的研究,以至随后产生的无线电和电视到雷达以及手机使用的微波通讯都与它有间接的关系。
C.波动方程能够帮助地震学家探测到我们脚下数百英里处的情况,并处理更加复杂和混乱的现象,如地震。
D.波动方程的发现最早来自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发现如果两根同类型、同拉力的弦的长度为简单比,共同弹奏时就会产生极为和谐的音符。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麦克斯韦的4个方程式,描述了电场和磁场间基本的相互作用,还催生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所有波长的电磁波都应当存在。无线电波将改变这个世界。
B.1864年,麦克斯韦已经写出了4个方程式,并由此推导出光肯定是一种电磁波,首次证明了光、电和磁之间的重要联系。
C.绝大多数致力于电和磁方面研究的物理学家认为间隔一定距离的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发生作用的力。法拉第却认为,电和磁这两种现象都是遍布在空间中的场,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够通过它们所产生的力而被探测到。
D.海因里希•赫兹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对话用途,是尼古拉•特斯拉、伽利尔摩•马可尼和其他一些人将它变成了现实。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生活在波的世界里,波无处不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数学家和科学家们都会想到波。
B.如果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就会产生和谐音符,这意味着频率不成简单比的波会产生噪音。
C.波动方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但引起了社会和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D.在地震学领域,波动方程将是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靠方法,目前正在研究的诸多方法都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