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草原上的河流
刘庆邦
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我只在电影、电视和画报上看见过草原之河。在我的印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飘逸,犹如绿色草原上随意挥舞的银绸,煞是漂亮动人。这样的印象,是别人经过加工后传递给我的,它不断提示着我对草原河流的向往。我想,如果有机会,能近距离地感受一下草原上的河流就好了。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想流到哪里都可以。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我刚要和它说一声再见,它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仿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
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绿洲上的草长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有羊群涉过水流,到洲子上吃草去了。白色的羊群对绿洲有所点化似的,绿洲顿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而南方的河流被高高的堤坝规约着,只能在固定的河道里流淌。洪水袭来,它一旦溃堤,就会造成灾难。草原是不怕的,草原随时敞开辽阔的胸怀,不管有多少水,它都可以接纳。水大的时候,顶多把草原淹没就是了。但水一退下去,草原很快就会恢复它绿的本色。绿色的草原上除了会增加一些水流,还会留下一些湖泊和众多的水泡子,从高处往下看,宛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明珠。
在一处草原上,我见几个牧民坐在河边的草坡上喝酒,走过去和他们攀谈了几句。他们四个是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在羊圈里剪羊毛告一段落,他们就带上羊肉和酒,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喝酒。他们没有带酒杯,就嘴对着瓶嘴喝。我问他们河水深不深,能不能下水游泳,小伙子答话说水不深,天热时可以到河里游一游。正说着,我看见三匹马从对岸走来,轻车熟路般下到河里。河水只没过了它们的膝盖,连肚皮都没湿到。马儿下到河里并不是都喝水,有的在河里走来走去,像是把河水当成了镜子,在对着“镜子”把自己的面容照一照。我又问他们,河里有没有鱼,小伙子说:鱼当然有,有鲫鱼、鲇鱼、鲤子,还有当地特有的老头儿鱼。老头儿鱼最好吃。那么,月光下的河流是什么样子呢?小伙子笑了,说月亮一出来,满河都是月亮,可以在漂满月亮的河边唱长调。
又来到一条小河边,河两边的湿地上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朵。草原上的野花很多,数不胜数。红色的是萨日朗,紫色的是野苜蓿,明黄的是野罂粟,蓝色的是勿忘我。这种白色的花朵是什么花呢?我正要趋近观察一番,不对呀,花朵怎么会飞呢?再一看,原来是聚集在一起的蝴蝶。蝴蝶是乳白色,翅膀上长着黑色的条纹,一片蝴蝶至少有上百只。蝴蝶们就那么吸附一样趴在地上,个别蝴蝶飞走了,很快又有后来者加入进去。这么多蝴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同行的朋友们纷纷做出猜测,有人说蝴蝶在开会,有人说蝴蝶在谈恋爱,还有人说蝴蝶在产卵。蝴蝶们不说话,它们旁若无人似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我想和蝴蝶做一点游戏,往蝴蝶群中撩了一点水。水珠落在蝴蝶身上,蝴蝶像是有些吃惊,纷纷飞扬起来。一时间,纷飞的蝴蝶显得有些缭乱,水边犹如开满了长翅膀的白花。蝶纷纷,“花”纷纷,人也纷纷,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我该怎样描绘草原上的河流呢?我拿什么概括它呢?升华它呢?平日里,我对自己的文字能力还是有些自信的,可面对草原上的道道河流,我感到有些无能,甚至有些发愁。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被誉为长调之乡的新巴尔虎左旗,听了蒙古长调歌手的演唱,感动得热泪盈眶之余,我才突然想到,有了,我终于找到和草原上的河流相对应的东西了,这就是悠远、自由、苍茫、忧伤的蒙古长调啊!长调的婉转对应河流的蜿蜒,长调的起伏对应河流的波浪,长调的悠远对应河流的不息,长调的颤音对应河流的浪花……我不知道是草原上的河流孕育了蒙古长调,还是蒙古长调升华了河流,反正从此之后,我会把长调与河流联系起来,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听到动人情肠的蒙古长调,我都会想起草原上的河流。
(2014年8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文本所说的“草原上的河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
分)
【小题2】文章题为“草原上的河流”,但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草原牧民和河边的蝴蝶,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会把草原上的河流和蒙古长调联系在一起?(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小题4】根据文本,试探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 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头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自顾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地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砖,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的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的红火。
人前人后,他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么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了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得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儿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儿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案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萋萋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啊飘,飘啊飘……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1-4自然段写“他”受梦的蛊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开始了“他”的发财梦,也开启了“他”的人生悲剧。
B.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拉伤”一词运用比拟的手法,把“他”赔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C.本文的对话描写耐人寻味,其中“他”与“爹”的对话是重点,有两处,前一处着重写“他”的要求和“爹”的信任,后一处着重写“他”的执迷不悟和“爹”的怀疑、挽救。
D.“他”一开始做的就不是正经生意,最终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他的命运反映了农村青年想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愿望,值得同情。
E.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了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2)小说中的“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本文以风语为标题有何作用?
(4)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对“他”的刻画揭露了人性的弱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陆启铿:在断弦琴上奏出多复变最强音
陆启铿幼时承受了太多波折,过得并不快乐。先是作为大人获利的工具,早早离开家人被送作养子,没能达到目的后,自然免不了遭受恚嗔。继而不幸染病,双腿落下终身残疾。1938年日军进攻广州,全家逃到澳门成为难民,陆启铿的腿疾愈发严重,只能终日卧床,伴随他的只有孤独和绝望。但陆启铿在沉默中并没有停止对未来的思考,他陆续从一位在澳门读中学的堂姐那里借课本,自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
1946年,陆启铿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并于1950年顺利毕业,毕业论文“模函数”深得行家好评。
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返回新中国,途中曾在广州作短暂停留,其间被盛邀到中山大学作了一次学术演讲。陆启铿这时正毕业留校任助教,听过演讲,陆启铿既敬佩华先生的人格,更钦服于他精深的学术造诣,于是不久之后就去信向华先生介绍自己学业、工作情况,表达了希望成为华先生的学生的强烈愿望。
华罗庚不厌琐碎,亲自协调各方关系,把陆启铿调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所”)筹备处自己的身边。陆启铿就开始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多复变函数,成为解放之后华罗庚亲自指导的第一个学生。陆启铿与这位老师的成长经历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患有残疾却自学成才;当年熊庆来不拘一格提携华罗庚,今日华罗庚慧眼识珠拔擢陆启铿,一时传为佳话。
在华罗庚的指导下,陆启铿通过组织数学所多复变函数论讨论班,以及到北大数学系多复变函数专门化开班授课,培养起国内第一支多复变函数领域研究的基本队伍。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陆启铿,他的多篇论文,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重视,部分成果被写入苏联数学家的专著中。他在施瓦兹引理证明上取得的成果,被称为“陆启铿引理”。
进入60年代,陆启铿在多复变函数论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常曲率的完备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球,这一成果被称为“陆启铿定理”,得到国际数学界的普遍认可,领先西方同行近二十年,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在此基础上陆启铿提出一个猜想,即有界域的核函数作为两点的函数是否有零点,在国际上被称为“陆启铿猜想”,而称核函数没有零点的域为“陆启铿域”。“陆启铿猜想”是建国后国际数学界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猜想,此外以陆启铿名字命名的还有“陆启铿不变量”“陆启铿常数”。
70年代以后,着眼于多复变函数论的应用,他在国际上率先明确给出规范场与纤维丛联络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联络论观点讨论了作为规范场的引力场。
1980年,华罗庚委托陆启铿担任数学所的常务副所长,陆启铿固辞不受。他坚持选举多数通过才接受,华罗庚当即召集助研以上的人员开会,结果陆启铿以三分之二多数票当选。
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先后邀请了阿提亚、博莱尔、希策布鲁赫等国际知名数学家来所访问,人数之多以至于名字记满了两个本子。当时数学所经费并不充裕,能邀请这些数学家来主要依靠的是华罗庚、陆启铿等个人的魅力。陆启铿还先后凭借个人与国外数学家的私人关系,推荐不少人到国外留学访问,推动了中国数学的现代化。
早在澳门中德中学时,陆启铿开始迷上古典音乐,工作之余常要听上一会儿作为休息,他自己则戏称为“养脑”。不仅如此,他还系统学习过钢琴演奏。陆启铿对文学的涉猎十分广泛,家中藏书除了数学典籍,世界名著、二次大战历史、各类人物传记、科普读物、金庸小说无所不包。
陆启铿的象棋下得极好,连华罗庚都不是他的对手,还要请来国手“教训”他。而游泳更不在话下,年轻时可以横渡昆明湖。陆启铿广泛的业余爱好,让生活变得更有趣,这或许是他作出业绩的原因之一吧。
【相关链接】工作是陆启铿的生命。亲友来访,陆启铿起身寒暄两句,转身回到书房继续工作:“对不起,我还有事情要做。”直至去世前,陆启铿仍坚持去数学所办公室。
——新京报《陆启铿:拐杖撑起的数学人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澳门避难期间,陆启铿的腿疾愈发严重,为了摆脱孤独与绝望,他陆续从一位堂姐那里借来课本,自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
B.60年代以陆启铿名字命名的科研成果不少:陆启铿定理、陆启铿域、陆启铿常数等。“陆启铿猜想”是国际学术界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成果。
C.1980年,华罗庚委托陆启铿担任数学所的常务副所长,陆启铿固辞不受,最后通过选举当选,这体现了一位数学家淡泊谦逊的可贵品质。
D.陆启铿完全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私人关系,邀请国际知名数学家来所访问、推荐人才到国外留学,在数学所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推动了中国数学的现代化。
【小题2】陆启铿在多复变函数领域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把陆启铿比作断弦琴,但他却能弹出最强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在陆启铿身上得到的人生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期的书法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历史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外,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可作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文化研究者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研究。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十四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茶文化的杰出贡献者“茶圣”陆羽所作的《僧怀素传》,有几段是记述怀素、颜真卿等讨论书法艺术的言语。其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壁折之路”等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为书法家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陆羽在另一篇《论徐颜二家书》,认为学书应重神似,而不应为外表形态所囿,持论颇有见地。纵观陆羽一生的成就当推《茶经》为首,我们也可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在中国茶文化和书法史上,宋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也是书法名家,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发展,且是一幅有名的书迹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此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节选自《生活百科》岚韵的《茶与书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可作为我们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的一手资料。
B.唐、宋是书法艺术盛行与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茶叶文化的发展与关键时期。
C.茶文化研究者对书法名家品茶之际创作书法作品,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
D.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茶叶专家同时是书法名家的日益增多。
【小题2】【小题3】根据文章,下列不属于中国“茶文化”体现的一项是
A.唐画《调琴啜茗图卷》中画有主人端坐倾听琴音、仆人送茶茗的内容,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B.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C.明朝禁止茶叶私自出关,用中原地区的茶叶来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利而被赐死。
D.清朝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人们边喝茶边听戏,其乐融融。
【小题4】【小题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苦笋帖》章法气韵生动,表达了怀素对茶的渴望,是书法中有茶记载的代表作品。
B.《僧怀素传》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等比喻,对书法创作和理论影响重大。
C.蔡襄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的主张。
D.《一夜帖》《苕溪诗》《竹枝词》等有茶叶内容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佳品。

同类题5


壮游书海王云五
邵纯
王云五是出生于上海的广东香山县人。这位从14岁在上海一家五金店学徒起步,后来成为大出版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发明家、翻译家、著作家、社会活动家的传奇人物,到92岁终止了他的壮游人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王云五读过一年半私塾,最多可按18个月计,再加上22个月在校学英语,他的学历总计应为40个月。但在王云五的一生中,他对读书的需求始终处在如饥似渴的状态。现在人们用“按揭”的方式购房、买车,而一百年前的王云五用按揭的方式购得35册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每天阅读二至三个小时,用了三年的时光通读了这部巨著。王云五并不以此骄傲,他反而认为这样读书“博而不专”,当他得知美国的“万国函授学校”设有多种专科的时候,便选定了“土木工程全科”,报名纳费,用了两年的时间,通过国外函授的方式读完了这个专业的全部课程。王云五并不是想当土木工程师,这个通读过《二十四史》的年轻人,不但对人文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要走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大门。
由于王云五终日自学,所以他特别重视字典、辞典的作用。汉字约有15400多个,怎样从字典、辞典中迅速地查找出自己需要的字或词,是无数人经常面对的问题。他不但要为自己求得方便,更为无数人和后代着想。关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诞生,王云五回忆说:“我对于旧部首检字法,早不满意,思必改革之。但直接引起我研究兴趣者,便是林语堂先生。其时林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年来辄从事于一种新检字法的研究。由于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连接数日深谋远虑,觉得惟有以号码代替首部……我平素不畏难,既已发生浓厚兴趣,遂从此细心研究,朝斯夕斯,甚至梦寐求之。”(《岫庐八十自述》第十五章)经过4年的日夜研究,“四角号码检字法”于1928年获得成功,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广泛应用。目前《四角号码新词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词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多部大型工具书仍然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八十多年来,这个发明一直保持着特有的生命力,这是社会颁发给王云五的文化勋章。几乎在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同时,因为东方图书馆的落成,作为馆长的王云五,用了两年的时间发明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此方法沿用至今。
王云五著作等身,一生著述80余种。他在年过八旬后仍终日笔耕不辍,排炮般地连续出版了先秦、汉代、晋隋、唐代、宋元、明清、近代等7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套学术著作印行后,他又立即撰著《中国教学思想史》。
晚年的王云五回顾说:“我一生以出版为主,教学次之,公务政务殆如客串。”(《岫庐八十自述》第319页)他所说的“以出版为主”,指的是他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1930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鲍咸昌病逝,该馆的董事会聘请王云五出任总经理。王云五深知商务印书馆管理上的落后,所以他提出了先出国考察现代管理体制和方法的要求,否则谢绝出任总经理。从1930年3月至同年9月,王云五到欧美和日本考察企业与商业管理经验,他成为中国出版业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第一人。1932年1月28日凌晨,日本侵略军突然轰炸上海闸北区,商务印书馆的全部工厂、货栈、仓库顿时化为一片焦土。面对如此惨烈的局面,王云五以罕见的勇气、坚毅和智慧,苦斗了两年,使商务印书馆以全新的面貌再生。在20世纪30代中期,商务印书馆全年的出版物,高达全国的50%左右。商务印书馆不是王云五创办的,但他对该馆有再造之功。
《纽约时报》介绍王云五的时候说:“他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王云五希望中国的每个县,每个学校,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把古今中外各学科的名著和精粹都囊括其中,因此取名“万有文库”。这部巨型丛书的第一编于1929年出版,收入各种图书1010种,总计一亿一千五百万字。1934年《万有文库》的第二编出版,总计一亿九千万字。在抗日战争前,万有文库第一编发行了约八千部,第二编发行了约六千部(详见《岫庐八十自述》第十八章),关于王云五在出版事业上长达半个多世纪所取得的成就,这里所说的只能是挂一漏万了。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4月20日,有删改)
【小题1】【小题2】王云五先生作为一个大出版家所具有的特质主要有哪些?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4分)
【小题3】【小题4】文中最后一段介绍王云五的成就时引用了哪几类材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5】【小题6】文章以“壮游书海王云五”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