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界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觉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戴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惊诧于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的孩子,就这样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一种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才能成为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也爱自然的青年。
【小题1】作者在第⑦段中说“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句中的“误区”具体指什么?(4分)
【小题2】作者通过具体转述三个孩子对于“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的回答,想说明什么问题?(4分)
【小题3】“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大人们怎样才能使孩子富有爱心,懂得关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有删节)
【小题1】简要概括《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6分)
【小题2】文章叙写《聊斋志异》给自己的影响采用了什么写法?试结合内容具体阐述。(6分)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B.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因为狐仙鬼怪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
C.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D.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透过小说中的情节,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 ,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节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
【小题1】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莫言访谈
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奖之前,诺贝尔基金会都会专访获奖者,谈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成就。日前,瑞典教育广播公司的记者周宇婕替基金会专访了莫言。
诺贝尔基金会:你出生在农村,你是怎么开始写作的?
莫言:我确实出生在山东农村,但我父亲读过私塾,算是乡村知识分子,他鼓励我读书。我大哥后来也考上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罕见的。他留下了很多书,我也读了他留下的这些书,获得了很多知识,培养了文学兴趣。
诺贝尔基金会:你的童年怎么样?
莫言: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是从童年开始,尤其是写童年记忆。我1955年出生,我有记忆的时候就是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大多数人吃不饱,还有人饿死的事情发生。我们村子里很多孩子在冬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靠在墙上晒太阳,每个人衣不蔽体。因为缺乏营养,大家肚子都很大,腿很细。我上小学的时候,调皮捣蛋,五年级就辍学了,但也没有劳动能力,就是放牛放羊,要想交流只能跟动物植物交流。当我开始写作,就想起童年往事,把童年记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构成了我最初的小说。
诺贝尔基金会:听说你五年级的时候就辍学了,当时心里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莫言:自己心里还是很孤独的。其他孩子都在学校读书,尽管读不到什么书,但在一起打打闹闹很欢乐。而我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学校门前路过,看到同年龄的孩子在学校里高高兴兴的。而且,一个人在群体之外,不仅感到孤独,也很迷惘:前途在哪里?长大以后干什么?我有时感到很绝望,没有希望。反正童年经历对我的写作至关重要。我在小说里写那么多动物和植物,那么多儿童和大人之间的神秘关系,都跟我个人独特经验分不开。
回过头去看,一方面对我那么小不能上学感到很遗憾,但另一方面也感到一些庆幸。假如没有这样痛苦的童年经历,我能否成为一个作家,真值得怀疑,即便成为作家,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写的作品也不会是像现在这样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小辍学,回到自然,对我成为一个作家还是有大的帮助。当然我不是鼓励现在的孩子去辍学。我也曾经说过,尽管这段辍学经历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还是选择幸福的童年,而不是孤独饥饿的童年。
诺贝尔基金会:这段经历对你的写作起到什么样作用?
莫言:建立了我跟大自然非常亲密的关系。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跟一个在荒原里奔跑长大的孩子,对大自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动物植物的感受也不一样。你天天跟老师同学在一块,我天天跟植物跟草跟树木在一块。我对大自然的感受肯定微妙和感情化。在很长时间里,我感觉树木牛羊都是可以跟你交流的,我似乎也感觉到他们能听懂你的话。这种独特的经验,非常宝贵。过早离开儿童群体,进入成年人群体,我没有说话的权利,人家都是叔叔大爷长辈,我插话会讨人厌,我比一般孩子更早观察成人世界,比一般孩子听到更多爷爷辈讲述的乡村文化,这里的乡村文化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传奇、历史事件、有关妖魔鬼怪的奇闻怪谈,所以我的作品中有大量民间传说,它们都是从这里来的。另外,孩子观察世界有很独特的视角,一个成年人看世界,他可能感到没有什么新鲜的,一个孩子从低处往上仰视,他可以看到很多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这点对我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诺贝尔基金会:你相信文学对今天的广大群众有意义吗?
莫言:我认为对文学的看法,不要估计过高。文学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慢慢的,像春雨润物一样发生作用。期望过高,希望文学能改变社会,会给文学家太多的负担。但也不要把文学贬得什么都不是,好像文学就是写着玩,让人们哈哈一笑的。文学的宝贵品质就在于他研究人的灵魂,歌颂真善美,揭露批评黑暗的假恶丑,通过人的变化让社会更好。
文学与人的关系,就像头发与人的关系。如果满头黑发当然很好,如果像我这样头发很少,也活得很好。如果有很多小说,很多诗歌,很多作家和诗人,当然很好;但是这些东西少一点,大家也能活下去。但一个人死亡以后,埋在地下,过了多少年被人挖出来,你会发现他的一切都化为泥土,只有头发还存在。社会上很多东西都发生变化,不再存在,但是文学还在。 (有删改)
【小题1】在这次访谈中,莫言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莫言辍学之后的经历,对他的写作有哪些帮助?请简要回答。(5分)
【小题3】对于自己那么小就辍学,莫言一方面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又感到庆幸。莫言的这种心态是否自相矛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光阴
陆蠡
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末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
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它是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试想分辨它是什么树叶?梧桐的,枫树的,还是樗栎的?但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张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
“秋!”我微喟一声。
“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
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
“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光……阴。”这两个平声的没有低昂的字眼,在我的耳边震响。
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富有者。同时我也想起了两个惜阴的人。
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家门前的禾场上排列着一行行的谷簟,在阳光下曝晒着田里新收割来的谷粒。芙蓉花盛开着。我坐在它的荫下,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竹箩——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
还是在不多年以前,父亲写信给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听说你在学校里专爱玩,功课也不用功……”父亲也珍惜起光阴来了。大概他开始忧光阴之穷匮,遂于无意中把忧心吐露给我。在当时我不是能领会的。我仍是嫌光阴过得太慢。“今天是星期一呢!”便要发愁。“什么时候是圣诞节呢?”虽则我并不喜欢这异邦的节日。“怎样还不放假呢?”我在打算怎样过那些佳美的日子。光阴是推移得太慢了,像跛脚的鸭子。于是我用欢笑去噪逐它,把它赶得快些。正如执棰的孩子驱着鸭群,唿哨起快活的声音促紧不善于行的水禽的脚步,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我的思想像“回声”的化身,复述我的话。
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竟有一次我坐在房里整半天不出去。我伏在案前,目视着阳光从桌面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我用一根尺,一只表,来计算阳光的足在我的桌面移动的速度,我观察了计算了好久。蓦然有一种感触浮起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干这玩意儿呢?我看见了多少次阳光从我的桌面爬过,我又多少次看见阳光从我的窗口探入,复悄悄地退出。我惯用双手交握成各种样式,遮断它的光线,把影子投在粉壁上,做出种种动物的形状,如一头羊,一只螃蟹,一只兔;或则喝一口水,朝阳光喷去,令微细的水滴把光线散成彩虹的颜色。何时使我的心变成沉重,像吝啬的老人计数他的金钱,我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呢?我曾讥笑惜阴人之不智,终也让别人来讥笑自身么?
“你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的思想像幸灾乐祸似的,揶揄我。
真的,我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重新谛视这片叶,上面仍依稀显现着无形的字:“秋。”
另一天,从另一枝柯上,会有不可见的手扯下另一片树叶——是一张日历——那上面写的应该是另一个字:“冬!”
“冬。”我的思想似乎失去了回答的气力。
“秋,……冬。”又是两个没有低昂的平声的字眼,像一滴凉水滴进我的心胸,使我有点寒意。我不能再散步了,我携着我的思想走回家,正如那西洋妇人携着她的狗,施施归去。此后我就想起,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末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
(选自《陆蠡散文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描写散步的见闻时,很自然地把这种见闻转化为细腻的对话描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觉、复杂的思想,也表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深刻认识。
B.陆蠡的爸爸劝他“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之时,也是忧虑自己光阴穷匮之始;无奈年少的陆蠡想的却是“什么时候放假呢”,他还嫌光阴走得太慢。
C.“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这句话里包含了多少痛心和无奈啊。光阴是无穷无尽的,光阴又是悭吝而无情的,人总是少年轻年日,迟暮惜光辉。
D.作者这篇文章借助诗意的联想,把议论隐含在饱含诗情的记叙和描写之中,对光阴有着沉痛的反思,这种反思将使我们更清醒地审视自己,珍爱光阴。
【小题2】我坐在竹萝里玩耍时,爷爷却来去匆匆,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看到一枚落叶为什么即刻联想到“秋”?联想到“逝去的光阴”?
【小题4】陆蠡散文风格独特,思想脱俗,技巧超群,请从构思、结构、主题中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黛安的真实之美
王巍
“一对双胞胎被摆拍在一面白墙前,身体僵硬,表情奇怪。”这是很多人看到照片的第一反应。1967 年这幅照片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后,这对双胞胎的父母认为这毫无美感的照片是对女儿形象的歪曲,要求不能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印制这张照片。这张照片的作者就是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黛安·阿勃丝。
在当下,人们或许对黛安·阿勃丝的照片见怪不怪,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和展出时引发争论,人们认为这些影像跟美无关,只有疏离感和恐惧。
黛安的作品根据拍摄对象不同,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也是她具体拍摄的三个进程。第一个层面:她拍摄畸形人、异装癖、瘾君子、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等这些怪人。她始终不渝地寻找他们,去他们的领地,交谈并和他们在一起。这些人在常人看来是遭人厌恶、躲避的。黛安不是疯了,也不是喜欢他们或想成为他们。她只是从怪人那里观察和感觉,并拍摄他们,这使她获得扎破现实的荒谬之感,她觉得他们既神秘又神圣。“怪人有一种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拦在你面前,让你回答一个谜语……大多数人都在‘恐惧未来会有什么创伤’的担忧中生活,而怪人天生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所以他们是贵族。”黛安如是说。
第二个层面:黛安拍了很多正常人,尤其是当时上层社会的人。她用闪光灯从正面拍摄,在他们一贯的姿态中捕捉动作和表情,但却拍得很不一样。闪光灯的使用让摄影的技艺感锐减,却彰显了一种强烈的不适感——把人心中伪装的面具,或者说人多面性的其中一面或几面鲜明地勾画出来。黛安说:“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我们这样的天性是很怪异的,然而我们不满自己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一套伪装。我们的伪装就像给世界发出一个信号,让别人以某种方式来了解我们。”
第三个层面:黛安选择拍摄天生智障群体。她被他们的“极端无知”所吸引。“他们完全没有自我意识。拍他们时,他们根本不注意我。在我的相机面前,他们就像些奇异的大孩子,一举一动都难以预料。他们可能极其活跃,也可能一动不动。当他们在草地上笨拙地嬉闹时,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乱七八糟的咕噜声、痛苦的呻吟声、尖叫声……他们干什么都全神贯注,不管是试戴小丑的帽子还是揪别人的头发,这让我觉得既好玩又感动。”黛安用相机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拍摄他们的状态。她很兴奋,因为她觉得他们是那么的纯粹和纯洁。
经过上述对黛安·阿勃丝作品的介绍,诸位是否能理解并对其作品有好感呢?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各自人生中有着牢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例如只认美不认丑、只认富不认穷、只认喜不认哀、只认好不认坏、只认生不认死。殊不知这些丑、穷、哀、坏、死也是人生和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四季交替、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诸事的两面才是完整的生命体构成。况且所有的两面都可以转换或多样认知,这在于怎样思考和体会。
黛安拍常人的“丑”,其实只是抓住人千百个原本就存在的瞬间。存在即是美,即是生命。真实是那么“美好”,真相是那么“迷人又不幸”。捕捉真实的猎手黛安,其自身的真相却是一位忧郁症患者,在35 岁后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大胆推测黛安作品中的荒诞感,并非其经历后的思考和领悟,而是于忧郁症的通感——恐慌。当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达到压抑的顶峰时,恰恰是摄影救了她。遗憾的是,摄影还是抵抗不过生理上的重度焦虑,最终黛安用自杀给这荒谬的人生交了答卷。
斯人已逝,作品却经久不衰。品味黛安,有许多值得后来摄影者学习的地方。
相关链接:1967 年,新纪实摄影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其中包括了黛安和另两位先锋摄影师盖瑞·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的作品。这些高度个人风格化的照片,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以1955 年“人类大家庭”为代表的影展中所表达的浪漫、唯美、艺术性,以及充满道德使命的纪实摄影的统治地位的终结。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继续向前,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黛安•阿勃丝拍摄的照片只追求真实,毫无美感可言,歪曲了女儿形象,双胞胎的父母要求不许印制照片。
B.戴安认为人的伪装是人们发给别人的一个信号,她就是要把出于伪装的天性而形成的面具鲜明勾勒出来。
C.戴安的作品难以赢得人们的好感,但它真实反映了完整的生命体的构成,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多样认知。
D.戴安作品直率表现边缘人和正常人的非正常的一面。这些作品具有可能源于忧郁症的通感——恐慌的荒诞感。
E 戴安的作品经久不衰,这也表明了纪实摄影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戴安的作品具有“真实之美”?请简要回答。
【小题3】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阅读这篇传记,黛安•阿勃丝的摄影生涯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