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节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
【小题1】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6 04:5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汲清与中国石油大发现
上世纪20年代美孚公司在中国没有找到石油,再加上海相生油而陆相贫油在30年代被一些人奉为石油地质的法则,中国由此戴上了贫油的帽子。但是,黄汲清和另外一些地质学家并没有为这一法则所束缚。
黄汲清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祖国急需各类战略物资,为祖国寻找石油便成了他和同仁们魂牵梦萦的理想。他既是运筹帷幄的少帅,又是脚踏实地冲锋在前的战士。193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顾维钧的中国煤油勘探公司合作组成西北石油考察队,黄汲清选派了孙健初与两位美国专家,结果发现了玉门油田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1938年,黄汲清带领所里的青年地质学家陈秉范调查四川隆昌圣灯山的地质构造,他亲自布置钻孔,发现了我国的第一个工业气田圣灯山天然气田。就在同一年,他又率队在大渡河边铜街子的茅口灰岩中发现了天然气苗,纠正了德国学者认为四川天然气来自上二叠统煤系、经济价值很小的错误。1938至1941年,他率领一批青年地质学家在四川威远地区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和石油天然气调查,为解放后威远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初步的胜利鼓舞了胸怀石油大志的黄汲清,他毅然卸下行政职务,投身到西北的石油考察中。1941年夏,黄汲清率领甘肃探油队踏上了河西走廊石油考察的征途。他们沿河西走廊西行,一路考察了沿线的地质。他们对玉门油田及周边地区作了详细调查,并向南进入了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向北进入龙首山作穿插考察。这次重要的地质实践,为以后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初步的地质基础。
1942年11月,黄汲清率一批精英组成石油地质调查队奔赴新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组成自己的科学考察队对我国西部边陲进行的科学考察。考察队在天山南北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了为时半年的广泛而深入的地质调查,了解到天山北山麓带的油苗,有许多是源自侏罗纪的生油岩,如独山子的石油,这些生油层都属于陆相沉积。1943年他们完成了著名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在报告中,黄汲清展现了其卓越的科学洞察力,他确定这里有圈闭很好的构造,以及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油田。他科学地预见到:虽然我们无意夸大新疆油田的远景,但是将来在天山山麓带和前山带及其他有利地区,很可能发现与独山子油田同样大小,甚至更大的油田。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1941年玉门、河西走廊的调查结果,黄汲清在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型盆地的生油层是多期的,而沉积性质往往是陆相的,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陆相生油论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两个学说。黄汲清说:陆相生油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关系重大。如果准噶尔盆地和酒泉盆地,即中国西部的陆相盆地,可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田,那么中国东部的陆相盆地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油田。
黄汲清理论上的优势立即在圈定石油普查区域上体现了出来。1954年黄汲清等人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生油理论,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系统而全面的油气远景预测图《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布图》,圈定含油远景地区125万平方公里。1955年2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作为技术总负责,黄汲清积极组织中青年地质学家全面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分析对比各主要沉积盆地和沉积区的油气因素,成功优选了五大盆地,亲自布置石油普查。到1957年3月,在地质部石油普查专业会议上,黄汲清展示了一幅更为精准的1:300万的《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并作了《我国含油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报告,用醒目的橘黄色把松辽、华北、四川、鄂尔多斯四大盆地标示为重点远景区。他坚信多年实践得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坚持实施松辽平原油气勘探。后来,大庆等地大规模储油构造的相继发现,充分显示了黄汲清先生的远见卓识。
从玉门到大庆,中国石油大发现雄辩地展示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完美的科学过程。黄汲清有幸成为这个全过程的奠基人、领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相关链接:
①在陆相生油的理论探索方面,前有潘钟祥在美国发表论文《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纪的非海相成因》,提出了陆相生油可能性的初步论说,后有陈贲、李四光等人从不同角度论述石油与陆相沉积的关系,但是最完善并且经受了最多的实践检验的,还要算黄汲清的《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报告》及由此发展起来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摘自茅矛《地学泰斗黄汲清》)
②手把锤子出大门,上高坡,下深谷,越大山,爬峻岭,前行前行复前行。/不必怕,不要紧,我们都是征服自然的人。/前行前行复前行,莫忘积石西倾和秦岭,莫忘长白与大青。/横断山高,贡嘎峰峻,祁连积雪厚,天山明月照坚冰。/锤子在手囊在背,前行前行复前行,莫辜负少年好光阴。(年轻时代的黄汲清写的言志诗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世纪30年代一些人把海相生油而陆相贫油奉为石油地质的圭臬,美孚公司之前也曾给中国戴上贫油的帽子,但黄汲清等人没有被此束缚。
B.在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黄汲清带领团队在四川进行了三年的地质考察,取得了重大发现,并为后来威远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C.黄汲清率领考察队在新疆的地质调查中,发现了独山子的石油生油层属于陆相沉积,在后来的相关调查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陆相生油的相关论说。
D.黄汲清根据陆相生油的相关理论,认为如果中国西部的陆相盆地,可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田,那么中国东部的陆相盆地也一定会形成同样的油田。
E.解放后,黄汲清等人对中国石油前景作出了乐观的预测,编制了系统的油气远景分布图,为新中国首轮全国石油普查和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了贡献。
(2)黄汲清在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既是运筹帷幄的少帅,又是脚踏实地冲锋在前的战士,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黄汲清的陆相生油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作为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能够为中国石油大发现做出卓越的贡献,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名师 赤子情深
苏鸿熙1915年出生在战乱的旧中国。194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苏鸿熙等4位南大医生赴美留学。年后传来的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他深切地感到:自己要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西方医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回去建设新中国。“客轮载我赤子情,祖国恩情心中驻。借此小诗明鸿志,学成归来酬故土。”这首写于客轮上的小诗表明了他的心志。
留美期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是苏鸿熙的研究项目之一。为掌握此项技术,苏鸿熙多次到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观摩,写下大量心得笔记。逐渐掌握了这项当时世界上心外科最前沿的尖端技术。1956年,在美国完成进修的苏鸿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不顾美国当局的威胁利诱,带着美国妻子辗转6国,历时52天,行程近10万里,回到祖国怀抱,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医学事业。
1958年6月26日,是苏鸿熙百年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日子。那一天,他开展了一项风险高、难度大的体外循环手术。尽管过程险象环生,但他最终成功地为一名6岁儿童进行了首例此种手术。当时中国的西医总体水平落后,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使心外科成为新中国最早进入世界医学先进水平的一个领域。1963年,苏鸿熙还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此后,他始终关注心内直视手术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多项心外科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如今,全国已有600多家医院可以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每年救治几十万名患者。
据与苏鸿熙共事过的医生回忆,即使半夜来了病人,他都会跑步从家里赶到现场。有一次着急,还跑掉了一只鞋。当同事打趣称他做了一回“赤脚医生”时,苏鸿熙却笑言,“只做了半个赤脚医生”。凡是他手术的病人,都要亲自守候48小时,直到度过危险期;苏鸿熙趴着数接尿瓶刻度的故事也被后辈们立为榜样。为了准确了解瓶中的尿量,年近六旬、身高1.8米的苏老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让目光平视液面的凹线,然后数瓶子上的刻度。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苏鸿熙教学是出了名的严苛。做他的学生,没有强大的内心很难“过关”。但很多人都知道,苏鸿熙对学生的严厉,出自他的诚心。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苏鸿熙就意识到中外医学交流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为鼓励年轻人学好英语,了解国际心外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苏鸿熙在总医院创办了“马路英语班”。每天早上6点,苏老带着青年医生们边散步边学英语,风雨无阻。从半个多世纪前苏鸿熙远渡重洋“学成归来酬故土”,到如今鼓励青年才俊“走出去”交流学习,师者谆谆,“我的中国心”旋律没有尾声??
(摘编自2016年12月16日《经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苏鸿熙:(1915-),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1949年赴美国留学。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在心血管外科学领域有多项开拓性贡献,是我国心血管外科学开拓者之一。曾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百度百科)
②苏鸿熙的学生朱朗标回忆说,苏主任对在实验过程中死亡的实验犬旋即埋掉一事态度严厉。他一声令下:“赶快挖出来解剖!”从此,大家彻底明白,苏鸿熙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丝毫不能走样的。仅半年多时间,研究组就使实验动物的长期存活率达到75%以上,为体外循环手术安全过渡到临床奠定了基础。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美留学期间,为尽快掌握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尖端医学技术,苏鸿熙多次现场观摩并写了大量心得笔记。
B.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鸿熙的两次开创性手术实践,不但给万千患者带来了福音,而且使新中国的心外科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C.苏鸿熙没有“名医”的架子,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他耐心细致,亲力亲为的作风影响了周围的人。
D.苏鸿熙的很多学生在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离不开他既“严”又“诚”的谆谆教诲。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学成归来酬故土”的爱国精神。
【小题2】苏鸿熙在医学领域为什么能取得开创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苏鸿熙被评为“一代名师”并不仅仅是因为医术的精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果戈理:不死的魂灵
尤里·马恩
2009年4月1日,俄罗斯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的200周年诞辰。斯人已逝,但并未被世人所遗忘。
果戈理对文字的精准驾驭、对世事的洞察入微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出生在渡尔塔瓦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瓦西里年长母亲玛丽亚14岁,果戈理是他们浪漫爱情的结晶。果戈理的文学天才与幽默感遗传自父亲,而他敏感多思、淳朴善良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性格,则继承自母亲。
父母的关爱和家乡旖旎的自然风光赋予年幼的果戈理以灵性,而乡村民谣诗赋的耳濡目染,更点燃了果戈理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激情。
中学时代,他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长诗,有些稚气但琅琅上口。到圣彼得堡后,他对诗作略加润色并寄给了出版社,童年时代的涂鸦之作变成了铅字。诗作开始在各大书摊发售,但内容的青涩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旋即引来毫不留情的批评。果戈理一举烧毁了他的长诗原稿。
不过,这并非他首次焚稿,中学时代他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处女作《特雏尔多斯拉维奇兄弟》。
熟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知道,作家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然而,他不幸的爱情生活却一直鲜为人知。在他看来,妖娆女子是世间最可怕的诱惑,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加以抗御。每次邂逅爱情、遇到美女,他都会惶惶然不知所措。
青年果戈理有过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那时他刚到圣彼得堡,经常去维耶利戈尔斯基伯爵家做客,对伯爵的掌上明珠安娜一见倾心。尽管才华横溢,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拙于言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差别太大,以至于我不想说出她的名字。”坠入爱河的果戈理经常给安娜写信,他在寄自莫斯科的一封情书中说:“我安顿下来了!吃住都不花钱。我并不需要钱。所以我从不去想它。”安娜的母亲在看过信后,觉得果戈理实在不善持家理财,所以并不支持这段感情。果戈理曾请安娜的姐夫帮他提亲,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非但如此,他还被视为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客人。后来,此事在上流社会传开,令果戈理感到莫大的羞辱,这也许正是他终身未娶的原因之一。
据说,莫斯科第一美女、著名诗人罗斯托普钦娜爱上了果戈理,女诗人曾经俘获过莱蒙托夫等众多才俊的心,但却未能打动果戈理。果戈理去世后,女诗人曾独自夜探心上人灵柩,并每天差人往果戈理坟前送上二束鲜花,直至终老。
果戈理在圣彼得堡成名,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没有购置任何一处房产。
年轻时,他便将继承自父亲的财产转移到母亲和姊妹的名下。自己选择了四海云游。成名后,朋友都视接待、收留果戈理为一种荣耀,但有时也难免会滋生嫌隙。
他曾经在《莫斯科人》杂志的总编波戈金处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交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身为出版人,波戈金希望果戈理能将《死魂灵》第二部的若干内容先交给自己发表,而果戈理并不急于将小说付梓。生性倔强的他从不奉旨填词,更不曲意逢迎,他觉得文学创作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他与波戈金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只能搬出来另觅落脚之处。
1848年,他搬到了托尔斯泰伯爵处,爱才的伯爵给他腾出了两个房间。如今,这栋旧宅被辟为果戈理之家。
与安娜未果的恋情给了果戈理沉重的打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他期待《死魂灵》这部堪与但丁《神曲》相媲美的作品的问世。然而,由于后期沉迷于过去所无情批判过的宗教,他的思想越来越矛盾,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对已写成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最终,他决定将第二卷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来。焚稿后的第十天,饱受病痛折磨和创作煎熬的他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冷眼观世界的智者,一生颠沛流离,临终时裹身的是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多日未换洗的袍子。他的遗言是:“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
(摘编自2009年4月8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果戈理出生于小贵族家庭,完全继承了父亲、母亲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这使他从小就能精准地使用文字,对世事洞察入微。
B.果戈理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作品虽然得以出版并大量发售,但还是招来尖锐的批评,因为这些早期诗作写得并不成熟。
C.虽然果戈理“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屡遭挫折,未果的恋情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使他对婚姻爱情心灰意冷。
D.作家一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日发表,但果戈理却不同意将《死魂灵》第二部提前付梓,这表现了果戈理的迂腐和不通人情世故。
E. 本文通过对果戈理文学创作、爱情遭遇及其他点滴生活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果戈理倔强的性格和鲜活的人生,读后令人感慨和深思。
【小题2】综观全文,果戈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果戈理与伯爵女儿安娜的恋爱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果戈理一生曾几次将自己辛勤创作的作品付之一炬,对他这种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甘地的革命与行为艺术
韩少功
印度人甘地具有杰出的革命艺术。所谓艺术,就是能够经常超越文字理念,发挥直觉的想象力,并且调动大众的直觉想象力。这两个想象力之间通常需要行动来联接,需要行动造成的视觉、听觉及其它感觉效果,营造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革命不但获得理智的牵引,而且获得情感的强有力推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甘地脱下了青年律师的西装革履,选择了光头、赤脚、身缠粗布的半裸式着装,并且一直把这个公示形象坚持到底。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讯号,鞭策中产阶级的国大党向最广大的下层贫民靠拢,宣示一种扎根人民和解放人民的使命。对于曾经谙熟西餐而鲜知稼穑的国大党来说,对曾经好谈斯宾塞、达尔文而并不了解本国车夫和农民的民族主义精英们来说,这当然是在甘地时代一个战略性的政治转变。
他还选择了纺纱和晒盐两个最著名的行动,令殖民当局招架不住。纺纱是为了抵制英国纺织品的输入,晒盐是为了挑战英国的官盐专营,都是为了捍卫民族利益。但当时更重要的民族利益远不止这两顶,国产纱和私产盐也不构成对殖民当局最致命的打击,甚至只能算是鸡毛蒜皮和鸡零狗碎的。但后人慢慢才得以明白,甘地发动的这两大运动真是恰到好处。首先,行动和事件是传播思想的最佳载体,而纺纱和晒盐是最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运动,容易示范,容易模仿,容易集结成有规模的场景和气势,并且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包括钱、体力、时间以及勇武。其次,这两项运动具有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平,劳动,俭朴,忍让,让人同情,便于传说和上镜,不似操刀弄枪那样让人恐慌,足以让统治者失去武力镇压的道德依据和美学依据。这是一种天鹅绒炸弹——革命从敌人最薄弱的环节开始。只要当局怯于镇压,殖民法令体系就出现了重大缺口,而人民的斗争信心就可以大大增强。
甘地身处一个积弱、积穷甚深的宗教国家,一个习惯斋戒、施舍和不习惯战争的国家。他找到了最符合国情的斗争方式,找到了在利益和义理上、更在情感美学上打败强大殖民当局的方式。以至他应邀去英国出席议会陈述诉求时,半裸野民的身影在伦敦街头成为了英国民众夹道欢迎的明星偶像,大有人君者“冠道履仁”(王充语)之光辉。他只是微笑就够了。他还没有在议会开口,就已经决定了帝国议会的无奈屈服。
甘地创造了革命的美。这种美不是矫饰造作故作姿态,出自生存的自然,是斗争实践的水到渠成,却并非不需要艺术家的手眼。没有这种美,比方没有赤脚光头的甘地而只有西装革履的甘地,虽然也很正常,但革命可能会变得沉闷、刻板、累赘、冗长以及成本高昂;有了这种美,革命就有了诗情和想像,有了神来之笔,有了长袖善舞和事半功倍,有了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征服力并且左右逢源势如破竹。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民众一举攻下了巴士底狱。其实这一攻占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因为当时空空大狱之内仅有7名犯人,两个是神经病,四名是弄虚作假者,还有一名是变态青年,属于父母无能管教于是主动送来请监狱有偿代管而已。1917年,俄国大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的军队攻占全彼得格勒,但他们在占领车站、银行、桥梁、政府大楼时都没有发生任何战斗,如入无人之境,即便在冬宫里开了火,连伤带死也仅有6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开炮更算不上什么军事行为,没有击中目标甚至压根就没有目标,只是几声表态性的礼炮。但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舰炮击冬宫是俄国大革命的象征,即便是实际效益极其有限的两次扑空,即便是一场广大民众的即兴演出,也足以名垂青史。拉开历史距离来看,如果没有这些象征性事件,革命几乎就不可辨认难以记忆,革命的激情就失去了托寓之物,就像诗歌失去了可以“托物寓旨”的诗境。
象征没有什么实利的价值,却可蓄积和释放巨大的精神能量。革命中的象征性事物有画龙点睛之功,以一种有声有色的行动为革命造型和成像,以一种历史创造力的爆发焦聚着大众的理想和激情。在这个时候,生活本身就成为了艺术。可以肯定,后来的很多政治人士都从这些成功的象征中受到了启发。
——《领导文萃》2002年第09期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甘地在圣雄形象地塑造上,采用了广大民众更加喜闻乐见的贫民服装。
B.甘地领导的纺纱晒盐运动,吸引了民众广泛参与到革命洪流中来。
C.和平忍让的运动方式,使殖民当局失去了武力镇压的道德依据和美学依据。
D.象征性事件虽然未必有实利的价值,但却可以蓄积和释放巨大的精神能量。
E.如果没有那些画龙点睛名垂青史的象征性事件,革命是不能够成功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甘地的魅力在于使革命不但获得理智的牵引,而且获得情感的强有力的推动。
B.甘地的革命行为具有艺术性象征性,有革命的美感,给后来的政治人士以启发。
C.甘地的革命方式是和平非暴力的,这与国民习惯于斋戒施舍不习惯战争的特点相一致。
D.甘地的革命收益是最大的,他只用微笑便已经击败了英国对印度长期的殖民统治。16.“甘地创造了革命的美”,这种美表现出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3】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下面政治人物的做法:(4分)
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永远是一条黑白格子的头帽缠在头上;古巴领袖卡斯特罗永远是穿着夹克式军上装;美国总统克林顿总是给人身着运动衣在小道上慢跑的印象,好像是个大学橄榄球联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