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下列各题。
洪积扇——河流摊开丰饶扇面
当河流流出山谷时,也能“摊”出这样一块块扇形的土地来。相对于三角洲而言,洪积扇的形状大都为扇形。这块块“扇贝”,在西北干旱地区滋养出点点绿洲,在华北平原则影响着人们的种植方式。
天山南北雄奇壮丽,巍峨的群峰一线排开,在西北大地构筑出一道荒漠和雪山相接的风景线。
天山有很多山峰终年白雪皑皑,冰雪融水灌溉着美丽的高山草甸和郁郁葱葱的山地森林。在山脚,当山势渐缓时,各种植被也开始消失,石块、沙砾开始变成大地的主宰,地表变成了一片倾斜的沙石滩。冰川融水的涓涓细流渐渐四散开来,渗漏进沙土里,显示出干旱荒凉的景色。
然而继续再往下,胡杨、柽柳、芦苇等植物却又出乎寻常地冒了出来,就像一道花环一样围绕在大山脚下,形成了山脚沙石滩和山外大荒漠之间的一道绿色屏障,这就是沙漠边缘的绿洲。
从空中往下看,天山山脚就像点缀着一排排大扇贝,“扇贝”小则只有数百米方圆,大则有数十平方公里。在每一个有高山融水淌下的山谷口,往往会形成这样的扇贝:由砂石、黏土构成,在扇形上还有一道道放射状的水流痕迹,就像贝壳上面的花纹一样。这就是洪积扇。
在干旱、半千旱地区,河流从山区进入开阔地区很容易形成洪积扇。水从高处流下,极易散向两侧,所携带的沙石堆积下来,河流向前流淌,两岸土地也逐渐变宽,便会在山前逐渐“摊”出一个扇形。
洪积扇尖顶,也就是河流流出山麓的谷口,和山外宽广的扇形外缘,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当山区湍急的河流流出谷口,水流搬运能力下降,巨石率先停留下来。随着水流越来越远,越来越缓,搬运能力越来越弱,水中的沙石也逐渐沉降下来,先是石块,然后是粗沙,最后是黏土。洪积扇尖顶大多是粗颗粒的沙石,而到了外缘则演变成了细腻的沙粒黏土。
锅有缝隙和窟窿会漏水,土地也一样。洪积扇顶端的砾石、粗砂颗粒大,孔隙很多,就像筛子一样,会让水分渗漏到很深的地方,所以土地比较干燥。而到了扇形的外缘,土地由粉沙和黏土组成,渗水性很差,就像在田地之下铺了隔水防渗膜一样,能让水分充盈在土地表面,使扇缘土地湿润,甚至抬高地下水水位,形成喷涌的泉水。天山脚下的绿洲,就是在这样湿润的土壤上生长出来。
让我们去广阔的西北见识洪积扇pe,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天山宽广的山脉下,各个山谷谷口的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山麓洪积平原。整个平原的扇缘因为地下水富集,会有连片的湿润地区,这在于旱她区最为宝贵,就成了村落与耕地集中的地方。新疆的乌鲁木齐、石河子等现代化城市,以及大片的瓜果棉花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坐落在天山北麓的山前洪积扇绿洲上。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武威这些处在戈壁荒漠间的历史名城,瓜果飘香、沟渠纵横,则是拜祁连山的洪积扇所赐。
除了莽莽大西北,我国华北地区的太行山、燕山等地的洪积扇也有自己的特色。这里的洪积扇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形态上的扇形已经不太明显了,但是它却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种植方式。在同一个洪积扇上,由于不同位置水分和土壤条件不同,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呈地带性演变。   
(节选自《博物》2009年第9期,作者卫摇)
【小题1】以下对“洪积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洪积扇尖顶大多是粗颗粒的砂石,外缘则演变成了细腻的沙粒黏土。
B.洪积扇由砂石、黏土构成,扇形上有一道道放射状的水流痕迹,就像贝壳上面的花纹一样。
C.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从山区进入开阔地区之后就形成了洪积扇。
D.天山山脚的洪积扇小则只有数百米方圆,大则有数十平方公里。
【小题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北干旱地区,洪积扇滋养出点点绿洲;在华北平原,洪积扇则影响着人们的种植方式。
B.从洪积扇的扇缘到尖顶,依次是石块、粗砂、黏土,这是因为水流越来越远,越来越缓,搬运能力越来越弱。
C.在天山山脚,当山势渐缓时,各种植被也开始消失,地表变成了一片倾斜的沙石滩,一片干旱荒凉之景。
D.洪积扇顶端土地比较干燥,是因为那里的砾石、粗砂颗粒大,孔隙很多,会让水分渗漏到很深的地方。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大山脚下,洪积扇成为山脚沙石滩和山外大荒漠之间一道绿色屏障。
B.洪积扇外缘土地由粉沙和黏土组成,能让水分充盈在土地表面,增加地下水的总量。
C.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天山的山谷谷口的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山麓洪积平原,形成连片昀湿润地区。
D.在同一个洪积扇上,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呈地带性演变,这是因为位置不同,水分和土壤条件也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刘先生
阿城
通过韩先生,我认识刘忠先生时,他居然已经46岁了。人还单过。刘先生也是一个美食家——不少单身汉都是美食家。
刘先生年轻时,管不住嘴被人收获当了右派。他的女朋友,满脸歉疚同刘先生黄了。
刘先生是教员。他的专长是语法修辞。他特别爱好这东西(他当成右派,就是因为傻里吧唧地挑中央首长讲话中的语法修辞错误)。他家里的藏书,清一色,语法修辞!天天研究,乐此不疲。当为一代奇人。
  我们常在韩先生家闲聊。刘先生有点不拘小节,侃着侃着,一抬屁股,“嘟”一声。把韩夫人搞得满脸通红。刘先生浑然不觉,问我:“老弟,我问你一个问题……”
  “问罢。”我说。
  “我问你:‘弯曲’和‘弯弯曲曲’,有什么不同?”
  “弯曲和弯弯曲曲——弯曲就是弯曲呗,弯弯曲曲——弯弯曲曲,这个这个,其实也是弯弯曲曲。这是不言而喻的嘛。是不是?”
  刘先生说:“不行不行。如果你给学生讲课,就像你这么说,能行吗?”
  “那好哇,先生你说说看。”
  “简单说:弯曲,就是不直!”他说。
  “我还以为弯曲是直的呢。接着讲接着讲,弯弯曲曲。”我说。
  “弯弯曲曲,就——是:弯上加弯,曲上加曲!”
  “我的亲哥哥,你说得太对了,弯上加弯,曲上加曲,行,天才!”
  说笑着,刘先生掏出一本某大学的学报,迅速翻到某页,指着一则“补白”,不无得意地说:“你看。”我接过一看,是刘先生的文章,《论“弯曲”与“弯弯曲曲”的不同》。这才收了笑,觉得扫兴起来。 
  刘先生也常到我家来。他一来,我女人就慌了。知道他是个挑剔的主儿,做什么吃呢?
  我说,你随便做。文人就是这样,吃饱了,就要发发议论。
  “那——就馅饼?”
  “行,油大点。”
  酣着性子,听完刘先生侃完他的“语法修辞”之新见之后,我笑着说:
  “吃饭罢。行啦,下课罢。语法修辞也不能当新鲜蔬菜吃。”
  “烙饼,”刘先生边吃边讲,“弟妹,像你这么烙,不行。这怎么能行呢?这叫什么饼呀?整个一个鞋垫儿。”
  说得我们夫妇和孩子哈哈大笑。
  我女人倒是十分谦虚。说:“刘老师,你说说,你给讲讲,怎么烙好,我学学。”
  “好!”刘先生说,“比如是烙春饼。”
  “烙春饼。”我女人学生似地重复着。
  “对,烙春饼。用精粉1.2斤,豆油少量。然后,用60摄氏度热水和面,稍饧。”
  “稍饧是啥意思?”我女人问。
  “‘饧’者,‘候’也。”
  “面和好了,等一会儿是吧?”我女人问。
  “对。”
  “然后呢?”
  “然后,分出14个剂儿,按扁。将其中7个,刷点豆油。另外7个呢压在上面。饼铛温热后改成微火,将合在一起的面剂儿擀薄置挡上。面变色了,翻个儿,再烙。烙出后,用净毛巾盖上。”
  “这就行了是吧?”
  “行了。然后,小葱蘸酱加肉炒粉丝卷饼吃。香咸开胃。”
  “对!”女人兴奋了,“看看,看看,又学了一招!”
  于是乎,先生很得意,又讲了“煎胡萝卜饼”“金银煎饼”“肉丝烩蛋饼”“咖喱饺饼”“葱油煎饼”“蛋面薄饼”“芙蓉虾饼”“冬菇肉饼”“木樨饼”,等等,又讲了些炒菜,像“拌腰片”“肉末豆腐”“醋溜鸡蛋”之类。又讲了如何如何做泡菜,什么“牛肉泡菜”“苏联泡菜”“日本番茄泡菜”,由泡菜又讲到咸菜,如“辣萝卜条”“白糖生姜片”“芥末茄子”。把我女人讲得直蒙。
  吃饱了,补几口茶,就告辞了。
  出了门,我说:“刘兄,你得成个家了,差不多了。别太理想化。”
  刘先生说:“不行不行,太不行了,怎么说呢?我对女人不是太理想化,……是很伤心!一个人,挺好……”
  我没再说,只是仰了头说:“今晚的月亮很圆呐,这是农历初几呀,这么圆?”
不久之前,刘先生终于结婚了。并且生了一个女孩。但朋友们说结婚后的刘先生,一点意思也没有了。韩先生说,老刘找的这个女人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手。“不过”,韩先生说,“正唯其如此,也就把老刘毁了。”说着,韩先生感慨起来:
  “乱世出英雄,逆境造人才。平平淡淡,四平八稳,哪里有什么英才可谈呢!”
(原载《芒种》1993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刘先生的形象特点。(4分)
答: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部分。(4分)
答:
【小题3】小说中“我没再说,只是仰了头说:‘今晚的月亮很圆呐,这是农历初几呀,这么圆?’”一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答:
【小题4】小说结尾韩先生感慨:“乱世出英雄,逆境造人才。平平淡淡,四平八稳,哪里有什么英才可谈呢?!”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请说明。(6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新闻旧闻
梁小萍
90岁的刘姥姥走了,留下一份遗嘱:水葬。
这事一时间成了大院的新闻,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这些天都在有意无意地议论。
刘姥姥是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普通到即便同住一个大院多年,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名字。那天大院收发室门口的墙上贴出了刘美凤的讣告,人们还不清楚刘美凤是谁。
男女老少进出大院,看到讣告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心里寻思,“刘美凤”这似乎是个陌生的名字。
有人冷不丁问一句:“刘美凤是谁?”马上会有熟知大院人员的收发室大伯接话:“就是那个刘姥姥。”
“哪个刘姥姥?”
“五号楼王佳的妈,王佳的儿子叫小强的,小强的姥姥。”
拐了一大圈的弯子,终于对上号了,于是大家的神情似有明白,然后散了,各走各道,各忙各事。
“刘美凤”,多么美丽的一个名字。还是叫刘姥姥吧!这么叫着听起来还算熟悉,至少还会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那个刘姥姥。毕竟现在要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谁还会对陌生人的故事感兴趣?一个普通人,也许一张讣告就算人生最后的通知了。不知道是现在的人太多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了。大院并不大,人也不算多,但是谁家添丁少口,大院里似乎也没有多大动静。
像在以前,谁家添了宝宝,会挨家挨户送红鸡蛋,彼此感受和收获到的是一片喜气。如今也许谁家宝宝满月抱出了门,你才知道人家有了喜事。而且你也不会为别人感到多少欣喜,只不过还要碍于情面,面带虚虚的笑容走上前看着宝宝夸赞几句。可怜新生小宝宝清澈澈的眼睛看着你,就要面对人世间最真实的虚伪,说不定还会不知就里回报你一个天真的笑容。如今为什么那么多虚伪的人,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初的启蒙教育吧!再比如过去谁家出了点啥事,大院相熟不相熟的人都会来帮忙,而今人们也来,却好像机械式地走一个程序,更多的仅仅是还人情的问题。
刘姥姥生前就是一位不起眼的老人,还是姑娘嫁到大院生了孩子后,才跟着来到大院带外孙的。后来年老了又瘫痪在家几年,所以大院里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她,也记不住她最后的模样了。说起来,大院里很多老人就算有印象,一般不是冠以孩子的妈妈,要不就是孙子奶奶、姥姥的名称。只不过让大家最意外的是,90岁的刘姥姥居然会选择水葬。
“水葬”,一个很新式的葬礼,这种形式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主要是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种意愿,大家就感觉老人的思想不一般了。毕竟90岁的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从小受到的是传统教育,加上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风俗。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么新式的观念,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特别是年轻人的眼里实属意外,这似乎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而且听说刘姥姥家乡的老宅坟地相当有气派。
听到大家对于刘姥姥的赞誉,大院王奶奶的心里一再质疑。王奶奶和刘姥姥生前是老姐妹,一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王奶奶絮絮叨叨,说什么刘姥姥根本不是境界高,也不是思想多么好,而是骨子里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念在多年老姐妹分儿上,早把刘姥姥那点破事说了。王奶奶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深深感慨:“这人的思想还真是顽固不化,走了还弄这么一码子事。”
年轻人听不惯了,瞧瞧人家刘姥姥的思想,这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你不赞同就算了,说什么风凉话。
王奶奶听了急了,一直憋在肚子里的陈年往事终于蹦了出来:“你们知道个什么,刘姥姥的老头子是个国民党军官,当年坐军舰逃离大陆去台湾时,军舰在大海里被共产党的大炮给打沉了,结果死在了大海里。当时国民党部队逃跑得急,没带上刘姥姥,要不然她也早死在大海里了。后来刘姥姥因为是国民党军官家属还被送去劳教农场劳教了几年,我看她当年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她老头子死在海里,她才不会把自己一把老骨头扔大海里呢!她根本不是什么思想进步,她就是找她老头子去了。”
年轻人听说了,禁不住一个个露出满脸的诧异。王奶奶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解释,不管老姐妹的情意如何,这个立场问题还是要鲜明的。
于是在一片唏嘘声中,年轻人说:“感人!”
王奶奶一听心又乱了,忙说:“有什么感人的,她老头子是国民党!”
年轻人看着白发苍苍的王奶奶,笑笑说:“您老不懂,这是感情!”说完,年轻人就走了。
王奶奶望着远去的年轻人,有点愣神:“我不懂,你们懂,你们这些年轻人懂什么感情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就交代了刘姥姥的遗嘱,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了后文人们对遗嘱的不同反应。
B.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刘姥姥生前的平凡和死后被热议的对比,还有年轻人和王奶奶对水葬不同的态度对比。
C.“水葬”体现了一种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位贴近时代摆脱传统束缚的新式老人。
D.王奶奶虽然和刘姥姥是多年的姐妹,但看到年轻人对刘姥姥的赞颂,她还是没忍住嫉妒,说出了刘姥姥水葬的真正原因。
E.本文通过讲述刘姥姥看似普通又不失传奇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索,传达了一种深刻悠远的人生意味。
【小题2】文中王奶奶这一人物的设置十分必要且巧妙,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6分)
【小题3】小说中写“大院”的用意何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如果本文的标题“新闻旧闻”改为“水葬”会更好,你的观点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值得冒险的青春
龙信
17岁那年,我上高三。因为有个盼望我当明星的妈妈,我需要不停地赶那些表演系的场。一次,一个心直口快的女老师说: “算了吧,我看她的心都没放在唱歌上。”这样的话打击不了妈妈。
我在某次赶考中认识了小城。那个二级学院的考试,只剩下我、小城和另一个女生进入三审。
晚上10点,街上人已不多,从那位老师家出来,我们两个人就那样晃荡着回家。小城告诉我,他想当明星,可惜屡战屡败。我说我想做设计师,设计玩具或厨房用品,可妈妈觉得我更适合当明星。
那天快到家门口时,小城,这样一个身体修长的少年,在路灯下略有意味地喊了我的名字:“罗美戴,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帮你。”小城真的帮了我。几天后,小城交给我一张患息肉的证明。他咧咧嘴: “我能帮你的就是这个,声带长一块小息肉就成不了歌手。”他妈妈在省卫生厅工作,开这样的单子轻而易举。我把单子交给了培训老师。
考试前一个星期,在家彩排时,我唱着唱着突然声音变得又涩又钝。妈妈惊恐地送我去了医院。不出所料,医生开的证明里写着:声带过度使用,加上发声不当,长了息肉。
妈妈不肯相信,拉着我去了武汉。一切都是有预谋的,小城和他妈妈已经为我做好所有准备。妈妈同样在省医院拿到和市医院一模一样的诊断结果。
我和妈妈一前一后走回招待所,妈妈开了几次门都没能打开。我在后面小声地说: “让我来吧。”她站住没动,突然转身抱着我号啕大哭。那一刻我只是象征性地露出一些忧伤的表情,内心却绽放出一朵硕大的快乐之花。
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化着浓妆对评委强装笑颜,再也不用听妈妈说“你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要抓住”。
那天晚上,我给小城打电话。他妈妈说,小城已经睡下。我知道,当第二天我离开武汉时,小城的最后一次考试也刚刚开始。
我终于获得一个相对安静的复习期,可以为了我喜欢的设计看书到天明。倒是妈妈还不太习惯,忧心忡忡地看着我,依旧对选秀节目非常感兴趣。
我以为这样平静的日子可以一直延续到高考,延续到我上大学,去另一个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可妈妈到底还是知道了那是场欺骗。那天,妈妈冲回家,把我面前的卷子全部撕碎。没等我明白过来,她已经狠狠地掴了我一耳光。
妈妈把我房间里的东西统统打碎,甚至包括她每周都会擦拭的我的那些奖杯。那金鱼缸也被她摔碎,金鱼在地板上挣扎跳动时,妈妈终于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
我考上南方一所大学的产品设计专业。拿到通知书后,我去了湘中的那个小城。在外婆家,我发现了被珍藏起来的某期文艺杂志。封二是对一次歌唱比赛的报道,几个青春无敌的少女不管不顾地对着镜头笑着。获得亚军的女孩和我长得很像。外婆说: “这就是你妈妈呀。”我能想象,17岁的少女在湘中的某个小城期待成为大明星的样子。她盼望着大红大紫,却因为一小块息肉永远地把梦想停靠在17岁。她是那么不甘心,所以,她不计后果地借用着我的青春!
我上大三的夏天,有个饮料品牌来学校做宣传,在体育馆办了一场晚会。我对舞台没有任何兴趣,但我是学生会的,需要负责后台沟通。很意外地,我碰到了17岁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小城。他从化妆间走出来,在后台灯光下,并不是那么闪亮到让人无法直视。
他仅仅是喜欢唱歌,到现在依旧没有太大的成就。而我也仅仅是对设计有着好感,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才华。大学里,我能让同学记住的不是设计的那些没有个性的娃娃,而是卡拉OK厅里的一副好嗓子。
其实,我和小城都是一样的人。我们都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走过自己的青春岁月。甚至我们完成了一场青春期的交易,在大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此改变了命运。但无论对于我还是小城来说,都未曾把它当成是一场交易,我们只是互相成全了彼此。
那时候,我们年轻,都认为值得为自己在乎的东西冒险。
(选自《时代青年》2014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标题是“值得冒险的青春”,表明“我”对用欺骗母亲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想做设计师”的人生愿望,而“从此改变了命运”的做法并不后悔。
B.在考试最终只剩下三个人的时候,小城“略有意味”的喊“我”的名字说愿意帮“我”,并唆使其母亲帮“我”开假证明,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富有心计、会耍手腕的人。
C.文中写妈妈得知了女儿欺骗她的真相时,冲回家把女儿面前的卷子全部撕碎,还狠狠地掴了女儿一耳光。这一连串动作,表现了妈妈受骗的愤怒和梦想不能延续的失望心情。
D.“金鱼在地板上挣扎跳动时,妈妈终于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此处的“金鱼”看似闲笔,其实富有一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妈妈始终挣扎在实现表演的梦想里。
E.本文语言简练质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细节描写真切细腻,符合文中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小说内容既很生活化,也很有现实感。
【小题2】小说中写到“我”拿到大学通知书后,去湘中的那个小城了解到妈妈曾经有过梦想破灭的经历,请简要分析这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小城母亲”是一个没有正面出场的次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有人说,若把小说结局设计成“小城”成了明星,“我”设计有成,可能更能突出文题“值得冒险的青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①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②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③“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④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杨绛在“菜园班”,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⑤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革”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
⑥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剔掉的。
⑦“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⑧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越战越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
⑨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着重选取了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全面展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同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清晰地展现了杨绛的勇敢无畏和对丈夫的忠贞。
C.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文革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E.“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 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小题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小题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