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流感病毒可以随病禽的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禽舍、笼具、垫料等。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时,必须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再用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铁制笼具也可以采用火焰消毒。由于粪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粪便和垫料应通过掩埋方法来处理,对处理粪便和垫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浸泡消毒。
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容易杀灭。养禽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碱类、酚类、氧化剂等均能杀死环境中的病毒,达到消毒目的。室内消毒后要敞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消除残余的气味。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次氯酸杀毒迅速且无残留物和气味,因此常用于食品厂、肉联厂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的消毒。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制剂大部分是含有94%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对被病毒污染的鸡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等的消毒。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养殖场要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及其常规防护用品进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场区。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在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该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小题1】结合第一段的内容,下列不能印证“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的一项是(   )
A.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用去污消毒剂及熏蒸的方法较好。
B.对污染的铁制笼具进行消毒,用火焰直接消毒效果较好。
C.对病禽粪便及垫料的处理,用掩埋的方式效果较好。
D.对消毒工具的消毒,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效果较好。
【小题2】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下列围绕“养殖场”进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殖场的选建要回避人群集中的区域并实行独立饲养。
B.养殖场使用本地的种蛋与种禽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C.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有出入的专道并进行由帽到鞋的消毒。
D.养殖场谢绝所有外来人员参观并杜绝与鸟类接触。
【小题3】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使用各种消毒剂要注意科学的配制,而且次数越多越好。
B.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应采用多层次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C.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对疫区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也是减少经济损失的做法。
D.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受威胁的地区若不进行确实可靠的预防,就可能导致病情迅速蔓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诸如生态文学、女性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利益的驱动,使作家的书写与读者的选择都更直接地指向功利。直接的功利主义必然带来思维的简单粗放。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民生作为自己的双重价值旨归。思想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追求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正是这种理性与现实相交织的双重情怀,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理性与现实的双重关怀是不变的。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实则不然。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纯文学概念的提出也自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想论稿等作品。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又所谓“六经皆史”,四书五经等著作均为文学一门之佳品。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的外延随即被无限扩大。终至二十世纪末,文学似乎走到了边缘化的尽头。由此可见,就学科内部来说,审美的无限限定带给文学的意义,建构之外,更多的是解构。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关于“核心价值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亘古的不变追求。
B.核心价值观是能通过历代文学作品来传播立言的。
C.核心价值现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是有关系的。
D.核心价值观虽随时代发展可其内容却未有发生变化。
【小题2】不属于“影响文学不能很好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B.商业化的浪潮、利益的驱动、功利主义思想,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属性。
C.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文学也过多地追求科学真实。
D.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外延被无限扩大,使文学几乎走到边缘化的尽头。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学工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宗应当心系民生,积极入世,担当起书写核心价值观的大义。
B.文学学科的划分,文学概念特质的变化,使文学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已找不到核心价值观。
C.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标志是文学学科的划分,而且导致了文学概念特质也发生了变化。
D.只有以人为本,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民族立身之根,文学书写才能坚守核心价值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她赌气似的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了口气:“哎!今儿又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穷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穷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并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D.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E. 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小题2】“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穆女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来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鲁迅在谈到文学创作的规律时曾说:“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其实,吸取外来成分以使自身获得新的生机,并不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整个文化发展史的通则。
梁启超说中外文化每一次大交汇在晋唐间,这是粗略言之。事实上,这次文化交汇,应当追溯到汉代。如果说,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那么,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所谓外来文化,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不过,后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但其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心及魏晋时期浒的玄学。因此,佛教的系统传入,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了巨大的启迪作用。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化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宋、明时期,新新儒学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如程颢、程颐宣扬的“理”,即来自佛教的“真如佛性”,不过赋予了更多的封建伦理道德意蕴。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也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和华严宗的思辨。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 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的转化的一个范例。这一范例形象地提示了文化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文化交流,决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均发生变迁,从中产生出具备双方文化要素的新的文化组合。在改造了的儒学与发行了的佛学相糅合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宁明理学,正是这样一个新的文化组合。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又延伸出其他文化系统。8世纪至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然而,正是在七八世纪,佛教在中国长足发展。大量的佛教译着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日本曾出版《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这部巨型书籍有23900多卷,其中大部分为中国学都所译或所著。这一“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强劲生命力。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能够在内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
B.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通过吸取外来文化,从而使自身获得新的生机。
C.中国文化能够使外来文化系统从中汲取营养,因此,外来文化的发展一定离不开中国文化。
D.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综合创新的过程。
【小题2】下列是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外来文化中,不管是西域文化还是南亚次大陆文化,它们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宋 明理学的产生过程表明,只要主体文化或客体文化任意一者发生变迁,就能为新的文化组合的出现提供基础。
C.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不加以待地照搬,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后,就便得佛学本土化。
D.禅宗、天召宗、华严宗、净土宗相继崛起于唐、宋以后,它们成了中国化的佛学宗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闫立本、李思训等画家吸收佛用金银加强色彩效果的手法,金碧山水画。这一过程也是不同文化融合创新的体现。
B.中国文化系统吸收并发行了印度的佛教哲学,让遭到毁灭的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延续并且发展壮大,这就是文化流动“输入——输出”的体现。
C.整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文化只有不断地交流融合,才能有所创新。
D.任何一种文化系统,当其能接受、吸收、发行别系文化,并且能将其营养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时,才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壶中日月
陆文夫
①我小时候便能饮酒,所谓小时候大约是十二、三岁,这事恐怕也是环境造成的。
②在故乡,在种旱谷的地方,每个村庄上都有一二酒坊。这种酒坊不是常年生产,而是一年一次。冬天是淌酒的季节,平日冷落破败的酒坊便热闹起来,火光熊熊,烟雾缭绕,热气腾腾,成了大人们的聚会之处,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大人们可以大模大样地品酒,孩子们没有资格,便捧着小手到淌酒口偷饮几许。那酒称之为原泡,微温,醇和,孩子醉倒在酒缸边上的事儿常有。我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只是没有醉倒过。孩子们还偷酒喝,大人们嗜酒那就更不待说。凡有婚丧喜庆,便要开怀畅饮,文雅一点用酒杯,一般的农家都用饭碗。酒坛子放在桌子的边上,内中插着一个竹制的长柄酒端。
③我的父亲不禁止我喝酒,但也不赞成我喝酒,他教导我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做点事情,需有四戒,戒烟(鸦片烟),戒赌,戒嫖,戒酒。四者湎其一,定无出息。我小时候总想有点出息,所以再也不喝酒了。参加工作以后逢场作戏,偶尔也喝它几斤黄酒,但平时是决不喝酒的。
④不期到了二十九岁,又躬逢反右派斗争,批判、检查,惶惶不可终日。我不知道与世长辞是个什么味道,却深深体会世界离我而去是个什么滋味。一九五七年的国庆节不能回家,大街上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斗室里却死一般的沉寂。一时间百感交集:算啦,反正也没有什么出息了,不如买点酒来喝喝吧。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⑤小时候喝酒是闹着玩儿的,这时候喝酒却应了古语,是为了浇愁。借酒浇愁愁更愁,这话也不尽然,要不然,那又何必去饮它呢?借酒浇愁愁将息,痛饮小醉,泪两行,长叹息,昏昏然,茫茫然,往事如烟,飘忽不定,若隐若现。世间事,人负我,我负人,何必何必!三杯两盏六十四度,却也能敌那晚来风急。
⑥一个人也没有那么多的愁要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多得恰似一江春水,那也就见愁不愁,任其自流了。饮酒到了第二阶段,我是为了解乏的。喝了酒以后再进车间,便添了几分精神,而且混身暖和,虽然有点晕晕乎乎,但此种晕乎是酒意而非睡意;眼睛有点朦胧,但是眼皮上没有系石头。耳朵特别尖灵,听得出车床的响声,听得出走刀行到哪里。二两五白酒能熬过漫漫长夜,迎来晨光曦微。苏州人称二两五一瓶的白酒叫小炮仗,多谢小炮仗,轰然一响,才使我没有倒在车床的边上。
⑦饮酒到了第三阶段,便会产生混合效应,全方位,多功能:解忧、助兴、驱眠、催眠、解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今日天气大好,久雨放晴,草塘水满,彩蝶纷纷,如此良辰美景岂能无酒?今日阴云四合,风急雨冷,夜来独伴孤灯,无酒难到天明;有朋自远方来,喜出望外,痛饮;无人登门,孓然一身,该饮;今日家中菜好,无酒枉对佳肴;今日无啥可吃,菜不够,酒来凑,君子在酒不在菜也……呜呼,此时饮酒实际上已经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饮酒。十年动乱期间,全家下放到黄海之滨,现在想起来,一切艰难困苦都已经淡泊了,留下的却是有关饮酒的回忆:
⑧那时,最大的遗憾是买不到酒,特别是好酒。为买酒曾经和店家吵过架,曾经挤掉了棉袄上的三粒纽扣。有粮食白酒已经不错了,常喝的是那种用地瓜干酿造的劣酒,俗名大头瘟,一喝头就昏。偶尔喝到一瓶优质双沟,以玉液琼浆视之,半斤下肚,神采飞扬,头不昏,脚不浮,口不渴,杜康酿的酒谁也没有喝过,大概也和双沟差不多
⑨喝不下去了,樽中有美酒,壶中无日月,时限快到了。从一九五七年喝到一九九0年,从二十九岁喝到六十二岁,整整三十三年的岁月从壶中漏掉了,酒量和年龄成反比的,二两五白酒下肚,那嘴吧和脚步便有点守不住。那天碰到一位多年不见的酒友,却又喝得昏昏糊糊。记不清是喝了多少,大……大概是超过了一两五。(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作者一生中几个阶段饮酒的原因。
【小题3】第⑧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小题4】请探究作品题目中包含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旷世风华——大运河传》序篇
(1)山影远远的,虽只是天际间的一抹黛色,却作龙马奔腾状,极富于气势和动感。那是八达岭,燕山山脉西段军都山的主峰,而号称京师“北门锁钥”的居庸关便雄踞于此。“天门骁开虎狼卧,石鼓昼击云雷张。”元代诗人萨都剌笔下的那种大场面虽过于久远,但游牧民族的马蹄确曾在关外踢腾出漫天的烟尘。关山如海,残阳如血,掩映着莽莽苍苍的古长城——那是中华民族最伟硕的雄性徽章。
(2)我站在昌平城东南凤凰山下的荒野中,脚下是原始的阡陌和披离的衰草,曾相伴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就在一望之内,而我在寻找——水。
(3)不,我是在寻找——河,寻找那曾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世世代代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
(4)这里有山,有树,有北方黄土地上的一应野趣,偶尔也有几声鸡鸣狗吠,但唯独没有水。
(5)白浮泉这名字原本是与水有关的,至今,那草丛中仍孤傲地伸出九个石雕的龙头,那是水的滥觞。细细寻去,附近还残存着龙泉岛的石碑,只是字迹已漫漶难辨,但当初那种恣肆奔涌的水势可以想见。现在,这石雕龙头和古碑已成了荒野中孤独的守望者,它们因守望而孤独,因孤独而矜持。
(6)这就是四千里长河最北端的源头么?
(7)遥望西北,八达岭正逶迤在沉沉暮霭中,此刻,长城上该还有留连观光的游人吧?他们能不能看到白浮泉,看到这里的石雕龙头和古碑呢?“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禁不住朝着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我坚信那声波曾抚摸过长城,因为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风尘气息,甚至还传递着长城堞口那特有的顿挫有致的质感。在这一瞬间,我惊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感情溢满胸际: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竟靠得这样近,近得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古老的运河与同样古老的长城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高远与深邃的对视,是冷峻与妩媚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石破天惊的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
(8)在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史上,只有它们够资格这么长久地互相对视,因为无论是体魄还是精神上,它们都处于同一档次。从外形上看,大运河和长城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有一种奔腾向前的动感,对于长城,那是崛起于山脊的伟岸;对于运河,那是穿越于原野的浩荡。它们的造型中都有一种单纯的成分,单纯得令人一目了然。单纯是一种美的经典形态,它无须雕琢和修饰,也不屑于卖弄什么。它突出的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以其粗犷而飞扬流动的轮廓线条,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之美。你看我们的长城和运河,它们就把那么一大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古拙也罢、残破也罢——展示在你面前,让你在惊悸中叹为观止。它们和所处的山川大地融为一体,似乎它们原本不是人工所为,而是天生就该在那里,或者说是上苍的安排。你欣赏它们,就必须和它们周围的一切——天空、阳光、旷野、山梁和风沙——一起欣赏,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彼此的一部分。至于它们内在的典雅、华丽和万千气韵,那是懂得美的人解读出来的,你读出了什么就是什么,你总是对的,但你永远不可能读出全部。
(9)我想起了那些赞颂长城的歌谣,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那首《长城长》,作者很懂得解读长城,“大漠”、“边关”、“冷月”之类的背景虽然被人们重复了千百年,却仍然一如既往地煽情。长城总能给人以沉雄冷冽的情感冲击,那是一种关乎历史、民族和人生的忧患意识。
(10)但至今没有一首歌是唱给大运河的。
(11)或许是大运河不够古老吧?一翻历史,不对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江淮大地上热火朝天地开挖邗沟时,北方诸国还在凭借拙笨的战车和胡人来去如风的骑兵对垒,根本没有想到可以在荒原上筑一堵高墙以自守。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大运河面前,长城只能道一声“余生也晚”吧。但长城总是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样子,它雄视千古,饱经沧桑,而且从不掩饰自己的苍老与破败。它在凄厉的寒风和如血的残阳下板着面孔,等待着你风尘仆仆地去朝拜,也等待着你去修缮。这就是长城。而大运河却更愿意微笑着走进你的生活,它拒绝苍老,尽管它已经不堪重负,尽管它完全有资格充当“太祖母”。但它的精神是鲜活的,富于世俗的生活情调;它那热情的天性驱使着它总是欢快地流动。它更多地被人们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灌溉之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以至爱情的麇生地——而不是一段僵硬的历史。人们对自己生活中的伟大总是熟视无睹的,时间长了,反倒有一种“本该如此”的心安理得。大运河对生活太投入了,它的光环因此消解在生活的寻常色调之中。
(12)当大运河在盛世风华中仪态万方时,北方的长城却在孤独中悄悄地坍塌。运河兴则长城废,反之亦然,在隋唐以来的一千四百多年中,这两位巨人很少联袂演出。它们总是在历史舞台的入口处擦肩而过。当一方粉墨登场时,另一方则在某个角落里黯然神伤。这种错位原也不难理解,运河意味着安定和丰足,它是王朝的血脉,血脉流畅则通体强健,这是王朝鼎盛的标志;而在大修长城的背后则往往是边关的烽火和塞上的狼烟,它意味着外患频仍,国势萎靡。王朝鼎盛则威震外夷,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城遂成为一道闲适的风景。国势萎靡则边关示警,子女玉帛皆从属于干戈,哪里还有心思去调理运河?
(13)我曾一次次登高望远,以大呼小叫来挥霍过剩的豪迈;也曾徜徉在西风古道上,伤感得满地都是婉约派的词章。但不管怎样意气风发,我都从来不曾对大运河说过什么——我是不敢。因为它太恢弘博大了,也太宽厚慈祥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虽然古老,却至今仍然没有风化为僵硬的古董,仍然在默默地濡养我们,孕育着生命的鲜活。它流进菜花、渔歌和船队的汽笛;也流进丝绸、陶瓷和文人的山水画;最后流进了母亲澎湃的乳汁和喜悦的泪花中。面对着她,你只能由衷地感谢一个古老生命的坚韧伟大。
(14)于是,带着几分跃跃欲试的自信,也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向往,五十岁的我踏上了考察大运河的旅程。
(取材于夏坚勇同名文章)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滥觞:指江河泛滥。
B.逶迤:形容山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C.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后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此处用原意。
D.濡养:养育,滋养。
【小题2】下列既写出大运河特点,又符合对联要求的一项是
A.渺渺千年,鸿沟在此浪迹   盈盈一水,杨柳楼台哪去
B.万里长城穿云入海汉代江山留胜迹    千秋大国铁壁金汤秦时日月照雄关
C.北望幽燕长城万里金汤固   东流沧海故国千年雾瘴开
D.蓟丘西北望九龙吐水恩波淼淼连南北 长河东南流千舸飘帆情丝悠悠牵古今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长城,意在说明长城脚下的白浮泉是大运河北端的唯一水源。
B.在第(7)段中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意在暗示大运河的源头和长城距离很近。
C.在第(8)段中,作者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读出长城与大运河的全部意义。
D.第(9)段作者用“一如既往地煽情”,鲜明地表明了他对长城的鄙弃态度。
E. 本文将实地考察与个人感悟结合起来,诗意地歌颂了大运河的精神风貌。
【小题4】请对第(7)段中加波浪线的语句作赏析。
【小题5】第(13)段中,作者说“面对着她,你只能由衷地感谢一个古老生命的坚韧伟大”,请联系全文,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