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爱的牺牲
欧•亨利
(1)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2)乔•拉雷毕浑身散发着绘画艺术的天才。德丽雅把六音阶之类的玩意儿搞得出色。
(3)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4)拉雷毕夫妇租了一间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如果可能的话,让四堵墙壁挤拢来,你和你的德丽雅仍旧在里面;可是假若家庭不幸福,随它怎么宽敞——你从金门进去,把帽子挂在哈得拉斯,把披肩挂在合恩角,然后穿过拉布拉多出去,到头还是枉然。
(5)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应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  
(6)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7)“乔,”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去学习了。别皱眉头啦,亲爱的。”
(8)“你倒不错,德丽,”乔说,“可是我怎么办呢?你认为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
(9)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乔,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10)“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
(11)“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12)“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丁克尔答应我在他的橱窗里挂上两张。如果碰上一个有钱的傻瓜,可能卖掉一张。”
(13)“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
(14)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桌子上。接着,乔带着基度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
(15)“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
(16)“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三十三块钱!今晚我们买牡蛎吃。”
(17)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
(18)“这是怎么搞的?”乔问道。德丽雅笑了,可是笑得并不十分快活。
(19)“克蕾门蒂娜,”她解释说,“上了课之后一定要吃奶酪面包。她浇奶酪的时候泼翻了许多,滚烫的,溅在手腕上。”
(20)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
(21)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但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22)“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今天下午,那家洗衣作坊的热熨斗烫了我的手。你不会生我的气吧,乔?如果我不去做工,你也许不可能把你的画卖给那个庇奥利亚来的人。”
(23)“他不是从庇奥利亚来的。”乔慢慢吞吞地说,“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24)“那你并没有……”
(25)“我的庇奥利亚来的主顾,”乔说,“和你的克蕾门蒂娜都是同一艺术的产物——只是你不会管那门艺术叫做绘画或音乐罢了。”
(26)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消说‘当你爱的时候’。”
(有删节)
【小题1】请理解小说第(25)段中加点词语“同一艺术”在文中的含意。(2分)
【小题2】小说围绕“爱的牺牲”展开,请分条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4分)
【小题3】小说中划线的“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这句话,在全篇结构上有何作用。(5分)
【小题4】欧•亨利的小说擅长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沉甸甸的故事,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表达效果。请以小说第(14)段为例,简要赏析这一语言特色。(3分)
【小题5】小说题目为“爱的牺牲”,有评论者认为该改为“艺术的牺牲”,你同意哪种意见?请联系小说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举例予以探讨。(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
李满星
早在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胡适悲愤不已。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入年更加热闹。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
早在1928年4月7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浏览。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山。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月14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民将士书》。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席间,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就在这一天,胡适忍辱避战的是彻底动摇了。
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至9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战难百倍”,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月17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年9月26日10时,胡适飞抵旧金山。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30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在演说中,胡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胡适还大胆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福是同学,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
到1937年11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以及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至第二年7年,他走遍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会见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华暴行,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一个外交使节,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驻国参战,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
1938年9月17日,蒋介石任命胡适为新一任驻美大使。此时,日军铁蹄已蹂躏大半个中国,开始进攻广州、武汉。胡适可谓率命于危难之间。1938年10月5日,胡适第六次到美国,但这次身份变了,他这次代表的是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自此,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的抗战外交开始了。10月27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递呈国书。他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而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书生大使”。
(节选自《胡适: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有删改)
相关链接
胡适的同事温源宁教授在《文人画像》里描绘:“在他呵呵的笑声中,及他坦白的眼光中,我们看不到他的灵魂深处。他不像志摩,不会有沉痛的悲哀与狂热的情绪。”胡适这种性格,远在他青年留美时就开始成型。好运时,他就提倡“理智的爱国主义”(选自《胡适资料简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插入胡适第一次上庐山以及写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胡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丰富了传主的人物形象。
B.蒋介石于1937年7月31日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当天又宣布了对日作战的决定,是因为受到胡适陈述北方民情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时慷慨激昂情绪的影响。
C.胡适两次上庐山在文中形成对比,第一次在北伐胜利、南北一统的背景下,浏览庐山,心情愉悦;第二次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全面背景下,为商国是,心事重重。
D.从全面抗战爆发后出使美国,到日本侵占中国大半领土之际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胡适身上始终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在存亡时应用的担当与责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对于日本威胁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留学海外的学子纷纷进行抗议,只有胡适镇静处之,这使得他的好友要和其断绝关系,并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B.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一方面是因为此时胡适抗战态度最为坚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巨大的声望与魅力。
C.胡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所做的演说,不但阐明了他对侵略战争的鲜明态度,而且对美国将会卷入战争做出了预言,显示出了他对国际形势的洞察力。
D.到美国后,胡适一心放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积极宣传上,四处巡游演讲,创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的纪录,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心脏病发作。
E. 胡适呵呵的笔、坦白的眼光以及作为驻美大使具有的诚实、公开的态度,与同时代的徐志摩一生充满沉痛的悲哀和狂热情绪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3】这篇传记重点写了胡适走上抗战的心中历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热爱生命
蒙田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小题1】下面不符合“哲人”习气的一项是
A.打发、消磨时光
B.回避、无视生命的存在
C.把生命看成贱物
D.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小题2】对于“生之本质在于死”的含意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
B.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就可以说死而无憾。
C.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死亡得以彰显和延续。
D.生命一天天流逝促使人们看重生命的分量。
【小题3】对“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话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生命本是“优越无比的”“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形成鲜明对比。
B.概括了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寄希望于虚幻未来的消极人生。
C.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作者表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D.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过得丰盈饱满”。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食品专家指出,在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习惯,每餐不能吃得太饱。饱满的午餐会降低大脑的活动能力,出现所谓的“食困”现象,但紧张的工作与低能量的饮食也是不相容的。因此,最合理的方法是多吃一些蔬菜、豆制品和液体,但不是啤酒和浓茶。
科学研究还发现,其实大脑最好的营养成分是葡萄糖,大脑细胞需要大量的葡萄糖。葡萄糖通常存在于谷物、土豆和豆角中,桃子、香蕉和梨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研究人员指出,食品本身并不能提高智力。含有维生素B的食品,比如肉、鱼、花生等,可以帮助促进大脑思维的过程,消除疲劳。早晨吃上一个橙子可以一整天精神饱满。如果你不能利用这些食品恢复体质,还可以用合成维生素补充。但是要想开发智力,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学习、读好书,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交流。
【小题1】下列对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蔬菜之所以排在鱼等海产品之前,是因为蔬菜比鱼等海产品含有更多的营养。
B.因为含有大量能与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所以红莓苔子对大脑的益处远远超过海产品。
C.黑莓果对心脏和血管的益处不及红莓苔子。
D.多吃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就能预防帕金森氏综合症的发生。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巧克力中含有不少对大脑有益的物质。每天吃50克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
B.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多吃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
C.每餐不能吃得太饱,多吃低能量的食物,是日常饮食的良好习惯。
D.要想开发智力,关键还是要多吃野果之类的食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要少吃鱼等海产品而多吃野果。
B.过多食用巧克力会产生许多不良问题,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C.既要多吃野果、鱼等对大脑有益的食物,合理搭配饮食,又要不断学习、读好书,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交流,才能真正开发智力。
D.那些非常甜的、含有奶制品的巧克力根本不具有延缓机体衰老的功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医生
沈从文
在四川的R市的白医生,是一个有风趣的中年独身外省人,因为在一个市镇上为一些新旧市民看病,医术兼通中西内外各症,上午照规矩到市中心一个小福音医院治病,下午使夹了器械药品满街各处奔跑。天生成的好脾气,一切行为像在一种当然情形下为人服务,一个市镇上的人都知道,谁也不愿意放弃这个麻烦医生的权利,因此生意兴隆,收入却总不能超过一个平常医生。
速好人三月来忽然失踪不见了,朋友们都十分着急,各处找寻得到一点消息。大江中恰在涨桃花水时节,许多人以为这人一定因为散步掉到江里去,为河伯雇去治病,再不会回到R市来了。医生虽说没有多少田地银钱,但十年来孤身作客,所得积蓄除了一些家什外,自然还有一笔小小产业。正当各处预备为这个人举行一个小小追悼会时节,因为处置这人的一点遗产,教会中人同地方绅士,发生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彼此各执一说,无从解决。可是,正当绅士同教会为医生遗产事调解分派妥当那一天,许多人正在医生住处推举委员负责办理追悼会时,医生却悄悄的从门外进来了。
他非常奇怪有那幺多的人在他房子里吃酒,好像是知道他今天会回来的一样,十分喜欢。嚄的喊了一声,他就奔向一个主席的座边去,抓着了那个为他开追悼套的主席的手只是乱摇,到后在大家的惊讶中,又一一同所有在座的人握手。
医生还是好好活着的,虽然瘦了一点,憔悴了一点,肮脏了一点,人仍然是那么精神。在座的人见到医生突如其来,大家都十分骇异,先一时各人在心上盘算到各人所能得到的好处,因此一来,完全失去了。大家都互相望到不好说话,以为医生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事情。主席更见得着忙,把那个关于处置医生产业及追悼会的用费议案压到肘子下去,同所有在座诸人用眼睛打知会。医生却十分高兴,以为这样凑巧真是难得的事情。他猜想一定是做主席朋友接到了他的口信,因他只是打量托人带了一个口信来,他以为这口信送到了,算定他在今天回来,这些有义气重感情的朋友,大家才一同约在这里欢迎他的。他告诉在座熟人,今天真是有趣昧的一天,应当各人尽醉才许回去。
那个主席,合含混混,顺到医生的意见.催用人把席面摆出。上了席,喝了三杯,各个客人见到医生的快乐脸孔,就都把自己心上应抱惭的事情渐渐忘记了。医生便说今天实在难得,当到大家正好把这十几天所经过的一段离奇故事,报告一下。他提议在这故事说出以前,各人应当再喝十大杯。于是众人遵命各尽其量再喝了些酒,没有一个人好意思推辞。吃了一阵,喝了一阵,大家敷衍了一顿空话,横顺各人心里明白,谁也不愿意先走,因为一走又恐怕留到这里的人说他的坏话。
吃够了,医生说:“今天妙极了,我要说说我的故事给大家听。”本来大家都无心听这个故事,可是没有一个人口上不赞成。其时那个主席正被厨子请出到外边窗下去,悄悄的问询夸天的酒席明天应当开谁的账,主席谎说这是公份,慢慢儿再说,很不高兴的走进去。医生因为平时间主席很熟,就说:“仁兄,我同你说一个新《聊斋》的故事,明天请我吃一席酒,就请在座同人作陪,如何?”大家听到有酒吃,全拍手附和这件事,医生于是极其高兴的说他十天来所经过的那件事:“我想同你们说,在最近的日子里,我遇到过一次意外事情,几乎把这时在这里同我这些最好的朋友谈天的机会也永远得不到了。关于近十天来我的行踪,许多熟人多不知道,一定都很着急。你们不是各处都打听过,各处写过信去探问过,到后还是没有结果吗?不过,我今天可回来了,你们瞧瞧我手臂上这个记号,这个伤痕,就明白它可为我证明十几日前所经过的生活中,一定有了些不儿戏的冒险事情发生。我凭这手臂上的伤痕,请你们相信我,这整十天来,曾做了整十天古怪的人物,稀奇的囚犯。我认识一个男子,还认识一个妇人,我同他们真是十分熟悉,可是他们究竟认识我没有,那妇人她明白我是一个什么人,她那个眼睛,望到我,好像是认得我,可是,我不愿意再想起她,想起她时我心里真难受。我不是在你们面前来说大话,我是一个远方郎中,成天得这里跑跑那里望望的一个人,就是社会上应分活动不定的一个小点,就因为这身分,我同这个妇人住在一处,有十天守着这样一个妇人过日子,多稀奇的一件事!”
第二天,一个R市都知道了医生的事情,都说医生见了鬼。
一九三一年四月廿四日完成,上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写的是市镇上的白医生忽然失踪又忽然归来的故事,写出了市镇上人们的种种丑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丑陋心态的批判。
B.白医生虽然是一个独身的外地人,但是脾气好,愿意为病人服务,更重要的是兼通中西内外各症,因此整个市镇上的人都愿意找白医生看病。
C.白医生失踪以后,他的朋友四处找寻他,甚至给他预备了追悼会,最后是做主席的朋友接到了他的口信,所以大家相约在白医生家里欢迎他。
D.白医生“瘦了一点,憔悴了一点,肮脏了一点”,因为失踪的日子,他做了“稀奇的囚犯”;而在座的人见到他“都十分骇异”,因为他见了鬼。
 
E.那个主席被厨子请到外边窗下,悄悄地问询酒席应当开谁的账,主席谎说这是公份,慢慢儿再说,其实主席正为医生回来发愁,所以很不高兴。
(2)小说首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中的白医生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品为什么以较多的篇幅来写白医生的朋友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想望。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
(2011年第3期《散文选刊》)
【小题1】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的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2】水乡里的苇与荒漠中的苇各有什么不同?请概括相关信息。(4分)

【小题3】句子理解(8分)
⑴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4分)
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2)在第⑧段中,作者把金克木的诗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改为“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请理解作者改动的意图。(4分)

【小题4】作者写苇,显然又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探究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情感。(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