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21分)
韦杰三君
朱自清
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我第一回见他面时就这样想。这一天我正坐在房里,忽然有敲门的声音;进来的是一位温雅的少年。我问他“贵姓”的时候,他将他的姓名写在纸上给我看;说是苏甲荣先生介绍他来的。苏先生是我的同学,他的同乡,他说前一晚已来找过我了,我不在家;所以这回又特地来的。我们闲谈了一会,他说怕耽误我的时间,就告辞走了。是的,我们只谈了一会儿,而且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话;——我现在已全忘记——但我觉得已懂得他了,我相信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第二回来访,是在几天之后,那时新生甄别试验刚完,他的国文课是被分在钱子泉先生的班上。他来和我说,要转到我的班上。我和他说,钱先生的学问,是我素来佩服的;在他班上比在我班上一定好。而且已定的局面,因一个人而变动,也不大方便。他应了几声,也没有什么,就走了。有一回,在三院第一排屋的后门口遇见他,他微笑着向我点头;他本是捧了书及墨盒去上课的,这时却站住了向我说:“常想到先生那里,只是功课太忙了,总想去的。”我说:“你闲时可以到我这里谈谈。”我们就点首作别。我常是这样想: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钱先生有一日告诉我,说韦君总想转到我班上;钱先生又说:“他知道不能转时,也很安心的用功了,笔记做得很详细的。”我说,自然还是在钱先生班上好。以后这件事还谈起一两次。直到三月十九日早,有人误报了韦君的死信;钱先生站在我屋外的台阶上惋惜地说:“他寒假中来和我谈。我因他常是忧郁的样子,便问他为何这样;是为了我么?他说:‘不是,你先生很好的;我是因家境不宽,老是愁烦着。’他说他家里还有一个年老的父亲和未成年的弟弟;他说他弟弟因为家中无钱,已失学了。他又说他历年在外读书的钱,一小半是自己休了学去做教员弄来的,一大半是向人告贷来的。他又说,下半年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呢。”但他却不愿平白地受人家的钱;我们只看他给大学部学生会起草的请改奖金制为借贷与工读制的信,便知道他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
我最后见他,是在三月十八日早上,天安门下电车时。也照平常一样,微笑着向我点头。他的微笑显示他纯洁的心,告诉人,他愿意亲近一切;我是不会忘记的。所以我现在又想,他毕竟是一个可爱的人。
三月十八日晚上,我知道他已危险;第二早天上,听见他死了,叹息而已!但走去看学生会的布告时,知他还在人世,觉得被鼓励似的,忙着将这消息告诉别人。有不信的,我立刻举出学生会布告为证。我二十日进城,到协和医院想去看看他;但不知道医院的规则,去迟了一点钟,不得进去。我很怅惘地在门外徘徊了一会,试问门役道:“你知道清华学校有一个韦杰三,死了没有?”他的回答,我原也知道的,是“不知道”三字!那天傍晚回来;二十一日早上,便得着他死的信息—这回他真死了!他死在二十一日上午一时四十八分,就是二十日的夜里,我二十日若早去一点钟,还可见他一面呢。这真是十分遗憾的!二十三日同人及同学入城迎灵,我在城里十二点才见报,已赶不及了。下午回来,在校门外看见杠房里的人,知道柩已来了。我到古月堂一问,知道柩安放在旧礼堂里。我去的时候,正在重殓,韦君已穿好了殓衣在照相了。照相毕,入殓,我走到柩旁:韦君的脸已变了样子,我几乎不认识了!他的两颧骨突出,颊肉瘪下,掀唇露齿,那里还像我初见时的温雅呢?这必是他几日间的痛苦所致的。唉,我们可以想见了!我正在乱想,棺盖已经盖上;唉,韦君,这真是最后一面了!我们从此真无再见之期了!死生之理,我不能懂得,但不能再见是事实,韦君,我们失掉了你,更将从何处觅你呢?
韦君现在一个人睡在刚秉庙的一间破屋里,等着他迢迢千里的老父,天气又这样坏;韦君,你的魂也彷徨着吧!
1926年4月2日
(选自《朱自清散文》卷二,有删节)
[注]韦杰三,清华大学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和刘和珍等人被段祺瑞反动政府杀害。
【小题1】结合文意,请概括韦杰三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2】作者反复写 “韦杰三是一个可爱的人”,请分析该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小题3】作者在第4、5两个自然段中不厌其烦地叙写表时间数字,请探究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5分)
答: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忘记与韦杰三初次见面时的谈话内容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的韦杰三还不引人注目,另一方面是谈话的时间短。
B.本文叙述了作者与韦杰三相识、相交、相知以及韦杰三遇害的详细经过,表达了作者对韦杰三之死的深切哀悼之情。
C.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写“三·一八惨案”的经过,但文章的内容却鲜明地反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三·一八惨案”。
D.文章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使作者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
E.本文的语言虽然朴实自然,可是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着作者深沉而强烈的爱憎情感,这也使文章内容十分真切感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胡子”王震(节选)
《三国志》论关羽与张飞:“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人。”***引之论王震将军:“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
王震将军凡受领任务,必蓄胡留须,不达之不净面。***、朱德、彭德怀、贺龙等戏呼为“王胡子”。
王震将军,湖南浏阳马跪桥人。小名王余开、王正林,后改名王震。父王贵才、母董其谱,人称“王家老大的堂客”。将军出世,始难产,恰雷雨大作,母惊尖叫,遂出。故人称其为“雷震之子”。
王震将军作战以勇猛著称。1938年冬,日寇进军汾河,直指晋东南。王震将军奉命夺之。战前动员,将军立棺上,挥拳大声曰:“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进这口棺材里。”是役,部队激战一昼夜,大捷,将军头部负重伤。
罗元发将军告余,王震将军指挥作战,每至关键时刻,必站立一线前沿。1947年5月4日,我军总攻蟠龙镇。时任二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至前沿,见敌有溃逃迹象,急取卡宾枪,跃出战壕,大喊道:“我是王震,跟我来!”部队官兵士气大振,潮涌而上,随将军冲向蟠龙镇。
南泥湾,延安之南大门,纵横一百二十里,土地荒芜且肥沃。1941年,王震将军率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该地,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挥镐,恳荒种地,纺纱织布,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由此始也。据三五九旅军史载,1941年、1942年两年,该旅开荒耕种三十余万亩,年产粮九百余万斤,除全部自给外,每年上交公粮三百多万斤。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花篮的花儿香》歌曲,颂其事,扬其名,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1949年10月,王震将军率部穿祁连,越戈壁,涉冰河,跨天山,挺进西北,解放新疆。之初,***于河北平山西柏坡约见王震将军,以红娘喻其进疆角色,曰:“你到新疆去演红娘,既为配角,又为主角。要有很高的艺术哟!”将军谆谆记之,躬身实践。
王震将军率部进疆后,军营中传顺口溜曰:“抗日战争打硬仗,南下北返饿肚肠,烂(南)泥湾里去开荒,胜利之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爹娘。”据云,王震将军闻之谙然神伤,遂命兵团去湖南召一批女兵进疆,以解决“光棍”问题。
王震将军虽为武夫,则喜好文化人,推崇文化人。建国初期,与将军常交往的文化人有华罗庚、杜鹏程、丁玲、胡绳、艾青、周立波、***报到。”真恍如隔世也。王震将军秘书李慎明告余,将军临终前留遗墨曰:“向党致敬!向人民致敬!向解放军致敬!”
壮哉,王“胡子”!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多个小事,展现传主形象。王震将军关心士兵疾苦,率部进疆后,听到军中流传的顺口溜,黯然神伤,努力解决士兵的光棍问题。
B.作者文中对王震将军不畏惧艾青“右派”的身份,坚持称艾青为“同志”,并对他表示热烈欢迎的描写,是为了体现他敢作敢为、无惧非议的品质。
C.王震将军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在他作诗安慰陈康白和与陈白尘交谈时,背诵《大风歌》的故事中可以得到证明。
D.王震将军作战勇猛,不畏牺牲,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站立于一线前沿,带领士兵上阵冲锋,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E. 本文条理清楚,文笔简洁凝练,通过语言、神态、外貌的描写,展示了王震将军传奇一生的若干侧面,字里行间充溢着对这位富有个性的将军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小题2】文中第一段***引用《三国志》的话来评价王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王震将军虽是一介武夫,却喜好文化人,推崇文化人,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小题4】“胡子”王震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关注。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摘编自新华网2017-12-07)
材料二:
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山上的望火楼11年,全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日。
“我媳妇盯前半夜,后半夜我来,我俩就这样轮替着嘹望。”刘军说。2006年,在做了十几年的护林员后,刘军被林场安排到了塞罕坝9座望火楼其中的一座担任防火瞭望员。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
每年的3月至6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刘军、齐淑艳夫妇一刻都不敢懈怠。他俩每隔15分钟,就记录下所辖范围内的嘹望情况,并向总场进行汇报。一天,96次嘹望,一年,28000多次。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也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让夫妻俩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齐淑艳说:“像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了。白色的是草,黑色的是树。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摘编自央视2017-09-03)
材料三:
(1)巨大的生态效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增加到现在的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2)显著的社会效益。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3)可观的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立方米。
(4)强大的精神力量。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摘编自2017年第17期《求是》)
材料四:
芝加哥特点:氢气燃料、风力发电
芝加哥市长理查德达利从1989年上任至今一直带头植树,为芝加哥创造了50万棵新树的环保纪录。2001年,芝加哥大规模推行的通过“屋顶绿化”储存太阳能和过滤雨水以节省能源的举措取得很大成效,每年为芝加哥市政府节约1亿美元的能源开支。市政府还将位于市中心的机场改建为公园,并在千禧公园内建造了一座可容纳1万辆自行车的“车站”。芝加哥也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料站的城市。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
(摘编自央视旅游频道《让身心自由呼吸,全球最干净整洁的10大城市》)
注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最北部,平均海拔1500米,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最低气可至零下43.3℃。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1949年前,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罕坝林场的获奖,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认可。
B.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将简单的工作重复到极致。
C.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就是明证。
D.绿色出行、利用氢气燃料、风能等是目前国际社会认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技创新等多方向的革命性变革。
B.刘军、齐淑艳夫妇工作生活融合为一、矢志创新坚守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塞罕坝能够育林护林成功的重要原因。
C.由上述材料看,环保主要是种树,因为树能够改变天空,改变环境,带来生态文明,造就青山绿水。
D.塞罕坝林场由过去的掠夺性采伐、无节制农牧活动,到现在的“以砍养树”,完全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给塞罕坝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共21分)
秋祭
我和红酒是朋友,红酒写小小说。
红酒笔下的故事,都是以相思镇为背景的。“小贱妃”是红酒一篇小小说里的人物。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饰演皇姑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频频地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格外出彩,观众喜爱,也惹得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春心荡漾。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惑人。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
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让你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难道不可以吗?我还去拜访过你小说里的人物二功子呢。
红酒不再作声。
前年冬天,海外一个朋友看了红酒的小说《二功子》,专程从美国赶来要见见这个说书人。那天忽地飘起鹅毛大雪,去乡下的路很难走,车轱辘打滑,我们惊出一身冷汗。二功子听说是外国客人来访,高兴坏了,叫了几个朋友,就在土坯屋里拉开了场子,连说带唱了两个多小时,恨不得把自己的绝活都使出来,引得海外的朋友直翘大拇指。回到城里,我们全感冒了。红酒说只当是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点贡献,这个贡献的代价是她咳嗽了俩月,挂了十多天吊瓶。
周末,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在瑟风中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起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的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禁不住唱了几句现代京剧。
我的朋友经不住我的怂恿,也来到台前,唱了一段《梅妃》:
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初则是戏秋千花间弄影,继而似捉迷藏月下寻声……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的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们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无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果然是色胆比天大,夤夜深入闺阁家。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得罪了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哪。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小题1】结合小说咀嚼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力丰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2)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小题2】简要阐发文中划线的两个人物——红酒和朋友在小说中的作用。 (5分)
【小题3】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阐发。(6分)
【小题4】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请加以探究。(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摘自2010年第4期《微型小说月报》,海明珠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小说中年迈的夫妇在儿子死了多年之后,始终深信儿子仍在自己身边,一家三口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执着的爱子之心,痴迷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B.小说开端描写的是:屋外雪花飘落,屋内炭火正红,父母在火盆边聊天,儿子在楼上学习。和谐的画面,虚幻的景象,温馨的气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情融融的家庭氛围。
C.小说注意渲染紧张的气氛。比如,抢劫犯手中的匕首多次出现,让读者时时为这对夫妇担心,增强了情节波澜起伏的特点。
D.小说结尾与开头照应得非常完美。作家再一次写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这样写既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又强化了全文温馨的意境。
E. 小说在谋篇布局上非常精妙,步步为营,最后点题,既有聊斋一样的跌宕,又有欧.亨利式的结尾。小说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表现在孩子在冥冥中保护着父母这一点上。
【小题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谁也没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的含义?(5分)
【小题3】从创作手法上看,设置悬念是这篇微型小说的重要手法,除此之外,作家还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概述。(6分)
【小题4】本文构思的最大特点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就从全文来看,本文有哪些事情在意料之外,又是如何在情理之中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