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散文阅读

读曹操的诗

曹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奇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曹操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他与两个儿子合称“三曹”。中国历代文学理论家均称赞曹植是最优秀的作家,这个我同意,因为曹植诗传下来的最多,内容丰富,艺术高深,但就诗的气势和反映生活的深厚而言,曹植不如曹操。有人评说曹操的诗“苍凉雄健,才华纵横,”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就是“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那诗中展现的宽阔胸怀,无人可比。

由于《三国演义》的出现,曹操一直作为一个奸臣的形象存在,受历代人的咒骂。这是由于中国正统思想造成的,或者说曹操打过农民起义。1959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还了曹操一个历史情白。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郭沫若的文章多方阐述了曹操的历史贡献。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

【小题1】从本文看,曹操的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从本文中找出“今人也难以做到”成为楷模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本文,请你围绕“人生”写两个比喻句,表达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0: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已经腰弯背驼。“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份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

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注:“帽子”,指地主、右派、反革命之类的名称,一个人通过努力能免去这些称号,就叫“摘帽”)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写了奶奶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小题2】文章反复写了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情形,奶奶的“张望”代表的是什么?
【小题3】在组织文章内容上,本文除了时间顺序还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请具体说明。
【小题4】从全文来看,“老海棠树”这一意象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晚餐
美国 布赫瓦尔德
一天,我走进一家超级市场,打算买一些晚餐吃的东西。回家路上,我拐进了一家刚举行完一个通俗艺术展览开幕式的展览馆。手里拎的包相当沉,我便把它放在展厅的角落里。后来因为所见到的展览品使我心醉神迷,就稀里糊涂地向家走去。
“你买的东西呢?”妻子问。“见鬼!我把它忘记在展览馆了!”
我急忙返回展览馆。可是我去的太晚了。我包里的东西获得了展览作品大奖!
“我们找了您很长时间,可怎么也找不到。”展览馆负责人对我说,“您怎么不在这种艺术作品上标上自己的名字呢?”“可是……它并不是什么艺术品,而是一些可怜巴巴的食物,买给家人做晚餐的……”展览厅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瞧!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很有幽默感!”一位评委这样说。“这从他送展的作品就看的出来。”另一位评委补充道,“瞧这装猪肉和扁豆的玻璃瓶托住酸奶瓶子的方式,是多么精心地安排出来的……”
“他简直就是一位天才!”一个太太对陪同她的先生说,“你看看那装水蜜桃的玻璃罐微微侧向一边的造型,有多巧妙!我觉得即使瓦瑟也没有能够达到这一步!”
“我认为,获得大奖是因为面包放在底部托住整个作品的缘故。”陪伴那位太太的先生说,“我真想知道,毕加索看到这样非凡的构思将做出什么样的表情……”
“诸位。”我说,“对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深表感谢,但是现在我得把这包东西拿回家去了。”
“把它拿回家?”展览馆馆长惊讶地说,“我刚刚把它以15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这两位。”
“可是,我买它们的时候只花了18美元。”我赶紧声明。
“我们这里说的并不是购物。您创作了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通过这件作品,您所表达的思想,甚至比罗丹通过他的《思想者》所表达的还要深刻。”
我本是一个谦卑的人,听了这话我感到脸颊发热。不过,支票我还是收下了。至于晚餐,我只得陪同妻子,一道去饭馆吃,吃过饭后,我又去了一趟超级市场,并且买了很多东西,比第一次买的多得多,然后,直奔展览馆。可这一次,我却没有成功。
“他简直被胜利冲昏了头!”一位颇有名气的批评家说,“如果说,开始他还能用只配做猫食的低档货,加上黄油、花生酱一类的东西创造出令人震颤、充满激情、独具匠心的作品,那么这次他向我们展示的却只是令人倒胃口的蘑菇和烂鱼汤。他的创作灵感已经完全枯竭了,剩下的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破烂!”
“是呀,的确。”其他人指指点点,小声附和着……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美洲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普通的晚餐食品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称之为艺术的,而作者却以他独特的幽默和反讽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B.一次正常的购物却造就了令人啧啧称赞的艺术品,并为此得到一笔横财,这个情节看似荒诞却有着合情合理的地方。
C.当别人称赞“我”的艺术品的时候,我的脸颊发热,这显示出我在不经意间收获如此大一笔钱的激动不安的心情。
D.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晚餐与艺术品”为线索,将材料串联起来,人物间的对话使得情节的发展与转换显得很自然。
E. 结尾写其他人指指点点,实则是借其他人的表现来烘托我对艺术的真正理解,“小声附和着”则写出其他人是在人云亦云,具有讽刺意义。
【小题2】第一段写把包裹忘在展厅的角落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整个故事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海德格尔说,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原因在于生活的本真与自然。依据小说内容,探究“艺术与本真”指的是文中哪一方面的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价值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金属元素,把它变成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大约有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之后,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小题1】下面所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被冻成冰球。
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与地表金属元素结合,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C.火山爆发时,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之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连接成有机碳,成为构建生命体的基本原料。
【小题2】下面的解说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经过两个碳循环,地球大气层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人们从地层里抽取的石油是地壳中存留的有机碳的极小一部分。
C.从地球很远的远古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先是显著降低,而现在又成缓慢上升之势。
D.人类每年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地表温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小题3】请回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4分,每小题2分)
(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最后一句说“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华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拖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绝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的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能被强烈唤起。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已卯五说补篇》)
【小题1】下列对于“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B.人赋予“鱼”特定的语义,使它成为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
C.“繁殖和生存”和“交往和语言”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是相连相通的。
D.“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了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B.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和宣示人的生存与生命的“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国大地上绵延承续。
C.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
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跟巫术信仰和与神明沟通之间的结合。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寓意为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他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
B. “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之间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和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化心理。
C. 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生存有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世纪老人顾毓琇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字,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士贡言献爆狂。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薄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心与行的修行铸就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1927年,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r Medal)。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29年,顾毓琇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用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B.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
C.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
D.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顾毓琇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E.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
【小题2】顾毓琇被称为“传奇式人物”,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顾毓琇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顾毓琇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以及现实人生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