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不成样子的怀念
王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九十多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七十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华艺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但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石榴花。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据说那是夏公去夏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⑴.请分析概括夏衍的形象。  (5分)
答:
⑵. 说说“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这一句写出了夏衍的哪些特点?  (6分)
答:
⑶.回答下列问题 (6分)
①“不成样子的怀念”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
②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不成样子的怀念”? (3分)
答:
⑷.本文在选材上和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8分)
①在选材上 (4分)答:
②在结构上(4分)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0: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育家吴汝纶
吴汝纶曾入曾国落、李鸿章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举为“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
1901年,议复办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来选去看上了桐城吴汝纶。开始,张百熙派一位知县级官员前去传请,吴汝纶断然不见,后身为“宰相”的张百熙备礼亲自登门又遭拒绝。接着,他“三顾”吴门,不惜揖拜以请,仍遭婉言谢绝。他求贤若渴,搬出圣旨并加封吴汝纶为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然此举也没使吴汝纶感到“皇恩浩荡”,仍是“不干”二字。
吴汝纶主持河北莲池书院十年之久,学生数千人。还有外国学生,极有声望。他早年即锐意改革,力倡西学。在莲池书院时即开设英、日文及格致课程。办学校、走新路。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事。但为何真要他干时,又打“退堂鼓”呢?一非年迈体弱,二非不能胜任,而是他看透清廷腐败透顶,倾轧排斥太甚。教育尽管无名无利,卷进“政府窝”里也不安生,雄图大略难以施展。
张百熙又提出只“暂留一年”的妥协条件,吴汝纶的心才软了下来,只得答允。但却首先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吴先生是为“答知遇,故自请为出海之行”;但此举主要还是改革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他一贯力倡西学,认为只有西学才是强国富民之道。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日本近年专仿西国公学’,所以学习日本教育制度,即学习西方教育制度。
1902年农历五月初三,吴汝纶以63岁高龄肩负历史重任,由京师出发东渡日本。此时日本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而吴汝纶道德、文章,蜚声瀛海。他一到日本,立时产生了“轰动效应”。连维新变法的强国之君明治天皇,竟也礼贤异国下士、不嫌吴汝纶官卑职低,破例接见了这位才五品的京卿。
吴汝纶每天黎明即起,在东京一天会客十人到一百多人。他参观每所学校时,对讲堂教室的建筑面积、结构、图书、仪器,都详细询问,亲做笔记,回来详作整理,因此天天“开夜车”。他在西京大学与该校总教习作深谈后,总教习私下谈道:“吴先生精思卓识,旷绝一世之才。日本维新之时,断无如此人才。有此人才,中国教育之兴隆指日可待。”
吴汝纶在异常紧张繁忙的100天考察活动结束回国前,即将考察所得有关日本教育制度、规划、预算、专业设置等谈话记录、文件资料、信函及日记等编缉成《东游丛录》四卷。在考察结束后仅6天即在日本交付印刷,仅4天后,即首先在日本出版发行。
就在吴先生日夜奔走于大街小巷考察访问之际,一支支暗箭却向他射来。原来清廷在委派吴汝纶去日本时.又派了两名大学堂提调为副偕行。他俩名义是“扈从”,实际的任务是暗中监视吴汝纶在日本的活动,并负有密报的责任。其中之一的荣助与当时清廷驻日公使勾结,狼狈为奸,频频给清廷大臣满人荣禄和庆亲王函电,诬告吴汝纶在日率领留学生宣传革命。随行的吴汝纶之子吴闿生,每逢看到这些诬告消息时,都很震惊;但告知吴先生时,先生往往一笑置之。
吴汝纶回国途经上海,原准备便道回乡祭先祖后即北上进京面呈考察成果。不料,随即病倒家乡。他归国后即在安庆城创办桐城学堂,自任校长。题校匾“勉成国器”,并撰联曰:“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这成为全国最早兴办的重点中学之一。终生献身文学和教育的吴先生在弥留之际,紧紧握住随他回国的日本弟子早川东明新次郎的手,断断续续地以刚创办的桐城学堂相托。
先生于1903年正月十二日病故。
(摘编自吴昭谦《吴汝纶:为倡西学年途花甲远渡海》)
相关链接
①吴汝纶也曾为官多年,曾担任两任知州一任代理知府。只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吴汝纶在光绪十五年毅然弃官,改业从教,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在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前,他还屡次拒绝他人入都引见。而在当时,引见在官员中通常被视为荣幸之事和望进之阶,像吴汝纶这样坚决拒之者的确罕见。当年李鸿幸曾问其故,关答以“无仕宦才”,李鸿章笑曰:“才别有余,性刚不能与俗谐耳。”
摘自筱成《仕者吴汝纶》
【小题1】下列明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汝纶想办学校走新路,但担心自己卷进“政府窝”里不安生难以施展抱负。就拒绝了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的职位。
B.桐城学堂是中国最早兴办的重点中学之一,它的创建者吴汝纶希望这个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能够教育出学贯中西的人物。
C.日本当时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官卑职低的吴汝纶却在日本受到了明治天皇的礼遇,可见吴汝纶道德、文章的巨大影响。
D.吴汝纶去日本时有暗中监视并负有密报责任的两名大学堂提调随从,这使吴汝纶在考察访问时频频进到“率领留学生宣传革命”的诬告。
E. 吴汝纶在日本参观学习了100天,归国前夕,把自己的考察笔记详细整理,编纂成《游从录》一书,并在日本出版发行。
【小题2】为什么吴汝纶“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小题3】吴汝纶“性刚不能与俗谐”具体表现在哪里?
【小题4】吴汝纶的个人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在乡下住了七年,周遭大量的动植物使他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变得相当敏锐,无意中为日后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习读古文。这个少年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热切寻找着一些“精神上的家人”。除了济慈,余光中的“精神家人”还有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雪莱、凡·高、王尔德等。大学毕业后没过几年,余光中被公费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西方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余光中回忆说,当时杨弦来找他,希望能授权他来谱曲,然后他就把余光中的八首诗谱了曲。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而诱导因素就是耳闻“文革”惨状,担心自己再也回不去大陆的愁思。”事实上,《乡愁》之类的诗余光中至少写了二三十首。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会背。余光中自嘲说:“它好像变成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大到把我的脸遮住了。”在台湾,情况也差不多。
在当时的环境下,余光中的这首《乡愁》简直就是华语诗坛上的一个绝响。对此,夏志清曾经在论文中如此解读:余光中所向往的中国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唐诗中洋溢着“菊香与兰香”的中国。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却出版了第二卷诗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我写的最热烈的诗文是自述,就是写我是什么样的人。以前我讲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整个中年几乎都在这两个状态之间寻寻觅觅,追求归宿。到了《白玉苦瓜》一诗,才算是――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学摄影出身的陈怀恩原以为余光中的作品就是教科书和校园民歌里的那几首,可以拍成一部“诗V”。了解后才发现,五十多年来,余光中的著作累计有一千多部,他的诗集堆起来比他的人还要高!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他与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妻子范我存之间的深情厚谊。每次朗诵《乡愁》的时候,只要范我存在现场,读到“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一句,余光中总会伸手指向观众席上的妻子,而妻子也会露出新娘般美丽羞涩的笑颜。
平时,余光中和其他先生没什么两样。早晨起来,会和太太一同散步,也会帮太太洗碗,驾车送太太去买菜,陪女儿逛商场。看到她们购物时看来看去都不能决定要不要买的时候,他站在旁边,也会和其他男眷一样不耐烦,手足无措。不同的是,对妻子的爱激发出了诗人不少创作灵感。看到妻子腕上戴着的玉镯,余光中便写下了一首诗《问玉镯》。他在结婚三十五周年之际写下的一首《红烛》,更是令人动容。
最神奇的是,摄制组惊奇地发现,余光中那首《逍遥游》中的文字竟能和江南景色一一对应起来。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解与痛苦。比如去看牙医,那么痛苦的事情,竟也被他写成了一首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白岩松访余光中》)
②谈及对“逍遥”的理解,余光中认为是“不担心”,“但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需要修养到一定程度可以把事情放下,否则一天到晚要为琐事烦恼。不过,人生有时要执着,有时要放下,这也是道家的一种境界。”余光中说,尽管自己还没有完全进入逍遥之境,“不过写作的时候我就放下别的事情。”(访谈录《“想认识我,暂时忘掉〈乡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乡下住了七年,大自然为日后余光中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而这七年中学习的古文使得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愿意跟着它走。
B.在青年时期,余光中热切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这些“精神上的家人”是如济慈、屈原一样的西方诗人和中国古代诗人。
C.摇滚乐影响了余光中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抒发心中的不平,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D.余光中创作题材经历了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不是谁;在这两个状态之间寻觅,追求归宿;知道了自己是谁;脱离了三种情况而全凭缘分。
E. 作者取得文学上成就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包括大自然的启示,中国古代文学、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对妻子的爱激发的灵感,等等。
【小题2】余光中“乡愁”的内涵和《乡愁》的影响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写到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之间的感情,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陈怀恩将片子定名为“逍遥游”,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逍遥”?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苏童和白先勇的这些青春记忆小说中,我们读到的与其说是“成长”,倒不如说是“拒绝成长”。苏童曾这样描述他的早期作品:“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后来我定名为香椿树街),一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不安定的情感因素,突然降临于黑暗街头的血腥气味,一些在潮湿的空气中发芽溃烂的年轻生命,一些徘徊在青石板路上的扭曲的灵魂。”少年们在这阴郁、潮湿的香椿树街上像是一群经原子辐射后的生命,疯狂又变态地生长。苏童没有点明辐射源何在,只以闪烁出现的“七十年代初”等时间标记表明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浩劫。生活在无序状态中,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为世界整序,那就是暴力。《舒家兄弟》中,总是被父、兄压抑的舒农谋划着放火烧死家人;小拐梦想恢复哥哥的野猪帮,他的英雄生涯却在另一帮少年的折磨侮辱中结束;在长篇《城北地带中》,小拐最终在单枪匹马与十余个男孩的斗殴中丧生在煤堆上。然而暴力非但没有带来他们渴求的秩序,反而造成了成长的终结:死亡。少年血粘稠地流淌着,腥甜的气息仿佛被雨沤烂了的花朵。
而在白先勇的小说中,拒绝成长的方式恰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固置”,“固置”于童年发育的某一时期。对于《玉卿嫂》中的容哥、《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杨云峰、《藏在裤袋里的手》中的吕仲卿来说,他们所“固置”的是俄狄浦斯阶段,恋母情结萦绕的时期。总有人终生未达到成熟。我们总是悲哀地发现:强迫忘记,却总难忘记的过去会在新的布景下上演;那个童年时受过伤害的孩子总是尖叫着不肯死去,寄生于成年后的体内。甚至,就是在一个表面上成熟的人心里,都有着不肯愈合的童年创伤。无法达到成熟的人,是一株幼时遭铁丝捆绑歪斜着生长的树,是面貌已成年而形体似孩童的侏儒。然而,这也是成长之路岔向的终点,不只是“长大了”才叫成长。“拒绝长大”也是。
苏童和白先勇正是那种受伤的灵魂,他们罕见地保持了感受乃至品味童年痛苦的能力,过于敏感的心灵对于生活来说,可能是一种重负,但对于艺术来说绝对必要。毕竟小说是样残酷的东西,因为它绚目的美可能正是建立在写作者极致的痛苦体验之上。就像北村所说:“我们可以欣赏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美,但我们是否体验到或愿意承受这种美后面的代价,那种极度颓废的体验会使美更夺目,但倾诉者却要忍受苦难,因为这些最美的是那么容易消逝呵!” (选自李学斌《海峡两岸: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小题1】分别概括苏童和白先勇“青春记忆小说”表现的“拒绝成长”的内涵。
【小题2】根据语境,分析下面两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少年血粘稠地流淌着,腥甜的气息仿佛被雨沤烂了的花朵。
▲  
②无法达到成熟的人,是一株幼时遭铁丝捆绑歪斜着生长的树,是面貌已成年而形体似孩童的侏儒。

【小题3】文章最后说,“苏童和白先勇的青春记忆小说为我们创造了美,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结合文意,说说这代价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与艺术的真正关系,可比之于资源与运用的关系。艺术向自然借取的,是物质的素材与感觉的暗示:那是人类任何活动所离不开的。就因为此,自然的材料与暗示,绝非艺术的特征。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技术,是和谐化、风格化、装饰化、理想化……这些都是技术的同义词,而意义的广狭不尽适合。人类凭了技术,才能用创造的精神,把淡漠的生命中的一切内容变为美。
技术包括些什么?很难用公式来确定。它永远在演化的长流中动荡。它内在的特殊的元素,在“美”的发展过程中,常和外界的、非美的条件融和在一起。一方面,技术是过去的成就与遗产;一方面又多少是个人的发明,创造的、天才的发明。
人为的技术条件,可以说明不同风格的产生。例如在各式各样的穹窿形中,为何希腊人采取直线的平面的天顶,为何罗马人采取圆满中空的一种,为何峩特派偏爱切碎的交错的一种,为何文艺复兴以后又倾向更复杂的曲线,所有这些曲线,在自然里毫无等差地存在着,而在艺术品的每种风格里,却各自占着领导的地位。而且这运用又是集体的,因为每一种风格,见之于某一整个的时代,某一整个民族。风格不同的最大的因素,依然是艺术。
一件艺术品,去掉了技术部分,所剩下的还有什么?准确地抄袭自然的形象,和实物相比,只有一件可怜的复制品,连自然美的再现都谈不到,遑论艺术美了。可知艺术的美绝不依存于自然,因为它不依存于表现的物象。没有技术,才会没有艺术。没有自然,照样可有艺术,例如音乐。
那么自然就和艺术不发生关系了吗?并不。我说过,艺术向自然汲取暗示,借用素材。但这些都不是艺术活动的法则,而不过是动力。动机并不能支配活动,只能产生活动。除了自然,其他的感觉、情操、本能任何种的力,都能产生活动,而都不能支配活动。“暗示艺术家做技术活动的是什么”这问题,与艺术品的价值根本无关;正像电力电光的价值,与发电马达之为何(利用水力还是蒸汽)不生干系一样。
我们加之于自然的种种价值,原非自然所固有,乃具备于我们自身。自然之不理会美不美,正如它不理会道德不道德、逻辑不逻辑。自然吧能把技术授予艺术家,因为它不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授人。当然,自然之于艺术,是暗示的源泉、动机的储藏库。但自然所暗示艺术家的内容,不是自然的特色,而是艺术的特色。所以自然不能因有所暗示而支配艺术。艺术家需要学习的是技术而非自然;向自然,他只是觅取暗示──或者说觅取刺激,觅取灵感,来唤起他的想象力。 (选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技术,是和谐化、风格化、装饰化、理想化……都是技术的同义词。
B.技术绝不凝固不变,它永远在不停地演化,既包括过去的成就与遗产,也包括创造发明的东西。
C.在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中,如各式各样的穹窿形作品,不少风格迥异,因素只是技术。
D.一件作品,去掉了技术,就绝没有艺术美;可以说艺术的美绝不依存于自然。
【小题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得向自然借取物质的素材与感觉的暗示,艺术也不例外。
B.技术的内在特殊的元素,在“美”的发展过程中,常和外界的、非美的条件融和在一起。
C.艺术家需要学习的是技术而非自然,但这并不是说艺术家搞创作就完全可以脱离自然。
D.没有自然,照样可以有艺术,如音乐;所以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不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用创作精神把淡漠的生命中的内容变成了美,其实,是凭借了技术。
B.不同风格的产生,都与人为的技术条件有关。
C.艺术向汲取暗示,借用素材,则不过是动力,而非艺术活动的法则。
D.用什么来暗示艺术家做艺术活动,与艺术品的价值关系不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灵魂曝光
美国马克•吐温
一座叫赫德莱堡的小镇,这个镇里的人向来以诚实著称,镇里有位德高望重的理查兹先生。这天一个陌生人背着一只大口袋去他家,把袋子放在地上说,“请您把它藏好,袋子上系着一张字条,一切都在上面写着。”说完,陌生人就走了。理查兹忙解下字条,上面写着:我以前是一个赌徒,有一次我赌输了钱走投无路,在途经贵镇时,有位好心人给了我二十块钱。后来我靠那二十块钱在赌场里发了大财。我现在想报答那个好心人,可我不知道他是谁,我只记得他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麻烦您用公开登报的方式帮我寻找,谁要是说得出那句话的内容,谁就是我的恩人,袋里的金币就归他所有。我把那句话的内容写在袋子里的一个信封里,一个月以后的星期五请贵镇的柏杰士牧师在镇公所进行公证。看完,理查兹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但这个念头只在他脑子里一闪而过,最终他还是决定去找本镇报馆的主编柯克斯。第二天,报纸出来了,整个小镇都轰动了。
这天,邮递员给理查兹夫妇送来一封信。信上写着:那个给钱的人是已经去世的固德逊,当时他说的是:“你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悔过自新吧。”理查兹夫妇兴奋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一个月后的星期五终于到了。一大早,镇公所坐满了人,柏杰士牧师从袋子里拿出那个信封拆开,朗读道:“那句话是——你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悔过自新吧。”接着柏杰士告诉大家,他收到十几封信,每封信都写着:“你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悔过自新吧。”接着他一封一封开始念信。这些信里有银行家宾克顿、报馆主编柯克斯、造币厂老板哈克尼斯等,都是镇里赫赫有名的人物。人们终于明白,原来这是一场贪财的闹剧。坐在场子里的理查兹夫妇紧张极了,“上帝呀,下一封该轮到我了!”可是,柏杰士在口袋里摸了半天,说:“没有信了。”理查兹夫妇听到这句话愣住了。
柏杰士从钱袋里捧出一把金币看了看,突然惊讶地说:“上帝,这全是镀黄的铅饼!这里还有一张字条。”说着,他展开字条,念道:赫德莱堡的公民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二十块钱和金币。有一天我路过你们这里,受到了你们的侮辱。因此我故意设了这个圈套,让你们镇里最有名望的人都出丑。柏杰士不由地低下头,说:“他赢了,他的那袋假金币把我们全镇的人都打败了!”
“不,有一个人他没有打败,那就是理查兹先生。”说话的人话音刚落,赫德莱堡的人一起高叫起来:“理查兹万岁,万岁理查兹!”理查兹夫妇得到这样的荣誉后,反而睡不好觉,吃不下饭。这天,柏杰士托人送来一封信。理查兹赶忙关上房门,拆开信一看:
那一天我是存心救你,你的信我并没有丢失。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报答你曾经挽救过我的名誉。我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柏杰士
【小题1】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一开头就设置了悬念:理查兹收到陌生人的一袋金币和信件,该怎样处理?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银行家宾克顿、报关主编柯克斯、造币厂老板哈克尼斯等,都是镇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居然都为了金币弄虚作假,太不符合现实常理了。
C.根据上下文推测,“理查兹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赶紧去登报寻找好心人,自己是以诚实著称,德高望重,坚决不能做有损声誉的事。
D.陌生人设置的圈套,在一个小镇上演了一场贪财的闹剧,使镇里最有名的人都出了丑,极其辛辣地讽刺了这些人在金钱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贪婪和虚伪。
E.帕杰士在小说中是唯一的正面人物,他保住理查兹的声誉,这种行为值得褒扬。
【小题2】这篇小说情节跌宕,引人入胜。请就此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柏杰士牧师”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小题4】下面是这篇小说的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5分)
结尾一:理查兹看完这封信,顿觉天旋地转,他想,完了,自己的把柄落在了柏杰士的手里。从此,理查兹夫妇时刻经受着悔恨和怕事情败露的双重折磨,不久就患了重病去世了。
结尾二:理查兹看完这封信,顿觉浑身轻松,他想,这下好了,曾经的恩赐终于有了回报。从此,理查兹夫妇的声望越来越高,小镇上的人都对没有被“那袋假金币”打败的这对夫妇毕恭毕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