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位于内华达州里诺市的阿尔泰技术公司研制出一种前景看好的纳米充电电池,它只需6分钟就能充电,每次充电后的使用时间能达到目前充电电池的10倍,提供的电流强度最大能达到现在的3倍。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能量密度最大的电池,虽然它比镍氢、镍镉等其他种类的电池价廉物美,但它释放能量的速度不够快,不适合支持需要瞬间强电流的设备(例如照相机闪光灯、电动工具等)。这种情况或许很快会有改观。阿尔泰技术公司研制出的纳米充电电池,阳极比表面积极大,这就使得电子能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从而可以在需要时迅速放电并提供强电流。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向碳阳极移动。阿尔泰公司已取得了专利的新技术则是用钛酸锂纳米晶体做阳极,通过化学技术使其比表面积达到每克约100平方米,而现有碳阳极的比表面积仅为每克3平方米。出于商业考虑该公司对其技术守口如瓶,但从专利证书中可以看出,比表面积增大是通过在制造钛酸锂晶体时精细控制的一系列蒸发工序实现的。这种新型电池所能提供的大电流意味着手机将能增添目前因耗电大而无法拥有的功能。例如,摄像手机或许能有足够的电力带动闪光灯了。
阿尔泰公司说,这种电池的优势将不止于此。碳阳极的光滑表面容易因电池使用和充电时温度的反复变化而受损,其使用寿命在400个充电周期左右。而钛酸锂阳极更为凹凸不平的表面将使电池充电次数最高达到2万次,使用寿命更长也将有利于环境。
迄今为止电动工具仍需使用镍镉或镍氢电池来满足其对强电流的需求。阿尔泰公司希望授权主要的电池生产商使用其技术,让新型电池在两年内面市。该公司最终的希望是生产出广泛应用于从电话到混合动力车等产品的电池。
【小题1】下列对纳米充电电池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而在需要时提供强电流的电池。
A.纳米充电电池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向碳阳极移动以便在需要时迅速放电的电池。
B.纳米充电电池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一系列蒸发工序向钛酸锂纳米晶体阳极移动以便在需要时迅速放电的电池。
C.纳米充电电池是通过精细控制一系列蒸发工序以增大钛酸锂晶体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供电强度的电池。
D.纳米充电电池是通过增大碳阳极比表面积使电子可以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从
【小题2】下列不属于已研制出的纳米充电电池的优势的一项是( )
A.它比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间短,充电后的使用时间长,提供的电流强度大。
B.它比镍氢、镍镉等其他种类的电池价廉物美,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C.它释放的能量非常迅速,因为它的阳极比表面积大,能使电子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
D.它的使用寿命更长,因为其钛酸锂晶体阳极的表面凹凸不平,能增加充电次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化而造成的热涨冷缩有更强的适应性。
A.锂离子电池阳极比表面积很小,使得电子不能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迅速放电受到限制。
B.让手机拥有闪光灯等耗电大的功能将随着纳米充电电池的问世而可能变成现实。
C.运用阿尔泰公司的专利新技术,通过精细控制的一系列蒸发工序,也能使目前使用碳阳极的锂离子电池增加电量。
D.钛酸锂阳极的凸凹不平的表面,能够使它对在使用和充电时因温度的反复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河
韩松落
①在我们到达那里之前,那条河已经流淌了许多年。
②那条河,那条以它流经的地方为名的于田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无数溪流、瀑布汇集的结果。汇成这样的一条河,需要巨大的耐心、惊人的巧合,更要忍受巨大的消耗。而这一切巧合都发生了,一切消耗都被忍受了,才有了这样一条河。
③在玉门关以西的土地上,有着无数这样的河流。它们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但因为它们经受的寂寞的深重,它们所做的努力的艰辛,它们也足以赢得敬意和感动,它们都配得上被称为长河。它们总是在春天泛滥,在秋天暴涨,在冬天枯涸断流,它们为所流经的地方带来了冰雪融水、肥沃的泥沙、植物的种子以及动物的尸体;在它们流经的地方出现了节节草、芦苇,出现了红柳林、沙枣林、核桃树林,后来又出现了良田、居民,出现了每到礼拜日就熙熙攘攘的集市。
④我的父辈是在河流两岸栽下核桃树、在盐碱地上种出小麦的人。他们来自甘肃、山东、河南或是上海。他们说着“到那边去,那边有地种,有粮食吃”,招呼着叔伯兄弟,坐上了拖拉机、大卡车和冒着长烟的火车往西走。在玉门他们看见了堆积如山的金刚砂矿石在阳光下闪亮,在以后的漫长的、夜以继日的跋涉中,他们看见了更多的奇异景象,他们看见了阿克苏的红色、紫色和绿色的山,比心灵所能承受的最亲近的距离还要近的玻璃似的星空,看见了野黄羊群像汹涌的朝霞一样在落日下的戈壁上奔跑。他们忍受了一条河流所能忍受的消耗:在火车的闷罐车厢里,有人带来了传染病,有人病死了,就埋在沙漠里;有人偷走了别人小心携带着的全部积蓄;有人打架,有人受伤了;有人和别人有了私情,约好了火车一到站就逃走。在和田,他们遇上了地震,所有怀着巨大希望的垦荒者都睡在了草棚里,疾病还在蔓延,草棚失火了,有的人失去了骨肉至亲。而当卡车到了终点时,谁也没有留在车上,他们纷纷跳下车厢,抓起一把发硬的、白花花的盐碱土,仔细地端详。
⑤在他们之前,还有那些垦荒战士。那些到过南方和北方,最终由儿女把报丧的家书寄回东北、寄回平原的战士。他们为节省唯有的一身衣服,在劳动时赤裸着身子。几万、十几万个男子,赤裸着,像一块块黑色的金子,散发着胶质的光芒,几万、几十万个男子的身体,像道黄色的洪流。
⑥男人在三十岁就显得苍老,孩子在拼命长大。棉花田、苜蓿地全都望不到边。沙枣林里的沙枣,全都落在地上,无人捡拾。所有走上几天几夜也到不了头的宽而硬的白土路,全都是脚踩实的。如果想见到沙漠必须走上一百里路,想打到黄羊,就得带上帐篷。即使是一年一版的地图,也来不及写上所有新出现的村落、镇子,那些音节优美的地名,如果翻译过来,本应是“野狼出没之地”、“飞鸟坠落之地”、“大风口”,候鸟飞去南方,再飞回来。就找不到自己的沼泽。于田河、策勒河,所有的长河,即使是离开以后,即使是在万里之外的大城市,我还是能听得见它们的水声,嗅得见它们的气息。甚而不用闭上眼睛,甚而不用追忆。我,我们由于田迁回内地的十三口人,我们知道有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召唤。我,要写出来。
⑦而那于田河呢,是不是还在皓月笼罩的大漠里日夜不停地流淌,每到春天就有巨大的冰块在河中拥挤着?那河边的红柳林、芦苇滩,是不是还在依序生长着?草地上的男人是不是还在歌唱?而每到秋天,无边的草都会变得枯黄,来了风,就随风起伏着,而每到夜里,远远近近,都是野火明灭?
⑧而我那于田河边的家呢?园子里长满青草了吧?葡萄架倒了吧?野鸟,在房梁间,做着巢了吧?
(选自《怒河春醒》,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的河流也称为“长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⑥段的结尾写道:“我,要写出来。”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两段使用的一连串问句作用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以“长河”为题,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去写“我的父辈”等拓荒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的脑袋,可能确实不是很灵光。这个资质平庸、又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怎会出将入相成为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他61岁去世,也不间断。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么遇到困难时他又是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但说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悔过自新。正是因为深刻的反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他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学者则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平定新疆之功。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的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着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
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曾国藩曾说:“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克勤克俭,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二,曾国藩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3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30万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摘自百度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这个活泼有趣的开头,是为了说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光。欲扬先抑,为后文写他“一普通小孩最终成为儒学大师”做铺垫。
B.曾国藩拥有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C.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D.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E.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来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2)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轨迹。
(3)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曾国藩的人生能够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的连你的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小题1】文中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又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征?(3分)
【小题2】如何理解“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话的含义?(2分)
【小题3】“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
【小题4】联系全文,文章以“雷雨”为题,具有怎样的深刻的含义?(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取暖

乔叶

腊月二十五,他被放了出来。

他被判了六年,因为表现好,减了两次刑,住了四年。服刑的监狱离家有一千里。四年间,母亲只去看过他一次。

今天晚上,是大年夜。他撑开伞。傻站在这陌生的街上,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滑稽。

雪下得比方才密了。雪珠变成了雪片。

他是前天到的家,进了门,刚喝完母亲给他倒的一杯水,父亲就回来了。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就进了卧室,再也没有出来。母亲跟进去了一会儿,说:“要不,你先去别的地方躲躲吧,过了年再来。你爸爸心脏不好。让他慢慢地把气儿顺下来。”他二话没说就拎着行李出了门,随便上了一辆公共汽车。

街实在是很短。他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没有看见一家饭店开门。所有铺面的卷闸门都拉下了脸,如同秋天的扇面,不动声色地裹着一股寒意。

“到小春家看看吧,她空着呢!她家住街北。”后来有人告诉他。他走到街的北端,并不抱什么希望,然而真的抬眼看见了一栋白房子,正门上挂着“小春饭店”的牌子。

他走上去,推开了门,一瞬间便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

“谁?”一个小女孩的声音。

“你家大人呢?”他问。

“妈,有人。”小女孩喊。

一个女人走出来,上下看了他一眼:“有事?”

“吃饭。”他说。

女人犹豫了一下,转身进了厨房……

……

雪下得越大,女人邀他住下来。

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躺上床后,他想。她是在可怜他吗?可她并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她为什么要对他这么好?好得实在有些可疑,有些不通情理。

她空着呢?他又想起那句话。她是兼做那种生意的女人吧?他忽然判断。她没有男人,这是肯定的了。一个女人带一个孩子,支撑一个饭店,做那一行确实是很方便的,说不好,饭店的生意和这个比起来,也只是一个捎带。最起码,她也是个鸨头——鸨头多半自己也都做的。

可她看起来实在不像。当然,不像也不能说明就一定不是。

他听见女人起来了,轻轻地,来到厅里。女人在桌边停下,猫一样在抽屉里轻柔地抓翻着什么东西。她在找什么?刀子吗?她以为他会有多少钱?他忽然有些明白了她的小店为什么要开在小镇边缘,为什么大年夜里还会留他住宿吃饭。

另一种可能在逼近着。

女人走到他的身边。他静静地躺着。

“喂。”女人俯过身,低低地喊。在眸缝里,他看见女人眼睛里的亮,一闪一闪,毛茸茸地扎着他,又热又痒又疼。

女人伸出手,推推他的被子,“快十二点了,你起来帮我放炮吧。”

他懵懂了片刻,起身,披上衣服,两个人来到门外的一小片空地上,女人把火机和炮递给他。炮响了起来,迫炸着他的耳膜。他震了震,仿佛骨头末子都被震了下来。却又被震得浑身漾暖。炮的亮光炸得他有些晕眩,他不由得眯了眯眼睛。火花的明灭中,他看见了女人的脸。女人有些兴奋地用手捂着耳朵,胆怯中含着几丝娇媚。她的头发有些蓬乱,眸子上镀着鞭炮映射的星星点点的晶莹。

回到屋里时,方才鞭炮的明亮一下子把屋里衬得很黑。女人扭开了一盏台灯。他坐在床边,等女人去睡。可女人没有立刻就走。

“先别关灯,我一会儿就来。”她说。

一会儿就来?一会儿来干什么?这句话有意思。她要他等她。她到底还是要他等她了。

女人过来了。

“给你。”女人把一件东西扔到了他的床上。

是一条男人的秋裤。

“你的秋裤腿扯了。”女人说,“明天我给你补补。”

他的脸颤了一下。他全忘了。他的秋衣秋裤两侧都压着两条粗糙的白边,这是犯人服的标志。许多人出狱时都扔掉了,他没扔。他没有多余的秋衣秋裤。反正穿在里面也没人看见,他原本这么想。

他看着她。

女人又从口袋里翻出一张纸,递过来:“你的东西,刚才结账时,掉地上了。孩子捡着了。忘了还你。”

是那张他和母亲在监狱亲情餐厅吃饭的收据。他一下子坐直了。接过来。

“睡吧。”女人也看着他,“孩子的爸爸,也在里面。八月十五,我去看的他。也是在亲情餐厅吃的饭。”

他不再看女人。只盯着那条秋裤。

“犯的什么事?”许久,他问。

“故意伤害。”女人说,“镇上一个流氓把我糟蹋了,孩子他爸揍了他。把他打残了。”

他们都沉默着。寂静中,他们听见了雪落的声音。

“那个人呢?”他终于问。

“还在这镇上。”女人说,“我不懂,没留证据,告输了。不然,孩子他爸也不会下那么重的手。”

“睡吧。”女人又说,“明天就回家去。回家多好啊。不管怎么着,家里人也是盼着你回家的。”女人关掉了灯,“再有两年,他就能出来了。”

他仍旧坐在那里。女人也站着。雪光映着,如月光一样,屋里的轮廓一寸一寸的朗净出来。

女人忽然想起了什么,把窗户打开了一道两指宽的缝。

“屋里有炉子,晚上最怕的就是煤气了。”她说。

一股清甜的气息冲着窗缝挤进来。透过那道窗缝,他清晰地看见:外面的雪,如层层的纱布一般,下得正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他身体不好,但还是倔强地装作对儿子的绝情来教育他,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
B.小说善于在对比映衬中刻画人物性格。比如小说就以他的孤单无助来衬托女人的幸福,以小镇人的无情来衬托女人的善良。
C.女人初见他时犹豫了一下,是因为对他大年夜还在外奔波有些疑惑,但更多的是同情,所以她转身进了厨房为我准备食物。
D.小说最后女人告诉他自己被歹人糟蹋的事,意在向他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帮助他。他听后深受感动,暗自决定一定为女人讨回公道。
E.小说对他有多处心理描写,这些文字既突出了他的性格,也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文末画线句“透过那道窗缝,他清晰地看见:外面的雪,如层层的纱布一般,下得正好”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他”在借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题4】这篇小说在题目和构思上都别具匠心,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
(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引用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