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位于内华达州里诺市的阿尔泰技术公司研制出一种前景看好的纳米充电电池,它只需6分钟就能充电,每次充电后的使用时间能达到目前充电电池的10倍,提供的电流强度最大能达到现在的3倍。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能量密度最大的电池,虽然它比镍氢、镍镉等其他种类的电池价廉物美,但它释放能量的速度不够快,不适合支持需要瞬间强电流的设备(例如照相机闪光灯、电动工具等)。这种情况或许很快会有改观。阿尔泰技术公司研制出的纳米充电电池,阳极比表面积极大,这就使得电子能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从而可以在需要时迅速放电并提供强电流。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向碳阳极移动。阿尔泰公司已取得了专利的新技术则是用钛酸锂纳米晶体做阳极,通过化学技术使其比表面积达到每克约100平方米,而现有碳阳极的比表面积仅为每克3平方米。出于商业考虑该公司对其技术守口如瓶,但从专利证书中可以看出,比表面积增大是通过在制造钛酸锂晶体时精细控制的一系列蒸发工序实现的。这种新型电池所能提供的大电流意味着手机将能增添目前因耗电大而无法拥有的功能。例如,摄像手机或许能有足够的电力带动闪光灯了。
阿尔泰公司说,这种电池的优势将不止于此。碳阳极的光滑表面容易因电池使用和充电时温度的反复变化而受损,其使用寿命在400个充电周期左右。而钛酸锂阳极更为凹凸不平的表面将使电池充电次数最高达到2万次,使用寿命更长也将有利于环境。
迄今为止电动工具仍需使用镍镉或镍氢电池来满足其对强电流的需求。阿尔泰公司希望授权主要的电池生产商使用其技术,让新型电池在两年内面市。该公司最终的希望是生产出广泛应用于从电话到混合动力车等产品的电池。
【小题1】下列对纳米充电电池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而在需要时提供强电流的电池。
A.纳米充电电池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向碳阳极移动以便在需要时迅速放电的电池。
B.纳米充电电池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一系列蒸发工序向钛酸锂纳米晶体阳极移动以便在需要时迅速放电的电池。
C.纳米充电电池是通过精细控制一系列蒸发工序以增大钛酸锂晶体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供电强度的电池。
D.纳米充电电池是通过增大碳阳极比表面积使电子可以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从
【小题2】下列不属于已研制出的纳米充电电池的优势的一项是( )
A.它比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间短,充电后的使用时间长,提供的电流强度大。
B.它比镍氢、镍镉等其他种类的电池价廉物美,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C.它释放的能量非常迅速,因为它的阳极比表面积大,能使电子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
D.它的使用寿命更长,因为其钛酸锂晶体阳极的表面凹凸不平,能增加充电次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化而造成的热涨冷缩有更强的适应性。
A.锂离子电池阳极比表面积很小,使得电子不能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迅速放电受到限制。
B.让手机拥有闪光灯等耗电大的功能将随着纳米充电电池的问世而可能变成现实。
C.运用阿尔泰公司的专利新技术,通过精细控制的一系列蒸发工序,也能使目前使用碳阳极的锂离子电池增加电量。
D.钛酸锂阳极的凸凹不平的表面,能够使它对在使用和充电时因温度的反复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科幻小说“火”了?
“科幻小说火了。”但是,“火了”到底是真实的繁荣,还是某种虚假的幻象?要清晰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同时在两个向度上进行比较。
首先是横向比较,让我们看看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之所以选美国,是因为它的科幻产业最为发达)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距。美国科幻有数量庞大的作家群体。最近40多年来,仅获得美国科幻协会颁发的星云奖的作家就有400多位,其中包括罗伯特·海因莱因、雷·布拉德伯里、艾萨克·阿西莫夫等数十位享誉世界的大家。同时,作为重要的创意产业之一,美国科幻的利润中心,也已经完成了从杂志向畅销书再向影视游戏的转移。而我们的科幻产业却仍处于从杂志向畅销书过渡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家数量有限,经常发表作品的科幻作者不足百人,且基本都是业余写作。大学里虽然有不少科幻作者,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因工作与生活压力在毕业后放弃科幻写作。二是作家发表作品的平台主要集中在杂志上,长篇科幻单行本的年出版量不足百种,畅销书寥寥无几。影视、动漫、游戏、主题公园虽然都有所尝试,但作为产业链仍显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及内部整合的动力。目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也许能推动科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自主整合。
从纵向来看,虽然中国科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但其历程却坎坷曲折,历史上也只有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形成了短暂的高潮(仅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很多人将那几年称为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然而,1983年以后科幻却突然跌入谷底,成为不受人爱的“灰姑娘”,这一局面直到1997年才借由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以及《科幻世界》这本杂志本身对科幻阵地的坚守而改变。那次大会在相当程度上扭转了科幻“胡思乱想”、“伪科学”的负面社会形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幻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科幻世界》多年对作者队伍的扶持与培养也在1997年之后显现成效。
将今天的科幻小说与1980年代初科幻“黄金时代”的作品相比较,作品风貌上的变化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今天的科幻小说,文学性已有很大提升。刘慈欣、韩松等人的作品早已不复1980年代科幻小说的单纯,往往结构宏大,内容庞杂,包含多重意象和犀利的思想。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能从传统科幻的领地突入更广阔的空间。这种突破不仅提升了科幻自身的影响力,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抹难得的现代性的亮色。在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和思想性方面,今天的作品也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奇崛面貌。最近出版的王晋康的“新人类”系列,即展现了“人”这一物种在未来科技作用下可能发生的种种异化,以及我们面对这些高科技催生出的“超人”所产生的困惑与彷徨。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更是将人类文明的进程推演到宇宙的末日,其间所产生的恍若神迹般的未来科技,让人目眩神迷。中国科幻开始拥有“超然视角”,而由此产生的带有浓郁东方哲学意味的未来问题的解决方案,则为中国科幻找到了现实与情感的根基。
【小题1】下列对“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存在差距”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科幻有数量庞大的作家群体,仅获得美国科幻协会颁发的星云奖的作家就有400多位。
B.美国科幻的利润中心,已经完成了从杂志向畅销书再向影视游戏的转移,而我们的科幻产业却仍处于从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体过渡的初级阶段。
C.虽然作为产业链仍显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及内部整合的动力,但影视、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都已有所突破。
D.与美国科幻相比,中国经常发表作品的科幻作者基本都是业余人员,他们发表作品的平台主要集中在杂志上,长篇科幻单行本的年出版量很低。
【小题2】下列对中国科幻发展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科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但其历程却十分曲折,历史上只有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过短暂的热潮。
B.1997年借由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以及《科幻世界》杂志,人们才有了“科幻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的认识。
C.刘慈欣、韩松等人的科幻小说作品文学性已有很大提升,意象多重,思想犀利,早已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那样单纯。
D.在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和思想性方面,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奇崛面貌,作品中所产生的恍若神迹般的未来科技,让人目眩神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横向比较可知,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还很大,既包括作家和作品数量上的,也有科幻利润中心上的。
B.目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推动科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自主整合,缩小中美科幻的差距。
C.当今中国科幻小说的突破不仅提升了科幻自身的影响力,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抹难得的现代性亮色,于此来说刘慈欣、韩松等人功不可没。
D.带有浓郁东方哲学意味的未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中国科幻找到了现实与情感的根基,这与中国科幻开始拥有“超然视角”息息相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 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小题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浅阅读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是流于文本浮表、感受愉悦的过程;而深度阅读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是对文本蕴含的思想、知识、智慧、情感及其艺术韵致乃至语言品位进行体悟和摄取的审美进程,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之间的深入沟通,是对社会与人生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是激发想象和创造活力的情感活动。
“深度阅读”,它和浅俗化阅读相对,不仅阅读对象不同,而且使用的终端也不尽相同。阅读本如听歌、看画一样,怎样做是个人的自由。但在拥抱数字媒体,浅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阅读渐趋弥漫的当下,“深度阅读”关系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深度阅读的提倡,阅读习惯的培育和阅读体验的重建,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还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民族前途和国家未来。正如作家贾平凹所说:“现在,人们为了生计,整天忙忙碌碌,读书成了一种奢侈。如果人人都不爱读书,国家的发展就没后劲了。”
深度阅读通常意味着对书籍、期刊等纸媒的阅读,所包含的内容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菁华——宇宙的奥秘、历史的反复、世界各地文化差异的比较、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乃至小说诗歌等表现人性的文字……有深度的、优质的文章,虽然读起来吃力,却使大脑处于一种安静的、思维高度集中的活跃状态,不仅可以丰富头脑、增强智慧,还能安宁地和自己相处,与灵魂对话,进行终身学习,为个人的精神成长和人生境界提升提供充分的养料。
我国古代有“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读书不向自家身心做功夫,虽读尽天下书无益也”之说,就是在说,浅俗化的阅读不能滋养身心,经世致用,往往会造成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的状况,同时窒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焕发。“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刻苦读书的优良传统,也警策人们努力抵御各种诱惑,用顽强的意志养成静心阅读的习惯。“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读书无源委,有如断港流,濡润涔蹄间,不能溉田畴”,是在告诫人们,断章取义、掐头去尾的读书,肢解扭曲的名著讲授,就像把河水截断,用牛蹄窟里装的水灌溉庄稼,怎么能滋润心田呢?
在严肃作家和学者眼中,数字化阅读危害极大。很多读者渐渐认识到八卦、段子、社会新闻无法填补精神空洞,不能够提升自我,反而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慢慢地趋向于读一些有系统知识、有深度的文章和书籍,比较经典的著作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在今年举办的上海书展上,我们也看到了深度阅读的复苏迹象。由元史专家蔡美彪撰写的《中华史纲》,是一本比较偏学术的著作,不想发行量却达到5万册。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报纸纷纷转型创办网络版和手机版,而书籍的数字化趋势,也有助于在电子终端上拓展深度、冷静和理性的阅读。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和低级趣味的民众。推进全民阅读,倡导深度阅读的好风气,是当前我们社会建设、国家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浅阅读与深阅读有很大不同,浅阅读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深度阅读则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
B.在浅阅读弥漫、深阅读有所缺失的背景下,提倡深度阅读,认识其重要性,读起来,深下去,这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
C.深度阅读是指对书籍、期刊等纸媒的阅读,是对人类文明的菁华进行体悟和摄取的过程,它可以为个人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精神养料。
D.深度阅读关系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培养阅读习惯,重建阅读体验,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还影响到社会、民族和国家未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深阅读和浅阅读是相对而言的,这二者使用的终端不同,浅阅读是指数字媒体的网络化阅读,深阅读则是指报刊书本的纸媒化阅读。
B.在大脑处于一种安静的、思维高度集中的活跃状态下,阅读那些经典的、有深度的、优质的文章,既可增强智慧,又可与灵魂对话。
C.作者告诫人们,要努力抵御各种诱惑,养成静心阅读的良好习惯,务必于心而务去贪多,要读全本求源委而戒读节抄之书。
D.许多读者现已认识到那些流行一时的八卦、段子是不能提升自我的,慢慢地趋向于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和书籍,这是非常可喜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当你在看书时,感觉自己在走过一段精神之旅,感觉书本在完善自己一个残缺的灵魂时,才称之为阅读。”这里所说的阅读就是一种深度阅读。
B.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说,现在的学生“关于文化的、修养的、哲学思考的阅读明显少了,你从学生的谈吐中就可以感受到”,这正说明了提倡深阅读的迫切性。
C.深度阅读《鸿门宴》、《祝福》和《雷雨》,正确解读项羽、祥林嫂和周朴园这类有个性缺陷的人物形象,我们才能深刻认识人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D.各地火车、公交、快餐店等地方,对着手机“埋头苦读”的人比比皆是,碎片化阅读几乎达到饱和状态,这种有害无利的阅读,白白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论 诚 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做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做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有删节)
【小题1】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答:    
(2分)
⑵“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答:
(2分 )
【小题2】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3分)
【小题3】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徐悲鸿的写实人生
徐悲鸿一生以坚持写实著称。他将写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运用到中国画、油画、素描写生中去。他既是一位融汇中西艺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更是一位创建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先行者。徐悲鸿曾说:“美术教育是第一位的工作,创作活动只居第二位。”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将西方写实绘画引入中国,就是针对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坛临摹古画的风气而进行的一种具有鲜活“时代性”的创新。虽然一直都有人对他的思想提出种种非议,但徐悲鸿提倡的写实主义的确改变了半个世纪来的中国画因循守旧的基本面貌。
徐悲鸿非常重视素描,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正是写实主义画风的完美体现。徐悲鸿不仅在技法上实践写实主义,在作品精神上更是体现这一主张。1933年有感于大片国土沦亡,国民党政府却一面屈膝投降帝国主义,一面加紧镇压人民群众和民主运动,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中,徐悲鸿取材《尚书·仲虺之诰》:“徯我后,后来其苏”,创作了油画《徯我后》,借描写夏桀暴虐,人民痛苦不堪,期待商汤带兵去讨伐暴君解救他们,象征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他又完成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以绘画赞颂新中国建设。
徐悲鸿以写实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中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写实主义教育体系。早在1928年就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就职演说中,徐悲鸿就提出了师法造化,革新国画教育的主张。号召学生学习西方写实技法,和中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有真感和生气的中国画。但是徐悲鸿希望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提倡写生的中国画教学主张,在势力强大的中国画传统阵营中无法贯彻,三个月后黯然辞职。但他从未放弃,从1928年到1946年,徐悲鸿在中央大学任职的近二十年时间,通过培养学生、提携新人、聘请同好任教,改革课程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行这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理念。他曾聘请张大千、高剑父、傅抱石等名家任教,先后培养出了吕斯百、吴作人、孙多慈、蒋兆和、袁晓岑等画坛名家。
徐悲鸿不仅画画,更爱搜集名画。早年在日本考察期间,尽管生活拮据,只要看到喜欢的画作都要重金购买,为此他的妻子没少埋怨他。后来即使收入丰厚,仍因此好使生活艰难。1932年底由朋友出资筹建的徐公馆落成,时值“九一八”事变一年有余,徐悲鸿见南京街头依然是民不聊生,他无法让自己安心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将自己的新家取名“危巢”,并作《危巢小记》:“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训,抑于灾难丧乱之际,卧薪尝胆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义也。”在自家客厅的墙上,徐悲鸿挂了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批,“应毋庸议”。徐悲鸿就是一个“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人。他曾经拒绝为蒋介石画像。当年完成《徯我后》之后就有人劝他,在那样的时局下别去得罪政府,自找麻烦,可一心要用艺术救国的徐悲鸿却顾不了那么多。1935年田汉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徐悲鸿不顾家人反对,将田汉保释出狱还把他全家安顿在自己家中。
徐悲鸿终其一生都践行着写实主义之精神。
(摘编自加樑、林明《写实人生—徐悲鸿》)
(相关链接)
①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己作在新加坡、印度、昆明等地展售以此筹款支援抗日。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意写实,传达神情。以画马驰誉中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悲鸿兄,你是一个——现世不多见的——热情古道人。就你不轻阿附,不论在人事上或者在绘画上的气节与风格而言,你不是一个今人。在你的言行的后背,你坚强地抱守着你独有的美与德的准绳。
(摘编自徐志摩《我也“惑”——与徐悲鸿先生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中国现代画坛上一位杰出的画家,徐悲鸿不仅仅追求绘画上的成就,更关心我国美术教育工作,张大千、高剑父等人都曾应他请求在中央大学执教美术。
B.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深厚,以画马最为著名,因为这些马画都是中国传统画风和西方古典现实主义融合的成功之作。
C.徐悲鸿将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在他的各种画作中,他尤其重视素描,认为这是绘画训练的练习,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D.徐悲鸿把自己的家命名为“危巢”是表明自己居安思危,绝不会因为过上了安逸生活,就忘了还在苦难中挣扎的普通百姓。
E. 徐悲鸿以画马驰誉中外,这是因为这类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完美体现了写实主义画风。
【小题2】徐悲鸿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徐悲鸿的写实人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说“徐悲鸿就是一个‘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