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取暖

乔叶

腊月二十五,他被放了出来。

他被判了六年,因为表现好,减了两次刑,住了四年。服刑的监狱离家有一千里。四年间,母亲只去看过他一次。

今天晚上,是大年夜。他撑开伞。傻站在这陌生的街上,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滑稽。

雪下得比方才密了。雪珠变成了雪片。

他是前天到的家,进了门,刚喝完母亲给他倒的一杯水,父亲就回来了。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就进了卧室,再也没有出来。母亲跟进去了一会儿,说:“要不,你先去别的地方躲躲吧,过了年再来。你爸爸心脏不好。让他慢慢地把气儿顺下来。”他二话没说就拎着行李出了门,随便上了一辆公共汽车。

街实在是很短。他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没有看见一家饭店开门。所有铺面的卷闸门都拉下了脸,如同秋天的扇面,不动声色地裹着一股寒意。

“到小春家看看吧,她空着呢!她家住街北。”后来有人告诉他。他走到街的北端,并不抱什么希望,然而真的抬眼看见了一栋白房子,正门上挂着“小春饭店”的牌子。

他走上去,推开了门,一瞬间便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

“谁?”一个小女孩的声音。

“你家大人呢?”他问。

“妈,有人。”小女孩喊。

一个女人走出来,上下看了他一眼:“有事?”

“吃饭。”他说。

女人犹豫了一下,转身进了厨房……

……

雪下得越大,女人邀他住下来。

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躺上床后,他想。她是在可怜他吗?可她并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她为什么要对他这么好?好得实在有些可疑,有些不通情理。

她空着呢?他又想起那句话。她是兼做那种生意的女人吧?他忽然判断。她没有男人,这是肯定的了。一个女人带一个孩子,支撑一个饭店,做那一行确实是很方便的,说不好,饭店的生意和这个比起来,也只是一个捎带。最起码,她也是个鸨头——鸨头多半自己也都做的。

可她看起来实在不像。当然,不像也不能说明就一定不是。

他听见女人起来了,轻轻地,来到厅里。女人在桌边停下,猫一样在抽屉里轻柔地抓翻着什么东西。她在找什么?刀子吗?她以为他会有多少钱?他忽然有些明白了她的小店为什么要开在小镇边缘,为什么大年夜里还会留他住宿吃饭。

另一种可能在逼近着。

女人走到他的身边。他静静地躺着。

“喂。”女人俯过身,低低地喊。在眸缝里,他看见女人眼睛里的亮,一闪一闪,毛茸茸地扎着他,又热又痒又疼。

女人伸出手,推推他的被子,“快十二点了,你起来帮我放炮吧。”

他懵懂了片刻,起身,披上衣服,两个人来到门外的一小片空地上,女人把火机和炮递给他。炮响了起来,迫炸着他的耳膜。他震了震,仿佛骨头末子都被震了下来。却又被震得浑身漾暖。炮的亮光炸得他有些晕眩,他不由得眯了眯眼睛。火花的明灭中,他看见了女人的脸。女人有些兴奋地用手捂着耳朵,胆怯中含着几丝娇媚。她的头发有些蓬乱,眸子上镀着鞭炮映射的星星点点的晶莹。

回到屋里时,方才鞭炮的明亮一下子把屋里衬得很黑。女人扭开了一盏台灯。他坐在床边,等女人去睡。可女人没有立刻就走。

“先别关灯,我一会儿就来。”她说。

一会儿就来?一会儿来干什么?这句话有意思。她要他等她。她到底还是要他等她了。

女人过来了。

“给你。”女人把一件东西扔到了他的床上。

是一条男人的秋裤。

“你的秋裤腿扯了。”女人说,“明天我给你补补。”

他的脸颤了一下。他全忘了。他的秋衣秋裤两侧都压着两条粗糙的白边,这是犯人服的标志。许多人出狱时都扔掉了,他没扔。他没有多余的秋衣秋裤。反正穿在里面也没人看见,他原本这么想。

他看着她。

女人又从口袋里翻出一张纸,递过来:“你的东西,刚才结账时,掉地上了。孩子捡着了。忘了还你。”

是那张他和母亲在监狱亲情餐厅吃饭的收据。他一下子坐直了。接过来。

“睡吧。”女人也看着他,“孩子的爸爸,也在里面。八月十五,我去看的他。也是在亲情餐厅吃的饭。”

他不再看女人。只盯着那条秋裤。

“犯的什么事?”许久,他问。

“故意伤害。”女人说,“镇上一个流氓把我糟蹋了,孩子他爸揍了他。把他打残了。”

他们都沉默着。寂静中,他们听见了雪落的声音。

“那个人呢?”他终于问。

“还在这镇上。”女人说,“我不懂,没留证据,告输了。不然,孩子他爸也不会下那么重的手。”

“睡吧。”女人又说,“明天就回家去。回家多好啊。不管怎么着,家里人也是盼着你回家的。”女人关掉了灯,“再有两年,他就能出来了。”

他仍旧坐在那里。女人也站着。雪光映着,如月光一样,屋里的轮廓一寸一寸的朗净出来。

女人忽然想起了什么,把窗户打开了一道两指宽的缝。

“屋里有炉子,晚上最怕的就是煤气了。”她说。

一股清甜的气息冲着窗缝挤进来。透过那道窗缝,他清晰地看见:外面的雪,如层层的纱布一般,下得正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他身体不好,但还是倔强地装作对儿子的绝情来教育他,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
B.小说善于在对比映衬中刻画人物性格。比如小说就以他的孤单无助来衬托女人的幸福,以小镇人的无情来衬托女人的善良。
C.女人初见他时犹豫了一下,是因为对他大年夜还在外奔波有些疑惑,但更多的是同情,所以她转身进了厨房为我准备食物。
D.小说最后女人告诉他自己被歹人糟蹋的事,意在向他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帮助他。他听后深受感动,暗自决定一定为女人讨回公道。
E.小说对他有多处心理描写,这些文字既突出了他的性格,也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文末画线句“透过那道窗缝,他清晰地看见:外面的雪,如层层的纱布一般,下得正好”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他”在借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题4】这篇小说在题目和构思上都别具匠心,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6 11:2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E. 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裱画徐
马犇(bēn)
①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②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③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④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⑤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⑥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⑦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⑧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⑨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⑩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⑪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⑫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⑬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⑭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通过交代淮城裱画市场的兴盛,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及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来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
B.边寿民人称“边芦雁”,与郑板桥齐名。裱画徐常给他裱画,常与之交流,向其学习,慢慢地他就善裱能画工篆刻了。
C.小说第⑦段自然段是补叙,补充介绍了一些裱画的专业知识,帮助读者对裱画徐标化技术的认识。
D.裱画徐装裱徐渭的画和给犯罪分子做赝品这两个情节从不同的方面充分展现了裱画徐的品格。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点。
【小题3】伏笔和照应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耿老爹的钢笔与“破烂”
周伟
⑴“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⑵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不显山露水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 的两支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再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⑶他不管,仍旧天天挑着一担大箩筐,走街串巷,置身在城市的生活边缘,一路不停地吆喝着——
⑷有一天,我和他打了照面。他咧着嘴唇笑,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巴皮太厚,笑得虽然起劲,也只开了一线天,但我却知道他是真的费了很大的劲,十二分卖力地笑着。他看着我空空的双手,眼睛又绕过我 的身子,游到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我雇了一个拖板车的高大个帮我拖着满满一车的书。
⑸他说,你搬家呀?就一路上再也无话,但他总是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我听得清他的脚步声, 我更知道他跟着我的意思。每回看他,他总是咧着嘴,笑。然后,埋下脸去。
⑹进了屋,我就不停地翻东找西。旧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硬纸盒纸箱、啤酒瓶、塑料罐……一股 脑儿,能找的都找了出来,七七八八乱堆在他的面前。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 了一线天;手,不停地忙,却无一丝乱象,一套一套的,熟练有序——折、叠、码、齐、捆,然后,过秤, 付钱。钱货两清了,才小心翼翼地拿进箩筐。
⑺他挑起箩筐要走时,又回过头来,说,我姓耿。然后,咧着嘴唇笑。看我心不在焉,他又放下箩筐, 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锃亮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说:“耿,耳朵旁生个火字,是明亮、光明的意思。”我见他这般认真,便念了一句古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他愣怔了一下,有些茫然,然后看着我咧嘴一笑,说:“还是您有学问。”他慢慢地收起钢笔,突然又抬起头看我,没由头地咧嘴笑,说:“我的大女儿宝珠,在北京大学读书呢。”说完,脸上飘满抑制不住的得意。
⑻我看出他的小心思,也替他高兴,说:“难怪你天天收破烂劲头十足呢。”他又有些不好意思了,说:“您可是老有学问呢,她哪当得您哟?您把电话写给我,我告诉宝珠,让她好好跟您学出息,也出一 本一本砖头厚的书,光耀门庭……”
⑼我知道耿老爹嘴上这么说着,其实女儿在他心里宝贝珍珠一般,骄傲着呢。走远了,他又反过身来, 我看见他咧着嘴唇笑,眼睛眯成一条缝。
⑽难为了这个耿老爹,家住郊区,离城二十多里地,天麻麻亮就进城,天墨墨黑才往家赶。每一个大 白天,他都是整天到处转悠,不停歇,像一尾鱼,游动在生活的海洋。鱼叭水叭个不停,他也口中不歇, 不停地吆喝,生响,悦耳得很。
⑾每回,和耿老爹碰到一起,我只要一说到“废品”二字时,他总要及时地纠正,说:不是“废品”, 是“破烂”!他说,我们收破烂的,破烂就是宝贝,就像你们读书人把旧书当宝贝一般。他还说,人也一 样,只要有想头,就不会成为废品。说废品时,耿老爹了无精神;说破烂时,却一脸灿烂。次数多了,我 就随了他。路上碰到,我就笑着问,收破烂呀?他见我夹着书,也咧着嘴唇笑问,又买书呀?我们便各自 打量着自己,都愈发地开心地笑着。
⑿耿老爹是个认真的人,他的大女儿果然不久就和我联系上了,间三差五问我一些书里的东西,有时 也说起他这个收破烂的老爹,有几次很心痛的样子。我就告诉他的大女儿,说你莫担空头心,你老爹很阳 光,很充实,很幸福。
⒀后来,我和耿老爹成了要好的朋友。每逢节庆日,他总要上门来,要我为他家写对联。他家的对联, 都是他自己先掏出钢笔一笔一画慢腾腾地写就,我再按照他写下来的书写。他每回来时,还总要捎上几本 我喜欢的旧书,我当然高兴,也给他找出一堆废书旧报纸。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 成了一线天……
⒁然而,他的大女儿和我的联系却慢慢地少了。只有耿老爹还准时来到县城,一根扁担横在两只大箩 筐上,有几次见他孤独地蹲在两只大箩筐中间,蔫蔫的……再后来,连耿老爹也从县城里消失了。有人说, 宝珠生了一场大病走了,耿老爹人整个儿垮了。也有人说,耿老爹后来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收破烂,他的二 女儿在那个城市的重点高中读着寄宿。
⒂如今在我生活的县城里,收废品的个个都骑着小三轮,“突突突”在城市中穿行,扩音机里一路传 出一律标准的普通话。每每看着他们,我就想起了耿老爹,想起他挑着一担大箩筐在城市里游走,想起他 和他的女儿,还有他上衣口袋里插着锃亮锃亮的两支钢笔。
(略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1)愣怔:
(2)慢慢:
【小题2】赏析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多次写老耿“咧着嘴笑”,有何用意?
【小题4】有人建议把本文标题“耿老爹的钢笔与‘破烂’”改为“遇见”,你觉得哪一个更合适?结合全文谈谈 你的看法。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平铺直叙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但却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D.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小题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围墙”为题目,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围墙”展开了故事,也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对比;同时,围绕“围墙”表达了小说深刻的主旨。
B.马而立觉得“修好的围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但是却让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但却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肖像、神态、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手法,塑造了马而立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像马而立一样愿意做事也能做好事的人在现在的社会里难有出头之日的悲剧。
D.马而立修好的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因而受到了所有人的赞扬。
【小题3】下列分析概括马而立的形象特点,不正确的两项是
A.辛勤高效:接到任务后,他“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着手干活;一直干到“夜间十一点”,累到睡了很沉的觉。
B.有才干:修好的围墙得到了路人的赞许和专家门的一致好评。
C.朴实热情: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做好工作,“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炭火盆体现了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形象。
D.衣冠楚楚: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
E. 心情压抑:干了活儿,做了很多事,尤其是修砌围墙遭到一些人的不满,他们都分别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小题4】对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结构上,马而立在“围墙”进进出出,是对小说题目和开头的呼应,结构严谨。
B.在情节上,写出马而立不愿意参会,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且做得很好。
C.在主题上,升华主旨,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弊端的批判和嘲讽。
D.在形象上,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马而立的朴实热情,又让读者读出一层悲凉之意。
E. 在效果上,既有马而立前后做事能力和方式的对比,也有与其他人的对比,引起读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