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的连你的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小题1】文中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又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征?(3分)
【小题2】如何理解“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话的含义?(2分)
【小题3】“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
【小题4】联系全文,文章以“雷雨”为题,具有怎样的深刻的含义?(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菜  园
沈从文
①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这原因从姓上可以明白,玉姓原本是旗人,菜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菜。玉太太和她的儿子靠卖菜过日子,从此玉家菜园在本县成为人人皆知的地方了。菜园二十亩地,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蔬菜,使本城人一年任何时节都可得到极好的蔬菜。玉太太还把白菜制成各样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也便因此,收入数目不小。十年来,因祸得福,渐渐成为小康之家了。本地新兴绅士阶级,因切齿过去旗人的行为,极看不起旗人,如今又是卖菜,很少同这家来往,但这人家却依然受人相当尊敬。
②夏日薄暮,玉太太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儿子侍立在身边。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做母亲的想着古人的诗歌,可想不起谁曾写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类好诗句。又总觉得有人写过这样恰如其境的好诗。
③儿子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做母亲的备了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④“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⑤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⑥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⑦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⑧“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⑨“我想读点书。”
⑩“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⑪“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⑫“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⑬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⑭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⑮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
⑯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⑰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⑱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青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⑲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⑳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㉑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儿子虽如此死了,办理善后,罚款,具结,她还有许多事得做。
㉒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㉓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㉔玉家菜园从此简直成了玉家花园。内战不兴,天下太平,到秋天来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吃的是园中所出产的蔬菜,喝着好酒,同赏菊花。因为赏菊,大家在兴头中必赋诗,有祝主人有功国家,多福多寿,比之于古人某某典雅切题的好诗,有吟诵玉太太写的卖菜媪对于旧事加以感叹的好诗,名士伟人,相聚一堂,人人尽欢而散,扶醉归去。
㉕玉家菜园改称玉家花园,是主人在儿子死去三年后的事。这妇人沉默寂寞的活了三年。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春天同秋天不用再来了,把一点家产全分派给几个工人,忽然用一根丝绦套在颈子上,便缢死了。
一九二九年夏
(有删改)
【小题1】分析文中划线句蕴含的情感。
(1)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
(2)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小题2】文中第③、㉕节都写到了下雪,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小题3】简要分析玉太太形象特点。
【小题4】小说结尾交代了玉家菜园已改称玉家花园,为何作者仍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意蕴。

同类题2

阅读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人的读书态度
梁厚甫
①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知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其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这幅画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的了不起,但了不起的事情却是这个美国朋友不断地追问,这一幅画的意境是什么。要把画的意境向朋友说明,那就是件大事了。
②为什么是件大事呢?因为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有所不同。
③不能否认,中国人对读书的观念过于隆重;而美国人对于读书视为一件平常已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我曾见过一个美国青年人,靠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上,金鸡独立地仅是一脚到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
④中国人能这样读书的,我似乎还未见过。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设一张书桌。这一种豪华的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就是美国人的书房。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把新书买回来,就放到车房去。
⑤美国人没有书房,然而却能随时随地读书。美国人读书不必找宁静的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片小草地,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上面坐着的就是读书人。在美国,随时随地都可看见人读书。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学,而是中外的读书态度有所不同。
⑥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幼学诗》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由于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因此,读书也变成为一种神秘的事情。神秘之极,便变成为“红袖添香夜读书”。平心论事,红袖添香,未尝不好;如果非要红袖添香才能读书的,那就不免过于隆重其事了。
⑦先要把读书看得平凡才可以读书。如何使自己在心理上把读书看得平凡,那就首先要忘记读书人是一种特殊人物。其次,对读书的结果不要期望过高。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骗人的。
⑧正确的读书态度是:有空便要读书,不读书,浪费光阴,未免可惜。
⑨至于读书是否有收获呢?仍应该相信古人的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美国人的读书态度之所以可取,就是因为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第③段和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中国人把读书看得隆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同类题3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小题1】选文首段提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有什么意义?(4分)
 
 
【小题2】怎样理解袁隆平“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5分)
 
 
【小题3】通讯是侧重于写人物的新闻体裁,在选材上注重突出多角度表现和刻画人物形象,你认为本选段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鉴赏家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蔑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他们都是学布店的,都出了师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叶三还是卖果子。
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需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去,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匋民,就提着或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
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跋,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匍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匐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头部分从叶三卖果子写起,从他对生活中自然美的鉴赏,到后文渐渐熟悉季匋民而成为季匋民的知音,情节自然顺畅。
B.小说刻画了具有朴素生活经验、不谄媚、不卖弄、真心爱画的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凸显了“小人物有时候也可以变得伟大”这一主题。
C.“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让“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这一情节变得生动形象了,而描写“篾篮”和“秤”这些物件的形容词,写出了叶三的用具的精致和考究。
D.季匋民给叶三的画,他一张也不卖,日本人出高价钱他也不卖,说明懂画的他对这些精品画的价值和市场预期早已心知肚明。
E. 小说用朴素而传神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小题2】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叶三一张都不卖,最后埋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些情节折射出叶三怎样的内心世界?
【小题3】叶三是全县第一的鉴赏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评价汪曾祺的小说:风物美,人情美,生活美。请就其中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化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
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
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
【小题1】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
B.城市蔓延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农村
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销售、劳动力市场呈分散状
D.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
B.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
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
D.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枝蔓状的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