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5分)
不倒树
司玉笙
那是双小手。
那双小手捧着一本打开的教材……
蛮七叔看见那本书晃到跟前,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冰冷的空气中浮起:
“老师,这个拼音印错了,‘花果’注成了huagou。”
“这孩子--课本上咋会错呢?!”
“是错了……”课本再举,几乎碰到了他的鼻尖。
蛮七叔将眼瞪大,视线拐向被教材挡住的那张秀气的透着天真的脸。干裂粗糙的手与冻得萝卜似的手指相撞,一股凉意迅即转成了颤儿闪遍了全身--他在这儿教了近三十年的小学,还是头一次遇上学生“挑刺”,且是个女孩子。这令他很难堪:一张张简陋的“课桌”后,二十几双眼睛都亮了。
“教材上还会出错么?”蛮七叔自言自语地道。接了那教材,拿到门口处细看。看了一会儿,又查查翻得烂糊糊的字典,说:“是错了……”说罢,他便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咳着,他的身子弯成了一棵树。
女孩儿叫玲子,是邻庄的。玲子每天背着个打补丁的书包早早就到了,扫地擦桌子。鞋上老沾着泥巴。
蛮七叔带了三个班的语文课,还兼班主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偏爱,尤其是玲子。见了玲子,心里还生成一种莫名的感觉,带出三分不安,好似欠了她什么。借口奖励,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钱都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抠出来的--他还是民办教师。
玲子上到五年级,家里人不让她上了。开学几天不见玲子的影儿,蛮七叔倒坐不住了,便买了一个书包、一杆钢笔去玲子家。
进了院,蛮七叔四下里瞅瞅,问:“玲子呢?”
“下河放羊去了……”玲子娘见蛮七叔还夹着书包,脸上就起了一片红:“女孩子家,不当睁眼瞎就中,再上还不是这?”
“不让她上,不怕毁了她?”
“有啥法儿?光学费一个孩子一年下来就抵一只羊……”
蛮七叔说:“让她上吧,俺想想办法……”
听得一阵儿羊叫唤,大大小小七八只山羊串着对儿涌进院子。玲子进来了,手里还握着一本书!
“玲子……”
“老师!”
玲子娘抹了抹眼,说“快给老师磕个头……”
于是,玲子背上了新书包。
次年,玲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初中得去镇里上,蛮七叔很难再见到玲子。
又过三年,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
到了这把年纪,蛮七叔身上的老病就显山露水了,不住地兴风作浪。又赶上“民转公”,集中在县里考试,就趁着去瞧看瞧看病。
从医院出来,蛮七叔折进了一个小饭棚要碗素面。刚坐定,就听到一声“老师”在耳畔炸响。眯细了眼看,身子又那么颤了一颤。“玲子,你咋在这儿?”
玲子硬挤出个笑,说:“家里急,上完半学期就退了,在这儿帮厨……”
蛮七叔听着,张大嘴直咬,脸色都变了,半晌才说:“你是个好学生,还给俺纠正过一个错……”
“老师,那不是你的错!”玲子喊,突然下跪,怀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抱着蛮七叔送她的那个书包。书包很旧了,也打上了补丁。蛮七叔不知道,书包里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一笔不落。“老师,我欠你很多账……”“不欠,不欠,你啥都不欠……”蛮七叔慌着拉玲子,可拉不起来,自己也在剧烈的咳嗽声中矮了下去……
从县城回去后的不久,蛮七叔在一天夜里悄然离世。他走后的第三天,他站过的讲台上又站起了一个人,那人就是玲子。
玲子就像一棵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情节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蛮七叔翻了字典,发现课本上的注音是错了,这时候他“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此处的“咳嗽”既说明他身体不好,也表现蛮七叔读错了字音有些内疚。
B.蛮七叔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除了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因为心中总有些不安,为没有给玲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安。
C.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乡村小学很难有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学生,蛮七叔为乡村小学取得的成绩高兴。
D.玲子放羊时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表明她是一个好学的孩子。而她打工时,包里的本子上还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账目,表明她记着蛮七叔对她的好,对她的希望。
E.玲子辍学,最终只做了一个乡村教师,这似乎并非是蛮七叔的希望。玲子曾是那样的聪明,却没有继续深造,小说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
【小题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很重要。这篇小说传达出一个乡村学校怎样的困境?请分条列举。(6分)
【小题3】小说中的蛮七叔具有怎样的品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说为什么要把老师比喻为树?题目为“不倒树”有什么深刻含义?(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穆的学生严耕望认为老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
B.顾颉刚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曾经推荐他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C.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保持着温煦的处世态度,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小题2】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A.
【小题4】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 杨国荣
生态之域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言,“以人观之”也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狭义上的理性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价值的关切则以天人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中国哲学很早已意识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涉及“亲”、“民”、“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后者也属广义上的“观”——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不仅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的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实质的层面渗入了价值的内涵。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民胞物与”、“万物一体”意味着将世界之中一切对象都理解为与人相关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相应的价值意义,这一看法的内在的要求是对人之外的其他对象给予应有的价值关切,其中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
中国哲学不仅在实质层面涉及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而且也提出了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里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对待自然方面的价值取向。
引申而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从本原的层面看,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社会领域中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应共同存在而非相互排斥。与之相联系,这些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享有、运用自然资源上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按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以上权利,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而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以上原则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某些阶层、某些集团、某些民族、某些国家在利用、消耗自然资源方面远远超过甚至压倒其他的阶层、集团、民族和国家。这里无疑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如果不加抑制,同样将导致生态的问题:当社会领域的某些成员、集团、民族、国家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时,天人之间的不平衡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正如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将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一样。以上事实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与社会上不平等地运用自然资源有着难以否认的联系。
可以看到,在天人关系之后,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前面所提及的看法,即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与之相应,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如前所述,以人观之的“观”既涉及以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也包括从价值的视域看待世界。从逻辑上说,如果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并进而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以人观之”所涉及的以上价值关切对于抑制这种偏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文汇报》2014年12月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以人观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
B.价值的关切,以天地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但并不包含任何物质上的价值利益。
C.孟子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
D.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狭义的理性认知直接指向了对价值的关切。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人类对待自然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
B.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必然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这也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就是由我们上一代人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的。
C.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避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
D.宋明理学家在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物而不相害”引申而言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
B.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权力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就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关权利。
C.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进而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的科学概括,及自然中的每一个体之间不管是敌是友,都可以互不伤害共生共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小题。 
定和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小题1】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本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5分)
【小题3】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烹饪探源
姚伟钧
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即“煮熟到适当程度”。“烹”“妊”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但“烹…饪”一旦成为固定词组“烹饪”,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不简单等同于“烹”“饪”的词素意义相加,烹饪一词的含义是随着中国烹饪技艺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早期中国,饮食水平极低下,烹饪含义很简单。那时烹饪含义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的产生,为煮食物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烹饪含义就增加了新的内容——煮。至此,烹饪就具有“烧煮”两层含义。由于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烹饪含义又增添了炸炒内容。随着中国饮食逐步形成主食和副食两大类,烹饪就不再单指副食如肉、鱼、蔬菜的烧烤、煮炖和炸炒,也包括主食如米饭、馒头、饼、点心等的制作了。
烹饪从人类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考古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烹饪技艺由”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如“烧”,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不用任何烹饪,直接把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熟或半熟;还有“烤…石烙”“石烹”。这四种方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新石器时代后,由于农业、畜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烹饪水平也有所提高。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简单炊器,大都已经具备,有陶制鼎、甑、釜、罐、盆之类。它们说明,新石器时代后,中国烹饪方法逐渐多起来了,因为炊器多样化是与馔食多样化分不开的,所以谯周《古史考》说:“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
发掘出的商周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那时的烹饪方法以煮蒸为主。《中国青铜器时代》考证商周的烹饪方法,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关于先秦有没有“炒”这种烹饪方法,现在存在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当时尚未发明。事实上,考古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就已出现。河南新郑春秋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锅的质地比较薄,很适于作煎炒使用。
在先秦文献中,炒菜也不乏记载,如《楚辞》中的“煎鰿雀,遽爽存只”。它的方法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映证的是,在楚目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湖北随县曾侯己墓曾出土了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粱,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江西靖安也出土了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欢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烹饪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炒之间没有严格区别,同时炒菜品种也不够多,但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后期,虽然有简单的烹饪,但作为技艺的烹饪尚未形成。到了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劳动人民的创造,各种炊具相继出现,我国早期的烹饪技艺和一些基本烹饪方法初步形成。春秋战国以后,食物品种不断增多,烹饪技术也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有人粗略地统计,竞达二十多钟,如氽、抄、炒、炸、浸、烙、烤等,这些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
(2014年09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烹饪有着悠久绵远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湛技艺。正是因为中国烹饪技艺领先于他国,赢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B.中国烹饪最初也只有烧的含义;是陶器的产生,开启了煮的新内容;而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则增添了炸炒这层更新的内容。 
c.中国烹饪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最初是从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烹饪方法由少渐多,烹饪技艺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发展。 
D.中国烹饪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其标志是各种炊具开始相继出现。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烹饪技术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烹”和“饪”两词的意义不尽相同,“烹”意思是“烧煮”,“饪”意思是“煮熟到适当程度”。合二为一,“烹饪”的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
B.陶器出现之前,所谓“烹饪”,只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出现以后,煮的内容方才出现,“烹饪”才真正具备“烧煮”的意义。
C.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中国烹饪方法只限于“烧”“烤…石烙”“石烹”这四种烹饪方法。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的烹饪方法方才真正逐渐多了起来。
D.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烹饪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方法的丰富受制于烹饪器具的发明和制作。中国炊器的多样化与中国馔食的多样化之间密不可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烹饪在商周时期,炊器极其简单,多属蒸煮之器。局限于炊器的简单,商周时的中国烹饪亦局限于煮蒸这两种方法。
B.春秋时期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的出土,证明最重要又常见的炒烹饪法其实至迟在春秋时候就巳出现。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炉盘和江西靖安铜制器具的出土,说明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中国烹饪开始运用了煎炒之法。
D.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氽、抄、炒、炸、浸等多达二十多种的烹饪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中国烹饪开始日臻完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提 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提琴”为题目,应该写的是老侯修提琴的事情。而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老侯学木匠的过程,意在为下文老侯修提琴手艺了得的情节作铺垫。
B.在到处抄家砸东西的时期,老侯寻到干部模样的人的单位,看到提琴被当作勺子使用时却只是站在那里看,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
C.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本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小见大,以一把提琴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反思精神。
D.通过提琴的最终命运,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由一个技术工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E.小说叙述语言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大量的运用短句,语言简洁,不用多余的修饰语,朴实无华,在看似平淡的述说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小题2】小说中三次写到神父的那把提琴,有什么用意?请分别说明。
【小题3】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
【小题4】谈谈小说以“提琴”为题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