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地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人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军看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6分)
(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结合原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那你的观点呢?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就是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汉“《书》教”首在治政
翟文铖
《尚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历被视为帝王将相的政治教科书,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同是一部《尚书》,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重点和阐释的方式相距甚远,因此钱宗武等著名学者近年倡导断代《尚书》学研究,但目前就成果而言,除清代外,其他朝代的断代《尚书》学仍是学界公认的薄弱环节。两汉《尚书》学在整个“《书》教”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不仅处于《尚书》学传统的前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士远毕十年之功,撰写一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两汉〈尚书〉学研究》。
作为“五经”之一的《尚书》,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文化播撒社会的过程,也是“《书》教”传统逐步确立的过程。“《书》教”传统涉及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如何界定把握显然不是个简单问题。该书作者认为,“《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具体地说,文献指由《尚书》衍生出的各类诠释文本;知识指《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观念指其中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如《洪范》“五行”观念对于汉代人宇宙观和认识论之建构的影响,《禹贡》九州观念对汉代郡国行政区域之划分的影响,《吕刑》观念对汉代律例制定的影响,等等。这三个系统的划分不仅明确了“《书》教”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从宏观角度厘清了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谓高屋建瓴。
《尚书》及“《书》教”文献广博,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马著认为,《尚书》提出了“天之断命”“续命于天”“剿绝其命”“恭行天之罚”“改殷之命”的说法,已经体现出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这表明商人、周人已经开始认定国家得失系天命所赐,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命观。汉代“《书》教”承袭了这一观念,一些学者依此思维方式对朝代更迭的规律性等作出进一步阐释,把它推衍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当时无论对于帝国的巩固,还是对于意识观念的整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尚书·洪范》已经提及五行观念,汉代《尚书》学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观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对此加以衍生和诠释,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说、“三统”说(即“三正”说)无不深受“洪范五行”说的浸染,而这些理念对于当时凝聚意志、规范人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尚处两汉,时代久远,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工作,与现实全无牵涉。这自然是一种误解,如果学术无补于现实,则本身就会丧失价值依托。《两汉〈尚书〉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远在两汉,但学术观点却呼应着当代文化建设的宏伟策略。鉴古知今,洞悉汉代《尚书》学精义及其发展理路,传承它所体现的本固邦宁、协和万邦的和谐精神,领悟它灵活沉实的治政智慧,自然可以为当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而把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真正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光明日报》2014年12月8日)
【小题1】下列对《尚书》和“《书》教”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尚书》历被统治者当作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B.“《书》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和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学者倡导推行断代《尚书》学研究,只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
C.《尚书》是“五经”之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在向社会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尚书》的文化地位日益凸现。
D.“《书》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尚书》的尊为经典相生相伴的,目前学术界仍难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正确界定把握“《书》教”传统。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汉《尚书》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而且客观促进了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因此在整个“《书》教”研究中意义重大。
B.汉代一些学者依照《洪范》“五行”观念,建构汉代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阐释朝代更迭的规律性,推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C.《尚书》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对汉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已经产生了具体而明显的影响,比如划分行政区域、制定律例等。
D.当代学者和决策者可以借助《两汉〈尚书〉学研究》这一平台,掌握汉代《尚书》学精髓,领悟其灵活沉实的政治智慧,促进当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建设。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士远认为,知识、观念和文献共同构成了“《书》教”的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B.《两汉〈尚书〉学研究》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不仅从学术上明确了“《书》教”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现实中观照了当今的文化建设策略。
C.“五德终始”说、“三统”说都是汉从《洪范》五行观念演变得的,为古代凝聚意志、规范人心、整合意识、巩固帝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与其它《尚书》学研究成果相比,《两汉〈尚书〉学研究》更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草婴: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赵兰英
草婴本姓盛,名峻峰。草婴是他1942年发表第一部文学译作《老人》的笔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婴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这首诗,这个笔名伴随他一生。草婴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草,一生数次遭遇厄运,但他一次次闯过来了,支撑他闯过难关的是什么?是他品格中造就的坚韧和执着,是他内心充溢的从容和淡定。
14岁那年,草婴考上上海的雷士德工学院附中。这是英国人办的一所学校,主修英语。可是草婴不满足,还想再学一门外语。那个年代的中国,苏联是进步、光明的象征。草婴看到一些关于苏联的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非常兴奋,由此产生强烈愿望:学好俄语,把它们翻译过来,让更多的人对这个新兴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
在一次社会活动中,草婴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姜椿芳是一个俄文通,知道草婴在学俄文,便热情地给予辅导。1941年8月,上海地下党和苏联塔斯社主办的《时代》周刊出版,主要登载有关苏德战争的电讯、特写、通讯、述评及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姜椿芳是这份刊物的实际负责人。那时,上海没有几个人懂俄文,姜椿芳就让草婴为《时代》翻译一些稿子。草婴有点不自信,姜椿芳鼓励他:“翻翻就会了,你翻好后,我来校阅。”在姜椿芳这位大翻译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的指引下,草婴走上翻译之路。
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文学中,草婴最喜欢、翻译最多的是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他说“我为什么特别看重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呢?因为我感到,从他们的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的光辉是最强烈的。我感受到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特别需要培养和唤醒人性。”
然而,“文革”一开始,对肖洛霍夫的批判,各级报纸铺天盖地,说他是苏修文艺的鼻祖、人民的死敌等等。被批判为吹鼓手的草婴,丝毫不惊慌:你批你的,我信我的。有朋友劝他,把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的原著和一些外文书籍统统销毁,或者送到废品回收站去,争取主动。他却这样回答人家:“他们要来销毁,我没办法。但是,我自己绝不会销毁的。”免不了,他被批斗、被隔离。
草婴内心非常坚韧,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什么事,到了他这里,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谁高、谁低,谁轻、谁重,谁先、谁后,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翻译家傅雷,被扣上“右派”帽子,有关部门让草婴写材料揭发,他一个字没写。草婴后来说:“我当时就这样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坏人呢?他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要有良心。我不能昧良心,人家是好人,就不能说人家是坏人。”在草婴的人生信条上,有这样几个字:心、脑、骨。具体说,心,就是良心。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做得出。脑,就是对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骨,就是脊梁,任何时候要挺得直。
1975年,又一场灾难降临。在奉贤农村被强制劳动,瘦得体重只有90来斤的草婴,被叫去扛水泥包,一包水泥100来斤。扛了一包又一包,一次,他人还没站稳,车上的人就把水泥包压在他的肩上。他只听到腰背部“喀嚓”一声,人就昏倒在地。第十二节胸椎压缩性骨折。他是“牛鬼蛇神”,没有资格住院,只得回家。躺在木板床上,一动就痛入骨髓。结果,在木板床上吃喝拉撒一年之久,被折断了的胸椎骨,才愈合起来。这种非人的生活,有几人能挺过来?
支撑他的,就是内心那份坚韧、那份淡定。他认为,人这一生注定有许多磨难,重要的是要有韧性,挺过去。躺在木板床上,他每天给自己“打气”:坚持、坚持,一定要渡过难关!
因为不拿工资,没有级别,这位大翻译家看病也成问题。
很多人知道,巴金是中国作家中唯一不拿工资的专职作家。其实,在翻译界,还有草婴、罗稷南、傅雷、满涛、萝海,不拿工资,不定级别,不进国家编制,靠翻译稿费生活。因此,在很长时间,草婴不享受任何医疗待遇,生病后只能在街道小医院诊治。
其实,草婴也有机会成为国家编制人员,并且当官。那是1977年,文学春天来临之际,上海筹办上海译文出版社。那天,市委宣传部领导来到草婴家里,请他出任总编辑。他也有机会从事外交工作。但是,他放弃了,对入国家编制和当官,他看得很淡,他选择的路子不会改变。
草婴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很长,所谓人生苦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能集中你所有精力,在你的一生中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那就算不错了。”就是这份淡定、从容,使他内心安静,不目迷五色心分四处,更不会怀疑和后悔自己的选择与执着、坚定。
放着总编辑位子不坐,草婴有“私心”:集中时间和精力,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他说:“我认为是正确的,就把全部精力、时间都放到这上面去,其他事情一律都推掉。从18岁开始,我首先考虑的就是有限的精力、时间,怎么能够用到对社会、对人民最有益的工作上面。因此,我对时间的吝啬,也可以说节约,像犹太人节约金钱一样。”
整整20年,他埋首于托尔斯泰所描绘的世界里。他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早饭后,进入书房,开始工作。亲朋好友来访,他也是坐一会儿,就说:“对不起,我要上班了。”不待人家反应,就自顾自地走进书房。他的长女不幸患上癌症,卧室与草婴的书房仅一步之遥。一边是女儿痛苦的呻吟声,一边是父亲笔头的沙沙声。草婴没有停笔,老年丧女,草婴该忍受多大的煎熬?他挺住了!他认为生老病死谁也躲不过,只是早晚不同罢了,不能因为女儿,影响工作。否则,就是“双重损失”!正在进行中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翻译,是他生命中的另一个孩子!
草婴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在翻译界有口皆碑。一般翻译一本书,他先把原作看过几遍甚至十几遍,弄懂弄清所有人物关系,所有情节起源,甚至做卡片。比如,《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就有559个。草婴给每个人做一张卡片,姓名、身份、性格特点,与其他人的关系等,一一写在上面。同时,他还要熟读有关俄罗斯历史、哲学、宗教、政治、军事、风俗等方面的书籍。直到把整部原作理解透了,烂熟于心了,他才动笔翻译。即便如此,对一个词、一句话的推敲,他还要反复多遍,直到满意为止。也许人们不相信,一年365天,草婴没有一天不翻译。12卷本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他花了20年的时间!他每天的翻译速度是:1000字!他翻译的每个字,是用心血“呕”出来的。
草婴认为,一个文学翻译家是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他必须时时刻刻想到他们,对他们负责。他说:“我做了一辈子的翻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我平生只追求一点,那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自己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所以盛峻峰便以“草婴”作为自己一生的笔名,而草婴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确实与草相似。
B.草婴走上翻译之路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他不满足自己已学的知识,二是当时苏联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三是姜椿芳的鼓励和指引。
C.草婴并不纯粹把翻译当做赚钱谋生的手段,他特别重视翻译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其重要目的就是以他们的作品来培养和唤醒中国人的人性。
D.草婴宁可被批斗、被隔离,也不听朋友劝告,把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的作品等外文书销毁或送废品回收站,说明他不懂权宜之计,也表现了他执拗的性格。
 
E.草婴把自己的翻译工作看得比女儿的健康和生命都重要,听着隔壁女儿痛苦的呻吟,他竟然能安心翻译,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让人难以理解。
(2)草婴的翻译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草婴的人生信条“心、脑、骨”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简要说明。
(4)草婴的“坚韧和执着”与“从容和淡定”是什么关系?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从原始社会的古代崖刻,到周代的石鼓文;从秦始皇东巡刻石,再到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碑碣、墓志、摩崖、塔铭……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歌功颂德、记人载事的赞、颂、记、志、铭等,有各种经典文集、杂咏、题名、地图、谱系、楹联、符咒、药方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从书体上看,石刻有古籀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的泰山石刻,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珍存着秦朝《李斯碑》、汉代《张迁碑》、晋代《孙夫人碑》,以及北齐《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在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
石刻与藏之于秘府的典籍不同,它铭之于石,公之于众,记录、揭示的史实也较为可靠,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其价值不下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两汉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一直为历朝尤其是清代学者所关注,并融入到近代古史辨的学潮中,衍化成古书真伪之争。由于无法一睹汉代文本之真,争论似永无结果。20世纪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在洛阳的出土引起学界极大轰动,王国维、罗振玉、马衡等人相继对之展开研究,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不仅让我们目睹今文经本原貌、今古文经本差异,并可由此窥探两汉经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秦汉以前经本流传中的错讹。
石刻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头和文字、书法、刻工相结合,成为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泰山石刻中,有粗犷急就的凿石,也有精雕细刻的龟碑;有岩石小节,也有万丈摩崖;有平民题迹,也有帝王御笔。小字如蝇,大字如斗,真草隶篆,代不绝书。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其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其幽奥旖旎之秀,自然之美融合于石刻艺术,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
石刻是一种载体特殊的文物,相对于其他文物而言,它体积大,质量重,难以移动,易于毁损,保存难度较大。秦泰山石刻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封泰山时所立,由中国小篆的创始人——秦丞相李斯篆书,石刻约有222字,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德。然而这块无比珍贵的国宝,历经2200多年的天灾人祸,现在仅剩下九个半字了。
(节选自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刻是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之一,包含自远古至近代以来的多种文献资料,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同为重要的文物形式。
B.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物事迹、典籍经文、书法铭文、禳灾治病、人文地理、诗词文集等,几乎无所不包。
C.20世纪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出土,学者们相继展开研究,彻底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使古书真伪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D.石刻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对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书法史、经学史、石刻艺术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泰山石刻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还珍存着一大批名碑。
B.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清聂剑光以及王恩礼、赖非都依据其笔法、字迹、字径、书体和风格,怀疑为北齐人所作。
C.石刻记录的史实铭之于石,公之于众,比藏之于秘府的古书典籍更可靠,因而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
D.石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宝贵的文物,它如同一面史册,记载着彼时彼地的历史事实,可考证古籍、辅翼经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赶走灰喜鹊
张炜
太阳把葡萄园映得一片暗红,一天的劳累就快结束了。黄昏时分灰喜鹊开始静下来!它们不来啄葡萄了。其实趁黑来啄谁也不管。我想那大概是因为它们眼神不济吧。它们飞到树林深处,几乎是贴着荒原飞的。太阳把最后一束光线收尽,我也踏着一片茅草往我们家的小屋走去。
我顶着星星来到葡萄因。老远就听见老梁他们在笑。走进草铺,闻到一股浓浓的肉香味儿。老梁见了我,用筷子敲着小瓷盆:“你这小子最有口福,咳,来吃口野味儿。”
原来他们煮了一锅肉,几个人正围着喝酒。老梁让我喝了一口。老梁大笑。几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合用一个黄色粗瓷缸。不知转了多少圈,瓷缸里的酒光了。我全身燥热,脸烧得慌。老粱说:
“脸红了。”
其实老粱自己的脸也红了,连喘出的气都是酒味儿。
“怎么样,我雇你赶灰喜鹊,一天八角钱挣得容易吧?”
我没作声。老梁说:“灰喜鹊是益鸟,不让打灰喜鹊,也不能打。要不是这样,咳,就没你这差事了,美差。”
老梁撬着胡须:“其实呢,话又说回来,念书有什么用?你去念书,咳,八角钱就没了。白天在园里吆吆喝喝,晚上再跟我们喝酒,这多好。”他把旁边的枪抄起,瞄着,说找个像样的夜晚,他要领我抓“特务”去,那些家伙呀,都是海里来的!
“真有特务?”
“那东西可多啦,”老粱抚摸着枪托,“我这枪可是登了记的。它是武装哩。上级说那东西(特务)很多。到时候我要领上一伙人,咳,一左一右包抄上去。”
这个夜晚,离开老梁我没有马上回家,一个人在葡萄架里走了许久。葡萄遮住了星光,到处黑乎乎的。这夜真静。脚下是凉沙。我坐下,背倚在葡萄架上,一串葡萄像冰一样垂在后脑那儿。转一下脸,葡萄穗儿就挨在了脸上。我抱住这串饱饱的葡萄,将它贴在眼睛和鼻子上;我嗅着,直到胸口那儿一阵阵灼热。
但这个夜晚我想的只是另一种东西;特务。我此刻真想遇上那么一个人。我想看看他是什么模样——为什么要历尽辛苦,来到这片荒滩上来?这里究竟有什么在吸引他?他就不怕死吗?
我站在黑暗里,想得头疼。
不久之后的一个晚上,老粱果真兑现诺言,领上我,还有那个高颧骨黄头发的人,一块去柳林里找“特务”。
深夜,柳林里一点声音也没有。我们摸索着往前,全身发紧。老梁小声叮嘱:可千万不要弄出声音来啊。月光朦腺胧胧。我们不时地蹲下,从树空里往前望。什么也看不见。可是老梁后来却看见前边有一个黑乎乎的巨影。他口吃一样地说:
“……那是?”
“什么也……没有。” 我想我看到的只是一棵笨模笨样的老树,树皮就要朽脱了。
他让我们蹲在原地,他自己凑得近一些。他一直往前摸去。后来,突然枪就响了。巨大的回响,满林子都是混乱,是嗄呀嘶叫。那个黄头发的人赶紧点亮了火把。
天哪,跑到跟前才知道,刚才看到的巨影原来是落了一树的大鸟儿,是灰喜鹊!这会儿它们惨极了,撒了一地的羽毛和血,叫着拧着……我懵着,老梁说“快快”,一边从腰上解下个口袋。地上有的鸟儿还在挣扎,老梁就拧它的脖子。
我那个晚上吃的原来是灰喜鹊!
我僵在那儿。地上的鸟儿都收拾进口袋了。他们揪我,我不动。老梁把我按蹲下,说:“呆这儿剔动,多停会儿,等它们落下稳了神儿,再……”
老梁大气也不出一声地蹲下,伸手去衣兜里摸烟。那个黄毛小伙子像他一样闷着。
我身上的血涌着,腾一下站起。老梁又把我按下。我往上猛一跳,大喊了一声。我一声连 一声喊:
“哎一一嗨—一哎一一嗨——”
那声音可真大,林子里到处回响。灰喜鹊开始四处飞蹿。
我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喊。我不止一次跌倒,爬起来再跑。我不顾一切地喊啊……
老梁骂着追赶。我再一次跌倒时,他揪住了我,立刻捂紧我的嘴巴。我狠力挣脱。他的脏手像铁笼头一样罩在我的嘴上。
这只腥臭的手啊,我咯嘣一声咬了它一口。
“呀啊呀……疼死我了,手完了……”
他蹲在地上,抱着手剧抖。
我拔腿就跑。我没命地跑。他缓过劲儿肯定会用枪打我。
我磕磕绊绊往前,憋住一口气跑出了丛林。
一出林子月亮立刻大了。我大喘着,一低头才看到身上有血:许多血。摸了摸,没有伤。是他的血。
老天,刚才我下口可真狠……
月亮天里,丛林里飞出一群群灰喜鹊。老天,它们都随我出来了。我敢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灰喜鹊:呼呼掠过头顶,简直把月亮都挡住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在老粱的怂恿下辍学,并被老梁雇来赶走葡萄园的灰喜鹊,老梁认为他给了“我”一个美差,一天挣八角钱。
B.老梁说不让打灰喜鹊,也不能打,自己却偷偷地打灰喜鹊,还残忍地拧死灰喜鹊,说明他是一个口是心非、凶狠的人。
C.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如老梁对“我”说,找个好的夜晚带“我”去抓“特务”,并说“特务”特别多,要领一伙人去包抄。
D.小说写老梁带“我”抓“特务”,“我”只看到一棵老树,老梁却看见黑巨影,这为后文“我”与老梁冲突埋下伏笔。
E.本文擅长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和淡化故事情节的行文来布局谋篇,设置了两个贯穿始终的人物,结构上散而不乱。
【小题2】小说写“我”跟老梁他们喝酒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在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我”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探究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