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意象,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浇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绪。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漫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催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毛虫鸟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明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媛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小题1】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小题2】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1)(3分)

(2)(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祝东力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学科分类,因而也就不存在美学学科,但其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实践和方法却是极其丰富而又独特的,其核心内涵我们称之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就中国古代艺术而言,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对物质媒介的简省,其极端的情况就是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诗词、水墨画到戏曲,其形式的平淡、简易甚至枯涩,与西方近代艺术对于物质媒介的高度依赖形成鲜明对照。西方艺术遵循了一条物质主义的路线,从古典主义艺术到巴洛克艺术再到今天的好莱坞大片,感官的盛宴已近于巅峰。相反,中国艺术则走了一条反物质主义的路线,其要旨在于通过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完成对感性欲望和冲动的节制与升华,从而范导、提升这种感性力量,使它们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完成从美学向伦理学的过渡。可以说,这种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中人的欲望、个性不断释放和张扬,到今天已接近极限;而中国美学精神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则在于: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很早便面临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采取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说到底,不同的美学精神反映的是不同的文明取向。

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学术、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但我们不能直接把“美”和“艺术”这两个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不加批判地移植过来,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中国美学应具有一种普遍的真正的“美学”品质,也要具有内在的属于中国学术的质的规定性。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据国学而熔铸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学说,把“境界”这一概念,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学而沟通哲学,从而使之最后告别传统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宗白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来寻找中国的美学特征。他不仅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他还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意识,由此对中国艺术意境作了精彩绝伦的阐发,揭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找到真正的中国人的美感形态,由此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无疑具有一种典范的意义。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古代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极其丰富的实践和方法。
B.它的特征之一是物质媒介十分简省,走的是反物质主义路线,与西方近代艺术相近。
C.它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能对感性欲望和冲动节制、升华并规范提升。
D.它是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即采用的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美学基本精神形成的社会基础是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采取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
B.中国美学不能移植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
C.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根据国学熔铸西方学说,把“境界”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D.宗白华发现的中国传统艺术美类型之一“芙蓉出水”的美,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学科,但美学的基本精神能够通过诗词、水墨画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体现出来。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近代艺术遵循的不同的路线,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取向。
C.宗白华发现的传统艺术中美的两种类型和时空意识,都揭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
D.王国维和宗白华的美学研究,证明中国美学具有了内在的属于中国学术的质的规定性。

同类题2

农民
张羊羊
①在我活着的亲人中,奶奶是唯一的纯粹的农民。她没有读过书,一辈子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好像一辈子也没能用得上自己写名字。我曾经这样写过她,“我的祖母,这个没裹小脚的老太婆/听不懂普通话喊她的名字/曾颠倒着我的教科书,绕过父亲的屁股/把隔了二十年的巴掌重重落下”。我并没有对她怀有一丝的不敬,而是对这个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人的无限敬意,没有她无怨的付出,就没有我们在家族谱系里的光荣。我觉得她是会写字的,她是用脚印在土地上写字。那字的厚实和美丽,远远胜过我所有习得的东方书写。
②在乡下,只剩我奶奶一个人住在那里,只有她不愿意离开那个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那里真的没什么了,除了和城市不远的阳光、雨水和天气,我想她离不开的大概是她的耕作记忆。离开这些记忆,她无法适应其他的生活。在她眼里,昔日平原上生态系统的繁荣仿佛还没有变成过去时:稻草、麦秸烧成的灶膛灰正扒入簸箕,铺向潮湿的羊圈,羊吃剩的草料和粪便组成了农业中国原始的绿肥,喂养着麦地和水稻田。
③奶奶似乎看不见那些崭新的“补丁”,越来越多的补丁把以前的部分衬托得看起来更像补丁,她看见的是乡村这件衣服上最后的布料:自留地(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基本以小个头块为主,用以种植瓜果蔬菜自给),奶奶很满足国家给她的这块乐土。自留地虽然在屋子外面,好像也在屋子里面,她觉得这地就是她的。她还在这块比我童年时玩的七巧板大不了多少的土地上,继续播种子,收获着四季的蔬菜,她觉得这比和儿孙生活在一起更重要。如果还有其他留下来的原因的话,就是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她在自留地里撇了几平方米出来,除了为子孙的拜祭留下一些清晰而宽敞的线索外,她顺便提前在他的右侧安顿好了,她觉得那里就是她的归宿。
④每年撕下月历的第十一张,一年又剩得空荡荡的了。每年的空荡荡依然在一个简单却又粗暴的“拆”字动作里,刈断着生殖,长高的是那些银行、医院、写字楼……奔流不息的长江两岸,对称地长满了中国农民无可奈何的表情,我见过无数张,其实就是同一张,那是奶奶衰弱的脸。无论是那只独来独往的翠鸟,还是群居的麻雀,我总能看到被风吹得凌乱的羽毛,看见它们眼睛里弥漫的在故土之地不该出现的旅人般的仆仆风尘,以及基本生存的艰辛里失去的从容。关于我的故土,八十年代开始有了记忆的我有幸经历了二十年间病变般分娩的疼痛,这也可以说是某种不幸。我仿佛目睹着无辜的生母忍受着这个国家多年前的一种律法:凌迟。
⑤奶奶,你只是一个农民,在我活着的亲人中唯一的纯粹的农民,你知道土地病了吗?土地喊疼,野花梦见了它的尖叫。土地病了,没有看病的诊所,没有看病的好大夫,土地究竟生了什么病?奶奶,你以前老给我讲故事,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我也想给你讲个故事,让你明白土地生病的道理。我想啊想,我想起从前有个皇帝,是梁孝元皇帝,他写了一本书,那书的名字叫《金楼子》,书里有个故事,故事说: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奶奶,如果你想想这个时代,把故事里的羊换成土,你想想,是否也知道土地生了什么病?我想来想去,你还是不会明白的。
⑥奶奶,你看你没出息的孙子,用这么文绉绉的话,欺负没读过书的你。所以,我只能说“跟随你咳嗽的,还有那两只/大个子的喜鹊/奶奶,它们是孝顺的子孙/我们都变成了客人”,它们永远爱你和你身后曾经的田野,那种力量让我逼视自己时感到这些年使用汉语的羞愧。
选自(《散文》2012 年 5 期)
【小题1】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4 分)
“越来越多的补丁把以前的部分衬托得看起来更像补丁。”(2 分)
“我见过无数张,其实就是同一张,那是奶奶衰弱的脸。”(2 分)
【小题2】奶奶作为一个纯粹的农民,具有哪些特点? (5 分)
【小题3】本文借写奶奶这位在我活着的亲人中唯一的纯粹的农民,表达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春 天
吴念真
阿圆是金门金沙市场一家杂货店里打杂的小妹,长得不是很好看,加上老板以吝啬出名,所以跟其他杂货店比起来,他们的生意差很多。
阿圆十七岁,应该中学毕业不久,因为她老穿着一件还留着学号的深蓝色旧外套。她话不多,笑的时候老是掩着嘴。有一天我们才发现她缺了两三颗门牙。
“怎么不去补?”我们问。她说:“我爸去台湾做工了,说赚到钱会给我补。”阿圆的爸爸是石匠,金门工作少,应聘去台湾盖庙刻龙柱。
杂货店老板是她的亲戚,但使唤她的语气一点儿也不亲。有一次甚至还听见他跟别人说:“我是在替人家养女儿!”
那年是我们第一次在外岛过年,除夕到初二都加菜,所以除夕前采买的钱是平常的三四倍。那天小包半开玩笑地跟老板说:“跟你买这么久,也没看你给我们一包烟!”没想到老板竟然冷冷地笑着说:“我以为你们营部连的比较干净,我看,都一样嘛!”然后打开抽屉拿出一包烟以及两张百元钞票塞给小包,接着就往屋里走。
我知道小包憋了一肚子气,可没想到是临走的时候他竟然随手抓起一打酱油往推车上放,说:“这是给连上的红利!”
阿圆什么都看到,但什么都没说。在她帮着我们把东西推到采买车的路上,小包把那两百元拿给她,她一直摇头,小包说:“拿着,这不是我给你的,这是你那个亲戚给你的过年红包。”
谁知道我们东西都还没装上车,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哨音。一回头,我们看到老板带着两个宪兵,正指着我们这头快步地走了过来。
老板揪住我们,把我们推向宪兵,然后走到车尾装货的推车,一把将酱油拎出来,跟宪兵说:“你看!这就是他们偷我的。”
停车场上所有人都盯着我们看,就在那种尴尬、不知所措的死寂中,我们忽然听到阿圆的声音说:“他们没有偷啦,是我放错了。”
我和小包转头过去,只见她低着头,指着酱油说:“我以为是他们买的,就搬上推车了。”
宪兵回头跟老板说:“你误会了吧?”
老板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忽然快步走向阿圆,随手就是一个耳光,说:“你是想要他干你,然后带你去台湾啊?你想乎死啦你!”
阿圆站在那边没动,捏着衣摆低着头,也没哭,一直到我们车子开走了,远远地,她还是一样的姿势。
车子里小包沉默着,很久之后才哽咽着说:“刚刚,我好想去抱她一下……”
我们驻地旁边的公路是金东地区通往金门名胜海印寺的唯一道路,平常是禁区,每年只在春节的初一、初二对民众开放一次。对阿兵哥来说,道路开放的最大意义是,在这两天里金东地区的美女们一定会从这边经过,因此初一的早点名草草结束后,我们已经聚集在视线最好的碉堡,把所有望远镜都架好,兴奋地等在那里。
那天天气奇好,阳光灿烂。十点左右是人群的高潮,忽然间,却有人回头说:“钦仔、小包,你们的救命恩人出现了。”
我们分别抢过望远镜,然后我们看到了阿圆。
她穿了新衣服,白色的套头毛衣,一件粉红色的“宇宙飞行服”拿在手上,下身则是一件深蓝色的裤子,头发好像也整理过,还箍着一个白色的发箍,整个人显得明亮、青春。
我们看到她和身边一个应该是她父亲的黝黑中年男人开心地讲着话,另一边则是两个比她小,应该是她弟弟的男孩。
小包忽然放下望远镜,大声地喊她的名字,可是她好像没听见,碉堡里忽然又掀起另一波忙乱,几分钟不到简便的扩音器竟然就架设起来了。
当小包抓着扩音器朝公路那边喊道:“阿圆,你今天好漂亮!真的好漂亮呢,阿圆!”的时候,整条公路的人都慢慢停下脚步听,然后纷纷转头四处顾盼,好像在找谁是阿圆。
阿圆先愣了一下,看看父亲,然后朝我们这边望着;小包有点儿激动起来,接着说:“营部连小包跟阿圆说谢谢!跟阿圆爸爸说新年快乐,你女儿好棒,而且好漂亮!”
她父亲朝我们这边招了招手,然后好像在问阿圆发生什么事。
我看到小包的眼眶有点红,于是拿过扩音器接着说:“阿圆,你是我见过最勇敢的美女!我们营部连所有人都爱你!”
公路那边的人都笑了,围着阿圆,甚至有人鼓掌起来。之后扩音器便被传来传去,“阿圆,谢谢!”“阿圆,我爱你!”“阿圆是金门最漂亮的女孩!”不同的声音不断地喊着,整个太武山有好长一段时间一直萦绕着阿圆的名字。
从望远镜里我们看到阿圆流泪了,她遮着嘴,看着我们碉堡的方向。
其实她是笑着的,在灿烂的阳光下。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阿圆虽然在杂货店里打杂,但是老穿着一件还留着学号的深蓝色旧外套,这表明阿圆非常怀念曾经的中学生活。
B.店里的老板是阿圆的亲戚,但是这个老板对她并不亲切,因为他在替阿圆的父亲养女儿。
C.小包猜测阿圆的吝啬老板可能不会给阿圆过年红包,所以才趁老板不注意,把从老板那儿得到的两百元钱交给阿圆。
D.阿圆帮助过“我”和小包,所以当“我们”再次看到阿圆时,觉得阿圆那样的青春、亮丽,觉得她就是金门最漂亮的女孩。
E.这篇小说是对杂货店打杂女孩阿圆的描写,文字朴实动人,真实反映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和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到了阿圆的“笑”,分别是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主人公阿圆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我”和小包在杂货店的遭遇,后半部分侧重写“我们”对阿圆致谢的情况。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宪益与东方翻译文学
何琳
杨宪益(1915—2009),祖籍安徽泗县,生于天津,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
杨宪益自幼在自家私塾接受传统儒家发蒙教育。杨宪益回忆说:“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只有《易经》没读,后来又读了‘十三经’的一部分,还读了《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龙文鞭影》等。熟读的还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楚辞’。”他还说道:“十岁出头时,我还读了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行的明清传奇、话本等。”在国学的浸润与陶养中,少年杨宪益的颖悟与才思逐渐显露出,诗人气质与情怀亦现出端倪。
杨宪益与世界文学结缘,以其1927年在天津教会学校——新学书院(TientsinAnglo-ChineseCollege)开始中学教育为端绪。除“国学”外,学校所有开设课程均用英语教授。杨宪益曾回忆说:“读高中时,看英文书很多,其中许多是欧洲文学名著的英译本,包括古希腊诗歌,但丁的《神曲》,法国雨果等人的小说,什么都看,并不限于英美文学。”又说:“教师布道的时间,我就在台下偷偷看《以赛亚书》,或者是《雅歌》。”大量的翻译文学阅读极大地开阔了杨宪益的视野。
随着翻译文学阅读的日渐深广,杨宪益对翻译本身、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热衷亦逐日递增。入牛津大学攻读之前,杨宪益已通过英译本读过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李维《罗马史》、柏拉图的几篇对话和其他为数甚多的外国文学作品。
1936年秋,杨宪益进入牛津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默顿学院攻读希腊拉丁文学。课余时间,杨宪益的足迹遍及欧洲、地中海和北非,当地风物民情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负笈英伦求学期间,杨宪益与牛津大学第一位取得中国文学荣誉学位、心仪东方文化已久的英国同学——戴乃迭相识相恋。1940年,杨宪益获牛津大学荣誉文学学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学位。当年夏末,杨宪益谢绝美国哈佛大学希望他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邀请,携手戴乃迭返回祖国。此后,杨、戴夫妇辗转重庆、贵阳、成都、南京等地高校教授英文。1952年杨宪益、戴乃迭调入北京外交出版社,任外文图书编辑部专家。1954年《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杂志并入外文出版社,杨、戴夫妇同为该刊的翻译和审稿专家。杨、戴二人遂将大半生心血倾注在这份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刊物之上,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杨宪益译著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主,兼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其译作题材广泛,体裁丰富,语种多样。杨宪益著述与东方文学文化因缘,集中体现于他的比较文化论著——《译馀偶拾》,《译馀偶拾》是杨宪益多年文史考证笔记的结集。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杨宪益便开始动笔,陆续在上海《新中华》杂志发表这类笔记。《译馀偶拾》收文88篇,涉及东西交通史,音乐史,宗教史,民族史等诸多范畴。其间,东西文学、文化交流史篇目数量虽不占主导,但因其集中呈现出作者将民族文学发展置于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视野加以考究的学术思想,从而为后学在对待和处理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上树立了典范。具体来说,又包含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
首先,注重对类同叙述主题历史联系的考察,杨宪益并不满足于东西方类同叙述主题的简单比较,而是将其引入历史事实影响的景深,考述其故事渊源,以史料构筑起故事流播的时空线路,并推断往来其间的主要媒介人,亦不忽略对各故事版本叙事细节的比较与印证。
其次,注重东西方文学之间的互动互馈研究。在东西方文化研究上,杨宪益反对“文明西来”或“文化东去”的轩轾分明的简单结论,坚持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东西文化势能落差,强调东西方文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和物质条件下的产物,强调科学的反映论。
第三,重视东方文学内部各民族文学(尤其是边疆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杨宪益晚年感慨某些人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却不明本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就里,遂以“东方不亮西方亮,文化何须论短长”解颐。诚然,杨宪益译业重心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但其始终将翻译活动置于东西文明互通互惠的发展视野,强调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的相互推助,在东西文学文化相互烛照中互勘的思想,才是其翻译思想的真髓所在。
(选自《文史杂志》2013年第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杨宪益十多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以及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等,良好的家学熏陶使其具有诗人气质与情怀
B.天津教会学校所有开设课程均用英语教授,在此期间,杨宪益阅读了大量的翻译作品,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
C.《译馀偶拾》是杨宪益的力作,集中呈现了他将民族文学发展置于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视野加以考究的学术思想。
D.杨宪益将东西方类同叙述主题引入历史事实影响的景深,考述其故事渊源,一贯反对其做简单的比较。
E.一些人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却不明本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就里,这是杨宪益一直以来就非常痛恨的。
(2)在杨宪益成长过程中,哪些经历促成了其在翻译领域的卓著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研究上,杨宪益具有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赞同杨宪益“文化何须论长短”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哈姆莱特》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3分)
国   王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
王   后  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来,哈姆莱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的胜利了,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好妈妈!
国   王  乔特鲁德,不要喝。
王   后  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
国   王 (旁白)这一杯酒里有毒:太迟了!
哈姆莱特  母亲,我现在还不敢喝酒;等一等再喝吧。
王   后  来,让我擦干你的脸。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王   后  我怕你击不中他。
雷欧提斯  (   )①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
哈姆莱特  米,该第三个回合了,雷欧提斯。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   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雷欧提斯  你这样说吗?来。(二人比剑。)②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雷欧提斯  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莱特;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   为对方夺去,哈姆莱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
国   王  分开他们!他们动起火来了。
哈姆莱特  来,再试一下。(王后倒地。)
奥斯里克   嗳哟,瞧王后怎么啦!
霍 拉 旭   他们两人都在流血。您怎么啦,殿下?
奥斯里克   您怎么啦,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   唉,奥斯里克,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
哈姆莱特   王后怎么啦?
国   王   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
王   后   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
中毒了。(死)
哈姆莱特   啊,奸恶的阴谋!喂!把门锁上!阴谋!查出来是哪一个人干的。(雷欧提斯
倒地)
雷欧提斯   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
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
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
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
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哈姆莱特   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
雷欧提斯  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
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小题1】《哈姆莱特》文有一个与《窦娥冤》相似的巧合设计,即用 事件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分)
【小题2】上文①处该填人的是     。(2分)
A.旁白 B.对白 C.独白
【小题3】上文②处括号里的文字是剧本的____。(2分)
【小题4】王后替哈姆莱特拭汗和饮毒酒,表现了王后怎样的心理?(3分)
【小题5】戏剧语言追求动作性,能推动情节发展。请分析是哪些话使得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越比越凶?(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