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
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
C.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
D.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
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一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
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役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
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1 05: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面对汤圆与玫瑰的选择题
李弘冰
月满冰轮,人约黄昏。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姗姗而来。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碰头。不少年轻人陷于甜蜜的烦恼,面对亲情与爱情选择题:当汤圆遇上玫瑰,陪“佳人”还是陪家人?
鲜红的玫瑰与雪白的元宵迎头撞上,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一段东西方节日相互融合的佳话。细看古老的元宵节,两千年来正是在各种文化浸润下才渐渐圆润而璀璨。
元宵节从秦汉的祭太一神发端,佛教称其为参佛吉日,道教以燃灯来愉悦天官,民间信奉元宵节时能散百病,清代加入舞龙、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元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是古已有之。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姑娘,借上元观灯之机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玫瑰与元宵,原本就佳偶天成。有网友戏言,今年的2月14日,是十九年一遇的绝佳上门节,何妨带着恋人见父母,捧着玫瑰吃元宵?
值得关注的,还不是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交融,而有节日中文化味道的探寻。不独元宵节,像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再如七夕,有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也是姑娘们乞巧、展示女红作品的女儿节,而今成了商人的促销良机。中秋节在古代更像民间狂欢,深夜弦重鼎沸,儿童连宵游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
祖先是在用怎样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正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设计,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一个“吃”字填满、一个“钱”字主宰,甚至还成了一些人暗度陈仓的送礼佳期,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弄成了焚琴煮鹤的荒唐,岂不让人扼腕?
反思过节方式的单调、苍白甚至恶俗化倾向,媒体、商家及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补课。过节,咱要吃美食,也要品味中国人那活泼昂扬奋发的文化气韵,品味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绵绵远香。我们过着没有线装书、没有长袍马褂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仍然拥有唐诗宋词、孔子屈原、京剧昆曲、长江长城……
汤圆与玫瑰,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民歌与交响乐,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类似的碰撞与选择层出不穷。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安然倚靠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稳住改革开放30年的浩荡底气,敞开纵横九万里的广阔胸怀,更借着互联网与掌上移动终端的普及,如此切近、全面、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我们,开始享受从容的闲暇时光和快乐节日。我们一方面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沐浴着欧风美雨,包括年轻人喜欢的圣诞夜礼物与情人节玫瑰。
上元、端午、中秋,近年来重新被国人仔细端详的这些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能力,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宵节遇上情人节,不少年轻人陷入了亲情与爱情的艰难选择,似乎陪佳人就无法陪家人,这是一种人为的对立,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B.元宵节是在融合古代祭祀、佛教、道教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包含“百戏”元素,也有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的浪漫,这和西方的情人节有相通之处。
C.端午节是除秽祛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这种将传统节日恶俗化的倾向值得反思。
D.我们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汲取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同时也可以喜度洋节,敢于沐浴欧风美雨,感知和融入时代潮流。
【小题2】(小题2)文中说要“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3】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节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智能机能够像人那样思维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是自计算机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1947年英国数学家图灵设计了“图灵测试”,他主张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如果一个人不能判断与之对话的隐藏的主体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机器也能思维。“图灵测试”的判断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如果将人的大脑隐喻为计算机,将思维定义为程序、软件的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隐喻”,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20世纪中叶,美国的麦卡洛克等人在研究人的大脑时,为了解释认知过程,提出了心的计算理论,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这为以后智能机模仿人的智能提供了理论支撑。
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那么计算机就不会思维,因为计算机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这正是塞尔的“中文屋论证”要表达的观点。塞尔曾设想某人在封闭的房间里单纯通过符号操作其所不理解的某种语言——比如中文——而与外面懂中文的人交流时的情形。此人并不明白所给的中文问题,但可以按照其熟悉语言提供的程序规则给出相应的答案。“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是,思维意味着人对所谈论事物的理解,而如果一个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的东西,它就不能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根据该论证,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操作的东西,便不能思维。
这里还可以提出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即自语境化。此判据如下:智能机若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应该能像人那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我们知道,人类是目前自然界唯一能够使用语言特别是抽象语言的生物。人无疑是语境化的,即处于一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系统之中。同时,人也是自语境化的,即能够自己主动地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当进入另一个语境中时,尽管这个新语境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总是能够运用种种手段融入其中,比如,当我们由母语系统进入另一种陌生的语言系统,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仍然可以通过声音、图画、眼神、手势等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人的自语境化显然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而认知是一个“自主融入语境”进而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具体说就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以语言为媒介,以自寻优、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技术,使智能机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便是能思维的。
自语境化是未来智能机发展的方向,也是判断其是否能够似人思维的最终判据。目前从技术层面实现这种智能机的自语境化还不可能,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能够自语境化的物体,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都将具有思维能力。
【小题1】下列关于“自语境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语境化是人类拥有的一种自主性认知过程,它以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等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
B.自语境化是智能机是否具备思维能力的最终判断标准,只有具备了能够自语境化的能力,智能机才算得上拥有真正的思维。
C.自语境化是人类在语境中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即便我们进入了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也能通过其他方式来理解谈论内容。
D.自语境化是智能机解决思维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将会促使智能机在语境中自主融合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从而拥有自己语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因为在对话中不能分辨出对话对象是人还是机器,那么所有的计算机都思维。
B.麦卡洛克等人把计算机看成是人,那么人的思维过程就可以类比成计算机的计算过程,因而计算机是能够思维的。
C.塞尔的理论反驳了图灵的观点,“中文屋论证”表明了计算机程序仅能够执行计算,但并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
D.从理解的角度看,智能机不能算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因为作为思维主体它不能理解其所思东西,这是“中文屋论证”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机能在什么程度上模拟人的思维,最终能否自己思维,图灵所做的测试忽略了“理解”一词对于思维的重要性。
B.从“中文屋论证”结果看,塞尔认为智能机只是运行程序而不能思维,他并不否认大脑是一台机器这种论断。
C.如果技术人员设计出合适的软件,给计算机一个恰当的程序可以运行,计算机就可以创造出和人一样的思考行为。
D.任何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只要能够实现自语境化,它就具有了与人一样的思维能力,自语境化将是智能机发展方向。

同类题3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的恶劣情绪像病毒和细菌一样具有传染性,而且传染的速度非常快。这些研究结果证明,只要20分钟,一个人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一个原来心情舒畅开朗的人,如果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情绪抑郁的人相处,不久这个人也会变得情绪低落起来。如果这个人又特别敏感和富有同情心,那么就更容易染上坏情绪,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要是你喜欢和同情某个人,你就特别容易受到那个人的情绪影响。

那么一旦传染上恶劣情绪该怎么办呢?首先是消除“污染源”,你可以拉上这个人一起去美餐一顿或者逛逛商场,找一位心理医生;另外要对事情进行重新估计,不要只看到坏的一面,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要认真考虑今后怎样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

【小题1】科学家认为人的恶劣情绪有什么特点?
A. 会使人失去工作热情
B. 使人缺少食欲
C. 会传染给别人
D. 会影响人的免疫力
【小题2】如果我们与一个心情抑郁的人相处,会有什么变化
A. 情绪会变得低落
B. 会产生很强的攻击力
C. 会不信任何人
D. 脾气会变得很暴躁
【小题3】下列哪一类人不容易受到恶劣情绪的影响?
A. 富有同情心的人
B. 性格脆弱的人
C. 个性敏感的人
D. 自己喜欢的人情绪不好
【小题4】本文认为该如何消除“污染源”?
A. 与那人断绝来往
B. 单独呆在房间里
C. 去外地旅行
D. 去心理门诊治疗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入读书软件的智能手机首先成为数字化图书的载体,充当起兼职电子书的角色。单手完成翻页、随身携带方便是手机电子书强于纸质图书的两大优势。但是屏幕小、电池寿命短却成为制约手机阅读体验的两大硬伤。同时,高辐射、易疲劳等技术局限,也制约了手机数字化图书的普及。
面对现实的市场需求和当前设备的缺陷,专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应运而生。它们拥有专为文本阅读优化设计的大幅“电子墨水”屏幕,最大化接近纸质阅读的质感。目前看来,这种产品的效果已经具备了替代纸质文档的先决条件,再加上电子纸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最终取代纸张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在2006年年底发布了Reader电子阅读器系列产品,该系列电子阅读器采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绝佳的黑白文字和图像效果让其颇受好评。2007年11月7日,亚马逊也推出了应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的电子阅读器Kindle。Kindle因为捆绑亚马逊平台大量图书资源而大受欢迎。电子阅读器产品的推出最终引爆了蓄势已久的电子书市场。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其表示,“图书是模拟技术的最后一个要塞。音乐和视频很早便已数字化,短篇幅的文章在网络发展的早期也已数字化,但长篇文字却没有。因此,电子阅读器将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电子阅读器作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上首先要考虑的是使用体验。除了操作直观和简便外,电子阅读器还对屏幕的灰度、分辨率、对比度等进行设计。为保证随时随地的阅读享受,屏幕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的阅读。最后,较低的功耗除了更加绿色环保以外,还使电子阋读器有更长的使用时间,提升其用户体验质量。
另外,发展到现在,电子阅读器的功能已经比较完善。特别是对文章的编辑功能,可以符合传统的读书习惯,使用者可以画直线、波浪线;可以写批注;支持手写输入和软键盘,支持英汉词典;可以加书签,连传统的折角也体现出来了;系统会自动记忆当前页,使阅读更加便利。
电子阅读器的价值并不止于提供完美的阅读感受。它还是一个窗口,一个渠道,让读者透过它与想读的内容随时随地零距离接触,甚至忘掉阅读器本身的存在。中国移动推出的G3闼读终端,内置3G通讯模块,依托规模强大的内容平台,真正实现了任意下载。不再需要跑书店,一家24小时营业的大型书店就在你手中。
从甲骨到竹帛,从纸张到芯片,书的进化折射出人类与科学文化的进步。随着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环保角度出发,为减少对木材的砍伐,呼吁社会节约用纸。因此,“从纸张到芯片”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变革。这种趋势赋予了电子阅读器终端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小题1】下列关于目前制造的专用“电子阅读器终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拥有超越传统的视频和显示设备的大幅“电子墨水”屏幕。
B.操作直观、简便,屏幕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的阅读。
C.具有同于纸质阅读的质感、使用体验质量高、绿色环保的特点。
D.对文章的编辑功能可以让使用者像传统读书时一样进行勾画、批注。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专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满足了现实的市场需求,是数字化时代的又一次进步。
B.电子阅读器终端不仅成为纸质文档的竞争对手,而且已完全具备替代纸质文档的条件。
C.与纸质图书相比,单手完成翻页、随身携带方便的手机电子书更有优势。
D.屏幕小、电池寿命短、高辐射、易疲劳的技术局限使手机数字化图书难以普及。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亚马逊和索尼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产品不仅提供了一种完美的阅读感受,还打开了海量内容的数字发行渠道,更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
B.电子阅读器终端能将长篇文字数字化,可以让你的蜗居(或者学校宿舍)不再需要书架而变得宽敞一些。
C.报社、出版社的内容出版和发行模式必将随着电子阅读器终端的兴起逐渐发生变革。
D.有识之士呼吁社会节约用纸,促使了“从纸张到芯片”的变革,从而赋予了电子阅读器终端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画是年画艺术发展之滥觞,门画里不只有门神,还包括历史人物、天仙童子等多种题材。汉代即有画神荼、郁垒守护于门的风俗,他们是中国最早的门神;唐代门神增加了钟馗;宋代兴盛的雕版印刷使得门画由宫廷官府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元明时期,唐朝大将秦琼、敬德成为最为流行的门神形象;清代门画更加多样,繁盛一时。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自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了清代,年画从形式到数量上都发展到了高峰。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在新一年中表达美好意愿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杨柳青的娃娃类年画造型生动、线条工细,设色妍丽雅致,构成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闹春的百子为新春增添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的内容,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题材经久不衰,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面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等,并有以神话、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新年画是相对于传统年画而言的反映新的时代面貌的年画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革命宣传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蓬勃兴起,五六十年代最为繁盛。新年画继承了传统年画的优良传统,摒弃其迷信、落后的内容,打破其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创作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年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时期的风貌得以精彩呈现。
年画是一部我们民族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它不仅是“年文化”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看图识字的大众读物或了解时事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凝聚着我们民间“年文化”的情感精神。
现在,具有生活情趣的年画作品更是惹人喜爱,充满了“年文化”大俗大雅的特色,满足了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许多艺术家采用不同方法,创作表现了过年的喜庆祥和气氛。这些迎新年的原创作品,或许我们可以用个时髦词,称之为“贺岁画”吧!似乎更符合“年文化”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光明网《年画与年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年画题材或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年画的发展起源于门画,门画的题材多样,它包括门神、历史人物、天仙童子等等。我国最早的门神应该是汉代的神荼、郁垒。
B.门神的题材自汉代出现以后得到不断的丰富,唐代增加了钟馗;元明时期,增加了秦琼、敬德;清代的门神更加多样,繁盛一时。
C.到了清代,年画的内容不只限于门神,还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题材。
D.年画的题材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但祈求吉祥是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共同主题。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年画”这一名称直到清朝道光年间由文人李光庭确定,在此之前,民间对年画的称谓很多,不一而足,如“纸画”“画贴”“画片”等。
B.年画不断发展以及后来年画由宫廷官府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都得益于宋朝雕版技术,年画的内容和功能也因其广泛流传而不断丰富。
C.传统年画主要具有驱邪纳祥、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等功能,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D.年画的发展可以说与时俱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年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印证着独有的时代特色,新时期的风貌得以精彩呈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木刻水印为主的传统年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画面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线条单纯工细,色彩鲜明,妍丽雅致,画面美丽温馨。
B.新年画打破传统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现在表现喜庆祥和气氛的迎新年原创作品,似乎更符合“年文化”的时代特色。
C.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年画,地域色彩强烈,体现着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同时点缀着“年文化”,凝聚着“年文化”的情感精神。
D.新年画的内容反映新的不同时期的时代面貌,摒弃传统谜信、落后的内容,富有时代特色;如今具有生活情趣的年画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