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  秋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那时,能闻见一种稻禾的气味,混着空气里衰草的香。那样的气息总是让心变得空落起来,变得忧伤起来,像一个山谷,里面储满了寂静。我知道这是秋天的况味,许多年后,这样的味道被我封存在记忆里了,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像柴可夫斯基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像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曲。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秋天有更多内涵。有时她在一张古琴的弦上荡漾,像夕阳下的水波那样,有着一圈又一圈丝绸般的涟漪;有时,她又以几朵白菊的形象落到一盏茶里,那是一个白瓷杯,在一张原木的茶几上独自入定。这么说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选自徐海蛟的作品)
【小题1】第二段和第五段在文章的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解释“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3】品味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简析其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4分)
【小题4】联系全文,指出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4分)
【小题5】文章结尾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用五个字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
紫砂壶得名于世,根本原因在于制作原料紫砂泥的优越。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需要注意的是,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而紫砂壶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需要不断摩挲,以使手感舒服,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为重要。
紫砂壶之“形”,与存世各类器皿相比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从笔者角度出发,古拙应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又次之,趣味再次之。紫砂壶属茶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
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紫砂壶成型技法,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同工异曲,同样是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点,需方则方,需圆则圆;线,需直则直,需曲则曲;面需光则光,需毛则毛,来不得半点含糊。要使紫砂壶身造型规整、浑成整体,壶体“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楚。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在一直线上,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紧、严。这也是“工”的要求。
“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一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功”指壶的功能。近年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它的“艺”是在“用”中去“品”的,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与紫砂壶成型工艺在风格上差别相对较大的一项是(   )
A.唐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善画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其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从画面中猫眼的“竖线”可知,其画为中午牡丹。
B.商代青铜四羊方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各据一隅,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C.2014年APEC会议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器形为天坛祈年殿等比例缩小,瓶身通体碧蓝,水波荡漾,瓶颈细长,瓶型典雅优美,工艺精湛。
D.唐代汉族舞蹈“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是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说明好看的泥色不一定有良好的功用和手感。在作者看来手感比泥色更为重要。
B.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对壶体不断摩挲的过程,令人身心愉悦,因为紫砂壶可吸收茶香、散发光泽、手感舒服。这是爱壶人对壶的美不断发现、欣赏的过程。
C.紫砂壶成型技法十分严谨,是说这是一个精加工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造型规整、浑成整体的要求,取得“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效果。
D.紫砂壶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忽视功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制作艺术品首先要考虑实用性,这是包括紫砂壶制作在内的现代艺术未来的发展主流。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紫砂壶的器形与存世器皿相比最为丰富,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概括为“泥”“形”“工”“款”“功”,前四字与艺术性有关,后一字与功用性有关。
B.据现代科学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与其它泥不同;即便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大不相同,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大不相同。
C.制作紫砂壶,点的方、圆,线的直、曲,面的光、毛,一点不能含糊,且要符合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这些与京剧唱段、国画技法异曲同工。
D.鉴赏紫砂壶要从泥色、造型、制作工夫外,看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方面。要鉴别壶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欣赏题词内容、镌刻书画、印款。

同类题2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无可挽回的消失。时间的间隔让我每一次都能清楚地看见它向消失迈进的步伐,尽管那步伐细微得如一个人一天内的衰老。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散发出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青翠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象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没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同样,一座城市的兴起,也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城市兴起于村庄,正如当初村庄诞生于荒野,脚下的荒野也许正掩埋着远古的都市。这只是一种替换,一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
【小题1】作者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怎样的村庄?现在的村庄又是个怎样的村庄?请概括回答。(4分)
答: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答:
 
(2)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
答:

【小题3】文中插入对村中大黑狗的描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4】文章结尾一段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析作答。(6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壶碎
李敬泽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房间里四面都是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忽然,哗啷啷一声脆响,正所谓银瓶乍裂水浆迸,某先生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因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眼,只见主人微笑:“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
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看书。
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如此而已。
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教授已是正的,啸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也是一时无聊,信马由缰往下看,看着看着,教授坐不住了。
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
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老教授正随着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多少年后,老爷子归天,众弟子发一声喊,一拥而上,把老爷子抬成了文化泰斗,回忆文章连篇累牍,老爷子被描得白衣胜雪,活活就是最后一位民国大师。其实,老爷子的大学只在民国上了一年,剩下的全在新中国。退休后一屋子书留给了小儿子,住到美国去,主要爱好就是推个小车在社区里转悠,把邻居扔出来的沙发电视什么的搬回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是藏于车库,渐渐竟登堂入室。大儿子力陈中美文化之差异,苦求老爹入乡随俗,由着美国人败家去,老爷子只作没听见。
话说那日,小儿子半年多不来电话,夜半三更冷不丁“电”一下,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爹娘问茶壶。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到底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
那是“文革”期间,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一把壶。
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紧紧地攥住了。是!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然后,就到了今天,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竞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注视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却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浮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持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了一笔钱。几十万吧。还算是钱。在空荡荡的书房里看看那堆钱,他忽然想起,那些书其实还远远不抵那把壶。
“骗子!”
他喃喃骂了一句。
……
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葛韬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制壶。
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
心里一动,扭头看葛韬:
这。是顾先生?
是啊。
哦,这就是顾景舟。
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竞无话可说了。
(选自《文汇报》)
【小题1】结合小说内容,概括教授在“壶碎”之后的心理变化。(3分)
【小题2】“壶”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3】你如何理解“那把碎了的壶持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这句话?(4分)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了制壶名家顾景舟,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5】作者对教授持何种态度?这篇小说带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4分)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小说看似写“壶碎”引发教授人生“漫长无底的坍塌”,实则写出了时代变迁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
A.从全文看,小说有两套叙事结构:一是关于一把宜兴紫砂壶的故事,一是围绕“壶”展开的教授命运的故事。
B.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但其主要艺术特色还是注重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
C.小说开头和结尾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切身体会作者情感倾向。
D.尽管教授、某先生、教授的父亲以及制壶大师顾景舟在文中是相互独立的,却共同向我们展示了时代的某些特征和人性中幽暗真实的一面。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湖  王蒙 
我喜欢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大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澈。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那时侯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使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地面上的一个湖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后来到了新疆,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安慰。 
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意,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千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小题1】第—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5分) 
【小题2】第四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概括回答,不超过40字)(5分) 
【小题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太液池给了幼年的“我”一个奇异的温柔,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给了“我”一种“庄严”和“庆幸”。
B.在大地与人之间的奇妙契合中,作者认为山、海、沙漠和河流都无法与湖这种流动的深情相比。
C.本文第四段中说“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意在表明湖与月亮一样地使人感到美丽,领受到一种情意。
D.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新疆赛里木湖的盘山公路上的重型卡车,远古时代海的遗留——博斯腾湖,这些都体现了湖对人类的一种情意。
E、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一望无际凛然而又高耸的赛里木湖相比,作者最感亲切随意的是更加人化的自然——珠海斗门的白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