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这篇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抄袭
周衍辉
那是个酷热难当的日子。阵阵蝉鸣似沸腾的开水,钻进耳朵里,让人心烦意乱。开学已经一周了,由于原先的语文老师调走了,新老师一直没来,教室里闹哄哄的,两个男生甚至手拿扫帚在讲台前打闹起来。
这时,教室里突然多了一个人,一个穿洁白连衣裙的女孩,长发飘飘,微笑着,抱着讲义夹站在讲台下。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睁大了眼睛。“同学们好。”她面向我们,微微一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白。从今天开始,由我来给大家上语文课,希望大家能喜欢我。”
那一瞬,我呆呆地看着新来的语文老师,脸莫名地红了,心如鹿撞。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觉得有一朵洁白的云彩,在眼前飘来飘去,上面写满了一个懵懂少年隐秘的心事,忽远又忽近,甜蜜又忧伤。
我喜欢上了语文课。不但是我,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男同学都是这样。这种喜欢是因为白老师而引起的。但这种简单已足以改变一个人。语文课上,我不再开小差,而是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捕捉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
一次,白老师布置我们每人写一篇文章,参加全校的教师节征文比赛,体裁不限,题目自拟。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瞅着天棚,一句一句往外挤那些所谓的“诗”,写了有十几行,就再也挤不出一个字了。突然,我的目光在东墙上定住了,靠近天棚处有一张报纸,上面排列着一些分行的文字。我的心一动,跳上炕近前一看,不由得大喜过望,其中有一首诗居然就是写老师的。我忙找了张纸抄了下来。坐在桌前,迟钝的大脑细胞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我以这首诗为蓝本,改头换面,一篇文采飞扬的作品诞生了。
征文交上后,我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评选结果。两天后,我到办公室交作业,见白老师正在看那些征文。见到我,白老师招手叫我过去,她的手上拿着的正是我的那首诗。她微笑着,说:“这是你写的吧?”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心跳加速,竟有些手足无措。“写得真好!”她顺口读出其中的几句,点着头,一副陶醉的模样。“看得出,你有写作的天赋,坚持下去,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一名作家呢!”白老师认真地说。
我站在那儿,汗颜不已。天很热,白老师的身上传来一股淡淡的清香,偷偷吸一口,沁人心脾。
白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第二年暑假她便调走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弹指一挥间,很多年过去了。前些日子同学聚会,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白老师也被请了回来。当我把签了名字的作品集恭恭敬敬递到她的手上时,她目光一亮,随即欣慰地笑了:“这些年经常在报上读到你的文章,真的很为你自豪啊!”一顿,她接着说:“上学时,我就发现你写作不错,记得有一次征文比赛,你得了全校第一名呢!”
我的脸红了,犹豫了一下,嗫嚅着说:“其实,那次比赛,我的那篇作品是抄袭的。”
周围的同学露出了惊奇的表情。白老师却面色平静,轻轻地笑了,看着我,说:“我早就知道那首诗不是你写的,但你做了加工,无论营造的意境,还是语言,都要比原作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您早就知道?”我惊讶地问。
“是的,”白老师粲然一笑,“因为那首诗就是我写的。”
在整个人生中,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抄袭。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了“酷热”的环境,中间部分也提到了“天很热”,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小说末尾说:“在整个人生中,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抄袭。”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白老师早就知道那次征文“我”交上去的诗歌不是“我”写的,但到同学聚会时才点破,作者这样布置情节的好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极为精彩传神,请结合文本举出两例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24: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满分16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被人踩在脚下,甚至都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
“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小题1】对唐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
B.温良,和善,懂得感恩。
C.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
D.有些自私,愿意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小题2】小说结尾交待老范口插烟斗离世,不属于情节暗示的一项是(   )(5分)
A.第一次看见烟斗,老范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
B.面对陈列在玻璃柜中的烟斗,老范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
C.老范的烟斗雕工比较简单且刻着五朵牡丹花。
D.对唐先生的赠予,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
【小题3】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都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B.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小题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成   功
童年,我记忆中最早的印象,是爹爹每天黄昏回家,总给我带一包糖,或是一包花生。那时我已四五岁,爹爹在一家甫货铺做伙计。母亲生下我第三年便去世了,她给我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眉目清秀的清瘦女罢了。   
我七岁进了学校,功课并不顶坏,也不很好。十三岁高小时,一天我和爹爹在路上遇到他小时一个同窗好友(爹爹十五岁时,我的祖父死了,为了养家糊口才停学去商店做事),那人从日本留学回来在北京做事,见了爹爹装着不认识。爹爹回家对我说:“我无论怎样要你上学。”我听了很感动,便从此发奋用功。十五岁高小毕业,我考了第一名,中学成绩从未落过三名后。十九岁中学毕业。我到第三小学去教书。那时爹爹最得意的事,是同我在街上走路,有一个比他高大的儿子——而且在他心中,学问渊博得不得了的儿子——在他身边,是多么可以骄傲的事!可在别人心目中,小学教师前途的希望,能有多少?比南货店伙计能好到哪里去?为了给爹爹争气,渐渐的一个非到大学读书的念头,进了我心里,我只担心爹爹一个人在家太孤单。思谋许久,我终于同爹爹开了口。
“年轻人应该有这个志气,我巴不得你成了名才好。只是到北京读书的费用到哪里去弄?”爹爹慢慢地一句一句说道。
“我在邮局存了一百块钱,足够半年用了。北京那样大地方,人多事繁,一定不难一面找个事做一面念书。”
“恐怕没有这里容易吧?总得细细计算一下才好。”
第二天晚上回来,他拿出所有一百三十块钱给我,我拒不接受:“这都是你的钱,什么时候都用得着,我万万不能拿的。”
“你在外面,举目无亲,不比在家。我要用钱,还可以向朋友借。你要没有钱用,怎么好?尽可有备而不用,断不可用而不备。”
动身那天清晨,他送我到车站。火车开了,他还立在那里。我觉得霎时间他好像老了十岁似的,发也花了,背也驼了,这难道是我的幻想?
我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班。果然爹爹的话不错,在北京想在课外弄钱实在不易。况且我在那里一个人也不认识,一半固然是性情孤僻,而一半也是我有意避开人家——我怕与人来往浪费时间,更怕花去那有限的钱,也怕人家笑我寒碜。第二年秋末冬初,钱用完了,我只得经常买窝头充饥,很冷的天气也只穿一件竹布大褂,里面只有一件薄薄的夹袄——冬衣早送当铺了。好几次想自杀,一想到爹爹,又拼命读书。一天,正是窝头也买不起的时候,爹爹给我汇了两百元。他这两百元怎么弄来,我想不出来,写信去问他也不答。次年秋天,他又寄给我一百多元钱。到了春天,我到一家馆任教,暑假我回去了一趟。那时他已把祖传小房卖给了人家,在一个远房叔叔玉叔家借住。三年离别,他实在老了许多。临别时,他又把省下的四十块钱给了我。
以后三年,因没余钱,总未回家。好不容易,毕业文凭终于在手了,我立在茫茫人海的北京城中,却好像立在星月无光的荒野里。学问!学问的无用我那时才知道。我想在社会上得志,第一要有势力——亲戚朋友的帮忙,第二得脸皮厚,学问的有没有满不在乎的。由失望变愤怒,从愤怒陷入了悲观,但为了爹爹,我还得活下去。百无聊赖中,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几篇文章,不料竟被法学界名宿某巨公看上了。我在他家住了三个月,写了一篇十万字的论文,发表时,虽然署的是他的名字,但末了某公推荐我去某大学当了一百八十元收入的教员。我一听此事谈妥,便给爹爹写了快信,并告他不日我将南下接他。
乘船坐车回家,玉叔见了我说:“你回来得倒快,电报接到了?”
“电报?什么电报?”我惊诧地问。
“你不是接到电报才回来的?你的爹爹……他四天前因重伤风而去的,临去前一天,时时叫喊‘阿本、阿本’。”
我在爹爹的屋里低了头什么也说不出来,什么也想不起来,脑子里转去的只是一团团的黑暗!没有眼泪,只有不能抑制的怨愤。只当我把特意给爹爹买回的花雕酒放在他的灵桌上,眼泪才忽然泉水似的涌下来。
(选自《西滢闲话》)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  )
A.作品用第一人称,以爹爹对“我”成功的激励、期盼和无私奉献这一感情为线索,讲述“我”求学“成功”的经历。
B.全文营造出双线结构,“父爱”是明线,“子情”是暗线,以“子情”衬托“父爱”,更显出父爱的深厚。
C.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尤其是对话,塑造了一位含辛茹苦、渴望儿子成功的父亲形象。
D.“我”在北京学成的失意、找工作的不易,让“我”体味到人情的冷淡和势利,生出心灰意懒之情。
E.结尾一段写道“脑子里转去的只是一团团的黑暗”, 表现出当“我”听闻父亲死讯之后惊诧、茫然的感情。
【小题2】车站送行一节,“我觉得霎时间他好像老了十岁似的,发也花了,背也驼了,这难道是我的幻想?”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分)
【小题3】小说中“爹爹”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读完这篇命名为“成功”的小说后,我们获得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8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小题1】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林黛玉在《咏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就在一缕香中,《荷塘月色》中突出表现荷花“送来缕缕清香”,可谓深得荷花精神。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幽静、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皎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小题2】这段文字写景很有层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描写的对象。(4分)
答: ( )——(    )——(    )——( )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喻香味,你觉得这样合理吗?为什么?(2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汉字的战争
嘉 男
突然,喊杀声从四面的草丛中整齐地跃起,差参不齐地向内聚拢,稠密的大军迅速弥合成了一个完美的圈子,向中心移动着,越来越近。
兵和伙伴们亢奋地挥舞着大刀,向外冲,闭着眼睛一路砍杀,喊声和呻吟声交织在一起。他只看到血,却没有路,不断地有人挡在他的面前,他不断地挥刀,一寸寸向前。挥杀间,他突然感到左大腿凉了一下,身体无法平衡,扑通倒下去,紧接着伤口就热辣辣地剧痛起来,他少了一条腿。然后,右大腿也嗖地一凉,火辣辣地痛。他躺在血腥的大地上,凄然地望着锋利的刀刃划过一道道嗜血的寒光斫向一个个血肉之躯。为了不被踩死,他挥舞着手臂,从千百只腿脚的缝隙中向外围爬去,敌人只忙于砍杀站立的人,没有人注意他,注意到也没有人会相信他能活下来。于是,他有机会继续爬着,那场混乱的厮杀渐渐地落在他的后面,声音淡远了……
终于,他爬到了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他以为这样可以看得远一些,把世界看得清楚一些。他还在这里找到了止血的草药,忍着苦用嘴嚼烂,敷到了伤口上。血止住了,可他失了太多的血,厮杀和爬行耗尽并透支了他全部的力气,他咬着牙挣扎着想坐起来,但还是像坍缩的枯木一样倒了下去。
天地间只是寂静。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他听到一声低沉的问话:“喂,你叫什么?” 他四下望了望,没见到人,很是困惑。这时那声音又问了一遍同样的问题。他这才迟疑地答:“我……叫兵。”
“兵?”
“对,古人发明我这个字的写法时,我的形状是一个人双手举着斧头。”
“噢,是兵器啊。”那声音说。
兵说:“这个字本意是兵器,不过现在引申为士兵了。”
那低沉浑厚的声音又同情地说:“刚从战场上下来吧?该死的战争,都把你变成我了。”
兵又困惑地四处逡巡,不解地问:“我怎么变成了你?你是谁?你叫什么?”
“我叫丘。”
“丘?”
“就是你身下的小土山啊,写出来跟你原来很像的,跟你现在的样子一模一样。”兵低头看看丘,上下左右地研究,说:“你一定也经历过一场恶战,战争真是残酷啊,看,你的两条腿都被炸飞了,可不跟我现在一样吗!”
丘说:“你说得不完全对。‘丘’字的本意是小土山,古人造这个字时的写法是,两个小山在一条地平线上,后来,经过金文和小篆的演变,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我的身世可没这么简单,我原来可是‘岳’啊,我搞不懂是哪一场战役,一方的士兵把我的半山腰做了阵地,另一方就向我猛烈开火,把我的下半身炸毁了,上半部轰隆隆塌下来,可怜我巍巍一座山岳,哎,沦落成现在的小丘,哎。”
兵点点头,思考了一会儿,找到一根木棍支撑着身体,大口大口喘息着,艰难地把自己立起来,可是没立住,伤口的剧痛又让他大叫一声倒了下去,汗都滴到了丘的身上。丘说: “你要干什么?别看我现在这个样子,但还能给你庇护,给你提供草药、野菜或干果,你就在我这儿好好养伤吧。”
兵不说话,仍然喘息着,一脸大汗,他咬紧牙,又一点点把自己的躯干立起来,终于立直了,疼痛使他浑身颤抖,但他坚强地挺住了,没有再倒下去。
他看着远方对丘说:“哥们儿,别灰心,你看,我,一个失去双腿的士兵,再加上你这个小山,就是一个‘岳’字啊,又一座山岳不就矗成了吗?战争破坏了我们各自的完美,但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就能使残存的事物重新变得完美!”
天上的云看见,一座新的山岳真的长成了。
它慢慢地变得高大伟岸,变得丰饶,变得奇丽,变得祥和纯净,成为旅游圣地,和平的人们在岳麓山巅,洒下欢乐的笑声……
(选自《百年百篇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 “他咬着牙挣扎着想坐起来,但还是像坍缩的枯木一样倒了下去”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 分)

【小题2】 文章以“汉字的战争”为题,有什么好处?(5 分)

【小题3】 从文中看,“兵”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5 分)

【小题4】 本文文浅旨远,意蕴丰富,请赏析之。(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