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8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小题1】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林黛玉在《咏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就在一缕香中,《荷塘月色》中突出表现荷花“送来缕缕清香”,可谓深得荷花精神。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幽静、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皎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小题2】这段文字写景很有层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描写的对象。(4分)
答: ( )——(    )——(    )——( )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喻香味,你觉得这样合理吗?为什么?(2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8: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侯仁之
2013年10月22日,地理学巨擘侯仁之在北京去世,享年102岁。他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他在33岁时所说的这番感言,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
1932年初侯仁之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洪业、邓之诚。他们不仅培养了侯仁之扎实的史学考证研究功底,更根据他的学术兴趣,将他一步步引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中断学术生涯的侯仁之投身抗战中,秘密协助爱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前往解放区或大后方。
抗战结束后,侯仁之来到利物浦大学跟随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达比教授学习。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
侯仁之对历史地理的实践从北京开始。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而随着对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深入,他进一步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地理原因,以及中国古代帝王都城建设中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被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教授聘请为该会的委员,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1952年,侯仁之在北大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位北大新生入校后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直至82岁高龄,他还为学生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回忆:“到了年底,政府再也不许提抗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买了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之后,原本想学医的侯仁之萌生了报考顾颉刚所在燕京大学历史系的念头。(维基百科)
②侯仁之的教书育人名言是:“为师之道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他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燕南园61号大门常向年轻人敞开,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人民文摘》)
③“侯先生是出色的学者,充满激情。他的激情不仅是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的激情,还有对于民生和国家大事的激情,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侯仁之的学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说。(《东方早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侯仁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因为受到了历史学家顾颉刚、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达比的影响。
B.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建立起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C.在北京旧城改造中,侯仁之充分意识到卢沟桥、莲花池、后门桥对北京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他的疾呼下,这些一度破败不堪的遗迹都得到整治修复。
D.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师生强烈要求侯仁之去讲学时带上在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的中国城砖,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
E.作为学者,侯仁之一生勤勉,时刻关心脚下的土地,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最宝贵的精神馈赠,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小题2】侯仁之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小题3】侯仁之身上体现着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侯仁之这番话的理解。(8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小题1】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小题3】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D.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E.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推销伦敦
尚之
如今,约翰逊俨然是全世界最出名的明星市长之一,连印度贫民窟的孩子都知道,这个有着一头不羁金发的英国人喜欢穿着西装背着双肩包骑自行车上班。他的出现一改伦敦在世人心目中固有的严肃、刻板面孔,变得柔和、亲切,魅力四射。
他的“营销术”其实很简单:推销自己,就是推销伦敦。
“最好的市长”
金秋十月,约翰逊又一次来到中国,为他的城市招商引资,与其他商贸团来访不同,相关新闻竟出现在娱乐版块。在北京大学的留学推介会上,他说:“聪明的 北大学子们,你们知道哈利·波特的第一个女朋友是谁吗?他把初吻献给了谁?没错,是张秋,一个来自中国的交换生。”接着,他侃侃而谈,这样浪漫而神奇的故 事就发生在他所在的城市——伦敦。别开生面的开场白,仿佛一道清新爽口的开胃菜,一下子吊足了年轻学子的胃口。
如果说“套近乎”是约翰逊这些年为推销伦敦而刻意练就的本领,那么他的“英式幽默”和“自我调侃”则是与生俱来的DNA,融化在他的每一个细胞里,让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大出风头,一跃而为“明星市长”。
当英国队终于夺得第一枚金牌后,他激动不已,跑到维多利亚公园玩了一把高空滑索。可杯具的是,他被卡在半空长达5分钟之久,且正好悬挂在人流最密集之 处的上空。约翰逊被困空中的照片遭网上“PS大神”恶搞:堂堂伦敦市长被挂在泰坦尼克沉船上、伦敦塔桥的五环上、大本钟的时针上,被大白鲨攻击,被长颈鹿 叼走,遭小猫咪调戏……按理说,这种囧事搁在任何一位政客身上都会颜面尽失,可约翰逊却收获了意外“笑果”,集攒了大量人气,连英国首相卡梅伦也称赞他是 “最好的市长”。
“非典型”政客
在英国的政治光谱中,约翰逊绝对是一个异类。
2001年,他开始 涉足政界,虽然也算年轻有为,但总好似在别人的大戏里跑龙套。这也难怪,像他这样一个不拘小节、口无遮拦的人,以传统眼光判断,怎么也不适合搞政治。 2008年竞选伦敦市长,约翰逊是作为保守党内第六号人选出战,属于“备胎的备胎”。要不是前面几位纷纷出了状况,这个重任绝对落不到他肩上。为防“言多 必失”,保守党请来的澳大利亚选举战略大师林顿·克洛斯比刻意减少主流印刷媒体对他的采访,代之以简单随意的电台访谈。工党显然没把这个对手放在眼里,对 其凌乱的发型、风流往事、电视搞笑节目极尽嘲讽。约翰逊也不介意自己“傻冒”的定位,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有啥说啥。
结果,哀兵必胜的“自损”战术将他的所有短板变成优势,“错位”的政治形象反倒令人耳目一新,一场本无悬念的竞选发生了奇妙的逆转,约翰逊以多出对手百万票数当选伦敦市长。
对于自己的“意外”胜出,他说:“我不能做到特别‘政治正确’,所以我选择反映我看到的生活真实。”卡梅伦说:“虽然我和他并不总是意见一致,但我明白,我是在做自己。”
下一站,首相?
很多人认为,他将取代卡梅伦成为保守党党魁,甚至成为未来首相。著名金融家彼得·霍尔如此评价约翰逊:“如果英国经济陷入深度萧条,他将是合适的领导者,因为他身上表现出自信、乐观,拥有和丘吉尔一样鼓舞人心的力量。”
对于民众的热切期望,约翰逊显得十分冷静,称自己成为首相的几率“好比飞盘削掉脑袋,或者在火星上遇见猫王”。看起来,他似乎对首相之位没有奢望,但 这并不代表他对仕途没有野心,正如昔日一位同事所言:“他和所有政治家或记者一样,既多愁善感,又野心勃勃,希望尽一切可能达到顶峰。”
从小,他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和弟弟妹妹们比赛乒乓球、玩智力游戏时,总要争第一。别人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说:“要当世界之王。”了解他的人都 说,他从来都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只是被他的卡通形象和搞怪性格遮掩了光芒。他乐于让人们以为自己是一只“细嚼慢咽的熊猫”,可实际上他是一匹河马,在水 面上打着呵欠,在水底下拼命划水,奋力追赶那些大型猛兽。
去年访问美国时他曾对记者抱怨:“伦敦是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它之于欧洲大陆就像纽约之于美国,这是它应有的地位。我们必须新建一个机场。我想获得英国最高权力的原因之一就是确保新机场的落成。”
停了一会儿,他忽然意识到好像说漏了嘴,连忙补充道:“看在上帝的份上,千万别把那段话登出去。”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约翰逊通过推销自己来推销伦敦,即使受到人们的调侃,依然诙谐幽默,说明了他是一个充满个人魅力并善用个人魅力的政治人物。
B.约翰逊从政之初虽然不被自己所属的阵营看好,也不被对手重视,后来却奇迹一般的翻盘获胜,说明有意地贬损自己是一种有效的竞选策略。
C.文中多次引用别人对约翰逊的评价,使文章的内容显得真实可信,即表现了别人对他的欣赏与认可,又点出了约翰逊的性格与抱负。
D.本文撷取了约翰逊政治生涯中的若干片段,描写了推销高手约翰逊幽默的外表,以及无人理解的寂寞的内心。
E.用哈利·波特的初吻献给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张秋这一话题与北大的学子们“套近乎”,是约翰逊为推销伦敦而刻意练就的本领。
【小题2】文章结尾对表现传主的形象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以“推销伦敦”为题,第三部分却围绕约翰逊未来的发展展开,是否与题目无关?谈谈你的见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国画大家刘旦宅
刘旦宅八十初度,竞毫不留恋地飘然而逝,着实令人惘然。
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1951年,2O岁的刘旦宅来到上海,不久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绘制了《屈原》《破釜沉舟》《杜甫》《李时珍》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旦宅又幸运地成为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随着这位曾经画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画传》《九歌》等诸多精品的人物画大师的远行,落寞的上海画坛又平添几分无力感。
王元化先生曾引《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赞誉刘旦宅艺术高妙。事实上,刘旦宅的确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也颇爱惜羽毛,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以至常给人“傲气”之感。可刘旦宅也毫不讳言自己非常钦佩同为海派艺术大师的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画家。甚至还主动开口向程十发先生索画,扮演起“粉丝”的角色。他与这三位大师都曾举办过联合画展,还曾多次随陆俨少先生外出写生。
9O高龄的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先生与刘旦宅是多年老友。一提到刘旦宅,贺友直泪湿眼眶:“老刘是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而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说起两人交往,贺友直深情回忆。1963年,贺友直与刘旦宅一起被邀请到北京。此间,贺友直发现刘旦宅时常呆坐,右手伸指比划,双目随指移动,他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刘旦宅是在空中作画。贺友直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因此戏称之为“内心视觉”。“由此我得到一个认识:从事艺术务必入迷。刘旦宅就是最好的榜样。”令人唏嘘的是,“文革”后期,贺友直为求自身解脱,曾经伤害了刘旦宅。对此,贺友直始终耿耿于怀,每每说及此事总是眼含泪花。
贺友直说,“老刘量大,反倒是他请我吃饭以示宽恕。”而事实上,刘旦宅对这段不愉快的往事从来绝口不提,对贺友直依然尊敬如故。
熟悉刘旦宅的人都知道,画画、饮酒、下棋,都是他的强项。或许由于当年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诸如郭沫若、吴晗、周汝昌等人相继老去或远行,或许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刘旦宅在晚年,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正如他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
于是,爱好唯剩下读书。古今中外,刘旦宅涉猎很广,思索也很深,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为什么成熟得那样早,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为什么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刘旦宅虽为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甚至认为“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而其他艺术门类都是有外物对应的”。
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在刘旦宅看来都还没有抓住根本,尤其是“中华文明成就为什么会那么早”这一问题,更是难以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为此,刘旦宅常感到苍凉落寞。而一旦想到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文化顶峰,刘旦宅又感到迷茫困惑。虽感遗憾,但他仍然寄望于今天的学者,盼望看到一部能与中国书法相称的学术著作,也期待上海能有一个专业的、深入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机构。
年轻时代,刘旦宅就是个性格耿直、心直口快的人,为此曾得罪过不少人,更曾锒铛入狱多年。尽管如此,那种有话必说的性情,并没有随着年华老去而改变。有一次,友人们说起文化界的现状,刘旦宅突然一脸严肃,瞪大了眼睛,高声说道:“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比如‘大师工作室’太不成话了。”他感激、钦佩自己的启蒙老师,却也毫不讳言地感慨:“我刘旦宅的老师,都是倒霉的,鸿运高照的没有。”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褒扬,刘旦宅坦言:“我们前一辈大师级的人多。我这人平淡无奇,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只是一个百姓,一个认认真真画画的人。”
(节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文介绍了刘旦宅认真画画、坦荡做人的事迹,从艺术成就、精神品质、性格为人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的形象。
A.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刘旦宅先后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多人物画精品。
B.刘旦宅晚年,由于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相继老去或远行,以及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他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C.刘旦宅是一位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书法很好,对书法艺术有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书法是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
D.刘旦宅艺术高妙,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待人接物常有傲气;但在自己所钦佩的程十发等海派艺术大师面前却十分谦逊,甚至甘当“粉丝”。
【小题2】刘旦宅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3】刘旦宅老友贺友直称赞“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请说说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6分)
【小题4】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刘旦宅对此感到迷茫困惑,你对此是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个老人
陈毓
我外公看一盅酒的眼神,一个字形容:贪。准酒鬼这词,送给他,我看合适。
酒醉心里明,这话大概是真的,要不酒醉后摇摇晃晃、站脚不稳的我外公,怎能准确找到我的学校,站在我的教室门口,直声呼喊我的小名?
渴望有个地洞钻,就是我那会儿看见这样一个外公的心情。
我的班主任,故意装模作样地问:这是谁的家长啊?请站起来认领!我的羞愤抵到墙角了,我冲出教室,耳朵里是躲不掉的猛追上来的同学的哈哈笑、老师的呵呵笑,最后只剩下我那沉陷在酒精中的外公嘶哑的、咬字不清的呼喊声:你跑忒快我怎赶得上?你这昧良心的女女,嫌我给你丢脸了,忘了我疼你!
我终于停步,等他,看着他几欲倒地,又歪斜着努力站稳,终于还是扑趴在地上,他嚅嗫挣扎,终归没能把自己撑起,让我无端联想朱自清《背影》的父亲,那个爬月台时难以爬上的笨胖的身躯,不雅,难堪。我忍着气,走过去,半拽半拖地把眼前这个瘦小的老头拎起来,让他的重量放到我的一个肩上,驾着的感觉,我一瞬间就懂了。
走出学校操场,是一段煤渣铺成的窄马路。煤渣小路蜿蜒穿过阔大的玉米地,现在是中午,若是晚上,走在这样的路上,需要点胆量。我外公也是这么想的吧,反正只要轮到我值周,我外公就会多走两里地,等在煤渣路的一端。远远看见一个黑影子,烟袋锅的火星一明一灭,那火星是属于我外公的。
猛然出现心中的这个黑影子在这一刻平息了我心中的恼意,我努力忍受外公的酒气,慢慢地扶着他走上河桥。看着河里翻腾的混黄的河水,一个念头堵在心中:为什么外公总要喝醉?不醉不行么?
外公每次进城必要喝醉,每次酒醒都跟外婆解释:遇见以前店里的老伙计,哪有不醉的理!
以前外公是开染坊的,在城里,很是风光了些日子,据说美妾都娶了一个。我有次大胆问外公美妾的往事,心怀了挨耳光的准备,不料他倒洒脱:哪里是妾,是正房!不会生养嘛,才被家里逼迫着休了嘛。休了前妻的外公娶了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程先生的女儿就是我现在的外婆,这会儿她坐在干燥的炕头,见我掮着酒气熏熏的外公回来,一点不抱怨,笑眯眯地:死老头子又喝醉了!进城就喝醉!喝醉就辛苦我女女!外婆赶两步把外公接过去,帮外公脱鞋抹袜,扶外公躺平,热水袋子也暖在外公脚下了,嘱咐都小声说。
外婆这时候点着她那双残脚,不紧不忙地去给外公生火做饭了,永远是姜丝萝卜丝豆腐丝白菜丝的疙瘩汤,外婆说,喝醉的人酒醒后喝上一碗这汤,不伤胃,不烧心。
说起远近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闻名的理由就是他那个先生爹不准她缠脚,外婆缠一次,她爹喝令放一次,三缠三放之后,我外婆的脚彻底残了。外婆一生都认为一个携带着一双大脚的女人,且是半残的脚,这个女人就是丑女人。当年嫁不出去的我外婆打好了当一辈子老处女的准备,没料想休了不会生养的媳妇的我外公来娶她,即便自己从城里嫁到了山里,心里却是感激的。这感激嫁接在另一个女人的痛苦上,使得外婆觉得她的感激需要噤声。
被外公休了的女人后来占有了外公的染坊,这是外公的赔偿,所以我外公每次进城都醉,我外婆总以为是外公的良心逼迫外公醉酒,所以外婆从不拦挡外公进城,不阻挡外公喝酒。
后来孩子们大了,弃了山里的老屋。搬到川道来住,我外婆甚至把自己变成了外公的同好,外公喝酒的时候也给外婆半杯。老头一杯,老太半杯,我这两个祖先半辈子的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
外公走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梦见外公给她说话,嘱咐外婆要叫孩子们在他新屋前栽迎春花,外婆梦中答应了外公,就走出了梦境,正枕上纳闷,想外公在哪里有了新屋,只听见脚下一声紧似一声的我外公的呼吸声,外公晚年患有哮喘,外婆惊慌的爬过去看,就见外公给她眨巴了三下眼睛,头一歪。就去了。
外公是八十四岁去的。外婆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你们都别嚎,我明年也要去的。大家算一算,外婆这年正好七十二岁。
外婆如她预言的那样,果然在满七十三岁的那年去了,从容,如归。外婆是在腊月天去世的,送她去墓地的人都看见外公外婆坟头的迎春竟然爆出了星星点点的黄,走在黑漆漆的人群里,我第一次觉得,死亡原来也有温暖的意味。
(选自陈毓的博客,有删改)
【小题1】看到外公的醉相,“我”为何会“无端联想朱自清《背影》的父亲”?(4分)
【小题2】请分点概括外婆形象的特点,并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形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能在整体中发挥作用。请以文中的“我”为例,从内容或结构方面简要阐述以上观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