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明代大儒王阳名,名“守仁”,字“伯安”,号“阳名”。据说他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出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他的智慧足以使他达到某种境界的,,但如果他不能以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那种境界,也一定会丧失那种境界。”
【小题1】古人的名字在寓意上往往是有联系的,请结合王阳名的名字说说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所寄寓的希望。
【小题2】请另举一人,并分析其名与字所寄寓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2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为什么要流走
鲍尔吉·原野
①布尔津河像长方形的餐桌,碧绿色的台面等待摆上水果和面包的篮子。河水在岸边有一点小小的波纹,好像桌布的褶皱。
②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摆酒杯和筷子。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待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
③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有的鸟干脆一头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藏在桌子底下。
④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张没摆食物的餐桌。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藏起一条河。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
⑤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这一拨儿花开尽,有另一拨儿花开。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
⑥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我用手捏了捏,一颗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白桦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仔细看,这些黄花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肚,又用舌头舔了舔——没沾雾,白桦树就这么白。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还要流走呢?
⑦有一天,我爬上了对面的山。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登上山顶,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⑧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它们是云朵,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云,原来还可以吃的,这事第一次听说。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落在草地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
【小题1】从前三段看,文章把布尔津河比成餐桌,有何妙处?
【小题2】第六段写景富有特色,试作分析。
【小题3】“你为什么要流走”与“你为什么还要流走”两句在文中形成反复,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同类题2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海南儋州那大镇洛南村委会力乍村,一个古老的客家村庄,绿树环抱,依山傍水,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村庄的环境不仅让村民自己住着舒服惬意,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感受田园风光。
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客家风情特色。2013年改造之初,力乍村就请来海南大学乡村建设的专业团队,制定规划,画“蓝图”,恢复村庄原有的田园景观,“让农村在风貌上更像客家农村”。一批批游客来此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客家民俗,力乍村的客家文化与自然风光,也正式跃入大家的视野。不仅如此,力乍村还打造了“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远古客家文化的新传承。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山水隐村落,村落连山水。从过去的“贫瘠山村”到现在的“美丽乡村”,从客家风情到田园风光,力乍村就像一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作,令人流连忘返。 
(摘编自《客家小村变身 文化旅游走红》)(《人民日报》2017年09月01日)
(注):①洛南村委会下辖力乍、塘坡、牛窝和江头4个自然村。
材料二:
群山含黛,龙狮劲舞。今天上午,永州市宁远县下灌村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迎来一场旅游盛会,2017年湖南省冬季乡村旅游节在此启幕。
开幕式上,永州市发布“寻根朝圣之旅、生态休闲之旅、永州之野体验、永州冬季美食养身之旅”四大精品旅游线路,邀请游客走进永州,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品味独具风味的美食。开幕式后还举办了“永州之野,九嶷部落”多彩冬季系列活动。独具永州特色的绿色产品展销,浓浓瑶族风情的民俗表演,竹编、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精彩纷呈。
下午举行了乡村旅游踩线活动,游客从全国第二大孔庙宁远文庙,经千年古村下灌村,穿行到禾亭镇琵琶岗村“地球仓”,尽享一场从古到今的特别之旅。近年来,宁远县按照打造“湖南最美乡村”的目标,加快下灌村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修复古村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下灌景区乡村旅游风貌别具一格。
(摘编自《湖南冬季乡村旅游节宁远启幕》)(《湖南日报》2017年11月22日)
材料三:
近几年,中国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数说“旅游扶贫”》)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乍村客家风格的民居和田园风格的景致吸引了不少城市人,人们在此感受自然风光和文化传承。
B.力乍村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等产业发展,永州发布“冬季美食养身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凸显了人们立足于以乡村美食带动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
C.永州进行瑶族风情的民俗表演,展示竹编、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业。
D.过去五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占到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的一半以上。
【小题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三则材料均用事实和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B.力乍村让游客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吸引了一批批的游客,保有乡村特色不变是乡村旅游兴盛的法宝之一。
C.材料一与材料二是两篇新闻报道,呈现了乡村旅游的缩影,两地各具特色,文化气息浓厚。
D.材料三用数据和图表告诉我们:乡村旅游游客人数和营业总收入逐年递增,增长率持续提升。
E. 无论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当中儋州和永州的具体做法,还是材料三乡村旅游的数字性总结,都对解决中国乡村旅游的相关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壶

袁炳发

阿东居住的地方是个贫困的小村,偏僻,四面环山。

阿东考上大学那年,全村人的心沸腾了些日子。

村委会除了杀了一头猪之外,还奖励阿东二百元钱。

村主任说:“咱这村儿啊,自打我记事儿起,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回阿东可给咱们村提了精神气儿了,带了个好头啊!”

让阿东感动的是,阿东上大学走的那天,村里的七爷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五百元钱,掏出来塞到阿东的手里。

阿东执意不要。

七爷就生气了。七爷对阿东说:“阿东,这钱你要是不要,就是瞧不起你七爷!”

看着七爷真生气了,阿东就收了这钱。

走时,阿东跪下,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

时光暗里流逝,匆匆间阿东大学毕业了。

阿东不负村里人的厚望,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他又回到了这个小村,他要在村里办一所小学,不让村里的孩子再走他“趟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去镇上读书的老路。

阿东回到村里后,就把办学的想法和村主任说了。

村主任赞成阿东的做法,并答应把村委会的一间库房腾出来做教室。

就在这时,阿东爷爷的哮喘病犯了,阿东就把筹办学校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阿东去镇上给爷爷买了几服中药。回到村里后,阿东从七爷那儿借来药壶,给爷爷熬药。

喝了几服药,爷爷的病就好了,阿东把药壶还给了七爷。

阿东还给七爷药壶前脚刚走,后脚七爷就气哼哼地把药壶狠狠地甩到挨着后窗的那条河里了。

几日后,爷爷不见了那药壶,便问阿东哪去了。

阿东告诉爷爷药壶还回了七爷。

爷爷听后,一下瘫坐在地上。

爷爷气愤地指着阿东,骂道:“你个混蛋,读书怎么倒读糊涂了?咱们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借什么东西都能还,就是借药壶不能还!”

爷爷叹了口气,又说:“知道吗?你还的不是药壶,你还给七爷的是晦气呀!”

阿东不能与爷爷争执理论,便走出屋去……

事有凑巧,就在阿东还给七爷药壶的当天夜里,七爷突发脑溢血死亡。

安葬完七爷后,村里人开始在背后数落起阿东来。

有人说:阿东怎么能还七爷药壶呢?这么不懂规矩,还是读书人呢!

还有人说:这个阿东怎么能这么做呢?七爷待他也不薄啊,当年他上大学的时候,七爷还给过他五百块钱呢!真是不仁不义!

此时的阿东,无心与他人争论,内心里他只是很怀念七爷。

阿东准备找木匠做教室的桌椅板凳时,被村主任阻拦了。

村主任对阿东说:“这个学校你不用办了,村里人都说了,谁家的孩子也不愿以你为师,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怎么能教出好学生来?”

阿东听后,一脸的茫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几天后,阿东来到七爷的坟前,把一个新药壶放在七爷的坟上,然后跪下来,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后就走了。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阿东居住的村子偏远封闭,村民们常年来过着贫困的生活,都缘于居住环境。
B.“药壶”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人物情感的绾结物,寄托了村民对传统医学的崇拜。
C.小说既塑造了像阿东、村长、七爷这样的典型人物,也塑造了村民的群体形象。
D.阿东考上大学,全村人心沸腾,村委会还杀猪奖钱,这些表明阿东家的人缘好。
【小题2】小说中的村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阿东知道了村里的习俗后,还要到七爷的坟上再次还药壶、含泪叩头后离开,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运河精神的时代价值

孙杰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贯通南北、联通古今,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大运河精神是大运河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大运河文化人文精神层面的深入解析。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去凝练和概括大运河精神呢?

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基石。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空间跨度最大、使用时间最久的运河,运河流经区域自然地理状况异常复杂,中国历代运河建设者们在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运河连通为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运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今天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无不体现着这种奋斗进取精神。

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灵魂。两千多年来大运河的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治水理念在变,治水方略在变,管理机构在变,运行机制在变,但创新协同精神未变。在解决水源短缺、实施黄运分治、构建航道体系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大运河建设者们创新协同的精神。在当下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共享化背景下,更需要发扬创新协同精神,走合作共赢之路。

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核心。中国大运河从古到今绵延千百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产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更需要发挥融合共生的精神。

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特质。在大运河漫长的发展史中,它通过一项项工程和一个个鲜活人物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实践、传承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运河开凿发展的历史因人文活动而成就了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这也是大运河精神的鲜明特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今天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既是一种使命,更需我们的担当。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运河精神在形成发展进程中,曾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积淀统一意识,为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提供精神元素,为文化交流融合注入文化滋养,为科学技术进步提供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经济崛起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之下,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象征载体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价值凸显,弘扬大运河精神,展示其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选自2019年5月27日《北京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世界上空间跨度最大、使用时间最久的一项水利工程。
B.大运河贯通南北,跨越了不同的水系,其流经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一也异常复杂。
C.大运河绵延千百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广大偏远地区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
D.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是我们的一种使命,必须通过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来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从哪些方面去凝练和概括大运河精神”的问题,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分别阐明了大运河精神的基石、灵魂、核心和特质。
C.文章通过引用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论证了大运河精神就是大运河文化的集中体现。
D.文章最后指出大运河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表现出文章的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奋斗进取精神不仅体现在运河的建设中,一也体现在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中。
B.创新协同精神在古代实施黄运分治、构建航道体系时需要,在当下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需要。
C.发挥融合共生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面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
D.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是在大运河开凿发展的历史中产生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折射和反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成思危:皓首穷经情满腔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北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岁的成思危随全家到达香港。面对破碎的山河,父亲成舍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之余经常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幼年的成思危言传身教。
聪颖好学的少年成思危从小饱读诗书。鲁迅、巴金、茅盾等著名进步作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里觉慧的形象成为少年成思危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他曾写下“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广州解放后,满怀报国理想的成思危毅然决然地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1951年7月的一天,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内地。
成思危到广州以后,进了叶剑英当校长的南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总工会,后又在民船业工作一年。船民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深深震撼着成思危年轻的心。他深切感到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于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是多么重要。结束在民船业的工作后,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学习,后又转到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1960 年,年仅 25 岁的成思危就担任了研究室的副主任,主持研究工作。当时,广泛应用于核能、火箭、冶金、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化学元素硼和硼化物被西方***,他发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国家高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展现了成思危心怀天下、立志济世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B. 成思危是我国化工工业的科研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为我国化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 文中不惜笔墨写吝于情感表达的成父对成思危管理学成绩的肯定,从侧面表现了成思危在美国学习时期的韧性和勇气。
D. 治学与从政在成思危的身上并不冲突,但是他显然更看重自己的学者身份,因此始终不改自己的学者本色与学人风骨。
A.成思危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和转折,在时代洪流和个人理想抱负的共同作用下,他最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标题中“皓首穷经情满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