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表叔与阿婆
肖复兴
①北京前门一带多会馆,均是清朝末年各地进京赶考的秀才修建。事过经年,几番历史风雨剥蚀,当年书韵墨香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各类小房如雨后春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②粤东会馆便是其中一座,表叔便是这座大院里的一家。为什么唤他表叔,谁也道不出子丑寅卯。几十年来,大院无论男女老少都这样唤他。这称谓透着亲切,也杂糅着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
③表叔以洁癖闻名全院。下班回家,两件大事:一是擦车,二是擦身。无论冬夏雨雪,雷打不动。他擦车与众不同,要把他那辆自行车掉个过儿,车把冲地,两只车轮朝上,活像对付一个双腿朝天不住踢腾的调皮孩子。他便像给孩子洗澡一样认真而仔细,湿布、棉纱、毛巾,轮番招呼,直擦得那车铮亮,方才罢手,然后擦身。赤着脊梁,湿毛巾、干毛巾,一通上下左右、斜刺横弋地擦,直擦得身上泛红发热,然后心满意足将一盆水倒出屋,从擦车到擦身一系列动作才算完成,绝对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成为大院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④年近五十的表叔至今独身未娶。这很让全院人为他鸣不平。他人缘极好,是一家无线电厂的工程师,院里街坊谁家收音机、电视机出了毛病,都是他出马,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偏偏人好命不济,从年轻时就开始走马灯一样介绍对象,竟然天上飘泼大雨也未有一滴雨点儿落在他的头顶。究其原委,表叔有个缺陷:说话“大舌头”,那说话声儿有些含混。姑娘一听这声音,便皱起眉头,觉得这太刺激耳朵,更妨碍交流。
⑤表叔还有个包袱,实际是他对象始终未成的最大障碍,便是阿婆。院里的人都管表叔的妈妈叫阿婆。自打表叔一家搬进大院,阿婆便是瘫在床上的,吃喝拉撒睡,均无法自理。有的姑娘容忍了表叔的舌头,一见阿婆立刻退避三舍,甚至说点不凉不酸或绝情的话。
⑥久经沧海,表叔心静自然凉,觉得天上星星虽多,却没一颗是为自己亮的,而自己要永远像一轮太阳,照耀在母亲身旁。他能够理解并原谅姑娘拒绝自己的爱,包括对自己舌头的鄙夷,却绝不理解更难原谅她们对自己母亲的亵渎。虽然,老人是瘫在床上,但她这辈子全为了儿子呀!羊羔尚知跪乳以谢母恩,更何况人呢!
⑦院里街坊都庆幸阿婆有福,虽没得到梦寐以求的儿媳妇,毕竟摊上这么孝顺的儿子。阿婆总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子,常念叨“都是我这么一个瘫老太婆呀,害得你讨不到媳妇!”表叔总这样劝阿婆:“我就是没有媳妇也不能没有您。您想想,没有您能有我吗?”表叔粗粗的声音混沌得很,在阿婆听来却是天籁之音。
⑧阿婆故去时,表叔已经五十多了。他照样没有找到对象,照样每天雷打不动地擦车、擦身,只是那车再如何精心保养也已见旧,表叔赤裸的脊梁更见薄见瘦。好心的街坊觉得这么好的表叔,说什么也得帮他找个对象。表叔并不抱奢望,觉得那爱情不过是小说和电视里的事,离他越来越遥远,只能说说、听听而已。但是,好心的街坊锲而不舍,几年努力,街坊们终于没白辛苦,终于有一位四十余岁的女人看中了表叔。
⑨表叔却坚决拒绝。起初谁也猜不透,只觉得一定是女人伤透了表叔的心。一直到去年,表叔突然魂归九泉,人们才明白:表叔那时已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
⑩表叔死后留下许多东西,其中最醒目的是那辆自行车,干干净净,锃光瓦亮。
(选自《肖复兴散文100篇》,有删改)
【小题1】表叔是本文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请综合全文简析他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2】文章结尾特别写到表叔的那辆自行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文章第二段说:“这称谓透着亲切,也杂糅着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况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建筑的艺术美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建筑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建筑的时代性是指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它受当时的经济能力、技术程度、道德伦理、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每个建筑都真实地反映着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们常讲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就是指这层意思。比如我国的故宫是明清帝王生活、办公的地方,象征着封建政权的中心,它在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着重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由近千座各种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特别突出南北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封建礼制,把故宫大体划分为帝王发号施令的外朝和帝后居住的内廷两大部分。建筑空间阴森压抑反映了封建专制的特点。在技术上由于采用木结构,使单体建筑不可能更庞大,只能以平面扩展的方式来扩展空间,是一组典型的封建时代建筑。而与这组建筑相临的人民大会堂,它是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地方,是我国人民最高权力的象征,因此,它的设计主导思想是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空间开敞明快,在结构技术上采用了钢筋砼结构,建筑物高大雄伟。建筑是最能反映时代的代表物,真实地记述着历史的发展。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在形式上与所处的环境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使用空间上能满足使用者的生活习性,在结构造型上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上都能较好地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形式是当地人民长期与自然相抗争不断总结提练出来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在结构上合理、在技术上先进、在造型上美观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就逐步被人们认同,演化成一种当地特有的民族形式,代表着该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如中国的大屋顶,罗马的拱券、穹顶、飞扶壁等等。任何民族形式的建筑都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受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仿制别的建筑作品,或支离破碎的套用一些建筑符号都不可算作是艺术品,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品是缺乏吸引力、没有生气的。总而言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是建筑创作的手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建筑创作的基础,而根植于民族、地域则是我们成长的根,是建筑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小题1】下列关于“建筑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B.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C.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它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D.建筑艺术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在形式上与所处的环境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建筑艺术形式是当地人民长期与自然相抗争不断总结提练出来的,所以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具有的特征。
B.故宫是象征着封建政权的中心,它在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着重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反映了封建专制的特点。
C.建筑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
D.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它代表着该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屋顶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
B.每个时代的经济能力、技术程度、道德伦理、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着当时的建筑,所以建筑是最能反映时代的代表物,它真实地记述着历史的发展。
C.建筑最重要的功能是它的实用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的审美价值,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受重视。
D.人们常讲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就是指建筑的艺术性是某个时代的产物。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微博上的意见领袖
胡 泳
①意见领袖是这样一类人:他们积极使用媒体,并把媒体讯息的内容或者意义传递给处于低端的媒体用户。在那些接受其意见的用户当中,他们拥有很高的公信力并且广受尊敬。
②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言论空间,网络意见领袖随之大量产生。他们致力于在网络上,特别是在微博上持续提供信息和意见。网络意见领袖的批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和官方媒体主导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的格局。
③作为网络意见领袖的主要阵地,微博具有一些重要特点:碎片化、快速化和直接化。这都对微博意见领袖产生了影响。
④以前的媒体传播信息是从中心到边缘,比如说某地发生突发事件,媒体派记者前去采访,然后刊登见报,众人传阅,网络转载,首发的媒体就是这个“中心”。但现在,很多突发事件的现场恰恰可能会有微博用户,他们可以即时传递信息,也许某个此前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人,突然就成为信息的中心,产生瞬间最大影响力。这个人未见得可称之为意见领袖,但他或她的确能在彼时彼地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这也造成在微博上传递的信息内容杂乱无章,真假难以分辨,从而对意见领袖的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去伪存真的甄别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⑤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属于即时新闻,新闻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出来;同时,微博信息的密集程度也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比拟的。因此,意见领袖需要具备及时对各类事件做出反应的能力。这就驱使已负盛名的意见领袖不断对新的事态发展发表看法。由此,在微博的时间限制之内,意见领袖们能否真正思考,并说出一些有见地的见解,就成为一个真正的考验。
⑥在微博里,意见领袖担负着信息中介的作用,具有易接近的特点。换言之,他或她应该是“粉丝”能经常接触到的。现在,由于技术的发展、媒体的演化,微博解除了“不在场”状态下主体间直接互动的诸多限制,使得追随者与意见领袖的“零距离对话”成为可能。
⑦网络时代,意见领袖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却是一个尴尬的群体。网络上信息的大爆炸与人们分散的注意力共存,各种存有特殊利益的群体操纵信息的手段日益娴熟,这导致受众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更难据此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微博意见领袖对信息的传递和分析便变得举足轻重。他们针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发表言论时,其观点往往影响大批粉丝和舆论走向,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而一旦错误地选择和解读了信息,甚或有意对信息歪曲解读,意见领袖又会误导大量网民,引发恶劣的影响。同时,微博上意见领袖们轻率的人格攻击、粗俗的自我陶醉和炫耀以及一言不合便喷薄而出的威胁恐吓也俯拾皆是,这绝非良好的网络行为示范,也让追随者们容易用语言暴力去攻击另外一些持不同意见的网民。可见,在纷乱复杂的网络活动中,真正良好的影响力并不容易建立。
(选自 《新闻记者》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微博意见领袖”的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微博意见领袖是有很高的公信力并且广受尊敬的一类人。
B.微博意见领袖也主导着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的走向。
C.微博意见领袖都致力于持续为受众提供信息和意见。
D.对微博意见领袖的追随会引发网民之间的语言暴力。
【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信息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微博有可能使一个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人也具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B.网络信息杂乱无章,受众难以辨别真伪,这现象源于微博的碎片化特点。
C.微博的快速化特点给意见领袖提出了反应的时间限制。
D.微博拉近了追随者与意见领袖的距离,使他们有可能展开“零距离对话”。
【小题3】本文指出,网络意见领袖是一个“尴尬的群体”。这个群体“尴尬”在何处?你认为应当如何化解这种“尴尬”?(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跳出地球看地球
——记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周玉明  
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当我好奇地询问他名字的来历时,他爽朗地笑答:“我出生时,舅父在旁边念书,刚好念到‘有朋自远方来’。所以就取名‘自远’。现在我搞地球科学,这是天意吧!”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跨进了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后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进修了半年,在多学科交叉的路径上广泛学习,才使他具有今天的洞察风云的能力。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卫星。欧阳自远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空间看清地球,在更大时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他向侯德封院士提出,想研究天体,开拓这片处女地。这听上去有点离经叛道。可是侯先生不但同意了,还鼓励他自学天文学、物理学、空间科学等有关知识,着手准备,打好基础,同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天外来客”——陨石。
1976年是欧阳自远科研经历的幸运年。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里他却遇到了三次。此后的十余年中,欧阳自远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并被国内外的教科书、专著、大百科全书等引用。
从1964年到70年代末,欧阳自远两次参与地下核爆炸实验,很少回家。好几年春节,都在戈壁滩度过。令人心酸的是,他偶尔回家,儿子不认识父亲,跟妈妈说,家里来了位不认识的叔叔。
1978年,美国特使送给中国领导人一件最新科技成果的猎物——“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只有1克重的岩石样品。这块岩石来自哪里?领导人问中科院:“你们有谁能搞清楚这块石头?”
于是这块珍贵的月球岩石样品交到欧阳自远手中,不久,国内8个研究单位的几名科学家集聚到欧阳自远麾下,对这块月球岩石进行了多项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确认这块岩石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采集的样品,而且确认了岩石的采集地点。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6岁的他雄心勃勃,心里默念着,总有一天,中国要启动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近年来,“重返月球”的热潮席卷而来,月球将是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点。欧阳自远坚持奔走,呼吁我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对月球的探索,深化关于地球、太阳系起源与演变的认识,并及时、系统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资料,主编了《月质学研究进展》,为将来我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了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
1994年欧阳自远提出探月构想,十几年来,他一直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从没想过放弃。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一年。72岁的他动情地说:“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实现再次探月。”
【小题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欧阳自远为什么要“跳出地球看地球”?请简要说明原因。(4分)
【小题3】从欧阳自远的经历看,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6分)
【小题4】文中说“月球将是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国学大师饶宗颐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 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人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C.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 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D.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 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E.“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   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小题2】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6分)
【小题3】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他却说这是一种缘分。如何理解这“缘分”的内涵?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通常认为,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请结合材料,针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看 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谢 天
陈之蕃
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
我刚到美国时,常闹得尴尬。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
以后凡到朋友家吃饭时,总是先嘱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别太快开动啊!几年来,我已变得很习惯了。但我一直认为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仪式,在我这方面看来,忘或不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饭。而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
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多少年,就在这种哲学中过去了。
我在这个外国家庭晚饭后,由于这位外国老太太,我想起我的儿时;由于我的儿时,我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现象。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
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
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
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
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需要烧掉,而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地说:“只留《约伯记》。”约伯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摘自《在春风里》,有删改)
注①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春秋时期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时候,祖母告诉“我”粮食是老天爷所赐。当时“我”觉得这话是多余、落伍的。
B.爱因斯坦《我所看见的世界》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启发“我”领悟谢天的本质。
C.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而是需要众人的支持合作和机会的到来。
D.文章结尾处引述雨果的故事,提到约伯和介之推,深化了谢天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E.文章从小事展开联想,从普通人写到伟人,表现出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
【小题2】上文划横线处中的“这种哲学”有何含义?(3分)
答:
【小题3】文章以“谢天”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