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题。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 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小题1】根据上下文,说说选文第一段中“照样”一词的意味。
【小题2】揣摩年轻人话语中透露的信息,说说这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
【小题3】小说原本是通过“我”之眼看格斯拉,而结尾通过年轻人之口说出格斯拉阁楼上做靴的的情况以及最终饿死的结局,这样写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3 05:31: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晚餐
美国 布赫瓦尔德
一天,我走进一家超级市场,打算买一些晚餐吃的东西。回家路上,我拐进了一家刚举行完一个通俗艺术展览开幕式的展览馆。手里拎的包相当沉,我便把它放在展厅的角落里。后来因为所见到的展览品使我心醉神迷,就稀里糊涂地向家走去。
“你买的东西呢?”妻子问。“见鬼!我把它忘记在展览馆了!”
我急忙返回展览馆。可是我去的太晚了。我包里的东西获得了展览作品大奖!
“我们找了您很长时间,可怎么也找不到。”展览馆负责人对我说,“您怎么不在这种艺术作品上标上自己的名字呢?”“可是……它并不是什么艺术品,而是一些可怜巴巴的食物,买给家人做晚餐的……”展览厅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瞧!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很有幽默感!”一位评委这样说。“这从他送展的作品就看的出来。”另一位评委补充道,“瞧这装猪肉和扁豆的玻璃瓶托住酸奶瓶子的方式,是多么精心地安排出来的……”
“他简直就是一位天才!”一个太太对陪同她的先生说,“你看看那装水蜜桃的玻璃罐微微侧向一边的造型,有多巧妙!我觉得即使瓦瑟也没有能够达到这一步!”
“我认为,获得大奖是因为面包放在底部托住整个作品的缘故。”陪伴那位太太的先生说,“我真想知道,毕加索看到这样非凡的构思将做出什么样的表情……”
“诸位。”我说,“对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深表感谢,但是现在我得把这包东西拿回家去了。”
“把它拿回家?”展览馆馆长惊讶地说,“我刚刚把它以15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这两位。”
“可是,我买它们的时候只花了18美元。”我赶紧声明。
“我们这里说的并不是购物。您创作了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通过这件作品,您所表达的思想,甚至比罗丹通过他的《思想者》所表达的还要深刻。”
我本是一个谦卑的人,听了这话我感到脸颊发热。不过,支票我还是收下了。至于晚餐,我只得陪同妻子,一道去饭馆吃,吃过饭后,我又去了一趟超级市场,并且买了很多东西,比第一次买的多得多,然后,直奔展览馆。可这一次,我却没有成功。
“他简直被胜利冲昏了头!”一位颇有名气的批评家说,“如果说,开始他还能用只配做猫食的低档货,加上黄油、花生酱一类的东西创造出令人震颤、充满激情、独具匠心的作品,那么这次他向我们展示的却只是令人倒胃口的蘑菇和烂鱼汤。他的创作灵感已经完全枯竭了,剩下的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破烂!”
“是呀,的确。”其他人指指点点,小声附和着……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美洲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普通的晚餐食品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称之为艺术的,而作者却以他独特的幽默和反讽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B.一次正常的购物却造就了令人啧啧称赞的艺术品,并为此得到一笔横财,这个情节看似荒诞却有着合情合理的地方。
C.当别人称赞“我”的艺术品的时候,我的脸颊发热,这显示出我在不经意间收获如此大一笔钱的激动不安的心情。
D.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晚餐与艺术品”为线索,将材料串联起来,人物间的对话使得情节的发展与转换显得很自然。
E. 结尾写其他人指指点点,实则是借其他人的表现来烘托我对艺术的真正理解,“小声附和着”则写出其他人是在人云亦云,具有讽刺意义。
【小题2】第一段写把包裹忘在展厅的角落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整个故事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海德格尔说,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原因在于生活的本真与自然。依据小说内容,探究“艺术与本真”指的是文中哪一方面的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价值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潮湿的下午

曹文轩

时间到了一九六零年……

胡妈早已发现奶奶去当铺当家里的东西了。半年前的一天晩上,她向奶奶说,她打算离开蓝屋了。她说家里要她回去带孙子。奶奶摇了摇头说:“你说的不是实话。”她安慰胡妈:“这里的日子,自然不如从前了,但还能过下去。你在这里,还能挣一点钱;这钱,对你乡下的家,也许很重要呢。别再想着离开吧,我总会有办法的。再说,阿梅还小,打她出生,就是你带的,她也离不开你。在奶奶的再三劝说下,胡妈才答应留下。

而现在,奶奶在踌躇了许多天后,却要对胡妈和宋妈开口说,她们两个人中间,得有一个人要离开了,未来的日子,已使奶奶寝食不安,若要每月再拿出一些钱来支付胡妈宋妈的工资,实在太困难了。这一天下午,犹豫了好几天的奶奶终于把胡妈宋妈叫到了楼下客厅,说岀了她心中的决定。那时,奶奶显得极度不安,脸上满是愧疚,她甚至都不好意思看着她们。

胡妈和宋妈听罢,却都没有感到吃惊。离去的想法早已在她们的心里翻来覆去。蓝屋的窘迫,一天不如一天的衰落,她们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只是乡下的日子因为灾荒越过越紧巴,她们每月得到的报酬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她们没有决然离开,还有一个原因:她们实在舍不得离开蓝屋,离开这一家人。

她们熟悉这里的每一根筷子、每一把勺子,熟悉这蓝屋里所有人的喜好和脾气。一年四季,她们手脚不停地劳作,把蓝屋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在日子越来越窘迫时,她们费尽心机,帮奶奶精细地计算着家人的开销。胡妈去小菜场买苿,要把菜场来回走好几遍,然后走向那个菜价最便宜的卖家。开始买卖时,又是一番讨价还价。那时,她脸上的表情,完全不像佣人,而像是这个人家精打细算的主人。

有剥好的、现成的毛豆卖,但胡妈不买,为了省那一斤五分钱。当奶奶问起何不直接买剥好的毛豆时,胡妈说“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剥毛豆,热闹。”她回头看了一眼阿梅“我们家阿梅最喜欢剥毛豆了,是吧?”阿梅就会说“我要剥毛豆!”后来,奶奶也喜欢上了剥毛豆,一边剥,一边与胡妈宋妈说笑,或不时地夸阿梅:“阿梅剥得又快又好。”

厅里的气氛有点儿特别。

先是胡妈开始说话。

胡妈笑着说:“夫人,您不要为难。您留我又多待了这么久,我心里已万分过意不去了,蓝屋不比从前了,我和宋妈心里都清楚。夫人您整天是一张笑脸,可我们知道,您心里苦着呢。在这里多待一天,就让您多一天负担。夫人您不必为我们担心。我们是乡下人,什么苦都吃过,回到乡下去种地饿不死的,说不定还会好一些呢!只是心里有点放不下这里,放不下老爷、夫人,放不下阿梅……”她朝阿梅拍拍手,阿梅连忙跑过来,胡妈弯腰将阿梅抱到怀里,用她满是皱纹的脸用力贴住阿梅粉嫩的脸蛋儿,“就没有见过这么好看、这么让人疼的孩子……”

不一会儿,阿梅觉得自己的脸湿了——胡妈无声地哭了。

阿梅呆呆地看着。

接下来,宋妈也说了很多话,不停地安慰奶奶,希望奶奶心安。

她们用乡下人的语言,一遍一遍地赞美着奶奶——由哀地。

奶奶一直微笑着,那是胡妈和宋妈所熟悉的微笑:安宁、温柔。那微笑里,还永远有一片淡淡的羞涩——是一个女孩的羞涩,虽然她已老了,但那羞涩依然。

说着往事、眼下和往后的日子,许多事,许多话,说着说着,三个人泪流满面。

阿梅见她们三个人哭,也哭了起来。她不太能够明白,她们为什么泪流满面,但见她们三个人哭,她也想哭。

胡妈连忙用衣袖擦去阿梅的眼泪:“这孩子,你哭什么呀!”

阿梅却哭出了声。三个人都笑了起来——放声大笑,笑声里是流动在皱纹里的泪水。

那个下午,世界一片潮湿……

(节选自长篇小说《蜻蜓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1960年的自然灾害为背景,以奶奶辞退帮工为主要事件,并以第三者的视角展开,重点表现了奶奶操持一家老小生计的艰难。
B.小说善于以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如奶奶宣布决定后,“不安”等神态,传神地体现了奶奶复杂的内心,而“微笑”更是她高贵精神的体现。
C.小说语言清新典雅,具有古典美学的意味和色彩,如来自乡下的帮工胡妈,她的语言富有生活化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剥毛豆的情节从侧面体现了蓝屋当下的经济拮据,同时也体现了胡妈真正融入了这个家庭,心甘情愿为这个家精打细算。
【小题2】小说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那个下午,世界一片潮湿……”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跑什么跑

安谅

那天上午我们低年级没课,有同学就提议到学校附近去玩。

学校的围墙外,还是一片农田。种植的是什么,已记不真切了。也许当时压根儿就不识五谷,也就无所谓记忆了。但似乎齐膝高,阡陌小道则隐没其间,笔直延伸。

高年级学生正在操场做操,高音喇叭的声音可以传到数里之外,在空旷的田地回响。一位体育老师正在高喊着口令,这也是常常带我们领操的那位老师。

我们中的一个同学突然就喊叫了起来,隔着围墙,叫的是体育老师的名字,叫得几乎撕破了喉咙,一声接着一声,尖锐而高亢,在口令的间歇间,非常清晰和响亮。我在一边傻乎乎地站着,没喊,但心里也被这喊叫声激越着,快乐着。

校园内的广播消停了。高年级学生做完操,陆续返回教室了。忽然,围墙的一扇小门被打开,体育老师飞奔而来。我们如惊弓之鸟,迅速四处逃窜。那个喊叫的同学腿快,很快跑成田地里的一个点儿了。我也没命地往前跑,终究落在了后面。高大健壮的体育老师一把逮住了我。

我被带进教学楼时,高年级同学还逗留在走廊里,我当时一定很狼狈,他们的目光尽是幸灾乐祸。我的姐姐正同校,比我高几级。体育老师把我交给我的班主任,班主任把她找来了。我说我真的没喊呀。不过是谁喊的,我也闭口不说。出卖朋友,就是叛徒,做叛徒是最可耻的。我们从小深受这样的教育,《红岩》里的甫志高、《红灯记》里的王连举就是这样的人,为我们所唾弃。

那你跑什么跑呢?不知谁说了一句。我哑口无言。

在我家二三里路的地方,有个工厂——是生产什么的,也早就忘记了。工厂的后边,是农田。墙脚则杂草丛生,沟渠蜿蜒。还有一个厕所,是厂子里用的,对外,开了几扇通风的窗子。我们常去那儿捉蟋蟀,抓蝈蝈,玩得忘了时间。

那天下午,邻居一个顽皮的大男生又带我去了那儿。瞎玩一阵后,那大男生说他要上厕所,就从窗口攀爬了进去。我不敢爬,就在墙外等他。但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我还叫唤了几声,也不见回音。我很纳闷,不知什么原因,也有点焦急和担心。天色渐渐暗了,我还拿不定主意:是继续等他,还是自行返回。

有一个大人快步向我走来,仿佛是冲着我来的。我转身就跑,但没几步就被他抓住了衣袖,甩也甩不掉。我被带到了工厂的门卫室。那个大男生也在,一脸委屈地杵在那儿。

我遭到了严厉的讯问。两个大人让我们自报家门,还让我们交代有什么企图,我矢口否认。大人说:“你没什么事,为什么看到我就跑?”

是呀,你跑什么跑?我自己问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回答。

有一年冬天,江南下了一场大雪。这是好多年不见的景象了,雪花还在飘扬,很多人就玩起了雪球。

我们几个邻居小伙子,把一个墙脚下的废物箱作为靶子,一次次地扔去雪球。但这废物箱摇摇晃晃地,像个不倒翁。我们又一阵阵地将雪球砸了过去,好久,都未能击倒目标。雪花飘舞,已把我们装扮为一个个雪人儿了。

这时,一个身上也裹满了雪花的路人走来,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就砸了过去。也许,他是想把那个废物箱击倒,但他甩出去的不是雪球,他击中的目标,竟也不是废物箱。他击中了废物箱上方的一户玻璃窗,玻璃顷刻尖叫碎裂。那人见闯祸了,脚上像踩着雪橇,带出一阵雪雾,就跑没影了。一如树倒猢狲散,刚才还玩得忘我的伙伴们,也四下逃离了。我一步也未挪动,看着他们逃跑,心里充满鄙夷。

那户人家有人出来了,看见了我,径直朝我走来。

我没有跑。我神情淡定,从未有过的从容。

走近的人气势汹汹,兴师问罪:“是你砸的吗?”

我坚决地摇摇头:“不是,是刚才一个路人砸的。他是要砸废物箱的,砸偏了。”

对方将信将疑。

我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没说假话,那人已经走了。”

说完,我也转身走了。我这次没跑。

我此时年轻的背影,一定很坚挺。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的同学隔着围墙喊叫体育老师的名字,让老师感到受了侮辱,“我”虽没有喊,但内心充满了激越与快乐,这也是“我”跟着别人逃跑的原因。
B.当被砸破玻璃窗的主人向“我”走来时,“我”没有跑,而是神情淡定从容,说明“我”内心已经不再惶恐,决意要勇敢面对。
C.小说以“我”的口吻行文,说明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D.小说构思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意蕴。前两个故事时空不同,但故事意蕴相同;而最后一个故事,叙述形式相同,但故事意蕴突变。
【小题2】小说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我”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你跑什么跑”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母亲
莫言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选自莫言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
【小题1】本文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作者在⑤⑥⑦三段中分别用了“最痛苦”、“最深刻”、“最后悔”三个短语来评价这三件事,作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含义?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4】文中母亲说:“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结合文章,谈谈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节选)

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觉慧和觉民一起到觉新的事物所去,他们买了几本新杂志,还买了一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掀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腿,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我管不了这许多,他晓得,我也不怕。”觉慧冷淡地说。觉新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了皱,继续拨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着许多事情?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觉民在旁边解释道,他在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字,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照我的意思看来,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同样的调子念下去: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一股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我在读书,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剑云低声说。没人回答他,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渐地压下来。

“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可他无意间遇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看见剑云的忧郁的、忍受的表情。他转眼去看觉民,觉民埋着头在看书。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他觉得什么东西在咬他的心。他不能忍受地叫起来:

“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你们,你们都该受诅咒!”众人惊讶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为什么大叫。

“为什么要诅咒我们?”觉民阖了书温和地问,“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活。”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觉慧依旧愤恨地说,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口里说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没有胆量……你们是矛盾的,都是矛盾的!”这时侯他忘记了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三弟,平静点,你这样吵又有什么好处?做事情总要幔慢地来,”觉民依旧温和地说,“你个人又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小。”

觉慧掉过头,又遇见觉新忧郁的眼光,好像在责备他似的。他埋下头去,过了一会儿,他的声音又响了。

“我们不是奢侈家,不是贵族,也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们只是劳动者。穿起我们自己的皮制的围裙,在自已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在我们这黯淡的生活里,也有我们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幸福!”

“三弟,请你不要念了。”觉新痛苦地哀求道。

“为什么?难道你没有幸福,就连别人说把福争过来的话也不敢听吗?”觉慧对他的大哥不客气地说,他很不满意大哥那种日趋妥协的生活方式。

“唉,你不了解我,你的环境跟我的不同,”觉新推开算盘,叹口气说,“你说得对,我的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我的幸福早就给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別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我的痛苦你们不会了解……我还记得爹病中告诉我的一段话:‘我的病恐怕不会好了,我把继母同弟妹交给你,你好好地替我看顾他们。你的性情我是知道的,你不会使我失望。’从此以后,我每想到爹的话,就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然而就是这样我也对不起爹,因为我又把你们大姐失掉了……”觉新愈说下去,心里愈难过,眼泪落下来。觉慧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但是他极力忍住,他看见剑云拿着手帕在揩眼睛,觉民用杂志遮住了脸。

觉新继续又说:

“妈嫁到我们家,一直到死,并没有享过福。她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觉新说到这里便摸出手帕揩脸上的泪痕。

觉慧让眼泪流了下来,但他马上又止住了泪。他心里想:“过去的事就让它埋葬了罢!为什么还要挖开过去的坟墓?”但是他却不能不为他的亡故的父母悲伤。

“三弟,你刚才念的话很不错。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者。”觉新漸渐地安靜下来,他望着觉慧凄凉地笑了笑说,“然而我却是一个没有自已的幸福的劳动者,我——”他刚说了一个“我”字,忽然听见窗外的咳嗽声,便现出惊惶的神情,改变了语调低声对觉慧说:“爷爷来了,怎么办?”

觉慧稍微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马上又安静了。他淡淡地说:“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就“出场”的翻译小说《前夜》,是文中重要的道具,觉慧朗读该作品的举动不仅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自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动作描写能传神,本文觉慧“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与《祝福》中四叔“踱出门外”寻找祥林嫂的动作反映出人物内心一“动”一“静”。
C.本文善于运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如面对觉慧的责问,觉新的自我表述透露了他日趋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
D.本文描述了旧时代高家几个兄弟的家庭生活画面,谴责了旧势力对新生生命的压制,歌颂青年一代的初步觉醒,有很强的时代感。
【小题2】小说中觉新、觉民与觉慧三兄弟的性格各不相同,请概括出三人的不同形象特征。
【小题3】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真”,请分析本文“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