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里刻画的人物是谁?这段肖像描写中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处?请指出来并简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6 09:2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找桃花源
两个城里人有五天假,他们相约去散心。去哪里呢?城市他们肯定不去的,城市带给他俩的是吵闹、拥挤和忧伤。八年了,他俩仍蜗居在巴掌大的地方。
他俩把外出的地点选在大山里。从城市坐火车到小县城,又坐汽车到小镇,人越来越少,风景越来越美。在小镇停留片刻,他俩坐着三轮车行了不知多少时间,下车后,他们漫无目的地朝前走。斜阳里,风景无限好。
不知走了多少路,眼前的小河上出现一座小石拱桥,过桥,两座青山夹条小沟,溪水潺潺而出。沿着小溪,过山门,凉风扑面而来,旅途劳顿随风飘散。山间暮霭腾起,山雀呼唤,该是喊小雀回家呢!
城里人A说:“应该找户人家,要点吃的。”
城里人加快脚步,过了山嘴,远远就看到一户人家。城里人甭提多高兴。近了,城里人大失所望,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城里人A说:“难道山民还在劳作?”
城里人B摇头。
突然,B喊:“快看,那边山脚有人家。”A顺着B手指的方向,看到山脚果然有四五户人家,其中还有一座两层小洋楼。
城里人飞奔而去。到了,他们又瞪大眼睛,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人都哪去了?”
“鬼才知道!”
又走了一段山路,一家家大门上仍是挂着一把把铁锁。就在城里人要绝望时,细心的A发现,一户人家的大门上没锁,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这是三间土瓦房,借着月光,A毫不费力地解开铁丝,门开了。
城里人像盗贼般进入,屋内有床,有电视,有电话,有灶台,日常用品几乎全有。两个城里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他们觉得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里。
橱柜里有鸡蛋、方便面。城里人生火,舀一瓢溪水,煮面;吃毕,两人无力地躺在床上,惴惴不安等着主人回来,他们猜到了将要受到的惩罚。
夜深了,屋外依然静悄悄,银色的月光在窗户上,城里人沉沉地睡了。
城里人醒来时,天已大亮,屋外鸟雀欢唱。城里人没见到主人,A说:“屋主品格简直赛过七个小矮人,见我们睡着不愿打扰。”
他们一骨碌爬起,大门还是那样虚掩着。“或许主人走亲戚了,被亲戚留下不许回来。”城里人惊讶地说,“我们赶快吃完饭,逃吧。”匆匆吃饭,把门环重新用铁丝缠绕。
两人沐浴在晨曦里,沿着小溪继续走,到了小溪尽头,眼前是茫茫林海。
城里人吃惊地说:“怎么没有一个山民!”他们走过每一处山脚、每一个土场、每一块凹地,见到大门上统统挂着一把铁锁。
“难道集体大逃亡了?”四目相对,没有答案。
两个城里人又溜进昨晚的屋子,生火,做饭。第二天早晨,仍不见主人。
“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A欢呼雀跃起来,B恍然大悟。
有这么好的地方,回蜗居干什么!城里人拨通公司的电话,大声说:“喂,小资本家,爷爷不干啦!”城里人放下电话放声大笑。
一天,A做了把万能钥匙,最终,他们把住地选在一户两层小洋楼上。小洋楼装饰优雅,生活用具齐全,还有几件瓷器、几幅字画做摆设。
城里人进入了所有屋子,屋内大同小异。后来,城里人把目光散落在沟壑、山洞、森林里,他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时间真快,要过年了。
腊月里的一天,一群男女老少吵吵闹闹沿着冰冻的小溪回来啦!两个城里人慌乱地扛着米面逃进山洞,在洞口,城里人看到一拨拨山民唱着歌回来了。
过年了,山沟里灯火通亮,焰火绚烂,俨然一座山城。两个城里人悄悄溜出山洞,来到小洋楼外,见主人正在吃年夜饭,神龛上燃着蜡烛和一炷香;桌上饭菜丰盛,山民边吃边说着城市里的街道、超市、公园。
热热闹闹到正月初六,山沟里倏地安静。城里人从山洞里探出头,一户户人家正在锁门,一拨拨人悄然离去。
城里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好多道理是没必要弄明白的,他们又回到小洋楼,小洋楼里添置了好多生活用品,冰箱里有牛肉鸡肉等等。城里人又在山民的小洋楼里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一天,城里人在小洋楼里的电视里,看到一群似曾相识的面孔:男女老少一伙人,在城市广场上,蓬头垢面,啃着方便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话,不仅交待了故事的起因、时间、地点,更是突出了城里人对城市生活不满的态度。
B.城里人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风景无限美好的地方,作者意在表明世外桃源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抵达。
C.“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不仅写出了城里人找到新生活的欢愉,也照应了标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山村民风淳朴。村民无需过多照应门户,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就非常放心地出门了。
【小题2】山民是一群怎样的人?刻画这一群体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你认为城里的两个人找到他们自己的桃花源了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思想深邃的鸟
杨海林
我是在花鸟市场看到它的。
作为在古玩行浸泡了大半辈子的老江湖,我一眼就发现关它的笼子上一根栅条呈浅黄色,又透着一点点银白。
我的心中一动,脑海里立马跳出“象牙”这种材质,我假装对它感兴趣,凑近了去看笼子——栅栏上有纵行的浅沟纹,这是象牙无疑。
从工艺看,应该是清中期的东西。
再看看,这只鸟笼在早晨的阳光下闪耀着温润的光泽,像涂了一层清水漆。
你可不要以为真的是涂了漆哦,那其实是象牙内里渗出来的油,显油性的象牙最佳。
老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说:“这鸟不错,我又跟老弟有缘——这样,五十块钱你拿走得了。”
老板从竹竿上取下鸟笼,他的一只手指横着伸进搭钩里,递给我。
这个老板是不是不识宝呀?那么一只象牙的鸟笼他要当作附赠品送给我?
就在我发愣的工夫,我看那只鸟“嗤”地冷笑了一声。
我是个老江湖呀,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幕:我接过鸟笼刚要拔腿走,老板拉住了我:“我只是卖里边的鸟,没说卖装它的笼子哟!”
因为有了那声冷笑,我没有着老板的套:
“我不喜欢雄性的画眉。”
“一大早就在这里转来转去,我还以为你是爱鸟的人呢。”老板撇撇嘴。
“我只爱母鸟。”我“哧哧”地笑了两声——那只鸟,人家只笑了一声。
不买这只鸟,我还是经常来看它——什么清中期的象牙鸟笼、青花釉里红的鸟食罐、定窑的饮水盒,统统见鬼去吧,我真的只是来看这只鸟。
它周围有好几个竹制的鸟笼,里面关着的都是一只只模样俊俏的雄画眉,为了寻一个好买家,只要它们相中了玩鸟人,就会伸着脖子鸣叫,活像那些浅薄的妙龄女郎在大腹便便的老板面前发嗲。
但真的很快被买走了。
而它,我看见它只是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一动不动。
那么热的天,它还给自己的脑袋保暖?
我没有把它比作我那个身体倍儿棒却还拼命买保健品的糊涂老爹,它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它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它的思想,它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应该另有深意——深意是什么,容我慢慢参悟。
有人要买它,老板开价一百。
这只鸟不像别的讨好买家,这种脾气对我的个性,我也不喜欢讨好公司总经理。
“但我喜欢征服别人”,想买它的人拍拍手,“总有一天,我要让这只鸟乖得像发嗲的女郎——打包。”
这个有着强烈征服欲的人在喊“打包”时没有注意到这只鸟又“嗤”地笑了,他拿起了手机。
手机的显示屏上是他们公司总经理的号码。
“是是是,我马上到。”这个人的腰弯到了九十度。
“是是是,我十分钟到——不,五分钟。”他一边接电话,一边把腰弯到了一百度,然后像一根被弯曲到最大限度的竹片迅速还原一样,瞬间没有了人影。
这真的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儿,我如果错过它,我的人生将会失去一位导师,我会和平常人样过得碌碌无为。
我喜欢写文章讽刺别人,如果我和这位人生导师失之交臂,我肯定也会被别人写成文章讽刺——我甚至已经看到了那样的情景。
不管怎么样,我都得把它“请”回家,精心伺候,聆听垂训。
老板居然很客气,他说:“既然你看出了门道,我不收你一百了,也不收你五十了——你给十块好吧?”
这简直是对我和我的人生导师的亵渎!
我给了老板五十,后来忍痛又给了老板五十,让他把我的人生导师“请”进普通的竹笼(竹笼无须另外付钱)。
老板望望我:“大兄弟你仗义,我也不是孬种——这笼子是我十块钱买的,你连你的人生导师一起拿走。”
回到家,我揭开鸟笼上的布帘,才发现这只思想深邃的鸟已经脱水死了。
它不吃不喝不唱,偶尔高人似的冷笑一声,其实只是因为它拉了稀。
有一天我又在花鸟市场的石板路上左一下右一下地蹦跶,忽然被一只虚握起来的大手抓住了。
正好买了一只旧鸟笼,老板一伸手把我放进去。
“哦,你也拉稀了,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老板自言自语。
他看见一个人盯着我老婆刚卖给他的鸟笼两眼发直……
(《小说月刊》2018年第0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那只鸟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不吃不喝不唱,对待买鸟人高傲而又冷漠,体现了它的思想深邃。
B.小说中另一位买鸟人的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果我不买这只鸟,它就会被其他人买走,所以我下定决心把它买下来。
C.小说结尾处“我”被抓进鸟笼的情节看似荒诞,其实寓意深刻:“我”得到了鸟和鸟笼却失去了自由,变成了“笼中鸟”。
D.小说结尾处老板说“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这一句话照应了上文及标题,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小题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张温暖的欠条

化 君

晚间散步,遇见同学。她劈头就说,你相信这世上有好人吗?好得犯傻的那种。接下来她说了下面的事。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里,顾自絮叨起她遇见的好人。

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地,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下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嗦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承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他说纸条上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人好好的,要它做什么。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心电图,胸部透视等一系列的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一边给我妈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她,有您这样的吗?一边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可是,一直到我妈出院,我也没找到那个“好人”。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我用命令的语气对我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个手机号。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我虎视眈眈地望着我妈,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说这话时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不已。这更增加了我对那个“好人”的愤恨。

一天,一个男人按响我家门铃,他说他找一个骑三轮的大娘,一个月前他碰了她。我正要火山爆发,母亲急慌着走过来,把他让进屋里。

在我如炬的目光里,他低下了头。他说他原本打算第二天就来看我妈,可是家里出了点事,一直没脱开身……

我打断他说,啥也别说了,先给我报销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出来打圆场,问那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接过我的手机号后,骑上三轮就走,我不放心,悄悄在您后面跟着,看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罚款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慌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那人说,人是我碰的,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一个月之内我一定还清。

我马上火了,没好气地说,蒙人的吧,就像那张写手机号的纸条一样。

他的脸腾地红了,吃吃地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我换了新号。

同学突然换上一种动情的语调说,你知道吗?他是个残疾人,他的两条腿是假的。为了十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他是坐着轮椅来我家还钱的。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 《小说月刊》2017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我”妈和“他”这样的好人形象,刻画人物较精细,如写他“非让我走几步”“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B.“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这句话描写了“我”无比气愤的神情,为后文写一定找到肇事者作了渲染,也表明“我”心眼小、不善良。
C.小说主体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开头和结尾段却出现另一个叙述人,人称的转换明确了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具真实感。
D.小说构思巧妙,结尾交代了“好人”曾经的不幸,既诠释了前文悬念,又令读者感动反思,但始终未交代他撞着“我”妈的过程,为读者留下难释悬念。
【小题2】这篇小说是通过“我”对“好人”他的态度变化来推动情节、揭示主旨的。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对“好人”他的具体态度。
【小题3】这篇小说写的是好人,为什么要以“一张温暖的欠条”为标题?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没文化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C.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但也是线索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形成鲜明对比。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没文化”。
【小题2】科利亚和他妻子“没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小题3】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

泽卡利亚·泰米尔(叙利亚)

森林远离了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但老虎忘不掉森林。囚笼中的老虎怒视着笼子四周注视着它的人们。其中一人沉稳地对周围的徒弟们说道:“干我们这一行的,就必须时刻都不要忘记:对手的胃是首要的目标。你们会看到,驯虎这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在掌握食物的和不掌握食物的两者之间将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老虎说道:“快拿吃的来,我该吃东西了。”

驯兽师故作惊讶:“你这个囚犯在命令我吗?真是可笑!要知道,在这里我是惟一有权发号施令的人。”

老虎说:“谁也不能命令老虎。”

驯兽师说道:“你在森林里才是老虎。现在你只不过是一个要俯首听命的奴仆。”

老虎暴躁地说:“我不会当人家的奴仆。”

驯兽师说:“你不能不服从我,因为我掌握食物。”

老虎说:“我不要你的食物!”

驯兽师说:“那你就饿着好了!我不会强迫你做你不乐意干的事。”

接着,他又对徒弟们说:“你们将会看到它怎样改变的。因为高昂的头不会喂饱饥饿的胃口。”

老虎饿了。它回忆起自己当初是如何威风,那时它奔跑如风,无拘无束地追逐自己的猎物。

第二天,驯兽师说道:“你不饿吗?你肯定在饱受饥饿煎熬。说声饿,你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肉。”

老虎仍然沉默。驯兽师说:“照我说的做吧,别傻了。承认一下饿,你马上就会吃饱。”

老虎说:“我饿了。”

驯兽师笑了。他一声令下,老虎就得到了很多肉。

第三天,驯兽师对老虎说:“你今天若想要得到吃的,就得照我的要求做。”

老虎说:“我不会听从你的。”

驯兽师说道:“别着急嘛,我的要求很简单。要你现在在笼里绕圈,等我说‘停’,你就停下。”

老虎心想:“这的确是一个没什么了不起的要求,我不值得犯倔,让自己饿肚子。”于是绕起圈来。

驯兽师声色俱厉地命令道:“停下!”

老虎立刻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驯兽师很高兴,老虎高兴地狼吞虎咽。

第四天,老虎对驯兽师说:“我饿了,命令我‘停下来吧’。”

驯兽师说:“今天你得学猫叫,才有吃的。”

它学了猫叫,驯兽师却皱了皱眉,责备道:“学得一点都不像。你难道能把吼声当猫叫吗?今天你自己练习吧,明天要是学不像,就什么都别想吃。”

驯兽师慢吞吞地离开了老虎。老虎向森林哀告,呼喊,但森林离得太远了。

第五天,老虎模仿了猫叫。驯兽师鼓起掌来,扔给它一大块新鲜的肉。

第六天,驯兽师刚走近老虎,它就迫不及待地学起了猫叫。可驯兽师让它改学驴叫。

老虎正色道:“我可是百兽之王啊!竟让我学驴叫?我死也不做!”

驯兽师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虎笼。

第七天,驯兽师和蔼可亲地来到笼前。老虎企图回忆它在林中的威风,但脑中一片空白。它双眼一闭学起了驴叫。驯兽师说道:“叫得一点不像,但是出于同情心我还是给你一块肉。”

第八天,驯兽师说:“我将发表一通演说,等我说完了,你得鼓掌,表示赞赏。”于是,驯兽师开始发表演说:“同胞们!此前,我们曾多次对一些生死攸关的问题表明过我们的态度和立场,这一立场坚定而明确,无论敌人玩弄什么阴谋都不会改变。依靠这种信仰,我们将会战无不胜。”

老虎说:“请原谅,我没听懂你说的话。我很愚蠢,又大字不识。你要我鼓掌,我就鼓掌好了。”老虎鼓了掌。

驯兽师却说:“我讨厌虚伪,讨厌心口不一的人,作为惩罚,你今天不能吃东西。”

第九天,驯兽师抱来一捆草,扔给老虎说:“吃吧。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吃草。”

当老虎饿极了的时候,也试图吃草充饥,可是草的滋味它受不了,就恶心地走开了。但饿得实在难受,它又回头走到草跟前,一点一点地开始觉得那草的滋味也不坏。第十天,驯虎师、他的徒弟、老虎和笼子全都消失了。老虎变成了一个公民,笼子变成了一座城市。

(节选自《第十天的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虚构是小说的灵魂,但这篇小说看似荒诞,却脱胎于现实生活,借助虚幻的情节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结尾处“老虎变成了一个公民,笼子变成了一座城市”这句话直接点明寓意,深化了主旨。
B.小说情节人物都非常简单,在驯兽师和老虎之间大量运用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十天里表现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其间情节摇摆的弧度非常大。
C.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森林”,其实是老虎内心的精神支柱,象征着自由。作者借老虎三次对森林及过往生活的怀恋,表现出老虎处境和心理的变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D.第八天,老虎无条件选择了顺从,可驯兽师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惩罚了它。这是因为老虎没有文化,听不懂驯兽师说的话,此时已经变成令人讨厌的虚伪的人。
E.小说开头驯兽师说“驯虎这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困难之处是很难从精神上征服对手,不难之处是指只要牢牢控制住食物,就可以实现从身体到精神的征服。
【小题2】老虎在驯化过程中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题目是“第十天的虎”。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