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像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2007/10《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董玉素和吴宝河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的叙述,引发人们进一步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A.小说的题目《寓言课上的预言》十分新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寓言”是故事的载体,“预言”是故事的焦点,读题目引人入胜,读完小说,回味无穷。
B.“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C.小说的构思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实际,20年后董玉素和吴宝河的变化与20年前的反差太大,而且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D.小说结尾“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表明姜琳老师又在犯一个新的错误,难道吴宝河的犯罪一定与家庭有关吗?
【小题2】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姜老师的 “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窃 贼
法 阿·康帕尼尔
“是的,我是个窃贼。”老头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打断他道。
“请让我说下去。当我把偷到的钱包打开装进自己的衣兜时,我身上的钱并没有增加一个子儿。”
“那钱包是空的?”
“恰恰相反,里面装满了钞票。”
我走近那老头,又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当时,我乘火车从斯米纳到苏萨尔去。那是个匪盗经常出没的地区。我坐的是三等车。车厢里除我以外,就只有一个衣衫褴褛、正在酣睡的汉子。他的左脸颊上有一块明显的伤疤。从相貌到衣着,这家伙看起来都像一个罪犯。我想换一个车厢,可是车厢之间没有连通的门,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单独同这个危险的家伙共处三个小时。火车行驶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野,车上的旅客寥寥无几。在这种环境里,要想杀死一个人,然后把尸体从车窗扔下去,简直是小事一桩。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两眼死死盯住车里的警报器。可是,看来,我打了一会儿盹儿。我刚睁开眼睛便发出一声惊叫。因为陌生的旅伴正弯腰站在我面前,锐利的双眼盯着我,乱蓬蓬的胡须已经触着我的面颊。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可是那人抓住我的手臂,哀求似的看着我,说:‘您不用害怕。我正要请求您允许我坐在您身边用您的毯子搭一搭我的身子。我感到很冷。’‘真的吗?’我松了口气,歉疚地挪动了一下子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
“‘是的。’那人说,‘我多么喜欢做一个小偷啊!我的整个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注定我特别适合这一职业。可是……我不能去偷。’
“‘是什么阻止你去偷呢?’我好奇地问。
“‘长着这样一副相貌,我怎么能够去偷呢?无论我走到啊里,大家都提防着我,要是碰巧附近有人的东西正好被偷了,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我。’
“我瞅着他那张窃贼一样的面孔,脑海里闪出了一个鬼主意:我要是试一试把这个总不走运的窃贼的钱包偷过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恶作剧啊!眼疾手快,不动声色,上帝保佑!几分钟后,窃贼那鼓鼓的钱包就被放进了我右边衣袋。火车停下后,我的旅伴竟免了我再劳神去换车厢。他站起来对我说:
“‘我到家了。谢谢您,祝您旅行愉快!’
“我等他下了车,急忙从衣兜里掏出偷来的钱包。一见那钱包,我顿时目瞪口呆:手里拿的正是我自己的钱包。那家伙趁我听他诉苦的当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的钱包偷走了。幸好趁他不注意时,我又把它偷了回来。
“这是我一辈子唯一的偷窃行为。钱包偷到手了,可我的钱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分。你看见了吧,我并没有骗你。”
老头的故事刚讲完,我就急忙站起来,大方地付过酒钱,转身走了。我这样做,完全是有原因的:在他向我讲述自己偷窃经历时,我用我那训练有素的灵巧手指,将他的钱包拈过来装进了自己的衣兜。我急切地想知道那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我相信,老头所说的那种巧遇,这次绝不会重演。我肯定不会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钱包来,因为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包。拐过一个街角,我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天哪!里面什么也没有!这老家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
第二次?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
(1)下列选项是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1自然段中老头“伤心”是因为:老人好不容易偷了一个钱包,可钱并没有增加一分;为自己不信任那个汉子而感到难过;可能是假象,为了迷惑“我”,从而更容易下手。
B.在火车上,老头对汉子充满了戒备,由此可以看出其警惕性强。
C.老头不动声色就能看出那汉子和“我”是个小偷,说明他很精明,是一个能洞悉眼前的人。
D.跟汉子和“我”滔滔不绝地讲故事,说明老头是一个健谈的人;能为自己对汉子的防范感到愧疚,说明他又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E、能在不损人的前提下适时地利己,他两次甚至多次偷回自己的钱包,而不是去偷别人的钱包。作者塑造老头这一形象,旨在诲偷诲盗。
(2)小说1至5自然段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析。
(3)小说极富戏剧性,请简析作者在小说情节结构上所运用的技巧。
(4)小说以“窃贼”为题,准确简练,意蕴丰厚。请分别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的角度,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16分)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
佳 桐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项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如、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给3分,全对5分)   ( )
A.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这是带有几分敬重的畏惧的。
B.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的力量。
C.世间需敬畏的东西有很多,对它们心存敬畏,是靠外在的约束。
D.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信仰之真,就没有敬畏之心。
E.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会导致社会变得肆无忌惮,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不管人类多聪明,人的认知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生命。
B.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体现了对法则的敬畏。
C.华盛顿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这说明了总统更应敬畏生命。
D.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无权伤害子女的身体和健康,这体现了对法律的敬畏。
【小题3】如何理解“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4分)
【小题4】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昌邑县令王密前往拜访,私下以金相赠,还称“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的行为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学成才——热尔曼
玛丽苏菲·热尔曼(1776~1831),是一名法国数学家。她出生于巴黎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热尔曼少年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秩序混乱。为了安全起见,热尔曼整天被父母留在家里学习。热尔曼的父母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学能力,这些为热尔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794年,巴黎创办了一个享誉世界的大学--综合科技大学。从小就热爱数学的热尔曼出于对众多数学大师的崇敬,想到综合科技大学深造,父母也都支持她的想法。可是热尔曼在学校报名时却碰了壁,综合科技大学只接受男性学生。世俗没有让这个坚强的女孩退却,反而坚定了她走自学成才道路的决心,她发誓要改变世俗对女人的偏见。热尔曼仔细研读了欧拉、高斯和拉格朗日的数学著作之后,觉得拉格朗日的著作比较通俗易懂,最适合自学。拉格朗日的著作带给了热尔曼无穷的乐趣,她萌生了写论文的冲动,她迫切需要把学习心得体会撰写成数学论文。
不久后,论文写出来了,但是该寄给谁呢?如果拉格朗日教授能亲自审读这些文章该多好啊!但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女孩的文章能引起著名的拉格朗日教授的注意吗?万一教授连一眼都没看就把它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呢?热尔曼决定以一个男性的名字“勒布朗先生”的名义寄出这些论文。收到来信后,拉格朗日极为震惊,他不止一遍地看了这位“勒布朗先生”的来信和论文,对其论文赞不绝口,对这位素未谋面但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拉格朗日夫人也建议他去见见这位“勒布朗先生”。拉格朗日遂亲自登门拜访,见面后,他发现“勒布朗先生”居然是一位羞答答的妙龄女郎。拉格朗日对热尔曼的自学能力感到十分惊讶,认为她对数学的理解远远超过那些综合科技大学的男学生,他主动提出要做热尔曼的指导老师。在拉格朗日的指导下,热尔曼在数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1816年1月,热尔曼因提出“弹性表面理论”,第一次挑战了拉普拉斯学派,从而声名大噪。热尔曼还对困扰数学家多年的费马大定理做出过重大贡献,她所提出的 “热尔曼定理”是费马大定理提出以来,有关这个著名问题最重要的进展,也为后人攻克这一难题点亮了第一盏希望的烛火。
热尔曼曾获法国科学院授予的评委会特别大奖,但她既没有出席颁奖典礼,后来也没有领取金质奖章。这个在数学王国里点亮了一盏耀眼烛火的女性,在现实中,却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她终身没有获得任何学位。1831德国数学家高斯终于说服哥廷根大学授予热尔曼博士学位,可是典礼还没来得及安排,热尔曼已因乳腺癌去逝。
由于当时普遍存在的对女性从事科研的成见,热尔曼在开始其研究生涯之前就被拒于巴黎综合科技大学校门之外,如果不是她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位杰出的女数学家。热尔曼的经历折射出了当时女性求学的艰辛与不易。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热尔曼从小即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学能力,这是受知识渊博的父母的熏陶,当时的革命对促进其学习的作用最大。
B.因为只有拉格朗日的著作比较通俗易懂,还给热尔曼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自学的道路上,热尔曼选择了拉格朗日的著作。
C.拉格朗日震惊于热尔曼的自学能力,也非常认同热尔曼超群的数学理解能力。在其指导下,热尔曼在数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D.热尔曼不仅自学成就突出,还勇于去挑战其他学派,她提出的“热尔曼定理”为费马大定理的提出提供了最重要的进展条件。
E.法国科学院曾授予热尔曼评委会特别大奖,德国数学家高斯曾请求颁授一个荣誉博士学位给她,但热尔曼仍终生未获任何学位。
【小题2】热尔曼拥有哪些自学成才的必备条件,使其能够在数学领域取得出色的成果?请简要回答。
【小题3】“热尔曼的经历折射出了当时女性获得成就的艰辛与不易”,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述。【小题4】文中说:“世俗没有让这个坚强的女孩退却,反而坚定了她走自学成才道路的决心。”热尔曼在求学之路上的“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市井”之称。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市”在我国“城”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
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从隋开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交。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唐代则明确规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当时街上设有“街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东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玉者。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古典的坊市制逐渐被破坏,在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城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这样,旧有的古典坊市制开始瓦解,新的“坊巷制”逐渐形成。
约在宋仁宗末年,“坊巷制”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坊市制”,即“街巷”成为城市居民实际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坊”仅作为名称被保留下来,其本意已完全丧失。直到近代,城市中一些弄堂、胡同仍称“某某坊”。这是因为人们依然习惯以“坊”作为雅称,而一般市民则以“街”“巷”相称。
(摘编自杜瑜《由坊市到坊巷》)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最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市”的本意为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为政治性的城堡。
B.“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而产生,长期被限定在城中一定的区域。
C.“城”与“市”相互促进。“城”中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需求,为“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市”的发展又为“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D.“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的,四面筑有围墙,有门与外面相通。有的“市”面积比“坊”大一些,里面道路纵横。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的“里”,原是农村的一种封闭式的聚居形式,其目的是防止盗贼,后来成为城市中的一种居民聚居单位。
B.唐朝时城市中称为“坊”的居民聚居区,在秦汉两代有时称作“闾”,在晋代“里”“坊”并称,而近代城市中的“坊”,实际上指的是街巷。
C.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D.在坊市制下,市场交易有限定的区域和时间,居民出入坊里亦有规定的路径和时间,“当道直启”只是少数人才享有的特权。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坊”是“防”的别体字,可见“坊”有“防守、防备”之意,这跟“里”以筑墙防备盗贼的内涵一致。这应该是“里”改称“坊”的一个原因。
B.坊市制是古代政府运用权力人为塑造城市格局的体现,能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但也让市民生活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自由开店,不能夜晚行街。
C.坊市制的瓦解和坊巷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大约完成于北宋仁宗末年。
D.跟坊市制相比,坊巷制更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使居民生活更加自由便利,使城市更有活力,但也使治安管理的难度更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代神话
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他们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因此,他们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并在口头流传。
神话虽由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和描述虽不免荒唐可笑,但绝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比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就明显地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抱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又如羽民国的人身上生羽翼,讙头国的人有翼、鸟喙,在海中捕鱼,杖翼崦行。这一类的想象,显然也是生活斗争的反映。因为原始人尚未发明网罟等工具,他们看见水鸟捕鱼,非常便利,不禁生发羡慕之心。于是设想人也可能有长翅膀的,嘴也可能同鸟喙一样,在海上以捕鱼为生,何等灵活、轻便。在生产中减少困难,减轻劳动量,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所以这些幻想的产生是极其自然的。幻想是人类社会生产进步的一大推动力,为了突破种种限制,加快走路的速度,缩短走路的时间,原始人很早就幻想飞,《博物志》载奇肱国的人“能为飞车,从风远行”,便是这种幻想的具体化。飞在原始人看来,是最能解决问题的。人从最初的飞的幻想意识到“飞车”的具体概念,是人类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人类的智力水平发展到同一阶段时,有许多想法往往会不约而同,所以我们的“飞车”也就同西方神话的“飞毯”和“快靴”等的性质差不多,都反映了原始人对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至于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发明、制造的许多器物,如网罟、竹弹、弓箭、未耜、车船等,又如发现五谷和药草,驯养牲畜,制作衣裳,建筑房屋,创造文字等,都是千百万人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努力的结果。神话传说却把无数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了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如伏羲、神农、黄帝、嫘祖、仓颉等,把各种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们,再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向前发展。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神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神话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集体创作。
B.神话是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天系。
C.神话是古代人们把一切自然事物、社会现象都形象化、人格化的具体表现。
D.神话不是纯意识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了客观现实以及原始人的生活斗争。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知识水平限制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他们认为一切都要归于神的态度和权力。
B.原始社会的人们还不能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于是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来解释他们不理解的内容。
C.神话是由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的,是人们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
D.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各种英雄形象,而这些形象后来就成为了神话中的神。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人认为他们是一定可以征服自然的,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都反映了他们同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B.幻想是推动神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幻想是人类社会生产进步的一大推动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C.神话使相同时代的人们有了许多相同的想法,比如中国神话中有“飞车”,而在外国神话中有“飞毯”“快靴”等。
D.神话集合了众多人的智慧,但反映的却是个体在劳动中的努力,比如伏羲、仓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