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超级蛀虫
“这栋小别墅我已经建好多年了,”主人边抚摩着墙壁边得意地说,“十年前我在一家建筑工程局当领导,那个地方,各种板材、门窗应有尽有。每个月报预算时,我多报1%或2%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我们国家这么大,这些小事没人会发现。就这样,别墅很快就建起来了。你看,挺好吧?这个小院子也不错吧?这块地我弄到得更早,那时候我还在土地管理局管事呢!”
“是不错,”客人说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房子的基座还是砖的呢。”
“基座?这是后建的,”主人说,“在建筑工程局工作一年后,我又调到了一家砖厂。怎么样?这砖也没得说吧?看够了吗?咱们进屋吃饭去吧。走这边,兄弟,把鞋好好擦擦。屋子里有地毯,别踩脏了。从砖厂调出来后,我又去了乌兹别克地毯厂在莫斯科的一个分厂。那儿生产的地毯漂亮极了!我攒了七八块呢……你快坐下,别拘束。你的日子过得太清贫。虽然你只在学校教书,可想弄点儿东西也不难,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行……”
“不行,对不起,”客人的情绪有些激动,“我做不到……”
“快请坐!”主人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了他,“坐到沙发上来!你看我这儿摆着的这套家具。我能在家具厂白干吗?我这套家具是当次品弄来的。梳妆台上掉了一颗螺丝钉,大衣柜的门把手有点晃动。你问这能算次品吗?当然了。这就是次品……”
“你的书可真多,”客人说这话的时候,脸上一直紧张阴郁的表情不见了,突然焕发出了光彩,“这么多书,简直就像一座图书馆!”
客人起身走到了书架前。书架上是一排排按照颜色和规格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
“司汤达全集,”客人又惊呼,“—本也不少!”
“你说的是哪些?”主人问,“是那些黄色封面的书吗?你说得对,那是整套司汤达全集。我在两旁故意摆上了绿色封皮的。这样搭配显得和谐。黄绿搭配,就像鸡蛋配青葱,漂亮!”
“这些绿色封皮的书,啊,是莎士比亚的!你认为莎士比亚是配菜?”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莎士比亚当然也很了不起。”主人宽厚地一笑,急忙纠正道,“坦白地说,这两个人的书我都没读过。我只是在一家书籍拍卖行管了两三个月的事,顺便就挑了一些——快来吃饭吧。快坐下,咱们先喝一杯。”
主人把一只装满酒的酒杯推到了客人的面前。
客人小心翼翼地用手摸了摸那只晶莹剔透的高脚杯。
“我怕我把这只杯子给打碎了,”他看着眼前这只杯子,“这可是非常罕见的艺术品,应该摆在展览馆里!”
“真让你给猜对了!”主人大叫了一声,“有一次,我负责一个展览会,我借口说这些展品在运输途中损毁了……干杯,祝你健康!但愿这不是最后一次展览!你能来,太好了!多吃点。这种鲑鱼在你们那儿是不是见不到啊?红鱼子呢?牛排呢?多吃点,别客气!现在我老了,就调到一家食品超市当负责人去了。超市虽然不大,但肯定够咱们这辈子吃的了!咱们又能吃多少?咱们国家这么大,这点儿小事没人管……”
两个人酒足饭饱。“咱们出去散散步吧,”主人说,“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走。我这个院子足够大了,你不用担心。你闻到花香了吗?这是我在市绿化管理局工作时弄回来的。这种花的味道怎么样?”
“闻到了,”客人还没说完,就捂住了胸口,“这是什么味道啊?熏得我头直晕。我都快站不住了……”
“那你赶快找个地方靠一会儿吧。”主人连忙说,“就靠着这棵松树站一会儿吧。这是一种古老的珍稀树种,已经有一百年的树龄了。是我从一个自然保护区弄来的,用一节火车车厢单独运过来的。我一共运来了三十多棵呢——别叫了!”主人说着,突然朝一只用锁链锁着的公狗喊了一声,“你连自己人也不认识吗?这是纯种瑞士灵獒,得过冠军。我以前在一家育犬基地当过经理!”
不远处,有一只公鸡已经开始报晓。
“这是一只荷兰鸡,”主人说,“我在……”
“你还在养鸡场当过领导?”客人问了一句。
“是啊,”主人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客人没有回答。他的目光越来越忧郁。一种莫名的激动使他喘不过气来。他面色苍白地抬起头眺望着遥远的苍穹。
“星星啊,星星,”他动情地说,“你们是那么遥远,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又是那么明亮,那么晶莹……”
“可不是嘛,”主人这时也是精神一振,“你看那颗星星最大,最亮,油汪汪、水灵灵的。我在天文馆……”
  还没等主人说完,令人恐怖的一幕就发生了:“不许动星星!”客人突然用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掐住了主人的喉咙,怒不可遏地大声喊道,“你这个浑蛋!你给我滚远点儿!你不能再打星星的主意了!大家需要星星!孩子们也需要星星!你总得给老百姓留下点儿什么吧!”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通过主人侵吞国家财物的事实,反映了其贪婪的本质,主要源于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
B.主人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的书,碰巧司汤达和莎士比亚的书未阅读过,其他书籍均已阅读。
C.通过小说可以看出主人是个习惯揩国家油水的家伙,只要他工作的地方,他都占过小便宜。
D.从表面上看,主人侵吞的是国家的大量财物,其实他是搜刮国家中全体纳税人的血汗。
E.小说通过主人的炫耀,揭露官员公权私用,靠吸取老百姓的血来养肥自己的罪恶本质。
【小题2】如何理解“脸上紧张阴郁的表情一下不见了,突然焕发出了光彩”这句的含义?(4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客人”这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4】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中间出现的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不过是这种风气的一个归结点。
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已经从名教与自然的撕裂纠缠中走了出来,既不必像山涛那样在“宫阙”和“竹林”之间两厢和悦,也无须如向秀一般始离而后附。阮籍似的一面竭力冲破名教的网络,一方面得到“大将军”暗中保护的尴尬,也不必了。他回归到了可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田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由“魏阙”到“竹林”再到“田园”的精神巡游路向的转变,不仅是生活道路的转变,也是个体生命的归宿和精神理想栖居之所的转变。如同陈寅恪先生所说,陶渊明的“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辈佯狂任诞”。
当时的士人其实还有另外的精神栖居点和归宿,这就是佛教和道教。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此一新信仰同样可以让士人得到哪怕是瞬间的安宁。南朝由东晋而宋而齐而梁而陈,二百七十二年的时间,五易朝纲,对浮屠的笃信始终未尝有变,梁朝之武帝萧衍甚至宣布佛教为国教,自己则三舍其身,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北朝虽然出现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的武帝两次毁佛的举动,但为时甚暂,并未从根本上影响佛教在北朝的发展。只不过呈现的方式和归宗的旨趣,南北殊有别耳。
汤用彤先生说“南方偏尚玄学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系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接隋唐以后之宗派”,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诚为不刊之论。而且北方当佛教受阻的时候,道教有了长足的发展。道士寇谦之被北魏宰相崔浩尊之为师,魏太武帝为表示尊崇道教,亲自为寇氏起道场,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当然佛道相较,则即使经历了毁佛事件的北朝,也还是释加的势力更占上风。
因此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精神之旅,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外,还要“禅林”和“道场”可以安顿自己。当然各种精神栖息之所,往往是互相交错的,而不是彼此无与,截然分离。东晋的清谈,特点之一就是儒道结合和玄佛结合,只不过玄风占有明显优势,所以王导才能够无所顾忌地调笑僧渊:“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而到南朝的齐梁之后,玄风渐呈被佛理吞没的趋势。儒道、儒佛、道佛之间尽管在宗趣和义理上经常有撞击,但总的来说相处得很好,“三教合一”的种子,在彼此初相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悄悄地埋下了。治史者或谓此一时期之玄远任诞傲狂之风,继之以佛道神仙的超世间力量的坐大其间,社会的惯常秩序被颠倒瓦解,难免有失敬不德的乱世之目。
(摘自刘梦溪《从“竹林”到“田园”到“禅林”》,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由“魏阙”到“竹林”再到“田园”的精神巡游路向转变,既是生活道路的转变,也是个体生命的归宿和精神理想栖居之所的转变。
B.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此一新信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经历转变之后才找到的瞬间的安宁。
C.北朝出现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的武帝两次毁佛的举动,虽然为时短暂,但对佛教在北朝的发展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D.东晋的玄风,在儒道结合和玄佛结合之中占有明显优势,直到南朝的齐梁之后,才逐渐呈现被佛理吞没的趋势。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涛既沉醉于“宫阙”,又沉醉于“竹林”;向秀开始远离“宫阙”而后来又依附于“宫阙”,他们都没有摆脱名教的约束。
B.陶渊明从名教与自然的撕裂纠缠中走了出来,但他的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并没有佯狂任诞之意。
C.南北朝经历了东晋和宋、齐、梁、陈二百七十二年的时间,虽然五易朝纲,但当时对佛教的笃信始终未尝有变。
D.“三教合一”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当时儒、道、佛之间尽管在宗趣和义理上经常有摩擦和冲突,但总的来说相处得很好。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标志着这种风气的结束。
B.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虽然“北统”经历了一定的波折,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影响。
C.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精神之旅,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后,终于学会了用“禅林”和“道场”来安顿自己。
D.作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玄远任诞傲狂之风,后来被佛道神仙的超世间力量所取代,造成了社会的惯常秩序被颠倒瓦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哲学家的文化心态
王锟
①美籍华裔学者吴森说过,中国文化的心态是“关怀”(concern)的,西方文化的心态是“探究”(wonder)的。借其名词引申之,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②从认识论看,关怀哲学的心态是互为主客。所谓互为主客,即作为关怀者的主体与作为被关怀者的客体,在关怀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主体不把客体永远当作客体,有时它会把客体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或者主体把自己当作与客体那样的客体。而且,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决不是袖手旁观的。如吴森指出的,在关怀的意识里,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甚至是相依为命的。关怀者所关怀的对象,不仅限于被关怀者自身,而往往扩至于和被关怀者有关系的一切,有点“爱屋及乌”的心理。简言之,关怀的对象,不只是一个客体,而是环绕客体(指被关怀者)的整个相关的世界。故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具有实践、忧世和珍视传统的心理。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以“情”为中心。相对照,探究哲学的心态是主客对立二分。所谓对立二分,即作为认知者的主体与作为被认知者的客体,在认知过程的界限内,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不能互换混淆。而且,客体被看作为居于主体之外并与主体有一段距离的“它者”。正是这段距离,招引主体去探究客体。在认知过程中,作为“它者”的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全部对象,而“它(客体)是什么?”是主体探求的唯一问题,至于它的美丑、对主体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等等,主体可一概不问。只要客观解答“它(客体)是什么?”认识过程就结束,该客体不再为探究的对象,主体遂转向新的客体进行探究。故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试新和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心理。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以“理”为中心
③从宇宙观看,关怀哲学眼中的世界只有一个。与主客交互的认识论相关,中国哲学主张人与万物一体。即世界是由诸多因素和分子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在宇宙的情境中,宇宙在人的关照里。一方面,人是宇宙情境的一部分,其根植于宇宙生命的大洪流中以承接生命,拓展生命,完成生命。另一方面,宇宙在人的生命拓展中,在人的关怀赞助中得以生生不息。故人与宇宙融为一体,世界只有一个。相对照,探究哲学眼中的世界是两个。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相关,西方哲学既有一个主体思维中的世界(它是由抽象概念和公式所组成的纯形式世界),又有一个客体组成的世界(它是外在客观的实体对象所组成的物理世界)。主体思维世界与客体物理世界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柏拉图那里表现为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在基督教便是上帝之城与人世之城的对立。在近代哲学便是思维世界与广延空间之对立;在现代科学哲学则有抽象理论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对立。诸如此类,这都是由探究心态演绎而来的两个世界。而且,此对立世界依关系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强调主体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论与强调客体物质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论,以及强调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耦合对应的新实在论,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
④由于服膺于“万物一体论”,在人生观上,关怀哲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只有在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的关联交往中,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参赞万物化育的过程中,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探究哲学则多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实现自己,而成为自己、实现自己,不仅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无关,而且还要摆脱来自亲人、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干预。故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性,是探究哲学的人生观。
(节选自2013年06月17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吴森指出,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B.在关怀哲学中,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不能区分。
C.从认识论看,关怀哲学以“情”为中心,而探究哲学以“理”为中心。
D.关怀哲学认为人与宇宙融为一体,探究哲学认为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相对立。
E.唯心论对应关怀哲学,唯物论对应探究哲学。
【小题2】根据文意,指出下列说法中不同类的一项(   )(3分)
A.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C.花木非有土不可,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D.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情”和“理”分别指什么?请作简析。(4分)
【小题4】李白《独坐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诗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心态或哲学心态?试结合文意作分析。(4分)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冰桶挑战”的中国意义
宋鹏伟
2014年8月20日,央视主播张泉灵在微博上贴出完成“冰桶挑战”的照片和视频,并点名国家卫计委接受挑战。一个小时后,国家卫计委用捐款的方式应战,成为第一个加入“冰桶挑战”的国家部委。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个人向瓷娃娃罕见病中心捐款,但该微博未透露捐款金额。自此,国家卫计委成为第一个加入“冰桶挑战”的国家部委。
做个游戏,也是慈善行为吗?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因为这似乎同我们印象中的慈善不太一样。既没有大爱无疆的气势,又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甚至连被捐助对象都是模糊和陌生的。当很多娱乐圈人士也加入进来的时候,争议就更大了,指责娱乐化压倒了慈善。
事实上,可能是我们太紧张了。在不少慈善机构爆出丑闻的背景下,在骗捐、诈捐和暴力慈善不绝于耳的影响下,很多人不自觉的对慈善行为有了洁癖,甚至变得不够宽容。从结果来看,募捐总额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同期;从影响来看,让公众对患有渐冻人症的这个少数群体有了了解;从传播方式来看,有些类似于传销的互动方式,让公众人物和普通人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可谓是形成了多赢的局面。这样的慈善,其实没什么不好。互动式慈善、游戏式慈善、快乐慈善可能恰恰代表了慈善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它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与要求,足够给我们的慈善发展以启迪意义。
那就是,做慈善不必总是苦大仇深、板着面孔,民间慈善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公众参与的热情,有创意、有趣味同有意义、有效率之间并不矛盾。这不仅解释了美国的民间慈善为何如此发达,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连公信力与竞争度都无法令人满意的中国慈善,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间慈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尊重、扶助与监督。张泉灵的做法,不仅使“冰桶挑战”不再局限于纯民间,而且使民间与官方也开始有了互动,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正如她所说的那样:“罕见病的关爱需要社会、媒体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类似罕见病研究和医师培训,得靠政府推动。”同样,民间慈善发展的瓶颈期同样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推动,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激活本不缺乏的爱心,去温暖整个社会。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央视主播张泉灵的点名推动下,国家卫计委拉开了国家部委加入“冰桶挑战”的序幕。
B.作者认为,在当下中国,人们对开展“冰桶挑战”这种慈善行为持有争议是可以理解的。
C.互动式慈善、游戏慈善、快乐慈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可能代表慈善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D.中国民间慈善和美国相比还有比较大距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还未能唤起公众参与的热情。
【小题2】请简述“冰桶挑战”在中国引起争议的原因。(3分)
【小题3】“冰桶挑战”的中国意义主要有哪些?请概述。(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小题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
(小题2)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