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寂  寞     龙应台
①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漫漫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②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③有一年的12月31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11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5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刻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④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选自《目送》,有删节)
【小题1】第二节用“沉静”、“深沉”形容老鹰,说说你对这一形象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列举作者在蛰居生活中关注自然的举动,并思考她所追求的生活境界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三、四两段写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这与文章的题目“寂寞”有何关系?说说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不仅中国的经济体量实现了跃升,社会分工也随之改变。40年来,“工、农、兵、学、商”为主的单一职业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职业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逐步重构。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增了347个职业、取消了894个职业。

“影响职业变迁的核心因素就是生产力。”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说,自中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让职业分工愈加细化,职业结构出现内部分化。

40年来,在职业变迁的增减中,既有生产力提高、需求升级带来的传统职业的细分与变迁,也有科技进步催生出的职业更替。面对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新业态、新职业,多位受访专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建立新职业的行业规范,将之纳入议事日程。

面对新技术对传统工作岗位的颠覆和新岗位的创造,诸多专家建议,劳动者也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更新知识。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勤奋、好学、创新,使自己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变化。

(摘编自《在细化与新生中重构——透视四十年职业变迁》,《瞭望》第48期)

材料二:

新职业的纷纷出现,为产业、行业、职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一种引导,从新职业的产生可以看到,在转换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将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亮相。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过1000家;而在交通行业,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2017年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末,中国内地已有34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城轨服务人员已成为一支新的职业队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认为,新职业不断发布有利于形成好的导向,将给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及其服务的改进完善、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劳动者就业等提供良性引导。

(摘编自《职业变迁折射社会新发展》,《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2月12日)

材料三:

职业变迁见证着时代变迁。有些职业被淘汰或走向没落、有些职业则成为新宠,职业体系的重构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

职业变迁成就了品质生活。今天,很多职业的兴起缘于人们就业需求的多元和细化,这些需求的产生跟物质生活极大进步和丰富有关。职业变迁更大的意义或者说启示在于一种求新求变的意识。实际上,依靠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市场和消费群体就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填补空白或者发明创造的意识,有没有从公众需求出发的思维。

当然,职业变迁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新博弈,发展中可能生出一些枝节,比如,传统产业调整后的劳动力过剩问题,网约车司机的素质和乘客的安全问题,网络主播带来的直播界限尺度问题,代驾的安全和责任承担问题,包括由此带来的服务平台与具体劳动者之间关系的确定。新职业中的新角色以及社会其他成员都应该正视并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应迎接、顺应这种时代的发展变化,鼓励、珍视创造性劳动,培养、储备更多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摘编自《工人日报》2017年5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职业体系发生显著的变化,职业分工愈加细化,职业结构出现内部分化。有的传统职业消失或走向没落,也涌现出新的职业类别。
B.职业变迁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催生的积极变化。专家苏海南认为,这种变化对人力资源市场、大学教育、传统产业调整都将提供良性的引导作用。
C.职业变迁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制定新职业行业规范应该列入政府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D.面对职业变迁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应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之相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向着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中国经济体量的跃升,也引发社会分工的改变,促成职业分工的愈加细化,整个社会的职业体系的重构已成为趋势。
B.社会变革引发颠覆性变化,应该认识到职业变迁与每个劳动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也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变化中积极应对。
C.职业变迁激活了整个社会求新求变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这种创新求变提供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在创新中将更加良性地发展进步。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列举了重要数据,这些数据足以表明社会职业体系的重大变化,也显示出职业体系重构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现实性很强。
【小题3】围绕“职业变迁”,三则材料关注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②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③不久前,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
④而约翰•贝叶和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丰富了,它们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⑤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节选自课文《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
【小题1】下列有关“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演习说”认为,动物是为了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而进行游戏的。
B.“自娱说”认为,游戏正像捕食、逃避敌害一样是动物的天性,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
C.“学习说”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使动物在自然竞争生活中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
D.“锻炼说”是对“学习说”的补充,认为动物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小题2】(小题2)对文段中划线句子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冬季在冰面上紧张觅食,夏季在陆地上,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
B.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大力气捕食,夏季食物丰富,不必捕食而整天奔波。
C.为了说明北极熊在夏季游戏的原因和作用:因为夏季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所以有精力进行游戏;游戏使它们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有利于冬季捕食。
D.为了说明北极熊捕食的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以追逐的方式捕食海豹和鱼类。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一步深入研究才可能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
B.节选的这五个语段,它们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
C.在解释说明每种假说时,作者都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作者举出羱羊在斜坡上奔跑、在悬崖上跳跃的例子,是为了解释“游戏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22分)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小题1】选文第二自然段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作者说“苏东坡真是好命”?(4分)
【小题3】简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6分)
【小题4】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家”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对“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商丘是一座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代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象征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 (4分)
【小题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自然段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5分)
答:
   
【小题3】请分别概括庄子和屈原的创作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思想特色,并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
答:
(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以“飞翔”为线索贯穿全文,赋予飞翔以深刻的内涵,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又全面地展现了庄子和屈原飞翔的一生。
B.尽管庄子和屈原都是能够飞翔的人,但庄子的飞翔极少牵绊,而屈原则不象庄子飞翔的那般轻松自如。因为庄子心灵善飞,而屈原则不然。
C.作者选用了庄子和屈原作品中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来展现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展现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但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D.作者认为,庄子和屈原那种激情与想象,已经被现代人追名逐利的世俗大潮所冲淡,逐渐散失了。要想让我们的生活重获激情,应端正处世态度,继承古代仁人志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传统,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
E. 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生动传神,句式整散结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引用《逍遥游》的目的和作用主要是增添文化色彩和底蕴,显示作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