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我在城中寻找天籁
①在城里住久了,有时感觉自己是笼中之鸟,天地如此狭窄,视线总是被冰冷的水泥墙阻断,耳畔的声音不外车笛和人声。走在街上,成为汹涌人流中的一滴水,成为喧嚣市声中的一个音符,脑海中那些清净的念头,一时失去了依存的所在,我在城中寻找天籁。
②搬进这套公寓是初冬,墙面上的爬山虎早已褪尽绿色,只剩下无叶的藤蔓,蚯蚓般密布墙面。寒冬过去,那些看似干枯的藤蔓仿佛一夜间长出了米粒大小暗红色的芽苞,吐出淡绿色的嫩叶。新生的绿色茎须在墙上爬动,它们不动声色地向上攀援,小小的嫩叶日长夜大,犹如无数绿色的小手掌,在风中挥舞摇动,永不知疲倦。天的脚步,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在水泥墙面上奔逐行走。窗框上,不时有绿得近乎透明的卷须和嫩叶探头探脑,日子久了,竟长成轻盈的窗帘,随风飘动。透过这绿帘望去,窗外的绿色层层叠叠,影影绰绰,心里的烦躁和不安仿佛都被悄然过滤。爬山虎的枝叶间,时常可以看到蝴蝶翩跹,能听到蜜蜂的嗡嗡欢鸣,蜻蜓晶莹的翅膀在叶梢闪烁,还有不知名的小甲虫,背着黑红相间的甲壳,不慌不忙在晃动的茎须上散步。也有壁虎悄悄出没,那银灰色的腹部在绿叶间一闪而过,犹如神秘的闪电。
③爬山虎一年四季经历着生命盛衰的轮回,也让我见识着生命的坚忍。它叶柄处小小的脚爪抓住了墙面,使藤蔓得以攀援而上,用表情丰富的生命色彩彻底改变了僵硬冰冷的水泥墙。爬山虎的枝叶到底有多少色彩,我一时还说不清楚。春天的嫩红浅绿,夏日的青翠墨绿,让人赏心悦目。初夏时分,浓绿的枝叶间开出金黄的花朵,有点像桂花。蝴蝶和蜜蜂结伴而来,在藤蔓间上上下下忙个不停。花开之后也结果,那些隐藏在绿叶间的小小浆果,呈奇异的蓝黑色,竟引来飞鸟啄食。彩色的羽翼和欢快的鸣叫,掠过葳蕤的绿叶柔曼的藤须,在我的窗外融合成生命的交响诗。
④秋风起时,爬山虎的枝叶由绿色变成橙红色,又渐渐转为金黄,这真是大自然奇妙的表演。秋日黄昏,金红的落霞映照着窗外的红叶,使我想起色彩斑斓的秋山秋林,也想起古人咏秋的诗句,尽管景象不同,但却有相似意境。
⑤我从前曾在家里种过一些绿叶植物,譬如橡皮树、绿萝、龟背竹,却总是好景不长。也许是我浇水过了头,它们渐渐显出萎靡之态,先是根烂,然后枝叶开始枯黄,最终走向死亡。而窗外的爬山虎,无须我照顾,却长得蓬勃茁壮,热风冷雨,炎阳雷电,都无法破坏它们的自由成长。
⑥爬山虎在我的窗外生长了五个春秋,我以为它们会一直蔓延在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大自然无所不在的神奇。也曾想把我的“四步斋”改名为“青藤斋”,谁知这竟成为我的一个梦想。
⑦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风和日丽。我无意中发现挂在窗外的绿色藤蔓似乎有点干枯,绿叶失去了平日的光泽。第二天傍晚,满墙的绿叶都呈萎缩之态,仔细察看叶瓣,却没有发现被虫蛀咬的痕迹。第三天早晨拉开窗帘,竟是满眼惨败之相,那些挂在窗台上的藤蔓,就像晾在风中的咸菜干。这些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植物,究竟遭遇了什么灾难?我到楼下查看,在墙沿的花坛里,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碗口粗的爬山虎藤,竟被人用刀斧在根部齐齐切断!生长了几十年的青藤,可以抵挡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却无法抵挡人类的刀斧。砍伐者的理由很简单,老公寓的外墙要粉刷,爬山虎妨碍施工。
⑧断了根的爬山虎还在墙上挣扎喘息,绿叶靠着藤中的汁液,在烈日下又坚持了几天,一周后,满墙绿叶都变成了枯叶。不久,枯叶落尽,只留下绝望的藤蔓密布墙面,如同神秘的天书,也像是抗议的符号。它们至死都不愿意离弃水泥墙,直到粉墙的施工者用刀铲将它们铲除。
⑨ “绿房子”从此消失。公寓楼改头换面,消失了灵气和个性,成了奶黄色的新建筑,混迹于周围的楼群中。也许是居民们的抗议,有人在楼下的花坛里补种了几株紫藤。也是柔韧的藤蔓,也是摇曳的绿叶和嫩须,一天天,沿着水泥墙向上攀爬……
⑩紫藤,你们能代替死去的爬山虎吗? 
【小题1】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爬山虎生命的坚忍?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2】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爬山虎?试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试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隐含的感情。(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泽厚自传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困顿。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为供我兄弟二人上学,惨淡经营,备尝艰苦。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求收获。”此话今犹在耳,却不幸竟成谶语。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免泫然涕下。每当年春节,亲戚家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母子三人,冷冷清清,相依为命。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初中时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鲁迅教我冷静地、批判地对待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和温暖;而母亲“只问耕耘”的话语,则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我最近讲,搞美学应具备两方面条件: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我放弃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搞上了美学,不知是否也应追溯到自己那个孤独的、清醒的、感伤的少年时代?
1945年秋,我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那个时代进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局日趋动荡,学校却充满复古气氛,死气沉沉,保守到连《大公报》都少见。我只好每星期天,到城里的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书报,其中主要读物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我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就是在书店里站着读、在课堂上偷着读、甚至冒险读着“禁书”得来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在这样的阅读中,我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不喜欢人云亦云,比较注重科学上的争议、论辩,这恐怕要追溯到自己的这个时期。
1950年,我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时期,我生活仍然非常穷困;加上得了肺结核,我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我独住在宿舍顶楼的一间“阁楼”里,利用藏书极为丰富的北大图书馆,翻阅、抄录和整理了许多原始资料。我197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还利用了当年所作的资料卡片。
我虽已发表不少文章,但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非议颇多。下乡劳动和工作,我是单位里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是最多的一个。这使我抑郁和孤独的性格一直延续下来,但也让我学会了思想不受外界影响。我沉默而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文革”时我在干校,读书非常困难,只能偷偷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972年回家后,我便利用在干校时偷做的笔记暗暗写起来。因为我坚信政治灾难终会过去,只要一念及“只问耕耘”的话,我就会坚持干下去。1976年发生地震,我就在条件简陋的“地震棚”里写完了《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
有人说,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里,我的好些思想远没有充分展开,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语焉不详”的还包括我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美学三题议》等。因为我喜欢先画一个“粗”线的轮廓和框架,等有时间和机会再去“工笔细描”。“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也”。我也曾搞过“小”的试验,结果愈积愈细,不能自拔,与我的兴趣、个性颇不合。治学之法有多途,各人宜择性之所近。“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虽都有偏颇,但毕竟要有所偏重。科学事业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不能一人独揽,不妨各就性之所近,发挥所长。
也有人说我“杂”,说我又搞中国思想史,又搞外国哲学,又搞美学等等。今天固然不可能再出现像如亚里士多德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科学分工愈来愈细。但也要看到,如今边缘科学方兴未艾、各科知识日益融合。社会科学亦然。中国文史哲素来不分,就是好传统。当今学界主要问题,恐怕也不在于杂。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都是知识极为广博,能多方面著书立说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节选自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友黄振中,治中国哲学有年。其于并世之学人,独服膺于李泽厚,且誉为半世纪以来,气象最博大之学人。每问余之意见,吾则以为不然:夫李氏者,乃思想界之陈涉也,非学术界之项王也。——选自困学纪闻、荆楚风云《与友人论李泽厚》,来自李泽厚的博客
②李泽厚是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是从艰难和充满荆棘的环境中硬是站立起来的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像大石重压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他竟然在难以生长的缝隙中长成思想的大树。——选自《二十四名学者眼中的李泽厚》之刘再复评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
A.李泽厚放弃了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选择从事美学研究,他少年时代的家庭环境和母亲的言传身教起了决定性因素。
B.李泽厚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时代已在变化,而学校的教学仍笼罩着死气沉沉的复古气氛,教学方式仍是灌输式的。
C.李泽厚是单位里下乡劳动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最多,这反而使他成为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
D.有人说李泽厚著作里的思想没有充分展开,而是点到为止,李泽厚承认这固然有“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的偏颇,但却认为是科学分工的不同。
E.有人认为李泽厚的治学特点是“杂”,可李泽厚认为自己追求的是“博”,他把知识广博的第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名家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2)李泽厚的治学观念主要有哪些?请简要分析概括。
(3)本文作为学术性质的自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学者,根据全文,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李泽厚的治学道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病人
(印度尼西亚)林万里
上午,诊室的门铃响了两下。我就知道看病的人来了。我一开诊室的门,就看到诊室里坐着三个人。左边的长板凳上坐着两位年龄大约都在四十上下的女人。其中一位愁容满面、散发不梳、身披牛仔夹克,我暂时称她为A;另一位呆头傻脑、眼屎未除,颈项上缚一条灰色围巾,我姑且叫她为B.这两位污垢满脸的女人,从她们邋遢的样子,一眼就能看出是病魔缠身的人。她们的对面,右边的铁椅上坐着一位明眸皓齿的红装女人。衣裙、嘴唇和指甲全是红红的,光彩夺目。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端庄、秀气、俏丽。我敢断定地说,这种女人肯定人见人爱。她不像是有病的人。凭经验我心里猜想,她八成是陪送A.B来的。人们常说宁可做导演,不要做医生。因为导演是对着漂亮美丽的明星;而医生是对着愁眉苦脸的病人。今早我可走好运了,总算对着一位美丽的女人。她比明星还要明星。我注视着她,心里美滋滋的十分舒坦。医生和常人一样都喜欢欣赏美的东西。
“医生,早安。”
一见到我立在门旁,那一位“全是红红的”便开口说,她不但人长得妩媚,声音也十分悦耳。说了“早安”以后,她转过头对着A.B说:“你们两位先看吧,你们一起进去吧。”
回头又对我说:“医生,她们是我亲戚。先给他们看吧,她们都病得不轻。等下轮到我,诊费跟我的一起算,由我来付。”
瞧,这美丽的女人,心地多好!A.B进来了,我心不在焉地给她们检查一下,发现A是患了流行性感冒;B是吃错东西拉肚子。我给她们各打了一针并配了药方。前后不到几分钟就解决了A.B的问题。她们似乎发现我给她看病时的心猿意马。也发觉我是要尽快地把她们打发走。老实说这时候我脑海里想的是在候诊室正在候诊的那位“全是红红的”。好让她快点进来,好让我好好欣赏。当我开门把A.B送走,正要招呼那位“全是红红的”的时候,发现我的候诊室里空无一人。开始以为她上厕所去了。这时厕所的门敞开着,证明里头无人。我走去巡查,里头空空如也。我便问A:“你们的亲戚怎么还没看病就不见人影了?”
“什么我亲戚?我根本不认识她。刚才在你这里初次见面。”
A不悦地回答道。
“那么你们两位是亲戚吗?”我指着A.B问道。
“我们三个人,谁都不认识谁。怎么会是亲戚呢!”B答道。
“你们跟她是亲戚或者不是,都不要紧。她不想给我看也没关系。她走了。那么诊费你们自己付好了。每人一万五千盾。”
“诊费我们已经付了。”
A.B异口同声地答道。
“是什么时候付给我?”
“不是付给你。我们已经付给她了。”
A答道。
“你们为什么要付给她?”
“刚才我们等你看病的时候。她走进来,问我们在这里看病,一次要付多少钱,我说看一次要一万五千盾。她说这里的医生是她爸爸的好朋友。她要我们省钱,要我们假认是她亲戚。诊费有折扣。说我们每个人交给她一万盾就够了。我们心里想这个人真好,帮我们每人省五千盾,我们就把钱赶快给她。”
“你们就相信了她的话,钱就给她了?”
“是呀!她还说,一个人看病跟三个人一起看病,收费应该不同。就像批发价钱跟零售价钱不同是一样的道理。刚才你也听到了,诊费全部由她来付。”
我听了挠挠头,无可奈何对A.B说:“你们可以走了。因为你们都付了诊费。”
好家伙,大小通吃。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善用对比,主要体现在A.B和“全是红红的”在外貌上的鲜明对比。
B.作者以第一人称作为切入点 ,叙述了生活中的小事,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C.在表达方式上 ,本文充分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作品既具有叙述的流畅性,又具有批判的犀利性。
D.医生无可奈何地对说“你们可以走了,因为你们都付了诊费”,因为这件事她们没有责任,责任都在医生本人身上。
E.在塑造“全是红红的”这个人物形象上,作者先写“全是红红的”给人的美感,后写其人狡猾,这是典型的扬抑结合。
【小题2】小说第1自然段在塑造“候诊室里坐着三个人”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分析本文以“病人”为题的妙处。
【小题4】请探究文中A.B两位女子及医生上当受骗的原因,并谈谈其对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格是具体的
①也许有人会问:人格看不见,摸不着,称量不出重量,量不出尺寸,何以具体?然而,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谁人格高尚,谁人格低贱,却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②笔者认识一位乡下老人,不识字,每天清晨把他住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哪家有困难,他总是不请自到。一次,学校老师给学生出作文题,要写一位尊敬的人,院子里五位同年级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写了他。看到几岁的娃娃称赞他“不识字,却懂大道理;干着脏活,心灵却很干净”的语言,你不觉得他的人格是高尚的吗?
③有位记者在北京大学采访时,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年秋天,北大开学了,一位外地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实在太累,便把行李放在路边。此时,一位老者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年轻学子办完各种手续回来时,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帮他看着行李。几日后,北大开学典礼上,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那天替他看包的老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大学者季羡林!可以想象,当时在年轻学子心里,一种崇高人格的巨大力量是怎样强烈地震撼着他。
④人格就是这样,不论是一字不识的老人,还是享誉中外的学者,都是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的。在人格的表现上,人人平等。哲人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大约也是这个道理。有的人人格崇高,并非天生如此,乃长期培养、严于律己而成;有的人人格卑鄙,也不是生来如此,而是长期放纵,以至好逸恶劳不以为然、损人利己成了习惯。人生在世,每日每时,都在以各自的具体行为表现着人格。
______,高尚的人格闪闪发亮、晶莹夺目,像巍巍高塔,似郁郁青山;低贱的人格狰狞可恶、丑陋不堪,像污泥浊水,如臭气刺鼻。
______,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人们却依然敬重他、看重他,以至死了还依然活着;有的人活着,人们却鄙视他,轻视他,以至于活着也像死了。群众心里有杆秤,既称人事,也称人格。
______,人格就像阶梯,在你生命的历程中,每当你做一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你的人格就上了一个阶梯;当你违背良心,干了一件缺德事,人格便下降一级。一个人做一件错事难免,事事缺德,专行小人勾当,那就十分卑鄙了。
【小题1】下面词语中,不能构成反义词的一组是( )
A.高尚 低贱B.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C.敬重 鄙视D.好逸恶劳 损人利己
【小题2】依据文章内容,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在⑤⑥⑦三个自然段开头的横线上,按顺序写在下列横线上。
人格是有尺度的   人格是有形的  人格是有重量的
【小题3】下面对②③自然段讲述的两个故事在文中所起作用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为①自然段的论点提供例证B.为④自然段的论述作铺垫。
C.使文章更为生动、具体。D.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
【小题4】下面说法与④自然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格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的。
B.在人格的表现上,人人平等。
C.崇高的人格具有巨大力量。
D.崇高的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培养、严于律己形成的。
【小题5】⑤⑥⑦三个自然段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小题6】⑤⑥⑦三个自然段的内容与①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的关系?
【小题7】下列表述最符合本文思想主旨的一项是( )
A.每个人人格的表现都是平等的。
B.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C.人格是具体的。它通过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出来,能让认真切地感受到。
D.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小题8】连词造句
有的┄┄却┄┄;有的┄┄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论 诚 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做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做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有删节)
【小题1】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答:    
(2分)
⑵“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答:
(2分 )
【小题2】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3分)
【小题3】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5分)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女织
①华夏民族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恐怕谁也没想到,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鈡一样,停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抛开古织,说个我们熟悉的情景吧——
③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的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件什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母,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
④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他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烦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⑤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⑥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渥,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秀之灵则不可少。换言之,即削弱体力劳动,深化脑力劳动。我不以为此乃封建糟粕或性别压迫,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为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
⑧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另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也是促我动笔的动力之一。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的“织愿”能实现吗?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B.第②段突然陡转,写“女织”的蒸发,作者感到惋惜,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
C.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D.第⑤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的少女,它是由唐代诗人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出。
E. 本文说古论今,由物而人,写人写己,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凝。
【小题2】(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和作用?请分条陈述。(6分)
【小题3】(小题3)文章最后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小题4)社会发展到尽天,无论城市和乡村,“女织”都基本消失。请针对“女织”的蒸发,发表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