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我在城中寻找天籁
①在城里住久了,有时感觉自己是笼中之鸟,天地如此狭窄,视线总是被冰冷的水泥墙阻断,耳畔的声音不外车笛和人声。走在街上,成为汹涌人流中的一滴水,成为喧嚣市声中的一个音符,脑海中那些清净的念头,一时失去了依存的所在,我在城中寻找天籁。
②搬进这套公寓是初冬,墙面上的爬山虎早已褪尽绿色,只剩下无叶的藤蔓,蚯蚓般密布墙面。寒冬过去,那些看似干枯的藤蔓仿佛一夜间长出了米粒大小暗红色的芽苞,吐出淡绿色的嫩叶。新生的绿色茎须在墙上爬动,它们不动声色地向上攀援,小小的嫩叶日长夜大,犹如无数绿色的小手掌,在风中挥舞摇动,永不知疲倦。天的脚步,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在水泥墙面上奔逐行走。窗框上,不时有绿得近乎透明的卷须和嫩叶探头探脑,日子久了,竟长成轻盈的窗帘,随风飘动。透过这绿帘望去,窗外的绿色层层叠叠,影影绰绰,心里的烦躁和不安仿佛都被悄然过滤。爬山虎的枝叶间,时常可以看到蝴蝶翩跹,能听到蜜蜂的嗡嗡欢鸣,蜻蜓晶莹的翅膀在叶梢闪烁,还有不知名的小甲虫,背着黑红相间的甲壳,不慌不忙在晃动的茎须上散步。也有壁虎悄悄出没,那银灰色的腹部在绿叶间一闪而过,犹如神秘的闪电。
③爬山虎一年四季经历着生命盛衰的轮回,也让我见识着生命的坚忍。它叶柄处小小的脚爪抓住了墙面,使藤蔓得以攀援而上,用表情丰富的生命色彩彻底改变了僵硬冰冷的水泥墙。爬山虎的枝叶到底有多少色彩,我一时还说不清楚。春天的嫩红浅绿,夏日的青翠墨绿,让人赏心悦目。初夏时分,浓绿的枝叶间开出金黄的花朵,有点像桂花。蝴蝶和蜜蜂结伴而来,在藤蔓间上上下下忙个不停。花开之后也结果,那些隐藏在绿叶间的小小浆果,呈奇异的蓝黑色,竟引来飞鸟啄食。彩色的羽翼和欢快的鸣叫,掠过葳蕤的绿叶柔曼的藤须,在我的窗外融合成生命的交响诗。
④秋风起时,爬山虎的枝叶由绿色变成橙红色,又渐渐转为金黄,这真是大自然奇妙的表演。秋日黄昏,金红的落霞映照着窗外的红叶,使我想起色彩斑斓的秋山秋林,也想起古人咏秋的诗句,尽管景象不同,但却有相似意境。
⑤我从前曾在家里种过一些绿叶植物,譬如橡皮树、绿萝、龟背竹,却总是好景不长。也许是我浇水过了头,它们渐渐显出萎靡之态,先是根烂,然后枝叶开始枯黄,最终走向死亡。而窗外的爬山虎,无须我照顾,却长得蓬勃茁壮,热风冷雨,炎阳雷电,都无法破坏它们的自由成长。
⑥爬山虎在我的窗外生长了五个春秋,我以为它们会一直蔓延在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大自然无所不在的神奇。也曾想把我的“四步斋”改名为“青藤斋”,谁知这竟成为我的一个梦想。
⑦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风和日丽。我无意中发现挂在窗外的绿色藤蔓似乎有点干枯,绿叶失去了平日的光泽。第二天傍晚,满墙的绿叶都呈萎缩之态,仔细察看叶瓣,却没有发现被虫蛀咬的痕迹。第三天早晨拉开窗帘,竟是满眼惨败之相,那些挂在窗台上的藤蔓,就像晾在风中的咸菜干。这些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植物,究竟遭遇了什么灾难?我到楼下查看,在墙沿的花坛里,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碗口粗的爬山虎藤,竟被人用刀斧在根部齐齐切断!生长了几十年的青藤,可以抵挡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却无法抵挡人类的刀斧。砍伐者的理由很简单,老公寓的外墙要粉刷,爬山虎妨碍施工。
⑧断了根的爬山虎还在墙上挣扎喘息,绿叶靠着藤中的汁液,在烈日下又坚持了几天,一周后,满墙绿叶都变成了枯叶。不久,枯叶落尽,只留下绝望的藤蔓密布墙面,如同神秘的天书,也像是抗议的符号。它们至死都不愿意离弃水泥墙,直到粉墙的施工者用刀铲将它们铲除。
⑨ “绿房子”从此消失。公寓楼改头换面,消失了灵气和个性,成了奶黄色的新建筑,混迹于周围的楼群中。也许是居民们的抗议,有人在楼下的花坛里补种了几株紫藤。也是柔韧的藤蔓,也是摇曳的绿叶和嫩须,一天天,沿着水泥墙向上攀爬……
⑩紫藤,你们能代替死去的爬山虎吗? 
【小题1】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爬山虎生命的坚忍?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2】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爬山虎?试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试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隐含的感情。(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院自唐代兴起,至宋世获得发展并呈显赫之势。元廷虽支持书院,却进行政策规划而使之官学化。明代初期,朝廷重学兴教,以科举选士,而以讲学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则仅仅维系而已;到中后叶,书院才振兴繁盛起来。为什么明代中后叶书院会再度辉煌呢?
明代中叶以来,由于科举与官学的一体化,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官方哲学蜕变为士子敲开科举之门的砖块,人们奔竞于科举仕途而变得不择手段,诚所谓“率天下而为利欲所迷之童子,学问由此而衰,心术由此而坏”。而且,公然卖官的纳粟之例一开,“使天下以贷为贤,士风日陋”,愈益不可收拾。这说明官学教育的失败,同时也提出重建新的理论以维系日益涣散、败坏之人心的任务。同南宋乾淳之际的理学大师一样,以王阳明、湛若水为代表的杰出思想家出而批判、解构官方哲学,并从此入手,承担起建构新理论、重振纲常以维系人心的艰巨使命。
王阳明认为,在程朱理学普及,尤其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人人必读官方教科书的同时,理学的精粹之处就已被淹没了,完全成了拘缚人们思想的僵死教条,而且程朱理学本身“言之太详,析之太精”,势必造成“章绘句琢”,以至废弃圣人之学的局面。此外,他在镇压统治阶级内部宁王朱辰濠叛乱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即所谓“破山中贼”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程朱理学的繁琐、无用,凭此而欲“破心中贼”委实不易。因此,阳明以“破心中贼”为目标,创建起以“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心学思想体系。与之同时,陈献章的得意弟子湛若水,指出朱熹的《大学章句》只可用于科举考试,而不足以作为修身指南。他修正、发展师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命题。主张动静、心事合一,承时随地去发现“本心”、践履“天理”。尽管王、湛之说在表述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如阳明所说,二者乃“殊途同归”,亦如若水所说是“皆圣贤宗旨也”。正是经过他们的大力提倡,心学蔚然成潮。
正德年间开始形成的王、湛心学所以能发展成为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的思潮,是与其与书院活动一体化分不开的。阳明、若水都把书院作为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并都在书院讲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学术主张和思想体系。书院与学术思想互为表里、一体发展: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有力推动着书院勃兴,这和数百年间南宋书院与朱熹、陆九渊之学一体发展的情形颇为仿佛。
明代书院的辉煌局面主要是由王、湛后学在嘉靖薮、隆庆之际营造的。兹试以阳明后学为例略予阐述:王阳明殁后,各地王门弟子或建书院、或立祠宇、或创精舍、或办讲会,皆以传播、弘扬师说为己任。所在书院数不胜数,此外,阳明弟子中有不乐仕进,一生讲学传道于下者,如钱德洪“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他们的努力使王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当然,阳明弟子中也有位至公卿,讲学倡导于上者,如徐阶在嘉靖、隆庆之际执政朝廷。这又使王学及传播王学的书院获得了广泛而崇高的社会声誉。正是这些王门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努力,将王学和书院一起推向发展的高潮。
(摘编自陈寒鸣《王湛心学与明代书院辉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兴起的书院,至宋代获得了发展并呈显赫之势,这和南宋乾淳之际理学的发展有关。
B.元代统治者对书院有了政策性的规划,使之官学化。这种对书院的支持行为,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C.明代初期,朝廷重学兴教,以科举选士,但是书院的主要内容只是讲学。这导致书院仅能维系。
D.明代中叶以来,官学教育失败,王阳明、湛若水等思想家承担起建构新理论,重振纲常的使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普及的同时,其精粹之处也被淹没,而程朱理学本身“言之太详,析之太精”也导致圣人之学废弃。
B.王阳明认识到程朱理学的繁琐、无用,是其在镇压宁王朱辰濠叛乱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农民起义等实践中得出的。
C.王阳明、湛若水二者之说的思想实质是一致的,“殊途同归”,“皆圣贤宗旨”,只是在表述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D.王、湛心学在正德年间开始形成,其借助书院活动而得到发展,最终成为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的思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一个时代“率天下而为利益所迷.“士风日陋”之时,就需耍思想家们构建新的理论了。
B.宋明两代书院辉煌时,书院与学术思想互为表里、一体发展: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又推动着书院勃兴。
C.王阳明心学被推向发展高潮,主要是靠王阳明在朝中做高官的弟子如徐阶等讲学倡导于上。
D.在嘉靖、隆庆之际明代书院出现辉煌局面,固然是时代发展使然,但也与王、湛后学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值得感念的岁月
我入北大,时北大建校将近二十年,我年仅二十五岁。今值北大校庆九十周年,谨追述七十年前在北大时一些往事,以表达我这年逾九旬老校友的一片感念之情。
我入北大任教,始于1917年底。是年初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我往谒蔡先生于其南菜园上街寓所,以自己所著《究元决疑论》特向蔡先生求教。此文评论古今中外诸子百家,而独推崇印度佛家思想。当我说明来意后,先生回答说:“我过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不曾想到先生早已过目,并对这篇如今看来是东拉西扯的文章给予肯定。但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随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先生说:“我是喜爱哲学的。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学系为重点,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我不敢承当。蔡先生说了几句话打动了我。抱这种态度再好不过,而我又怎会不愿来学习呢?来北大的事就如此确定下来。
我到北大后先开“印度哲学”一课,此课自非哲学系重点,但听课者仍不少。后来讲授“儒家哲学”,听课者更多,注册部原安排一院红楼教室容纳不下,于是不得不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此课听讲者约二百人,期末考卷有九十多份,此数即为注册之学生,如冯友兰、朱自清等,是如此得以与我相聚于课堂的。至于其余半数即为自由听讲者:有的来自其他高校,有的来自社会。年轻后辈如我者,听课人尚且不少,如名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等先生。由此可见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张的实施和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共同形成之追求真理的浓厚空气,不仅感染北大师生和其他高校的师生,且影响及于社会人士。生活在此种气氛中,怎能不向上奋进呢!
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而贬抑东方文化,于是“东西文化”常成为谈论的问题。我于教学之外对此时时思考,探究不辍。友人张申府等从中劝阻,或说问题范围太大,难于着手,或说问题尚远,可俟诸来日。我均不以为然。虽然我对新思潮莫逆于心,而且我既非新派,又不属旧派,面对新旧之争,似尽可仍埋首于佛学研究,可是我却感到压迫之严重,以为此问题不可忽略而且急切。盖自鸦片战争以来,随帝国主义势力之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怀疑,似中国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的文化。这明明是逼着中国人出一个解决方法。试想,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果真不能与西方文化并存,而要根本绝弃,我们应赶快自觉改革,不要与它同归于尽;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压迫,并不足虑,而中国文化终有翻身之日,那也应积极去做,不要再做梦发呆;又如果确如一些人所说,东西文化可以融通调和,那也应弄清调和之必要及调和之道,绝不应消极等待。谁说问题不严重而且急切!
中国文化问题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怎可轻轻放过,漠不关心?同时北大以及整个社会当时爱国主义精神高涨,人们关心国事,文化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而我又怎能置身事外?就在这种主观要求和客观环境推动下,1919年我首次将个人对此问题研究结果,在课外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作连续多次讲演,介绍给北大同事、同学。1920年又于济南向社会公开报告。后将演讲记录稿加以整理,以讲题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注意,引来评论不少。可以说这是我向北大、向蔡先生交上的一份考卷,记录了我在校期间学习与研究成绩的高下优劣。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我将西方、中国、印度三种文化加以比较,各给予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以适当位置,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之复兴。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1924年为实行自己的办学理想,我向蔡先生辞去教职,从此离开了北大,而北大影响仍留在我心上。我这个根本未曾入过大学之门的人,得以走上大学讲台,就我个人说,只不过因为我钻研了一个冷门——佛学,而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蔡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主张,是由于蔡先生对后学的关心与爱护。
(节选自《梁漱溟自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儒学能够把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实际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当。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学这一步正合适,佛学太高了。所以他(梁漱溟)是为了大众放弃佛学,转向研究和推广儒学,这是他自己一个很明确的宣示。(梁培恕《梁漱溟:佛学太高深救世宜用儒学》)
②“你的志愿何在?”如果有人这样问我,那我可以回答:我愿终生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梁漱溟《言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在北大开讲“印度哲学”与“儒家哲学”课,广受欢迎,以致注册部原安排的红楼教室容纳不下,而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来听课的还有社会名流。
B.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贬抑东方文化,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而“我”面对东西文化、新旧文化之争却不以为然,熟视无睹,依旧埋头于佛学研究。
C.作者行文句式灵活,运用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表达自己对国事、文化问题的关注,或对北大追求真理、催人奋进之浓厚学风的由衷的热爱之情。
D.“我”之所以做“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并在后来将讲稿整理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因为当时北大、学术界及整个社会对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热潮。
 
E.本文以时间为序,追溯自己在北大任教、学习、研究的经历,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语言朴素、真切,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挚的感念与眷恋之情。
(2)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为什么“我”入北大的那一段时间是“值得感念的岁月”?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4)“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梁漱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转变?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并简要谈谈梁漱溟志向转变给予你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网络與论常常是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力量。说办事群众“不是人民”的社区党总支书记,被网民怼得不再是书记了;堵住高铁门不让开车的彪悍女教师,也在网民的指责下黯然收敛了气焰。但对于两年前曾经在医患冲突中殴打医护人员的女老师参评正高职称,是否“宜将剩勇追穷寇”?对于疑因不堪压力而结束生命的寒门博士生的指导教师,是否一定要撤职砸饭碗?
离开了社会和集体,人很难再为人。因此,人类对道德规范有着内在的需要和呼唤。尤其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对高洁道德君子的呼唤,对失德败德行为的抨击,几千年来始终是维持社会纲纪和人们心灵秩序的重要维度。因此,我们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实守信、急公好义、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大力提倡和褒奖;另一方面,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之中。以法治安定天下,以道德温润人心。
一般而言,法律是针对大众所作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没有受到法律的处置;也可能会有一些在道德上值得推崇的行为,没有得到法律的特别优待。这是因为那些达不到违法犯罪程度的失德败德行为,对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的侵犯一般并不严重,所损害的往往是难以客观量化的社会道德感,法律很难对这些行为作出硬性的处罚规定。而某些道德上值得推崇的行为是否应予特别支持,法律也经常顾及不到。
但我们也必须同时认识到,法律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一种无奈,也有其道理。因为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处理,本来就是法律上极富争议的地方,对语意模糊的“社会公众”及其难以客观量化的社会道德感的侵犯就更难讲清楚了。法律对这种情况的“宽容”,体现了一种极其重要的严肃和审慎,是一种惩罚与行为相适应的重要理念。刑法上讲惩罚与犯罪相适应原则,行政法上讲处罚与违法相适应的比例原则,民法上也讲救济应该与侵权相当。对于违法犯罪,畸轻畸重的处罚都不是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惩罚的及时性和必然性。法律当然要惩恶扬善,但它决不是情感宣泄的工具。只有惩罚规定清楚、程序正当,才能确保法律是我们的守护者,而不会沦为操之于情绪的喜怒无常的暴君。
法律与道德的完全匹配,始终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但很难臻至的理想。我们在疾恶如仇的同时,不应失去宽和敦厚的品格。在法律作出惩罚之后,道德虽然可以继续谴责,但“治病救人”或许更加重要。明乎此,也许我们在审视文章开头那一连串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出更为理性的答案。
(支振锋《法律与道德,应有各自的坚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难以对侵犯社会道德感的行为进行处罚,是法律的无奈,也是法律的“宽容”。
B.网络舆论作为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力量,能够呼唤有德君子、抨击败德行为。
C.法律惩恶扬善,道德温润人心,两者的完全匹配很难,但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
D.对违法行为的判决,最重要的是惩罚的及时性、必然性,其次是判决的准确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两个事例论述网络舆论的作用,两个问句则引发读者对网络舆论导向的思考。
B.文章主体部分先分析了法律对某些败德和有德行为的鞭长莫及,然后指出了原因。
C.文章强调刑法的惩罚与犯罪相适应原则,旨在强调法律不能成为情绪宣泄的工具。
D.文章首尾呼应,结尾处“得出更为理性的答案”一句实际已经回答了开头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维持社会纲纪和人们心灵秩序而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同样重要。
B.只要“治病救人”的理念得到认可,对失德败德行为的过度抨击就可能相对减少。
C.法律如果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会导致惩罚规定不清楚,达不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D.作者的主张是,我们既要疾恶如仇,又要宽和敦厚,法律与道德应有各自的坚守。

同类题4

阅读。

新《三国》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但为了戏剧冲突,也改变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历史片段。比如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发矫诏召集的,袁绍不过是应诏来与曹操会盟,但剧中曹操却成了会盟的后加入者。我想名著改编,既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观剧效果,也得想到那些三国迷的感受。有些细节就不该有明显硬伤,否则的话,会让那些熟悉三国的人看了别扭。

新剧不仅以“曹操视角”来统领全剧,甚至想将之塑造成一个“新型英雄”。这些年一直有为曹操平反的呼声,似乎有了“国家统一”的大义,政治家是否仁义与奸诈已变得不再重要。其实中国人看历史,注重的是行动中蕴含的价值和理念。历史中的事件起起落落,现代人多关心成事之人,然而中国史观并非如此。从诸葛亮到关羽,皆因所主之事不圆满才被民间信奉,因为这种不圆满,更能显出人格的不朽。钱穆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史心”。

忠实原著,或者创新,是重拍四大名著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当然重拍者,都会说自己尊重原著精神。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下处在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缺失不是说没有价值观,而是指人们的价值认知中缺少了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判断,衡量价值的标准只剩下了财富、权力或成功。虽然人人可能重新阐释与演绎名著,但学问与情怀的高低,却能因此立判高下。因为名著不仅携带和见证了我们关于文明的公共记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往往是普通作品无法比拟的。

【小题1】请概述新版《三国演义》与老版相比的不同之处。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什么是“中国史心”。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才能重拍好名著。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海派书画”作为一个地域性与风格性相结合的概念,其主体属性是体现了,—种创作方式、笔墨形态、群体追求、审美精神及风格范畴。然而在日常使用中,人们常将“海派书画”与“海上画派”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是历史的误认和概念的误读。

“海上画派”这个概念是以上海本土画家为主,以地域为界限,在历史阶段、时间跨度及流派覆盖上,都与“海派书画”有着诸多不同的区别。“海上画派”从历史过程上讲是包括了历朝历代在上海生活、创作的画家,其中典型的代表为明代松江“华亭画派”的董其昌、陈继儒等人,明代嘉定的“嘉定画派”程嘉燧、唐时升等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画派”。□□从创作方式来看,无论是“华亭画派”,还是“嘉定画派”,他们都是恪守传统而严守师门。唯其如此,从流派性质来看:“海派书画”是近代型的,“海上画派”是传统型的。从流派组成来看:“海派书画”是移民性的,“海上画派”是本土性的。从流派形态来看:“海派书画”是开放型的,“海上画派”是封闭型的。从流派背景来看:“海派书画”是市场型的,“海上画派”是书斋型的。历史的演绎证明:“海派书画”的崛起正宣告了“海上画派”的终结。

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并不是个别人主观随意性选择或是捕风捉影式的信口开河所定,而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取向、审美抉择和社会性的认知追求。这既有地域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亦有艺术风格传承的重要依据。“海派书画”之所以能从清末民初及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称雄画坛、闻名遐迩,其关键就是凭借着上海这个“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兼容并蓄、传承创新、经济发达。“海派书画”的流派成员是广纳的、风格取向是兼容的、笔墨表现是多元的、创作理念是多维的。就以前海派领袖赵之谦、任伯年和后海派领袖吴昌硕及“三吴一冯”来讲,尽管他们各自师承不同,但笔墨表现的精湛精深、构图章法的饱满严谨、意境内蕴的诗化韵致、题材选择的亲和人世、色彩敷染的雅逸秀丽、气势格调的雍容大度都是相当一致的,从而构成了“海派书画”总体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系统。即上至“海派书画”领袖,下至流派成员,都可以有不同的创作方式和笔墨语汇,但在这个总体艺术风格上却是相呼应、相遵守的。这也就是”海派书画”“和而不同”、“兼而有之”、“变亦通达”的大气派、大格局。

一个艺术流派的兴起与发展,与该流派成员群体的组合、创作的实力及影响的覆盖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作用。海派书画家的划分或断代,主要可分为三代。即以赵之谦、任伯年、胡公寿等为代表第一代“海派书画”是处于振兴期,以吴昌硕、王一亭、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为代表的是处于昌盛期,那么到了二三十年代以“三吴一冯”为代表的“海派书画”则处于全盛期。当时的上海正处于城市发展的黄金期,成了一个世界瞩目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以其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中外金融中心、民族工业中心、东西商贸中心而为整个海派艺术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物质基础。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以“三吴一冯”即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为领军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们以各自精湛的笔墨创作与群体的精英优势,将“海派书画”推向了巅峰状态,第三代“海派书画”家均有着良好而完善的智能结构和独特而优越的成才条件,可以讲这是一个教授级的艺术群体,不少人有着留学海外的人生经历,学贯中西而教书育人。同时,他们亦组建了带有西方沙龙性质的现代画会。体现了第三代海派书画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为开放、更为现代、更为全面的发展态势。

【小题1】根据上文,给“海上画派”下一个定义:______
【小题2】第2自然段空格内应选填的一项是 (________)
A然而    B而且  C因为
理由: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自鸦片战争之后,江浙一带的画家来到上海,标志着上海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这座城市所需要的职业书画家,“海上画派”发展为“海派书画”。
B.从被公认的几位海派领袖人物的艺术风格来看,既各有师承,又有一致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海派书画”“和而不同”的格局。
C.“海派书画”之所以在清末民初上海的形成,与这个的时期上海的城市社会转型、社会形制及地域特性密切相关。
D.全文从对“海派书画”概念的梳理与确认、对“海派书画”风格的认知与界定、对“海派书画”群体的史认与评述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4】从全文看,“海派书画”的形成、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哪些因素?
【小题5】如果上海博物馆要举办一场“海派书画”展览,请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展览拟写一条广告:
【小题6】“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先生说过“海派无派”,这与上文的观点是否冲突?请谈谈你的看法。